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1810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专利属于动力传动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商用车辆混合动力变速器的干式油底壳系统。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变速器应用混合动力技术,可有效降低车辆燃油消耗,提高车辆经济性能。一般的变速器普遍采用湿式油底壳系统:变速器的机油泵将储存在湿式油底壳内的油液抽送到变速器内,进行离合器换挡与润滑和冷却的部位,换挡操作结束后及润滑或冷却完成之后,由于重力的作用,油液又重新回到位于变速器底部的油底壳,完成整个循环。

此类装置需要齿轮传动机构与驱动电机串联而成,而且由于电机的径向尺寸与传递扭矩息息相关,传统的湿式油底壳安装在此类装置后会造成径向尺寸增大,安装空间受到明显制约。对于现有技术方案,由于混动变速器油底壳需要储存变速器换挡及润滑、冷却的全部用油,所以油底壳体积必须设计成体积大,高度高的结构。这将导致变速器油底壳将明显低于发动机油底壳地面,不利于车辆在行驶陡坡等恶劣路况,由于车身倾斜,油底壳的油液往低的一侧聚集,就可能造成吸油泵抽吸不到油液,而换挡离合器内部缺油而导致无法进行换挡,造成车辆操控性能下降,严重可造成车辆熄火停机等现象。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专利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专利内容

本发明专利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混合动力变速器的分布式干式油底壳,实现此类装置在不增加径向尺寸实现充足油液进行变速器内部循环的油底壳系统。该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通过将湿式油底壳系统改进为储油箱安装在混合动力变速器外部的干式油底壳系统,从而减小了混合动力变速器油底壳不低于发动机油底壳50mm,提高了变速器在狭小空间的适配性;同时避免了行驶在恶劣路况下的车辆由于变速器倾斜造成油液吸空、使得变速器换挡过程供油不足或润滑系统缺油导致变速器某些零部件损坏失效,从而增强了商用车辆的越野性能,特别是各种陡峭路面的行驶性能。另外,干式油底壳由于油液经过了更多的管路和储油箱,在这个过程中油液得到了充分的冷却,降低油液问题,提高了油液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专利提供了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包括:干式油底壳,其包括:干式油底壳本体,以及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底部的集油槽和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侧面的外置机油泵接口,所述外置机油泵接口的内端与集油槽连通;储油箱,其安装在变速器外部;并通过润滑油管路与所述干式油底壳的外置机油泵接口连接;机油泵的出油口通过油液管路经冷却器连接至储油箱上端进油口;该机油泵与吸油泵组成双联泵,由电机进行驱动;吸油泵与储油箱下端的吸油口连接。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油底壳本体有两个,每个本体内部有集油槽。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油底壳本体上外置机油泵接口,外置机油泵接口的内端均与集油槽连通。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外置排油泵与吸油泵组成双联泵,排油泵分别与干式油底壳出油口和储油箱进油口通过管路连接;吸油泵分别与储油箱出油口和变速器箱体润滑及主油路相连接。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外置排油泵与吸油泵为双联泵形式,通过一个驱动电机带动双联泵进行工作。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外置机油泵的流量为内置机油泵的2倍或2倍以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通过将湿式油底壳系统改进为储油箱安装在变速器外部及外置双联泵的干式油底壳系统,从而降低了变速器的整体高度,提高了变速器在狭小空间的适配性;同时避免了行驶在恶劣路况下的车辆由于变速器倾斜造成油液吸空、使得变速器换挡离合器缺油而导致无法换挡。另外,干式油底壳由于油液经过了更多的管路和储油箱,这流动过程中油液可获得更充分的冷却,降低了油液的温度,提高了油液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专利的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专利的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的液压原理简图。

图3为本发明专利的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干式油底壳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专利的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干式油底壳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专利的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外置吸油泵与排油泵双联泵传动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干式油底壳;12-排油泵;13-驱动电机;14-储油箱;15-吸油泵;16-混合动力变速器;21-干式油底壳本体;22-集油槽;23-外置机油泵接口;24-盖板;31-筛孔;41-驱动电机连接花键;42-排油泵进油口;43-吸油泵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专利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除非另有其他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他元件或其他组成部分。

如图1所示(箭头代表油液流向),根据本发明专利具体实施方式的分布式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的具体结构包括:干式油底壳11、外置排油泵12、双联泵驱动电机13、储油箱14和吸油泵15。其中,干式油底壳11布置在混合动力变速器的底部;储油箱14安装在变速器15外部;由驱动电机13带动的外置排油泵12及吸油泵15安装在混合动力变速器16外部,并通过油液管路分别与干式油底壳11和储油箱14连接,将储存在储油箱14中的油液抽送到混合动力变速器需要换挡离合器油腔及需要润滑和冷却的部位,润滑和冷却完成后,由于重力作用,油液又重新回到位于发动机底部的干式油底壳11,再通过外置双联齿轮泵的排油泵12将干式油底壳11收集的油液抽送到储油箱14,完成整个循环。在原有混合动力变速器湿式油底壳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外置由排油泵12、吸油泵15及储油箱14组成的双联齿轮泵、储油箱14和相关管路,并将湿式油底壳更换为干式油底壳11,混合动力变速器变为分布式干式油底壳系统。只经过简单的增加和减少相关的零部件,变速器能够在干式油底壳和湿式油底壳直接切换,增加了混合动力变速器的适配性。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干式油底壳11包括:干式油底壳本体21,以及开设在干式油底壳本体21底部的集油槽22和开设在该干式油底壳本体侧面的外置机油泵接口23,集油槽22上盖设有带筛孔31的盖板24。分布式干式油底壳11有一个集油槽22,用于收集离合器工作油液等,润滑或冷却完成之后,由于重力的作用又重新回到混合动力变速器底部前后侧的油液;集油槽22的底部还开设有泄油口。外置排油泵12接口为两个,内端与集油槽22相连,外端用于通过油液管路与储油箱14进油口相连接,以将干式油底壳11的集油槽22内油液抽送到储油箱14。双联齿轮泵的吸油泵15的两端分别与储油箱14及混合动力变速器主油路通过管路连接,形成两级机油泵抽送结构。变速器内部的工作油液需要经过盖板24的筛孔31才能进入集油槽22循环,筛孔31能够消除油液中的气泡,以增加其循环效率,保证油液粘度。

如图5所示,外置双联齿轮泵由排油泵12和吸油泵15组成,并通过齿轮花键41由驱动电机13带动,为系统进行排油与吸油两个工作循环。其中排油泵进油口42通过液压管路与干式油底壳机油泵接口23相连接,排油泵出油口将油液运送至储油箱14。吸油泵进油口43与储油箱14出油口,将油液抽送至混合动力变速器主控制油路及润滑油路等部位。而且,排油泵12的流量为吸油泵13的2倍或2倍以上。

综上,该混合动力变速器干式油底壳系统通过将湿式油底壳系统改进为储油箱安装在变速器外部及外置双联齿轮泵的干式油底壳系统,从而降低了混合动力变速器的整体高度,提高了混合动力变速器在狭小空间的适配性;同时避免了行驶在恶劣工况下的车辆由于变速器倾斜造成油液吸空,使换挡液压系统缺油造成换挡失效,影响车辆行驶性能,特别是各种陡峭路面的行驶性能。另外,干式油底壳由于油液经过了更多的管路和储油箱,在这个过程中油液能够得到充分的冷却,降低了油液温度,保证油液粘度,提高油液的寿命。

前述对本发明专利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的描述是为了说明和例证的目的。这些描述并非想将本发明专利限定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很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很多改变和变化。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选择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释本发明专利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专利的各种不同的示例性实施方案以及各种不同的选择和改变。本发明专利的范围意在由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