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665793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升降装置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显示装置,该升降装置包含底座、第一卡勾元件、第二卡勾元件、升降部及调节元件,底座具有定位孔;第一卡勾元件设置于底座的上表面;第二卡勾元件的第一端与第一卡勾元件连接,第二端具有卡勾部;升降部具有凸柱;调节元件可活动地设置于定位孔处;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调节元件的抵持部未抵持于或仅接触但未施力于第一卡勾元件的底面,凸柱卡固于卡勾部;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调节元件施力于第一卡勾元件的底面,第一卡勾元件于抵持力作用下旋转并带动第二卡勾元件运动,使卡勾部与凸柱分离。本发明通过卡勾部与凸柱的分离及卡合动作,达到快速且方便地作升降运动的目的。
【专利说明】升降装置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且方便实现升降的升降装置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为了在观看显示装置时有较佳的显示效果,以及避免使用者因长时间抬头或低头所造成的不适感及视力伤害,显示装置的高度较佳应可随着使用者观看显示装置时的头部俯仰角度与位置高低的不同而升降。如图1及图2所示,图1为传统技术升降装置静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传统技术升降装置可作升降运动时的结构示意图。传统技术的升降装置包括底座200、壳体201及连接部203,该连接部203用于连接显示器(未图示);该壳体201上设置有开口 2011,壳体201内部具有升降部(未图示),当该升降装置静止时,于该开口 2011内插入插销202,该插销202可固定该壳体201内部的升降部,使得该升降部无法作升降运动;当该升降部需要作升降运动时,如图2所示,使用者须拔掉该插销202,从而使得该壳体201内部的升降部可自由升降。于传统技术中,当拔掉插销202后,壳体201上就会留下该开口 2011,从而影响该升降装置外观上的整体美观;当需要使该升降装置回复到静止状态时,则需将该插销202重新插回至该开口 2011中,但该插销202拔掉后即脱离了该升降装置,容易使得该插销202丢失,在再次需要使用该插销202时难以找回。

【发明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升降装置及具有该升降装置的显示装置,通过卡勾部与升降部上的凸柱的分离及卡合动作,达到升降装置可快速且方便地作升降运动的目的。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升降装置,包含底座、第一卡勾元件、第二卡勾元件、升降部及调节元件,底座具有定位孔,该底座具有上表面;第一卡勾元件设置于该底座的该上表面;第二卡勾兀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 ^勾兀件相连接,该第二端具有卡勾部;该升降部的底端具有凸柱;调节元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的该定位孔处,该调节元件具有抵持部;其中,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该调节兀件的该抵持部未抵持于或仅接触但未施力于该第勾兀件的底面,该升降部的该凸柱卡固于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卡勾部,该升降部相对该底座静止;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该调节元件的该抵持部抵持并施加抵持力于该第一^^勾元件的该底面,该第一^^勾元件于该抵持力作用下旋转并带动该第二卡勾元件运动,并使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卡勾部与该升降部的该凸柱相互分尚,此时该升降部相对该底座可作升降运动。
[000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元件与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第一端通过转轴结
口 ο
[000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转轴与该底座相互固定,使得该第一^^勾元件仅作绕该转轴的旋转运动。[000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装置还包含有弹性件,该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二卡勾元件上,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卡勾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当该升降装置处于该第一状态时,该升降部的该凸柱位于该内表面处,当该升降装置欲由该第二状态回复至该第一状态时,该凸柱先与该外表面接触挤压,在该弹性件的作用下,该凸柱由该外表面运动至该内表面,从而使得该升降装置回复至该第一状态。
[000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装置还包含有支撑座,该支撑座设置于该底座的该上表面与该第一卡勾元件之间,该支撑座对应该底座的该定位孔位置设置有通孔,该调节元件可穿过该定位孔及该通孔而抵接该第一卡勾元件的该底面。
[000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具有凹槽部,该凹槽部凸设于该底座的该上表面,该支撑座卡固于该凹槽部。
[001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装置还包含有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套设于该升降部的外侧,且该第一壳体与该支撑座相互固定。
[001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调节元件为调节螺母。
[001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勾元件与该第二卡勾元件一体成型。
[0013]本发明 更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如上所述的升降装置;以及显示器,该显示器设置于该升降装置上。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具有卡勾部及升降部的凸柱,两者在调节元件的作用下可分离或卡合,从而实现升降装置的升降运动;另外,本发明的调节元件设置于升降装置内,不会引起升降装置外观上的变化,且调节元件始终在该升降装置内,不会引起该调节元件的丢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传统技术升降装置静止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传统技术升降装置可作升降运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升降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图6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发明升降装置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欲回复到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中第二卡勾元件在凸柱挤压下逆时针偏转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中第二卡勾元件顺时针偏转回复原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0028]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29]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如图3-图5所示,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升降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包含底座104、第一卡勾元件106、第二卡勾元件107、升降部103及调节元件105 ;该底座104具有定位孔1042,该底座104具有上表面1043 ;第一卡勾元件106设置于该底座104的该上表面1043 ;第二卡勾元件107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072及第二端1073,该第一端1072与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相连接,该第二端1073具有卡勾部1071 ;该升降部103的底端1032具有凸柱1033 ;调节元件105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104的该定位孔1042处,该调节元件105具有抵持部1051 ;其中,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3、图4所示,该调节元件105的该抵持部1051未抵持于或仅接触但未施力于该第勾兀件106的底面1061,该升降部103的该凸柱1033卡固于该第二卡勾元件107的该卡勾部1071,该升降部103相对该底座104静止;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如图5所示,该调节元件105的该抵持部1051抵持并施加抵持力于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的该底面1061,该第一卡勾元件106于该抵持力作用下旋转并带动该第二卡勾元件107运动,并使该第二卡勾元件107的该卡勾部1071与该升降部103的该凸柱1033相互分离,此时该升降部103相对该底座104可作升降运动。
[0030]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如图6及图7所示,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B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结构类似,相同的标号其作用也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该第二实施例中还包含有支撑座1021,该支撑座1021设置于该底座104的该上表面1043上,并位于该第一卡勾元件106与该底座104的上表面1043之间,该支撑座1021对应该底座104的该定位孔1 042位置设置有通孔1023,该调节元件105可穿过该定位孔1042及该通孔1023而抵接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的该底面1061。在该第二实施例中,为防止该支撑座1021移动,该底座104具有凹槽部1041,该凹槽部1041由凸设于该底座104的该上表面1043的凸块与底座104的上表面配合形成,该支撑座1021卡固于该凹槽部1041。当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另一实施方式中,为防止该支撑座1021移动,亦可以是该底座104具有突出部,对应的支撑座1021具有凹槽部,底座104的突出部与支撑座1021的凹槽部配合以固定支撑座1021与底座104。另外,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该升降装置还包含有第一壳体102,该第一壳体102套设于该升降部103的外侧,且该第一壳体102与该支撑座1021相互固定。
[0031]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该第一卡勾元件106与该第二卡勾元件107的该第一端1072可通过转轴108结合,使得该第一卡勾元件106与该第二卡勾元件107连动,且转轴108延伸至该底座104或该支撑座1021,该转轴108与该底座104或该支撑座1021相互固定,转轴108设置于第一卡勾元件106的边缘位置,通过转轴108与底座104或该支撑座1021的固定作用,使得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的运动受到限制,此时该第一卡勾元件106只能做旋转运动。另外,在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中,该第一卡勾元件106及第二卡勾元件107可相互固定,或该第一卡勾元件106及第二卡勾元件107 —体成型。该第二卡勾元件107可由弹性材质构成,使得该升降装置由该第二状态回复至该第一状态时,该升降部103的该凸柱1033可与该第二卡勾元件107通过弹性挤压而卡固回该卡勾部1071内。在该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中,该调节元件105可为调节螺母,该定位孔1042或该通孔1023的内表面具有螺纹,使得该调节元件105可通过旋转的方式在该定位孔1042或该通孔1023上下移动,从而实现该调节元件105的抵持部1051控制该第一^^勾元件106的旋转。
[0032]如图8所示,图8为本发明升降装置立体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升降装置还可包含有弹性件110,弹性件110设置于第二卡勾元件上,且本实施方式中该弹性件110具有第一端部1101及第二端部1102,该第一端部1101可以设置于该转轴108处,该第二端部1102设置于该第二卡勾元件107上。当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另一实施方式中,弹性件亦可为一弹性结构,其组成为第二卡勾元件的一部分,以使第二卡勾元件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发生 形变。
[0033]下面就以第二实施例为例说明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作动过程。此时的该第二实施例包含有弹性件110,且该第一^^勾元件106与第二卡勾元件107通过转轴108连接。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欲回复到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中第二卡勾元件107在凸柱1033挤压下逆时针偏转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升降装置中第二卡勾元件107顺时针偏转回复原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4]如图9所示,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此时可以是升降装置处于出厂时的状态,该调节元件105通过该定位孔1042或该通孔1023的内表面的螺纹固定于该升降装置内,此时,该调节元件105的抵持部1051未抵持于或仅接触但未施力于该第一^勾元件106的底面1061,此时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的底面1061全部与该支撑座1021的上表面相接触,该抵持部1051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的底面1061的下方,但不以此为限。
[0035]如图10所示,当该升降装置需要作动时,旋转该调节元件105,使得该调节元件105的抵持部1051向上升起且凸出该支撑座1021的上表面,由于在如图9所示的第一状态时,该抵持部1051部分位于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的底面1061的下方,当该调节元件105的该抵持部1051上升时,该抵持部1051会施力于该第一^^勾元件106的该底面1061并带动该第一卡勾元件106沿着逆时针方向X旋转,由于如前所述会有转轴108对该第一卡勾元件106进行限位,该第一^^勾元件106不会全部脱离该支撑座1021的上表面;此时,该第一卡勾元件106的旋转运动会带动该第二卡勾元件107的旋转,当该第一卡勾元件106与第二卡勾元件107沿着逆时针方向X旋转到如图10所示的位置时,该第二卡勾元件107的卡勾部1071与该凸柱1033分离,此时,升降部103即可带着该凸柱1033作升降运动。
[0036]如图11所示,当该升降装置需要由该第二状态回复至该第一状态时,旋转该调节元件105,使得该调节元件105的该抵持部1051下降,此时,该第一^^勾元件106失去了该调节元件105的抵持部1051施加于其底面1061的作用力,该第一卡勾元件106及该第二卡勾元件107回复至原始位置,即此时第一卡勾元件106的底面1061全部接触该支撑座1021的上表面;当该凸柱1033下降至接触该第二卡勾元件107的该卡勾部1071的外表面1074时,该凸柱1033与该卡勾部1071的外表面1074接触并挤压,如图12所示,由于该第二卡勾元件107连接有弹性件110,在该弹性件110的作用下,该第二卡勾元件107会在凸柱1033的挤压下沿着如图12所示的逆时针方向X偏转一定角度,且此时该弹性件110中储存了一定量的弹力;当该凸柱1033沿着如图12、图13所示的顺时针方向Z由该卡勾部1071的外表面1074运动到该内表面1071时,在如图13所示的情况下,凸柱1033对卡勾部1071的挤压已经消失,由于此时弹性件110中储存了一定量的弹力,当该弹性件110释放该弹力时,该弹性件110带动该第二卡勾元件107沿着如图13的顺时针方向Y偏转一定角度,从而使得该卡勾部1071卡固住该凸柱1033,此时该升降装置即回到如图9所示的第一状态位置。
[0037]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可如图6所示,该升降部103的一端可具有连接部1031,该连接部1031用于连接显示器(未图示),当该显示器需要进行高低调节时,可以通过如上所述的升降装置进行调节。如图6所示,该显示装置还可包含第二壳体101,该第二壳体101套设于该第一壳体102的外侧,该第二壳体101可以将整个升降装置套设于该第二壳体101的内部,从而保护该升降装置且可使得显示装置整体外观不受影响。
[0038]本发明的升降装置通过第二卡勾元件107的卡勾部1071与凸柱1033的卡合与分离状态而实现升降装置的作动,且该卡合及分离状态可通过与该第二卡勾元件107相连接的第一勾元件106以及施力于第一^^勾元件106的调节元件105控制,在该卡合和分离的过程中调节元件105始终位于该升降装置内,因此,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可方便快速地进行升降运动,结构稳定,且不会引起调节元件105的遗失及影响显示装置的整体美观。
[0039]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底座,具有定位孔,该底座具有上表面; 第勾兀件,设置于该底座的该上表面; 第二卡勾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与该第一卡勾元件相连接,该第二端具有卡勾部; 升降部,该升降部的底端具有凸柱;以及 调节元件,可活动地设置于该底座的该定位孔处,该调节元件具有抵持部; 其中,当该升 降装置处于第一状态时,该调节元件的该抵持部未抵持于或仅接触但未施力于该第一^^勾元件的底面,该升降部的该凸柱卡固于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卡勾部,该升降部相对该底座静止;当该升降装置处于第二状态时,该调节元件的该抵持部抵持并施加抵持力于该第一卡勾元件的该底面,该第一卡勾元件于该抵持力作用下旋转并带动该第二卡勾元件运动,并使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卡勾部与该升降部的该凸柱相互分离,此时该升降部相对该底座可作升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勾元件与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第一端通过转轴结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转轴与该底座相互固定,使得该第一卡勾元件仅作绕该转轴的旋转运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还包含有弹性件,该弹性件设置于该第二卡勾元件上,该第二卡勾元件的该卡勾部具有相对设置的内表面及外表面,当该升降装置处于该第一状态时,该升降部的该凸柱位于该内表面处,当该升降装置欲由该第二状态回复至该第一状态时,该凸柱先与该外表面接触挤压,在该弹性件的作用下,该凸柱由该外表面运动至该内表面,从而使得该升降装置回复至该第一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还包含有支撑座,该支撑座设置于该底座的该上表面与该第一卡勾元件之间,该支撑座对应该底座的该定位孔位置设置有通孔,该调节元件可穿过该定位孔及该通孔而抵接该第一卡勾元件的该底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具有凹槽部,该凹槽部凸设于该底座的该上表面,该支撑座卡固于该凹槽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升降装置还包含有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套设于该升降部的外侧,且该第一壳体与该支撑座相互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调节元件为调节螺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勾元件与该第二卡勾元件一体成型。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升降装置;以及 显示器,该显示器设置于该升降装置上。
【文档编号】F16M11/28GK103727366SQ201310733105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7日
【发明者】苏永俊 申请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