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调节装置及具有升降调节装置的座式和/或躺式家具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547338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升降调节装置及具有升降调节装置的座式和/或躺式家具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调节座式家具和/或躺式家具的升降调节装置,该升降调节装置具有壳体及调节板(Verstelllasche),其中该调节板以能够部分地从壳体拉出的方式保持在该壳体内。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两个能够相对彼此调节的构件的座式家具和/或躺式家具,其优选地包括靠背、头部、脚部和/或扶手,其中这两个构件通过升降调节装置而连接。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对于使用者而言的舒适性,许多座式家具和躺式家具都能够由使用者来调节,例如沙发椅、沙发、躺椅和床。可调节性涉及到的例如是靠背、头部、脚部和/或扶手,这些部分能够就其倾斜度和/或高度而言得到调节。为了提供相应的可调节性能够使用所谓的升降调节装置。升降调节装置包括壳体和调节板,该调节板能够部分地从壳体中拉出。调节板带有弹性负载的咬合部件,该咬合部件由于在拉拔调节板的情况下的弹力在为此沿着壳体设置的接纳部中咬合。接纳部和咬合部件在此这样彼此校准,即,在咬合在通过经接纳部预设的位置中以后调节板不能够再次移回到壳体内。这通过咬合部件形状配合地咬合入相应的接纳部而得以避免。然而从相同位置对调节板进行的进一步拉拔则能够顺利地完成。为了能够将调节板再次引入到初始位置,必须首先将调节板从壳体中拉出直至最终位置。在此,咬合部件受到阻挡,从而该咬合部件在调节板移回至壳体内的过程中能够啮合到在此设置的接纳部中。然而在重新从壳体拉出调节板的情况下咬合部件却再次生效并且由此重新相继咬合到沿着壳体设置的接纳部中。已知的升降调节装置的调节板通常与大概以靠背、头靠、脚靠或扶手形式的待调节的构件连接,而升降调节装置的壳体则固定在一个构件上,应该相对于该构件对待调节的构件进行调节。在此特别能够涉及到的是家具的承重的部件,例如家具的框架或其座椅骨架。如果对待调节的构件进行调节,即,例如拉出或转动,该调节板部分从壳体中拉出并且停留在一个位置上,在该位置调节板的咬合部件形状配合地咬合入壳体的接纳部中。在该位置上,能够通过使用者来加载待调节的构件,而不会导致无意地回位。然而就此,在调节板的拉拔方向上的进一步调节却是可能的,由此使咬合部件啮合入另一个接纳部中。为了能够将待调节的构件移动回其初始位置,必须首先将该待调节的构件进一步调节,直到该调节板到达最终位置。该调节板能够从该最终位置再次完全推入到壳体内,更确切地说通过将能够调节的构件调节回其初始位置使调节板推入到壳体内。从该位置起始,能够重新调节(例如转动或拉出)待调节的构件。然而,已知的升降调节装置的缺点在于,调节板仅能够在少数几个位置上止动。此外必须从最后的止动位置将调节板拉出很远,以便于针对调节板的移回而阻挡咬合部件。也必须从最大推入的位置将调节板拉出很远,直到该咬合部件再次有效并且能够咬合入第一接纳部。在最终位置与第一个接纳部或最后一个接纳部之间的相应的调节路径也称为释放路径并且为了简单的可操作性应该是短的。

技术实现要素: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前述类型的升降调节装置、座式家具和/或躺式家具进行设计和扩展,从而能够实现方便的调节。该目的在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升降调节装置的情况下这样达到,即,使至少一个夹持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调节板在夹持位置与至少一个调节位置之间移动,使所述的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在夹持位置中这样夹紧地容纳在调节板与壳体之间的夹缝中,从而阻碍了调节板推入到壳体内。前述的目的此外还在根据权利要求15的前序部分所述的座式家具和/或躺式家具的情况下这样达到,即,使升降调节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地构造。本发明因此认识到,由于夹紧的连接而能够以有利的方式免除了调节板和壳体的阶段式咬合。为了将调节板从壳体中拔出,然而却阻止调节板无意地移回壳体内,至少一个夹持部件设置为能够相对于调节板而移动,即,从调剂位置移动至夹紧位置并返回。以这种方式所述的至少一个夹持部件能够到达调节杆与壳体之间的夹缝中并且具体为以这种方式,即,夹持部件在夹紧位置上夹紧地在调节板与壳体之间设置。该夹持部件在夹缝中的夹持啮合阻碍了调节板回缩进入到壳体内,即,通过调节板与夹持部件之间的形状配合的设计。然而却能够从该夹紧位置进一步拉出调节板,其中该夹持部件相对于调节板推入到调节位置中。在该位置上,夹持部件并不阻碍调节板的进一步拉出。该夹持部件能够基本上具有不同的形状。该夹持部件的形状在此优选地应该这样选择,即,实现可靠的夹持并且能够传递高夹紧力。然而该夹持部件却也应该这样构造,即,当进一步拉拔调节板时,使夹持部件在夹缝中的夹持能够轻易地再次解除。就此特别优选为球形的或圆柱形的夹持部件。此外,夹缝应该与所使用的夹持部件相匹配,以便于确保轻微的夹持以及在调节板的进一步拉出的情况下轻微的阻力。当调节板、壳体和/或夹持部件由金属的材料制成时,基本上能够接收高夹紧力。此外,基本上足够的是,设置一个夹持部件。为了改善在操作升降调节装置的过程中的方便性并且另外根据需要地提高力传递的均匀性,能够也设置多个夹持部件。这些夹持部件能够设置在共同的夹缝中并且在夹持位置中夹紧地保持在该夹缝中。然而特别优选地,设置多个夹缝并且在每个夹缝中设置至少一个夹持部件,特别是恰好一个夹持部件。为了同时将制造费用和制造成本保持为较低,特别优选地,设置两个夹持部件。替代性地或额外地,基于相同理由优选地设置两个夹缝。这些夹缝能够优选地在调节杆的彼此相对的表面以及同样地彼此相对的壳体的内侧之间构成,以便于确保均匀的力传导。因为在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调节装置的情况下通过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在夹缝中的夹紧而阻碍了调节板意外地回推到壳体内,能够非常低噪音地操纵升降调节装置。并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调节板的咬合部件在壳体的对应接纳部中的能够听见的咬合。由此进一步改善了对于使用者而言的舒适性。在升降调节装置的第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至少一个夹缝在调节板的拉出方向上收窄。以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夹持部件在夹缝中的推移而实现夹紧并且通过夹持部件相反方向上的推移而再次解除夹紧。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就此优选地容纳在夹缝中的这两个位置中。因此能阻碍了在插入到夹缝中的情况下对夹持部件意外的阻碍。为了简单性夹缝能够构造为楔形的并且具有平坦的表面,这两个表面以锐角相对延伸。与此无关地,从结构的角度上设置为,由夹缝的这两个相对的表面构成了壳体的表面以及调节板的表面。当调节板具有至少向一侧收窄的、在壳体内容纳的末端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提供至少一个夹缝。由此能够提供至少一个夹缝。当调节板的末端在多个、优选为两个相对的侧面处收窄时,也能够构成多个、优选两个夹缝。当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在调节板的收窄的末端的至少一侧与壳体的内侧之间的夹紧位置中夹紧时,由此能够简单地达到必要的夹紧。为了能够更简单且更精确地相对于调节板和/或相应的至少一个夹缝引导夹持部件,设置保持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的夹持滑架(Klemmschlitten)。就此夹持滑架优选地以能够相对于调节板移动(也即,从夹紧位置移动至调节位置并返回)的方式而设置,以便于确保夹持部件的功能。从结构的角度另外优选为,使夹持滑架在调节板自身处保持(也以能够移动的方式)并根据需要容纳在壳体中。原则上,也能够设置多个夹持滑架,这些夹持滑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并且以能够相对于调节板移动的方式引导该夹持部件。然而为了限制用于制造升降调节装置所需的构件数量,却原则上优选为,设置仅一个夹持滑架。就此能够使夹持部件与该夹持滑架一件式地构造并且因此由该夹持滑架构成。然而优选为两件式的实施方式。因为与夹持部件相比夹持滑架需要承受的力更小,夹持滑架由于成本的原因优选地基本上由塑料构成。为了使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设置为能够向调节板移动并且同时并不能脱离连接,调节板能够具有长形孔,其中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以形状配合并且能够移动的方式啮合入该长形孔中。为了针对于意外的挤撞而始终可靠地确保升降调节装置,必须使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并不以仅仅能够相对于调节板移动的方式而得到保持。当调节板以更大的纵向幅度进一步拉出时,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必须也能够通过调节板而沿着壳体移动。因此在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之间优选地构成形状配合,从而能够通过调节板经更大距离拉出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然而优选地,也能够小幅度地拉出调节板而并不相应地带动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从而通过解除夹紧使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小幅度地相对于夹缝移动。为了在完成从壳体拉出以后使调节板再次能够推入到壳体内,能够设置为,使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在一个位置上固定于调节板处,在该位置上,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并不与夹缝夹紧地啮合。为此,能够利用调节板与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之间的单独的能够解除的连接。调节板由此优选地在通过单独的连接而与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连接状态下能够从最终位置一直推入至壳体至初始位置上。相应的连接是单独的,因为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还通过其他连接而以能够移动的方式保持在调节板处。因为所述单独的连接应该是能够解除的连接,该连接仅在调节板略微从拉出的最终位置向推入的初始位置回推的情况下是闭合的,为了简单性作为单独的连接而考虑使用夹紧连接和/或咬合连接。为了使调节板与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与夹持滑架之间的单独的连接在调节板拉至最终位置的情况下强行闭合,壳体能够设有针对于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的末端止动部。由此阻碍了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的进一步移动,而调节板则能够根据需要继续在拉出方向上移动。由此强制造成的在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与调节板之间的相对运动用于,强制性地且无需使用者任何操作地轻易闭合该单独的连接。通过末端止动部优选地在调节板的拉出方向上固定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而调节板则还能够略微进一步拉出。当调节板还再继续略微拉出时,在壳体与调节板之间根据需要设置的末端止动部才起作用。在壳体与调节板之间的末端止动部用于,使调节板并不能够完全从壳体中拉出,从而避免了,壳体和调节板达到脱离啮合。调节板从达到用于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的末端止动部一直到调节板的末端止动部的调节路径能够选择为非常短的(释放路径),这使得通过使用者进行的对升降调节装置的操作非常方便。为了能够在调节板推入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强制性地解除调节板与夹持部件和/或与夹持滑架之间的单独的连接,壳体能够替代性地或额外地具有用于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的初始止动部。在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接触在初始止动部以后,当调节板还略微继续向就另一个末端位置意义而言的初始位置的方向上推入壳体内时,由此强制造成的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与调节板之间的相对运动能够为此用于,使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与调节板之间的单独的连接再次解除。初始止动部限制了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向壳体内的移动,而调节板则还能够略微继续推入到壳体内。由此还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在调节板与壳体之间的初始止动部,该初始止动部限制了调节板向壳体内的最大插入程度。也能替代性地通过以能够又相对于调节板移动的方式保持的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在至少一个夹缝中的夹紧而从调节板的初始止动部的意义而言来限制最大插入程度。调节板从到达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的初始止动部直至调节板的初始止动部的调节路径能够选择为非常短的(释放路径),这方便了通过使用者进行的对升降调节装置的操作。当调节板具有至少一个榫部或类似物时,能够结构上简单且可靠地提供在调节板与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与夹持滑架之间的单独的连接。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能够由此替代性地或额外的具有至少一个连接部件,该连接部件在单独的连接闭合时,夹紧和/或从后方卡合榫部或类似的连接部件。调节板的所述至少一个榫部能够由此容纳在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的空隙中。替代性地,也能够在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处设置至少一个榫部,该榫部与调节板的至少一个连接部件共同作用并且能够由此连接。相应的连接在各种情况下优选为力配合和/或形状配合的。至少在形状配合的情况下特别设置咬合连接。原则上能够无关于末端止动部地,使壳体和调节板在壳体与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与夹持滑架之间也具有相应的止动面。这些相应的止动面能够构成末端止动部,以便于当这些止动面彼此贴紧时,在调节板的最终位置上可靠的将拉力传至壳体上。此外由此还阻碍了,调节板进一步从壳体拉出,以至于调节板与壳体脱离啮合。为了以结构上简单的方式在夹持位置和调节位置之间确保调节板与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与夹持滑架之间的相对移动,能够使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至少区段性地摩擦接合地贴靠在壳体处。由此能例如实现了,当调节板从夹持位置出发进一步从壳体拉出时,使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首先相对于壳体而保持在一个位置上。在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与调节板之间的相应的相对运动促使,夹持部件不再夹紧地保持在夹缝中。由此在调节板与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与夹持滑架之间的略微形状配合的连接能够促使,所述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在调节板的继续调节过程中与调节板一起沿着壳体移动。在夹持部件重新到达夹缝中的夹紧位置并且由此阻碍调节板继续插入到壳体中之前,调节板能够由此在另一个位置上再次仅以非常小的纵向幅度推入到壳体中。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能够根据需要在调节板的调节期间持续地接触到壳体上。由此在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夹持滑架的调节期间,并且具体而言地由于调节板与至少一个夹持部件和/或与夹持滑架之间的形状配合的连接而克服相应的静摩擦力。在升降调节装置的特别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为,使调节板能够局部地,至少基本上无分级地沿着壳体调节。调节板由此通过调节路径的较宽部分通过壳体内相应的夹紧力而防止推入到壳体中。所述夹紧由此能够不同于在已知的升降调节装置的情况并不在特定的接纳部的区域内提供,而是优选地区域性地在壳体的各个位置处提供。附图说明下面参照示出了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其中:图1示出了第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调节装置的立体视图;图2A-B示出了部分拉出的位置中的图1中的升降调节装置沿着截面IIA-IIA和IIB-IIB的截面图;图3示出了在几乎完全拉出的位置中的图1中的升降调节装置的纵截面图;图4示出了在拉出的最终位置中的图1中的升降调节装置的纵截面图;图5示出了第二种根据本发明的升降调节装置的俯视图;图6示出了在几乎完全推入的位置中的图5中的升降调节装置的纵截面图;图7示出了推入的初始位置中的图5中的升降调节装置的纵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在图1中示出了升降调节装置1的立体视图。该升降调节装置1包括壳体2和部分地从壳体2中拉出的调节板3。在壳体2的最后方末端处以及调节板3的最前方末端处分别设置贯通的开口4。借助于这些开口4能够将该升降调节装置1装配在座式家具和/或躺式家具的不同构件上。该调节板3就此优选地安装在能够调节的构件上,而该壳体2则优选地装配在不能够调节的构件上或者装配在该家具的能够独立地调节的构件上。在沙发的情况下,该调节板例如能够装配在能够转动的扶手上,而壳体2则固定在沙发的框架部件上或者固定在座椅骨架上。在床的情况下,床头部能够与调节板3连接起来,而壳体2则能够固定在床框架或床架上。调节板3在所示出的并且就此而言优选的升降调节装置1的情况下具有弯折的外侧末端5,开口4设置在该末端处。调节板3的其余部分基本上构造为条形,然而也能够例如构造为板形。该壳体2在所示出的并且就此优选的升降调节装置1的情况下具有矩形的横截面,然而也能够具有方形的或其他形状的横截面。此外,壳体2为了防止脏污基本上是封闭的即使在这并非为强制性的情况下。在图2A和2B中以两个彼此垂直设置的截面图示出了在部分拉出的位置上的升降调节装置1。调节板3以能看出的方式具有收窄的内侧末端6。该末端6相应地在调节板3的两个窄侧面上形成了两个外表面7,这些外表面倾斜于壳体2的相对的内侧面8而延伸。该壳体2的这些内侧面8在所示出的并且就此优选的升降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平行于调节板3的拉出方向。在调节板3的倾斜延伸的表面7以及壳体2的相对的内侧面8之间相应地形成了夹缝9,夹持部件10容纳在这些夹缝中。在所示出的并且就此优选的升降调节装置1的情况下,形成了夹缝9的表面7实施为平坦的并且夹持部件10具有圆柱形的形状。夹持部件10能够通过弯曲的周长而夹持在调节板3与壳体2之间。如果将调节板3从图2A中示出的位置压入到壳体2中,那么调节板3的相应移动会受到阻碍,因为夹持部件10在调节板3的两侧上卡在此处设置的夹缝9中。这些夹持部件10能够就此承受这样高的夹紧力,即,即使在施加更大力的情况下该调节板3也不能推入到壳体2内。夹持部件10能够保持在夹持滑架11内,该夹持滑架在其侧保持在调节板3处。所示出的并就此优选的升降调节装置1的夹持滑架11两件式构造并且包围调节板3的后方末端。夹持滑架11的两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指部13,该指部啮合到调节板3的长形孔14内。以这种方式,夹持滑架11能够相对于调节板3移动地安装。然而,在一个方向上通过在夹缝9中夹持部件10的夹紧并且在另一个方向上通过与调节板3(特别是调节板的榫部)的形状配合使夹持滑架11相对于调节板3的可移动性的程度受到限制。夹持滑架11在两个彼此相对的侧面处具有多个摩擦板(Reiblasche)16,这些摩擦板贴靠在壳体的与夹持部件10共同作用的内侧面8处。由此引起的静摩擦力用于,使夹持滑架11趋于保持在其位置。然而如果夹持滑架11形状配合地贴靠在调节板3处,而该调节板推入到壳体2内或者从壳体2中拉出,那么为了抵抗在夹持滑架11上的静摩擦力而作用足够的力并且使夹持滑架11与调节板3一起在壳体2中移动。在拉出方向上,调节板3的侧凸部17与壳体2构成了相应的止动面,这些止动面共同形成了用于调节板3的末端止动部18并且阻碍调节板3进一步从壳体2中拉出。如果调节板3从在图2A中示出的位置进一步拉出,那么升降调节装置1则到达图3中所示出的位置,在该位置中,调节板几乎从壳体2中拉出至其自身的最终位置。贴靠在调节板3的榫部15的夹持滑架11,因此移至夹持滑架11的末端止动部19。该末端止动部19限制了夹持滑架11在调节板3的拉出方向上的进一步移动。如果调节板由此从该末端止动部进一步拉出至其与壳体2的末端止动部18,那么调节板3的榫部15在夹持滑架11的鱼尾板状(laschenfoermig)的连接部件20处滑过,由此连接部件20在后方咬合榫部并且因此构成了调节板3和夹持滑架11之间的单独的连接。榫部15就此容纳在夹持滑架11的相应的接纳部21中。这特别在图4中示出。夹持滑架11在一个位置上与调节板3连接,在该位置上夹持部件10并不能够夹紧地进入到夹缝9中。因此能够无需大的力消耗地将调节板3推入到壳体2中。为了再次解除夹持滑架11与调节板3之间的单独的连接,必须将调节板3推入到壳体2直至初始位置。在所示出的并就此优选的升降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当调节板3的榫部15啮合入壳体2的底部件22并在此处碰撞在相应的接纳部23的止动面时,便到达该初始位置。在调节板3到达该初始位置之前,夹持滑架11却与壳体2的底部产生接触,以这种方式该底部对于夹持滑架11而言构成了初始止动部24。夹持滑架11保持在该位置上,而调节板3则能够进一步推入直至针对于调节板3的初始止动部25。就此,调节板3的榫部15在夹持滑架11的连接部件20处挤过并且解除调节板3与夹持滑架11之间的形状配合的咬合连接。调节板的榫部15由此并不再容纳于夹持滑架11的相应的接纳部21中。调节板3因此能够再次部分地拉出并且就此带动夹持滑架11,以便于在相应的位置上再次抵抗调节板3的重新插入。为了能够将调节板3再次推入到壳体2到达初始位置,必须首先将调节板3如所述地再次拉出直至最终位置,以便于以这种方式通过调节板3处的单独的咬合连接固定夹持滑架11。替代调节板3与接纳部23之间的初始止动部,也能够通过底部件22和调节板3的侧凸部17或者通过夹持部件10在夹缝9中的夹紧而在解除调节板3和夹持滑架11之间的单独连接后限制调节板3在壳体2中的推入。在图5中示出了一种替代性的升降调节装置1’。该升降调节装置与图1至4中示出的升降调节装置1的区别仅在于底部26’的设计。在图5中示出的升降调节装置1’的壳体2’的底部26’在图6中以纵截面图而示出。在底部26’的区域内,壳体2’的两个边缘部件27’向内压入,这两个边缘部件设置在指向拉出方向的止动面28’中。这些止动面28’形成了针对于夹持滑架11’的初始止动部29’。代替壳体2’的向内压入的边缘部件27’也能够通过另一个止动部件来提供止动面28’。如果通过已述的单独的连接将与夹持滑架11连接的调节板3向其初始位置方向推入到壳体2’内,那么夹持滑架11首先到达通过止动面28’固定的初始止动部29’处。夹持滑架11保持在该位置上,而调节板3则能够进一步推入。通过调节板3与已经贴靠在初始止动部29’处的夹持滑架11之间相应地相对运动,调节板3的榫部15从连接部件的接纳部21在夹持滑架11的连接部件20处挤过并且就此解除夹持滑架11与调节板3之间的单独的连接。夹持滑架11仍然持续为以能够进一步相对于调节板3移动的方式而保持在调节板3处,从而一方面能够再次拉出调节板3,并且另一方面夹持部件10就此还是能够防止调节板3意外移回到壳体内。调节板3的初始止动部通过夹持部件而构成。夹持滑架11与调节板3之间的单独的连接解除之后,通过调节板3进一步增大地推入到壳体2’内而使夹持部件10进一步到达壳体2’与调节板3之间的夹缝9中,直到夹持部件10夹紧在夹缝9中并且阻碍了调节板3的继续推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