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9140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具有差速器环齿轮(differential ring gear)、差速齿轮和壳体的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差速器环齿轮比输入侧的主动小齿轮更靠下方配置,且与该主动小齿轮啮合;差速齿轮与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收装差速器环齿轮和差速齿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这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中间轴,其与变速机构的输入轴平行配置;差速装置(差速齿轮),其具有配置在中间轴的下方且与该中间轴的输出齿轮啮合的齿圈(差速器环齿轮);壳体部件,其收装变速机构与差速装置;差速划分部件,其将该壳体部件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装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油(工作油)的存储室(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动力传递装置的差速划分部件(differential partitioning member)由壳体部件的一部分、凸筋部件和半球状的储存盘(resevoir plate)构成,其中,凸筋部件从该壳体部件沿着所述齿圈的外周面延伸设置,储存盘从壳体部件的相反侧覆罩差速装置,并且紧贴凸筋部件的内周面。据此,能够防止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油经由差速划分部件从存储室流入差速室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专利公开公报第2011/121861号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具有主动小齿轮和主动小齿轮的轴承、差速器环齿轮、差速储存盘等,流向主动小齿轮的轴承的润滑油,从主动小齿轮的轴承和差速器环齿轮之间直接流入差速室。滞留在差速室中的工作油被工作装置的差速器环齿轮搅起而用于润滑和冷却,但是滞留在差速室中的工作油的量过多的话,可能会造成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增大的情况。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防止工作油流入配置有差速器环齿轮与差速齿轮的差速室,且防止由于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而造成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增大的情况。

为了达到所述主要目的,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差速器环齿轮,其配置在输入侧的主动小齿轮的下方且与该主动小齿轮啮合;差速齿轮,其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连接;壳体,其收装所述差速器环齿轮和所述差速齿轮;划分部件,其将所述壳体内划分为用于配置所述差速器环齿轮以及所述差速齿轮的差速室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其特征在于,

所述划分部件与所述壳体的第1壳体部件一起形成所述工作油存储室,且与所述壳体的第2壳体部件一起形成所述差速室,

所述第1壳体部件具有轴承支承部和工作油供给孔,其中:所述轴承支承部支承轴承,而所述轴承支承所述主动小齿轮的旋转轴且所述旋转轴可旋转;所述工作油供给孔为所述轴承供给工作油,

所述划分部件具有延伸弯曲部,所述延伸弯曲部在所述轴承的下方,以比所述轴承支承部更向所述差速室凸出的方式弯曲,且比所述轴承更位于所述差速圈侧,以将所述轴承流下的工作油导入所述工作油存储室。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划分部件与壳体的第1壳体部件一起形成工作油存储室,且与壳体的第2壳体部件一起形成差速室。第1壳体部件具有轴承支承部和工作油供给孔,其中:轴承支承部支承轴承,而该轴承支承主动小齿轮的旋转轴且该旋转轴可旋转;工作油供给孔为轴承供给工作油,划分部件具有延伸弯曲部,该延伸弯曲部在轴承的下方,以比轴承支承部更向差速室凸出的方式弯曲,且比所述轴承更位于所述差速圈侧,以将轴承流下的工作油导入工作油存储室。因此,从轴承流下的工作油,被延伸弯曲部导入工作油存储室。因此,能够防止工作油流入配置有差速器环齿轮与差速齿轮的差速室,能够防止由于工作油留存在差速室中而造成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增大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大致结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所包含的自动变速器25的各变速挡与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动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动作图表。

图3是表示将储存盘70安装于变矩器壳体220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将储存盘70配置于驱动桥壳体240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沿着图3的A-B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沿着图3的A-C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沿着图3的D-E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储存盘70的外观的外观图。

图9是表示储存盘70的外观的外观图。

图10是表示储存盘70的外观的外观图。

图11是表示沿着图7的F-G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12是将图3的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附近放大显示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大致结构图。同图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与搭载于前轮驱动式车辆的未图示的引擎的曲轴连接,并且可将来自引擎的动力向左右的驱动轮(前轮)DW传递。如图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0包括:变速箱壳体(transmission case)22,其包括变矩器壳体220(第1壳体部件)和与该变矩器壳体220连接的驱动桥壳体(transaxle case)240(第2壳体部件);流体传动装置(起步装置)23,其被收装于变矩器壳体220内;油泵24;自动变速器25,其被收装在驱动桥壳体240内;齿轮机构(齿轮系)40;和差速齿轮(差速机构)50等。

流体传动装置23构成为液力变矩器,具有与引擎的曲轴连接的输入侧的泵轮23p、与自动变速器25的输入轴26连接的输出侧的涡轮23t、配置在泵轮23p和涡轮23t的内侧来对工作油从涡轮23t向泵轮23p的流动进行整流的导轮23s、将导轮23s的旋转方向限制在一个方向的单向离合器23o、锁止离合器23c等。但是,流体传动装置23也可以构成为不具有导轮23s的液力联轴器。

油泵24构成为齿轮泵,具有:泵总成,其由泵体和泵罩构成;外齿齿轮,其通过轮毂(hub)连接于流体传动装置23的泵轮23p。油泵24由来自引擎的动力驱动,吸引存储在未图示的油盘中的工作油(ATF),且将其压送至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

自动变速器25为8级变速式变速器,如图1所示,包括双小齿轮式的第1行星齿轮机构30、拉威挪(ravigneaux)式的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用于改变从输入侧至输出侧的动力传递路径的4个离合器C1、C2、C3和C4、2个制动器B1和B2以及单向离合器F1。

第1行星齿轮机构30具有:太阳齿轮(sun gear)31,其为外齿齿轮;齿圈32,其为与该太阳齿轮31同心圆配置的内齿齿轮;和行星架(planetary carrier)34,其能够保持多个自转和公转自如的的2个小齿轮33a、33b的组,该2个小齿轮33a、33b的组为2个相互啮合的小齿轮,且其中一方与太阳齿轮31啮合,另一方与齿圈32啮合。如图所示,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太阳齿轮31固定于变速箱壳体22,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行星架34连接于输入轴26,其能够与该输入轴26一体旋转。另外,第1行星齿轮机构30是所谓的减速齿轮的结构,使传递至为输入元件(elements)的行星架34的动力减速,且从为输出元件的齿圈32输出。

第2行星齿轮机构35具有:第1太阳齿轮36a和第2太阳齿轮36b,其为外齿齿轮;齿圈37,其与第1太阳齿轮36a和第2太阳齿轮36b同心圆配置,且为内齿齿轮;多个短小齿轮38a,其与第1太阳齿轮36a啮合;多个长小齿轮38b,其与第2太阳齿轮36b和多个短小齿轮38a啮合,且与齿圈37啮合;和行星架39,其保持多个短小齿轮38a和多个长小齿轮38b自由自转(自由旋转)且自由公转。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齿圈37作为自动变速器25的输出部件发挥功能,从输入轴26传递至齿圈37的动力经由齿轮机构40、差速齿轮50和主动轴28向左右的驱动轮传递。另外,行星架39经由单向离合器F1由变速箱壳体22来支承,该行星架39的旋转方向由单向离合器F1限制在一个方向。

离合器C1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multi-plate friction-type hydraulic clutch)(摩擦卡合元件(friction engagement element)),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1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齿圈32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1太阳齿轮36a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2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2能够将输入轴26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行星架39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3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3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齿圈32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离合器C4是多片摩擦式(液压)离合器,具有液压伺服机构,该液压伺服机构由活塞、多个摩擦片和被摩擦片、提供工作油的油室等构成,该离合器C4能够将第1行星齿轮机构30的行星架34和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连接起来,并且能够解除两者的连接。

制动器B1为液压制动器(摩擦卡合元件),其构成为包括液压伺服机构的带式制动器或者多片摩擦式制动器,其将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第2太阳齿轮36b固定到变速箱壳体22上以使其不能旋转,并且能够解除第2太阳齿轮36b在变速箱壳体22上的固定。制动器B2为液压制动器,其构成为包括液压伺服机构的带式制动器或多片摩擦式制动器,其能够将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行星架39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在变速箱壳体22上,并且能够解除行星架39在变速箱壳体22上的固定。另外,单向离合器F1例如包括内圈、外圈、多个楔块等,在外圈相对于内圈向一个方向旋转时,通过楔块传递扭矩,并且在外圈相对于内圈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使两者相对旋转。但是,单向离合器F1也可以具有楔块式以外的、如辊式的结构。

这些离合器C1~C4和制动器B1、B2接受未图示的液压控制装置进行的工作油的给排来进行动作。图2是表示自动变速器25的各变速挡与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以及单向离合器F1的动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动作表。通过使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处于图2的动作表所示的状态,自动变速器25能够提供前进1~8挡的变速挡和后退1挡、2挡的变速挡。另外,离合器C1~C4、制动器B1、B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犬齿式离合器(dog clutch)这样的啮合式卡合元件。

齿轮机构40具有:中间主动齿轮(counter drive gear)41,其与自动变速器25的第2行星齿轮机构35的齿圈37连接;中间从动齿轮(counter driven gear)43,其固定在与自动变速器25的输入轴26平行延伸设置的中间轴42上,并且与中间主动齿轮41啮合;主动小齿轮(末级主动小齿轮)44,其形成(或者固定)于中间轴42;差速器环齿轮(末级从动齿轮)45,其配置在主动小齿轮44下方(参照图3),并且与该主动小齿轮44啮合。另外,差速器环齿轮45为斜齿轮。

如图1和图3~图6所示,差速齿轮50具有:一对(2个)小齿轮51;一对(2个)侧面齿轮(side gear)52,其分别固定于主动轴28,并且以成直角的方式与一对小齿轮51啮合;小齿轮轴53,其支承一对小齿轮51;差速器壳体54,其收装一对小齿轮51和一对侧面齿轮52,并且连接(固定)有所述的差速器环齿轮45。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小齿轮51和各侧面齿轮52为直齿锥齿轮。另外,在各小齿轮51与差速器壳体54之间配置有小齿轮垫圈55,在各侧面齿轮52与差速器壳体54之间配置有侧面垫圈56。而且,差速器壳体54通过轴承81、82由变速箱壳体22支承,与主动轴28同轴,并能够自由旋转。

接着,对动力传递装置20中差速器环齿轮45与差速齿轮50的周围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将储存盘70配置于变矩器壳体220的状态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将储存盘70安装于驱动桥壳体240的状态的说明图。另外,图5是表示沿着图3的A-B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沿着图3的A-C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沿着图3的D-E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图3中的左上的虚线的圆表示主动小齿轮44,中间的虚线的圆表示差速器环齿轮45。另外,图3中单点划线表示工作油存储室65中工作油的液面,箭头表示主动小齿轮44和差速器环齿轮45的旋转方向。

如这些图所示,包含变矩器壳体220和驱动桥壳体240的变速箱壳体22的内部,由图8-图10所示的储存盘70划分为用于配置差速器环齿轮45以及差速齿轮50的差速室60和用于存储工作油的工作油存储室6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和“下”分别表示在将动力传递装置20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铅直方向上的“上”和“下”。

如图3所示,变矩器壳体220具有组装于驱动桥壳体240时的壳体侧接合面(第1壳体接合面)221。从该壳体侧接合面221的底部附近向图中右方向沿着储存盘70的外边缘直至大致90度上方位置的范围内,形成壳体侧台阶面223,该壳体侧台阶面223沿壳体侧接合面221向内侧对应于储存盘70的大致厚度而形成台阶。如图7所示,在变矩器壳体220上,形成有轴承支承部225和工作油供给孔226,其中:轴承支承部225支承可自由旋转的轴承42a,而轴承42a被用作支承可自由旋转的中间轴42的未图示的轴承,该中间轴42上形成(或固定)有主动小齿轮44;工作油供给孔226则为该轴承42a供给工作油。在轴承支承部225形成有突筋225a、225b(参考图11),该225a、225b发挥导流部功能,将轴承42a上流下来的工作油引导至下方。另外,图11是表示沿着图7的F-G线剖切的剖面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驱动桥壳体240具有组装于变矩器壳体220时的壳体侧接合面(第2壳体接合面)241。在驱动桥壳体240上形成有凸筋部242(参考图4以及图5),该凸筋部242从底部附近向图中右方向以大致45度的角度呈直线状延伸至中央侧。

如图8~图10所示,储存盘70包括筒状部71和从筒状部71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72。如图3所示,利用形成于筒状部71的螺孔76a和形成于凸缘部72的2个螺孔76b、76c,由3个螺栓86a~86c将储存盘70安装固定于变矩器壳体220。由所述筒状部71和凸缘部72构成的储存盘70,是由铁等金属部件冲压加工而形成。另外,储存盘70也可以由树脂注塑成型而形成。

如图5以及图6所示,筒状部71以沿着差速齿轮50的差速器壳体54外周表面的一部分延伸的方式形成,主要包围差速器壳体54的、除去一方的侧面齿轮支持部(通过轴承81由变矩器壳体220支承的部分)的部分。筒状部71的变矩器壳体220侧的端部和该变矩器壳体220之间,在储存盘70固定于变速箱壳体22的状态下形成有些许空间。

凸缘部72从筒状部71的驱动桥壳体240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另外,在凸缘部72和筒状部71的上部形成有切口部70s,以使该凸缘部72和筒状部71不与支承中间轴42能够自由旋转的、未图示的轴承干涉,据此,凸缘部72在筒状部71的周围呈圆弧状(大致C字状)延伸。如图3所示,在从凸缘部72的底部开始、包含底部而向图中右方向直至大致90度上方位置的外边缘部形成有第1密封部77。第1密封部77通过与变矩器壳体220的壳体侧台阶面223抵接,而确保第1密封部77的密封。另外,在从凸缘部72的第1密封部77朝图中左方向直至大致60度位置的外边缘部形成有第2密封部78。如图3、图4、图8~图10所示,第2密封部78的外边缘形成直线状,其外边缘向凸筋242侧突出形成,以易于抵接驱动桥壳体240的凸筋242。因此,第2密封部78被凸筋242按压发生弹性变形,而更加良好地确保第2密封部78的密封效果。

在凸缘部72上,形成有延伸弯曲部73,其以承受被用作支承中间轴42的轴承的轴承(参考图7)42a的下方的方式,延伸并成为切口部70s的一部分。如图8~图10所示,延伸弯曲部73中,向差速室60侧弯曲的槽状的弯曲部73a形成至上端部73b为止。如图7所示,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由轴承支承部225向差速室60侧凸出,轴承支承部225形成于变矩器壳体220并支承可自由旋转的轴承42a。因此,由工作油供给孔226供给并从轴承42a的旋转中心流下的工作油,被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向工作油存储室65侧引导。此时,轴承支承部225的突筋225a、225b,发挥将工作油导入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的导流部功能。

图12是将图3的延伸弯曲部73放大显示的说明图。图中,3条单点划线中,中央的1条单点划线表示的是从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两侧的单点划线表示的是上端部73b的弯曲范围。如图所示,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的弯曲形成为,由从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向主动小齿轮44的旋转方向(图中左方向)的范围L1,比由从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向范围L1的相反侧(图中右方向)的范围L2大。从轴承42a流下的工作油,由于包含有中间轴42和主动小齿轮44的旋转方向的运动分量,因此其流向从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的旋转方向侧。如上所述,使实施方式的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的弯曲,以范围L1大于范围L2的方式形成,是为了将流向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的旋转方向侧的工作油导入工作油存储室65侧。由此,可以将更多的工作油导入工作油存储室65。

采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在被用作支承储存盘70的中间轴42的轴承的轴承42a的下方设置延伸弯曲部73,该延伸弯曲部73以承受轴承42a的下方的方式延伸且比支承轴承42a的轴承支承部225向差速室60侧凸出,据此可以将从轴承42a的旋转中心流下的工作油,导入工作油存储室65。而且,由于在变矩器壳体220的轴承支承部225上设置了具有导流部功能的突筋225a、225b,因此可以将更多的工作油导入工作油存储室65。并且,使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的弯曲形成为,由从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向主动小齿轮44的旋转方向的范围L1,比由从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向范围L1的相反侧的范围L2大,据此可以使由于中间轴42和主动小齿轮44的旋转而具有该旋转方向的运动分量的工作油更多地被导入工作油存储室65。其结果,可以防止工作油流入差速室60,可以防止由于工作油滞留在差速室60中而造成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增大的情况。

当然,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在包含储存盘70的凸缘部72的底部在内的外边缘部分形成第1密封部77,第1密封部77与变矩器壳体220的壳体侧台阶面223抵接,据此确保第1密封部77的密封,从凸缘部72的底部向与第1密封部77的相反侧形成第2密封部78,第2密封部78与驱动桥壳体240的凸筋部242抵接而被按压,据此确保第2密封部78的密封。第2密封部78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即使被凸筋部242按压变形,与外边缘为圆弧状或曲线状相比,也能够维持与凸筋部242的接触状态,由此能够保持更好地密封。所述的结果是,能够更好地防止从工作油存储室65向差速室60流入工作油,由此能够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45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在变矩器壳体220的轴承支承部225上设置了具有导流部功能的突筋225a、225b,但是也可以设置槽以代替突筋。另外,即使不设置这种突筋或槽也没有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中,通过使延伸弯曲部73的上端部73b的弯曲形成为,由从轴承42a的中心开始的垂直线向主动小齿轮44的旋转方向的范围L1,比相反侧的范围L2大,但是也可以使上端部73b的弯曲形成为,向主动小齿轮44的旋转方向的范围L1,与相反侧的范围L2一样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当然可以有各种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所述延伸弯曲部也可以形成有在包含从所述轴承的旋转轴开始延伸的垂直线的范围上连续的弯曲部分。这样的话可以使更多的工作油被延伸弯曲部引导而流入工作油存储室。在此情况下,所述延伸弯曲部的弯曲部分可以形成为,第1范围比第2范围大,其中:第1范围是由从所述轴承的转动轴开始向铅直方向延伸的垂直线向所述主动小齿轮的前进时的旋转方向侧的范围;第2范围是所述弯曲部分的、由所述垂直线向与所述第1范围相反侧的范围。这样的话可以使更多的具有主动小齿轮旋转方向的运动分量的工作油,被延伸弯曲部引导而流入工作油存储室。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述划分部件也可以具有筒状的筒上部和从所述筒上部的端面开始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所述延伸弯曲部从所述凸缘部开始沿着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侧表面形成。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述延伸弯曲部也可以形成为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轴的轴向观察,沿着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外周边缘的圆弧状。另外,所述延伸弯曲部的形成方式也可以为从所述差速器环齿轮的旋转轴的轴向观察,与所述轴承支承部重合。

在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也可以如下这样构成:在所述第1壳体部件上形成第1壳体接合面和第1台阶面,所述第1台阶面在所述第1壳体接合面的底部附近向该第1壳体接合面的内侧形成台阶;在所述第2壳体部件上形成第2壳体接合面和突筋,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与所述第1壳体接合面相适配,所述突筋在所述第2壳体接合面的底部附近沿着所述划分部件的外部边缘向中央延伸;在所述划分部件上,在外周部中包含底部而从该底部朝向一方的第1底部范围中,形成与所述第1台阶面抵接而进行密封的第1密封部,并且,在从外周部中所述第1底部范围的底部侧的端部附近朝向另一方的第2底部范围中,形成朝向径向延伸且与所述突筋抵接的第2密封部。这样的话,划分部件的第1密封部与第1台阶面抵接,可以确保第1密封部的密封,第2密封部与第2壳体部件的突筋抵接,可以确保第2密封部的密封。由此,可以良好地防止工作油流入配置有差速器环齿轮与差速齿轮的差速室,进一步降低作用于差速器环齿轮的工作油的搅拌阻力。

本发明能够在动力传递装置的制造产业等中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