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6154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备阀壳、阀芯以及弹簧部件的阀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具备阀壳、阀芯以及对阀芯进行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弹簧部件)的阀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阀装置中,阀芯因在其前后(上面侧以及下面侧)所产生的压力差而闭阀,并且阀芯通过压缩螺旋弹簧而向开阀方向被施力,在由压力差产生的闭阀力变小的情况下,通过压缩螺旋弹簧的复原力而开阀。

该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阀壳内的流体的流路上,通过由阀芯的倒锥形轴状部来保持,从而抑制在流体流动时从阀芯脱落。另外,压缩螺旋弹簧随着从阀芯离开而扩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95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阀装置中,由于压缩螺旋弹簧配置于流体的流路上,因此存在因流体的流动而翻倒或变形的情况。例如,在流体的流量过大的情况下,压缩螺旋弹簧的一部分以被吸入阀座的开口(阀口)的方式被嵌入,存在阀装置不能正常动作的可能性。为了消除压缩螺旋弹簧这样移动引起的阀装置的动作异常,考虑相对于阀口充分增大压缩螺旋弹簧的与阀芯相反侧的端部(另一端部)的直径的对策,但会导致装置整体的大型化。另外,也考虑不将压缩螺旋弹簧配置在流体的流路上的(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5)对策,但在该情况下,也会导致装置的全长(压缩螺旋弹簧的沿轴向的尺寸)变长、即大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装置,其能够使装置整体小型化,并且抑制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移动引起的动作异常。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达到目的,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阀壳,其具有阀座;阀芯,其以相对于上述阀座接近或远离的方式动作而进行落座以及离座;以及弹簧部件,其配置在上述阀壳的内侧中的流体的流路上,并且向动作方向的开阀侧对上述阀芯施力,上述弹簧部件形成为以上述动作方向为轴向的螺旋状,并具有与上述阀芯连接的一端部、从该一端部朝向上述阀座侧延伸的弹簧主体部、以及与上述阀壳连接的另一端部,上述另一端部在自由状态下相对于上述弹簧主体部扩径或者缩径,上述阀壳具有另一端保持部,上述另一端部以从自由状态压缩变形的状态被上述另一端部保持。

方案2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另一端部通过连续的多个圆环部而在自由状态下形成为圆锥台状,上述另一端保持部构成为,以上述另一端部的上述多个圆环部在径向上排列的方式,从上述动作方向的两侧夹持上述另一端部。

方案3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芯具有保持上述一端部的一端保持部。

方案4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3任一项中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弹簧主体部以及上述另一端部以上述一端部侧为小径侧而整体形成为圆锥台状,上述另一端部相对于上述动作方向的倾斜角度比上述弹簧主体部相对于上述动作方向的倾斜角度大。

方案5所述的发明根据方案1~4任一项中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阀壳具备:具有上述阀座的外壳主体;以及容纳上述阀芯并且安装于上述外壳主体的圆筒状的插头部件,由上述插头部件的上述动作方向的上述另一端部侧的前端部、以及上述外壳主体中在上述动作方向上与上述前端部对置的对置部构成上述另一端保持部。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方案1所述的发明,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以从自由状态压缩变形的状态被阀壳的另一端保持部保持,从而能够利用弹簧部件所生成的复原力得到较大的保持力。因此,即使在流体的流量变得过大的情况下,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也难以移动,从而能够抑制阀装置的动作异常。此时,无需增大另一端部的直径,能够将装置整体小型化。

根据方案2所述的发明,另一端部以多个圆环部在径向上排列的方式被另一端保持部从动作方向夹持,从而能够更加牢固地保持另一端部,能够进一步抑制阀装置的动作异常。此外,弹簧部件是螺旋状,因此不会形成闭环状的部分,但在圆周方向上确定基准位置,从该基准位置开始将一周部分称为圆环部。

根据方案3所述的发明,通过由阀芯的一端保持部保持弹簧部件的一端部,从而能够抑制一端部从阀芯脱落,能够进一步抑制阀装置的动作异常。

根据方案4所述的发明,通过弹簧主体部形成为圆锥台状,从而能够抑制沿径向的外力引起的变形。另外,另一端部的倾斜角度比弹簧主体部的倾斜角度大,从而能够在弹簧主体部的圆锥台的外侧配置另一端保持部,能够容易保持另一端部。

根据方案5所述的发明,通过由插头部件的前端部和外壳主体的对置部构成另一端保持部,从而通过将插头部件安装于外壳主体而能够容易地保持另一端部。即、在将容纳有阀芯的插头部件安装于外壳主体时,如果利用插头部件的前端部将另一端部夹入与对置部之间,则能够利用另一端保持部容易地保持另一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阀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阀装置的弹簧部件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压缩前以及压缩后的情形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阀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变形例的阀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其他变形例的阀装置中的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剖视图。

图中:

1a、1b—阀装置,2、6—阀壳,21—外壳主体,22—插头部件,218—对置部,223—前端部,3、3b—主阀芯(阀芯),4、7—弹簧部件,23、65—另一端保持部,321—一端保持部,41、71—一端部,42、72—弹簧主体部,43、73—另一端部,431~433—圆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部件相同的构成部件以及具有同样的功能的构成部件,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a是先导型电磁阀,如图1所示,具备阀壳2、作为阀芯的主阀芯3、弹簧部件4以及电磁线圈装置5。阀装置1a例如在空调机中设置在制冷剂(流体)所通过的流路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主阀芯3的动作方向设为z方向、将流体的流入以及流出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z方向以及x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另外,阀装置1a构成为,通过主阀芯3向图1的上方侧移动而开阀,向下方侧移动而闭阀,以下将图1的上方侧称为开阀侧,将下方侧称为闭阀侧。

阀壳2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筒状的外壳主体21、以及在外壳主体21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大致垂直地连接的插头部件22。

外壳主体21具有:图1中的右侧的流入口211;与流入口211相连的流入通路212;左侧的流出口213;与流出口213相连的流出通路214;与流出通路214连通并以与流入通路212划分隔开的方式沿z方向延伸而向开阀侧开口的阀口215;形成于阀口215的端部的阀座216;以及用于保持插头部件22的插头保持部217。

插头部件22形成为沿z方向延伸的圆筒状,并且通过容纳主阀芯3而划分为一次侧阀室221和背压室222,通过插头保持部217而以铆接固定的方式安装于外壳主体21。插头部件22的内侧的空间中,相比主阀芯3,z方向闭阀侧成为一次侧阀室221,开阀侧成为背压室222。

一次侧阀室221总是与流入通路212连通,通过主阀芯3开阀而成为与阀口215连通。另外,在插头部件22的内周面与主阀芯3之间形成有间隙,背压室222与一次侧阀室221连通。因此,背压室222与流入通路212连通。

如图2放大所示,在插头保持部217的内周面形成有面向z方向开阀侧的限位面217a,在插头部件22形成有面向z方向闭阀侧的限位面22a,通过限位面217a、22a彼此抵接,从而插头部件22相对于外壳主体21不会过于进入z方向闭阀侧。

这样,若限位面217a、22a彼此抵接,则插头部件22的z方向闭阀侧的前端部223在z方向上与外壳主体21中的阀座216的周围的部分(对置部218)对置,成为前端部223与对置部218隔开间隔的状态。在前端部223与对置部218之间,配置并保持有弹簧部件4的后述的另一端部43,前端部223和对置部218构成另一端保持部23。即、另一端保持部23设置在从z方向的两侧夹住另一端部43的位置。此外,前端部223与对置部218的间隔g与构成弹簧部件4的线材的直径大致相等,前端部223的宽度(径向尺寸)成为线材的直径的3倍(构成另一端部43的圆环部的个数)左右。

主阀芯3具有以z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的阀主体31、和形成为圆筒状并在内侧压入阀主体31的外筒体32,主阀芯3容纳于插头部件22的内侧。

在阀主体31的大致中心部,形成有先导通路311,该先导通路311沿轴向延伸,并且从上表面(开阀侧的面)贯通至下表面(闭阀侧的面)。另外,通过阀主体31的下表面与阀座216抵接,从而主阀芯3落座于阀座216,通过阀主体31的下表面从阀座216离开,从而主阀芯3从阀座216离座。

外筒体32设置成其外周面在开阀侧相对于插头部件22的内周面滑动,在闭阀侧形成有对弹簧部件4的后述的一端部41进行保持的一端保持部321。一端保持部321由小径的槽部321a、和形成于槽部321a的闭阀侧的大径的卡定部321b构成,并具有缩颈形状。

在主阀芯3,通过其前后(上表面侧以及下表面侧)的压力差、各部分(主阀芯3自身、后述的柱塞52等)的重量、后述的柱塞弹簧53的弹性力等而施加闭阀力,以对其进行抵抗的方式由弹簧部件4向开阀侧施力。

如图3所示,弹簧部件4具有:通过以z方向为轴向而螺旋状地卷绕金属制的线材,从开阀侧依次与主阀芯3连接的一端部41;从一端部41朝向阀座216侧延伸的弹簧主体部42;以及相比阀壳2中的主阀芯3而与阀座216侧(闭阀侧)连接的另一端部43。弹簧部件4能够看作由连续的多个圆环部形成。此外,图3表示自由状态的弹簧部件4,图1、2表示从自由状态开始变形的弹簧部件4。

一端部41例如是形成于弹簧部件4的一端侧的端部磨平圈,由在轴向上相互抵接或者接近的3圈左右(3个左右的圆环部)构成,在自由状态下形成以z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构成一端部41的圆环部设置于主阀芯3的槽部321a,由此这些圆环部被卡定部321b卡定而限制向闭阀侧的移动,一端部41保持于一端保持部321。

弹簧主体部42例如是弹簧部件4中被压缩而用于对主阀芯3施力的部分,由在轴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的5圈左右(5个左右的圆环部)构成,在自由状态下,形成为以z方向为轴向并且以开阀侧为小径侧的圆锥台状。弹簧主体部42的匝数成为弹簧部件4的有效匝数。弹簧主体部42的相对于z方向的倾斜角度θ1为25~35°左右。通过构成弹簧主体部42的圆环部在轴向上隔开间隔,从而使在轴向上被压缩的弹簧主体部42产生欲在轴向上伸长的复原力。

另一端部43例如是形成于弹簧部件4的另一端侧的端部磨平圈,由在轴向上相互抵接或者接近的3圈左右(3个左右的圆环部)构成,在自由状态下,形成为以z方向为轴向并且以开阀侧为小径侧的圆锥台状。另一端部43的相对于z方向的倾斜角度θ2为40~50°左右。因此,弹簧主体部42以及另一端部43的相对于z方向的倾斜角度θ1、θ2具有θ1<θ2的关系。此外,一端部41、弹簧主体部42以及另一端部43的匝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个数,只要根据线材的线径、进行控制的流体的压力等来适当设定即可。

自由状态下的另一端部43的高度h比构成另一端保持部23的前端部223和对置部218的间隔g大。并且,如图4(a)所示,构成另一端部43的各圆环部431~433分别具有与在开阀侧相邻的圆环部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内径。即、从z方向观察另一端部43时,相邻的圆环部的内周与外周重合。此外,图4表示另一端部43的x方向入口侧的情形,但另一端部43除了线材的端部以外,在其他的周向位置也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

前端部223与对置部218的间隔g比另一端部43的高度h小,因此另一端保持部23以使另一端部43从自由状态压缩变形的状态对其进行保持。并且,间隔g与弹簧部件4的线材的线径大致相等,因此圆环部431~433在径向上排列,另一端部43被另一端保持部23从z方向夹持。即、另一端部43与前端部223以及对置部218这两方抵接。

以上这样的弹簧部件4与主阀芯3以及阀壳2连接。在主阀芯3从阀座216离座的状态下,弹簧部件4从自由状态开始稍微被压缩,并且能够进一步被压缩,闭阀时,弹簧部件4进一步被压缩,通过复原力向开阀侧对主阀芯3施力。

电磁线圈装置5具有:形成主阀芯3的背压室222并且以z方向为轴向的圆筒部51;容纳于圆筒部51的柱塞52;向闭阀侧对柱塞52施力的柱塞弹簧53;配置在圆筒部51的外侧并用于使柱塞52向开阀侧移动的线圈54;以及配置在比柱塞52靠开阀侧的吸引子55。

在柱塞52的前端(闭阀侧端部),设有作为先导阀的球阀521。通过柱塞52向闭阀侧移动,从而形成于主阀芯3的先导通路311的开口被球阀521封闭。

在此,对在外壳主体21安装插头部件22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将弹簧部件4的一端部41连接于主阀芯3,将主阀芯3容纳于插头部件22。此时,弹簧部件4的另一端部43相对于插头部件22的前端部223在z方向上重合。使这样的插头部件22在z方向上接近外壳主体21,在前端部223与外壳主体21的对置部218之间配置另一端部43,如上所述进行压缩变形。之后,利用外壳主体21的插头保持部217对插头部件22进行铆接固定,并且进行硬钎焊,结束安装。通过进行硬钎焊,确保阀内部的气密性,并且抑制插头部件22因另一端部43向开阀侧的复原力而被抬起、或者弹簧部件4移动。

以下,对阀装置1a整体的开阀以及闭阀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线圈54处于断开的情况下,柱塞52通过柱塞弹簧53而向闭阀侧移动,由此主阀芯3的先导通路311被封闭,并且主阀芯3抵抗弹簧部件4的弹性力而向闭阀侧移动并落座于阀座216,从而阀装置1a成为闭阀状态。

此时,流出通路214通过主阀芯3而与一次侧阀室221划分隔开,并且通过球阀521而与背压室222划分隔开。一次侧阀室221以及背压室222为与流入通路212大致相同的压力,流入通路212的压力比流出通路214以及阀口215的压力高,因此主阀芯3受到向闭阀侧的力。

在这样的闭阀状态下,线圈54处于接通,柱塞52和吸引子55因磁力而相互吸引,从而柱塞52向开阀侧移动,则球阀521从主阀芯3的上表面离开,先导通路311相对于背压室222敞开。由此,背压室222内的压力下降,变得与流出通路214的压力大致相等。施加于主阀芯3的上表面的力与施加于下表面的力相等或者变小,然后,主阀芯3因弹簧部件4的复原力而向开阀侧移动并从阀座216离座,阀装置1a成为图1所示那样的开阀状态。

由此,流入通路212经由一次侧阀室221以及阀口215而与流出通路214连通,流体能够从流入口211流到流出口213。此时,弹簧部件4配置在阀壳2的内侧的流体的流路上。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具有如下效果。即、通过阀壳2的另一端保持部23将弹簧部件4的另一端部43以从自由状态压缩变形的状态进行保持,从而能够利用弹簧部件4所产生的复原力来得到大的保持力。因此,即使在流体的流量变得过大的情况下,另一端部43也难以移动,从而能够抑制阀装置1a的动作异常。此时,无需增大另一端部43的直径,能够将阀装置1a整体小型化。

另外,通过由主阀芯3的一端保持部321保持弹簧部件4的一端部41,从而抑制一端部41从主阀芯3脱落,能够进一步抑制主阀芯3的动作异常。

另外,通过构成为外壳主体21的限位面217a与插头部件22的限位面22a抵接,从而以限位面彼此抵接的方式在外壳主体21组装插头部件22,由此能够抑制上述部件的相对位置的偏移。另外,在另一端部43未由另一端保持部23保持为正常的情况下,限位面彼此难以抵接,作业者容易注意到组装不良。并且,由于这样抑制外壳主体21与插头部件22的相对位置的偏移,因此能够抑制弹簧部件4施加于主阀芯3的开阀力的不均。

另外,通过弹簧主体部42形成为圆锥台状,从而能够抑制沿径向的外力引起的变形。并且,通过另一端部43的倾斜角度θ2比弹簧主体部42的倾斜角度θ1大,从而能够在弹簧主体部42的圆锥台的外侧配置另一端保持部23,从而能够容易保持另一端部43。

并且,通过由插头部件22的前端部223和外壳主体21的对置部218构成另一端保持部23,从而通过在外壳主体21安装插头部件22,而能够容易地保持另一端部43。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b是先导型电磁阀,如图5所示,具备阀壳6、作为阀芯的主阀芯3b、弹簧部件7、以及电磁线圈装置5。本实施方式中,将主阀芯3b的动作方向设为z方向,将与z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以及y方向。另外,阀装置1b构成为,通过主阀芯3b向图5的上方侧移动而开阀,通过向下方侧移动而闭阀,以下将图5的上方侧称为开阀侧,将下方侧称为闭阀侧。

阀壳6具有:在z方向上延伸并且具有阀座611的筒状的外壳主体61;在x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流入通路并且与外壳主体61连接的流入管部件62;在z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流出通路并且与外壳主体61连接的流出管部件63;以及安装于外壳主体61的环部件64。

如图6所示,环部件64以能够保持弹簧部件7的后述的另一端部73的方式形成为圆环状,在z方向上与外壳主体61的对置面612对置并且隔开间隔,且固定于外壳主体61。环部件64压入固定于外壳主体61中构成阀座611的圆筒部613的外周。此时,通过使环部件64的上表面与圆筒部613的上表面一致(成为相同的高度),从而环部件64在z方向上定位。由相对于另一端部73配置在z方向的两侧的环部件64以及对置面612构成另一端保持部65,由另一端保持部65保持另一端部73。

本实施方式的阀装置1b中,主阀芯3b容纳于外壳主体61,并且电磁线圈装置5不经由插头部件而是直接连接于外壳主体61。另外,主阀芯3b不具备外筒体而仅由阀主体构成,在其外周面形成有相对于外壳主体61的内周面进行滑动的部分、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阀芯3相同的一端保持部。

如图6所示,弹簧部件7具有:与主阀芯3b连接的圆筒形状的一端部71;圆筒形状的弹簧主体部72;以及与阀壳6的比主阀芯3b靠闭阀侧(阀座611侧)连接的另一端部73。

另一端部73具有在自由状态下相对于一端部71以及弹簧主体部72缩径,且随着朝向z方向闭阀侧而直径变小的倾斜,形成为以闭阀侧为小径侧的圆锥台状。即、用于保持另一端部73的环部件64配置在弹簧部件7的内侧。另外,配置在环部件64与对置面612之间的另一端部73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部件4的另一端部43相同,以圆环部在径向上排列的方式被压缩。

根据这样的本实施方式,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弹簧部件7的另一端部73的直径比弹簧主体部72的直径缩小,环部件64配置在弹簧部件7的内侧,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弹簧部件7的内侧的空间。并且,与不将弹簧部件配置在流体的流路上的结构相比较,能够缩短阀装置1b的全长(z方向尺寸)。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包含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其他结构等,以下所示的变形等也包含于本发明中。

例如,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圆筒状的插头部件22的前端部223、圆环状的环部件64构成另一端保持部,在整个周向上保持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但另一端保持部只要相对于流体的流动具有充足的保持力即可,也可以不在整个周向上保持另一端部。

例如,如图7所示,也可以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环部件64而使用在z方向上观察呈c字状的按压部件66。此时,通过在外壳主体61的内周面形成沉孔槽614,从而嵌入固定按压部件66。即、按压部件66的外周侧的部分得到保持。并且,按压部件66通过其上表面与沉孔槽614的下表面抵接而在z方向定位。此外,将环部件、按压部件固定于外壳主体的方法并不限定于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压入、上述那样的向槽的嵌入,只要是得到不因弹簧部件的另一端部的复原力而移动那样的固定力的适当的方法即可。

另外,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主阀芯设有对弹簧部件的一端部进行保持的一端保持部,但例如在一端部的轴向尺寸较大的情况、在向主阀芯连接时使一端部较大地弹性变形而利用复原力得到较大的保持力的情况等、一端部难以从主阀芯脱落的情况、或者例如一端部未配置在流体的流路上,一端部与主阀芯的相对位置难以偏移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主阀芯设置一端保持部而是连接一端部。此处的“连接”是还包含不相互固定的结构的概念,只要一端部相对于主阀芯的特定的位置抵接并押压即可。例如,在主阀芯的下表面形成有定位用的槽等,通过一端部简单地位于该槽部内,从而也可以是一端部与主阀芯连接的结构。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从z方向观察,形成弹簧部件4的另一端部43的多个圆环部431~433重合,但在弹簧部件的弹性力较大,且通过另一端保持部得到充足的保持力的情况下,这些圆环部也可以不重合。

另外,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另一端保持部夹持另一端部,另一端部的多个圆环部在径向上排列,但另一端保持部也可以不夹持另一端部,至少从开阀侧与另一端部抵接而保持即可。并且,也可以在保持另一端部时、多个圆环部不在径向上排列,也可以保持仅具有一个圆环部的另一端部。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构成弹簧部件4的另一端部43的各圆环部431~433分别具有与在开阀侧相邻的圆环部的外径大致相等的内径,但相邻的圆环部彼此的内径和外径的关系只要适当设定即可。即、也可以是通过各圆环部分别具有比在开阀侧相邻的圆环部的外径小的内径,从而在z方向观察时,圆环部彼此重合,也可以是通过各圆环部分别具有比在开阀侧相邻的圆环部的外径大的内径,从而在从z方向观察时,圆环部彼此分离。

在此,图8表示从z方向观察时圆环部431~433彼此重合的结构。如图8(a)所示,另一端部43在自由状态下从开阀侧开始,第二圆环部432的内径di2比第一圆环部431的外径do1小,第三圆环部433的内径di3比第二圆环部432的外径do2小,从z方向观察时,相邻的圆环部431~433彼此重合。

若这样的另一端部43由另一端保持部保持,则如图8(b)所示,另一端部43从自由状态开始在z方向上被压缩,圆环部431~433在径向上排列。此时,在自由状态的另一端部43,从z方向观察时圆环部431~433彼此重合,从而在变形后的另一端部43,各圆环部431~433与相邻的圆环部干涉而直径扩大或者缩小,相邻的圆环部431~433彼此因复原力而在径向上相互按压。

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了简单,位于中央的第二圆环部432几乎未从自由状态位移,位于出口侧(内侧)的第一圆环部431从自由状态向出口侧以及闭阀侧位移,位于入口侧(外侧)的第三圆环部433从自由状态向入口侧以及开阀侧位移。此时,第一圆环部431利用z方向的复原力而向位于开阀侧的前端部223按压,并且第三圆环部433利用z方向的复原力向位于闭阀侧的对置部218按压。由于前端部223与对置部218的间隔g比弹簧部件4的线材的直径大,因此圆环部431~433在z方向上成为相互偏移的状态。

并且,第一圆环部431以及第三圆环部433利用径向的复原力向第二圆环部432按压。此时,由于第一圆环部431相比圆环部432向开阀侧偏移,从而利用通过第二圆环部432受到的反作用力进一步向前端部223按压。第三圆环部433也同样,利用通过第二圆环部432受到的反作用力进一步向对置部218按压。因此,与对具有在z方向上不重叠的圆环部的另一端部进行压缩的情况相比较,圆环部431、433对另一端保持部23更强有力地按压,能够增大保持力。

除此之外,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结构、方法等在以上的记载中公开,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主要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进行了特别图示、而且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以及目的的范围,本领域人员能够针对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对形状、材质、数量、其他详细的结构加以各种变形。因此,对限定上述所公开的形状、材质等的记载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例示性记载的,并不限定本发明,因此以去除这些形状、材质等的限定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限定的部件的名称的记载包含于本发明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