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油管道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2319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石油管道支撑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石油管道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油管道支撑架。



背景技术:

管道支架在任何管道铺设的地方都会需要,又被称作管道支座,管部等。它作为管道的支撑结构,根据管道的运转性能和布置要求,管架分为固定和活动两种。在石油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石油管道,这些石油管道或埋在地下,或架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的位置,现有的石油管道支撑架,一般包括支座和用于放置石油管道的管槽,管槽一般通过支柱放置在支座上,其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会出现如下问题,石油管道放置在管槽内,管道容易发生位移,且由于石油管道运输的地理环境差,气候条件恶劣,长时间管槽容易发生倾斜,管道有从管槽上滑落的风险,而且雨水也会长时间留在管槽内,石油管道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管槽中,对石油管道形成了腐蚀。而且市面上现有的石油管道支架只有一个管道,给施工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油管道支撑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油管道支撑架,包括连接板、三角形支板、固定筋、支板、通柱、立柱、支座、固定件、管道口二和管道口一,所述固定件包括螺母、螺杆、支耳,所述立柱固定连接在支座的上部,所述支座的底部设有膨胀螺栓,所述通柱设置在立柱的内部中间,所述管道口一设置在立柱的上部,所述三角形支板设置在支座的上部左右两侧,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三角形支板的上部,所述支板设置在在连接板的上部,所述管道口二固定连接在支板的上部。

优选的,所述管道口一包括固定件、折耳、凸棱、紧固螺母、固定筋和管槽,所述固定件设置在管道口一的顶部,所述折耳设置在管道口的左右两侧,所述紧固螺母设置在折耳的上部,所述管槽设置在管道口一的下部,所述凸棱设置在管槽的上部,所述固定筋设置在管道口一的上半部。

优选的,所述管槽包括排水槽和排水管,所述排水槽均匀分布在整个管槽的内部表面,所述排水管设置在管槽的中部轴线上。

优选的,所述支座通过膨胀螺母固定在地面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与三角形支板、支板、立柱均通过螺栓连接。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石油管道支撑架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在管槽内部设有排水槽与排水管减少了管道的腐蚀性,增强了石油管道的使用寿命;设置不同大小的管道口方便了施工与石油运输对不同石油管道大小的需求;管道口设置为多个也增强了其运输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排水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母;2、紧固螺母;3、折耳;4、凸棱;5、连接板;6、三角形支板;7、膨胀螺栓;8、螺杆;9、支耳;10、固定筋;11、管槽;12、支板;13、通柱;14、立柱;15、支座;16、排水槽;17、排水管;18、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石油管道支撑架,包括连接板5、三角形支板6、固定筋10、支板12、通柱13、立柱14、支座15、固定件18、管道口二19和管道口一20,所述固定件18包括螺母1、螺杆8、支耳9,所述立柱14固定连接在支座15的上部,所述支座15通过膨胀螺7母固定在地面上,所述支座15的底部设有膨胀螺栓7,所述通柱13设置在立柱14的内部中间,所述管道口一20设置在立柱14的上部,所述管道口一20包括固定件18、折耳3、凸棱4、紧固螺母2、固定筋10和管槽11,所述固定件18设置在管道口一20的顶部,所述折耳3设置在管道口20的左右两侧,所述紧固螺母2设置在折耳3的上部,所述管槽11设置在管道口一20的下部,所述管槽11包括排水槽16、排水管17,所述排水槽16均匀分布在整个管槽16的内部表面,所述排水管17设置在管槽11的中部轴线上,所述凸棱4设置在管槽11的上部,所述固定筋10设置在管道口一20的上半部,所述三角形支板6设置在支座15的上部左右两侧,所述连接板5固定连接在三角形支板6的上部,所述连接板5与三角形支板6、支板12和立柱14均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支板12设置在在连接板5的上部,所述管道口二19固定连接在支板12的上部。

工作原理:该石油管道支撑架在使用时将各组件通过螺栓等连接方式固定连接好,然后将不同孔径的管道架接在管道口一(20)、管道口二(19)处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