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50302阅读:37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板材进行拼接的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对板材进行拼接时,一般采用钉子或胶水连接,用这种方式连接的板材,如要将其拆分开来,就会非常麻烦,同时也会对板材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外形美观、拆装运输方便、使板材连接稳固可靠的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包括设有凹榫的第一连接板和设有凸榫的第二连接板,凸榫与凹榫插接配合,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锁紧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螺丝、螺母,凸榫对应螺丝设有开槽,开槽末端设有螺母容纳孔,螺母设置在螺母容纳孔内、且螺母的螺孔正对开槽,螺丝依次穿过凹榫、开槽后与螺母容纳孔内的螺母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作为更具体的一种方案,所述凹榫为通孔状凹榫。作为更具体的另一种方案,所述凹榫为盲孔状凹榫,凹榫对应螺丝设有孔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I)本实用新型不但拆装、运输方便,而且组装后凹榫外部并无凸台,外表平整美观而且要将组装好的产品进行拆分时,不会对产品造成任何损坏,可多次分拆组装,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装配后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第一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实施例一,见图1和图2所示,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包括设有凹榫21的第一连接板2和设有凸榫31的第二连接板3,凸榫31与凹榫21插接配合,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锁紧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的螺丝1、螺母4,凸榫31对应螺丝I设有开槽32,开槽32末端设有螺母容纳孔33,螺母4设置在螺母容纳孔33内、且螺母4的螺孔正对开槽32,螺丝I依次穿过凹榫21、开槽32后与螺母容纳孔33内的螺母4连接。[0017]所述凹榫21为通孔状凹榫。为了防止螺母4在螺母容纳孔33内转动,螺母4至少有一组相对的侧面为平行面(本实施例中螺母4外周为六角形,有三组平行面),两平行面之间距离几乎等于螺母容纳孔33高度,螺母容纳孔33顶面和底面为平行面。其安装原理是:首先,将第二连接板3的凸榫31对准第一连接板2的凹榫21 ;然后,将凸榫31插入凹榫21内,实现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两者初步配合;为了提高连接的稳固度,最后,将螺母放置在螺母容纳孔33内、且螺母4的螺孔正对开槽32,用螺丝I从第一连接板2外侧依次穿过凹榫21、开槽32后与螺母容纳孔33内的螺母4连接,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在螺丝I和螺母4作用下,被牢固锁紧。实施例二,与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见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连接板2的凹榫21为盲孔状凹榫,凹榫21对应螺丝I设有孔位22,孔位22连通凹榫21内外两侧,孔位22可以是丝孔,也可以是光滑圆孔。凹榫21和凸榫31对接后,螺丝5依次通过孔位22、凹榫21后插入凸榫31的开槽32与螺母容纳孔33内的螺母4连接锁紧。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其以基本相同的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包括设有凹榫(21)的第一连接板⑵和设有凸榫(31)的第二连接板(3),凸榫(31)与凹榫(21)插接配合,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锁紧第一连接板(2)和第二连接板(3)的螺丝(I)、螺母(4),凸榫(31)对应螺丝(I)设有开槽(32),开槽(32)末端设有螺母容纳孔(33),螺母(4)设置在螺母容纳孔(33)内、且螺母⑷的螺孔正对开槽(32),螺丝(I)依次穿过凹榫(21)、开槽(32)后与螺母容纳孔(33)内的螺母(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凹榫(21)为通孔状凹榫。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凹榫(21)为盲孔状凹榫,凹榫(21)对应螺丝(I)设有孔位(2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板材进行拼接的凹凸榫口组合对接结构,包括设有凹榫的第一连接板和设有凸榫的第二连接板,凸榫与凹榫插接配合,其特征是,还包括用于锁紧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螺丝、螺母,凸榫对应螺丝设有开槽,开槽末端设有螺母容纳孔,螺母设置在螺母容纳孔内、且螺母的螺孔正对开槽,螺丝依次穿过凹榫、开槽后与螺母容纳孔内的螺母连接。本实用新型不但拆装、运输方便,而且组装后凹榫外部并无凸台,外表平整美观而且要将组装好的产品进行拆分时,不会对产品造成任何损坏,可多次分拆组装,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了消费者的使用成本。
文档编号F16B5/02GK203023196SQ20122075224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31日
发明者刘泽权 申请人:刘泽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