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翻转电子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7451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翻转电子教学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教学用电子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翻转电子教学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下越发的显现出弊端,难以适应飞速的信息变换,并且互联网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了传统模式下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的状态。另外,互联网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实时更新。因此,互联网教学模式也必将是未来主流的教育模式。

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模式,终端一般选用的是类似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等便携式终端,类似目前推行的电子书包模式,电子书包是一款致力于提高中国教育信息化、提高家庭和学校配合效率的产品,产品将主要针对中小学教育。除了传统家校通包含的家校沟通功能,电子书包还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功能,如数字化教育资源、学生成长史等,让其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助手,一个真正的"数字化书包"。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争议,电子书包适应的软件系统非常不完善,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和教学互动。另外,电子书包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教育。电子书包模式适应移动式教育方式,而我国普遍采用的是固定式教育模式,学校采购电子书包后固定在某一个教室,无法实现移动式学习,其次,在美国等国家,其教材是需要单独购买的,所以更多的家长和学生更倾向于购买电子书,国内教材是标配,无需购买电子书,并且国内仍为应试教育,需要大量的书写,平板电脑具有书写功能,但受其屏幕尺寸限制,无法高频的进行原笔迹书写;另外传统的笔记本,通过键盘、鼠标操作,人机交互成本较高,无论平板还是笔记本显示屏幕较小,长期低头使用对于发育期的青少年视力产生了消极影响。

利用互联网和可原笔迹书写的电子终端设备实现互联网式的教学课堂是基于当前环境的一种新模式,由于其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互动性,符合当下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并不改变现有的教学习惯,所以其已经作为当前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热点。而实现互联网式教学课堂,设置合适的电子学习装置是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翻转电子教学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翻转电子教学装置,该电子教学装置包括固定机构、翻转机构和显示控制机构;所述显示控制机构通过翻转机构与固定机构相连。

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平衡支架和与其垂直固定的起支撑作用的支撑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支架上还设有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支撑支架的高度。

所述翻转机构包括固定旋转手柄和旋转片,所述固定旋转手柄的柄部与支撑支架相固定,所述固定旋转手柄头部设有内部滑槽,所述旋转片位于固定旋转手柄的内部滑槽中,所述固定旋转手柄头部的中间位置设有通孔,中心轴通过该通孔与显示控制机构相连,即显示控制机构通过中心轴进行转动,所述旋转片上沿设有均匀分布的连接孔,两端的连接孔通过锁紧轴组件与显示控制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显示控制机构两侧上还设有限位机构,优选电磁铁作为梢子,翻转机构进行翻转时,所述电磁铁梢子位于显示控制机构内,转动一定角度后,所述电磁铁梢子插入旋转片的连接孔中用于固定显示控制机构。正常使用时,通过显示控制机构进行智能化触控操作,180°翻转后,显示控制机构的背板即为桌面,可以进行书写板书等的普通操作。另外,所述翻转机构外部设有电动按钮,即可以通过电动方式实现翻转,当然也可以手动转动显示控制机构进行翻转。

当然,所述翻转机构也可以为常见的链式、支架式或是折叠式的翻转机构,能够调节并固定不同角度即可。

所述显示控制机构包括显示屏和外壳,以及位于两者内部的控制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结构能够优化原笔迹书写,由上至下组成为:防眩光、蓝光护眼膜、上偏光片、夹层一、液晶面板、夹层二、均光片、增亮膜、均光片、导光板、反射膜、触控膜;且所述液晶面板无上偏光片。利用该模组结构能够制作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屏,主要是利用夹层一和二对整个模组结构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用以保障液晶屏不会整体下陷;另外,所述的显示屏能够实现原笔迹书写,主要是利用了偏光片上移紧密贴合于夹层一上面,该种设置能够灵敏捕捉笔尖压力大小以及运动轨迹,增强了书写的质感和灵敏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设有安卓/X86模块;该控制单元还控制所述翻转机构内的电磁铁定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液晶面板分别与夹层一和夹层二紧密贴合;所述的触控膜紧密贴合于反射膜上。

进一步的,所述夹层一和夹层二优选为具有一定硬度的透明材质材料,例如钢化玻璃及亚克力等;所述液晶面板为LED液晶屏组。

进一步的,所述夹层一和夹层二的厚度为≤2mm。

进一步的,所述平衡支架底部两端设有滑轮,用于方便快速移动整个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控制机构的上方还设有保护盖板;使用时,将保护盖板拉开或是推离显示面板,使用后,再将其拉回至原位,用于保护显示面板,且其又可当作普通桌面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盖板采用软性或硬性材料,如人造皮,聚氨酯及塑料、钢化玻璃等材质制作。在整机不使用时,可将盖板覆盖在机器上端,起到保护屏幕及防滑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独特设计翻转机构,利用固定旋转手柄和旋转片与显示面板相结合实现了显示机构的多角度翻转,显示面板能够实现正、反180度翻转,显示并且可依据使用场景对显示面板进行调节为30°、45°或60°,也可任意角度进行调节,符合多方位的使用需求。显示屏特定角度的翻转能够实现平视观看以及书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观看书写习惯,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另外,本发明设计能够制作大尺寸的显示面板,符合网络教室的电子屏需求,减小对眼睛的伤害,使用更为方便快捷。

本发明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快速组装,整体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力学,用户体验效果良好,其能够作为网络课堂系统的终端设备进行推广应用。并可取代电子书包终端成为承载国家教育信息化“人人通”战略的硬件载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翻转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显示控制机构,2-翻转机构,3-调节机构,4-滑轮,5-平衡支架,6-支撑支架,21-固定旋转手柄,22-旋转片,23-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解释和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多功能翻转电子教学装置,该装置包括固定机构、翻转机构2和显示控制机构1;所述显示控制机构1通过翻转机构2与固定机构相连。

其中,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平衡支架5和与其垂直固定的起支撑作用的支撑支架6。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支架6上还设有调节机构3,用于调节支撑支架6的高度。

所述翻转机构2包括固定旋转手柄21和旋转片22,所述固定旋转手柄21的柄部与支撑支架6相固定,所述固定旋转手柄21头部设有内部滑槽,所述旋转片22位于固定旋转手柄21的内部滑槽中,所述固定旋转手柄21头部的中间位置设有通孔,中心轴23通过该通孔与显示控制机构1相连,即显示控制机构1通过中心轴23进行转动,所述旋转片22上沿设有均匀分布的连接孔,两端的连接孔通过锁紧轴组件与显示控制机构1固定连接;所述显示控制机构1两侧上还设有限位机构,优选电磁铁作为梢子,翻转机构进行翻转时,所述电磁铁梢子位于显示控制机构1内,转动一定角度后,所述电磁铁梢子插入旋转片22的连接孔中用于固定显示控制机构1。正常使用时,通过显示控制机构1进行智能化触控操作,180°翻转后,显示控制机构1的背板即为桌面,可以进行书写板书等的普通操作。另外,所述翻转机构2外部设有电动按钮,即可以通过电动方式实现翻转,当然也可以手动转动显示控制机构进行翻转。

所述显示控制机构1包括显示屏和内设的控制单元;所述显示屏组成为:防眩光、蓝光护眼膜、上偏光片、夹层一、液晶面板(无上偏光片)、夹层二、均光片、增亮膜、均光片、导光板、反射膜、触控膜;利用该模组结构能够制作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屏,主要是利用夹层一和二对整个模组结构起到支撑固定作用,用以保障液晶屏不会整体下陷;另外,所述的模组结构能够实现原笔迹书写,主要是利用了偏光片上移紧密贴合于夹层一上面,该种设置能够灵敏捕捉笔尖压力大小以及运动轨迹,增强了书写的质感和灵敏度。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设有安卓/X86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液晶面板分别与夹层一和夹层二紧密贴合;所述的触控膜贴合于反射膜上。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屏中夹层一和夹层二优选为厚度2mm的钢化玻璃。

进一步的,所述平衡支架5底部两端设有滑轮4,用于方便快速移动整个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控制机构1的上方还设有保护盖板;使用时,将保护盖板拉开或是推离显示面板,使用后,再将其拉回至原位,用于保护显示面板,且其又可当作普通桌面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保护盖板采用软性及硬性材质,如人造皮,聚氨酯及塑料等材质制作。在整机不使用时,可将盖板覆盖在机器上端,起到保护屏幕及防滑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整个装置整体采用中空走线,其中包含信号传输线、电源线、USB连接线等,整个装置只有一根外漏电源线,且在桌腿底部。整个装置无外漏电源线和传输线,设置更为人性化,增强了安全性,且整个装置设有表面防水、防尘涂层,具有防水、防尘功能,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性。本发明中整机外壳为两面平整设计,背壳采用硬质材质(钢化玻璃、不锈钢等硬性材质),正面即为显示控制机构的显示屏或显示面板。本发明采用模块化设计,能够快速组装,当然其不仅限于使用本发明专用的原笔迹书写模组,也可适用现有触控显示器、电脑及平板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和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