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5451阅读:530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封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试验器材的加工制造领域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密封圈。
背景技术
:TB/T3354-2014《铁路隧道排水板》将参数不透水性作为产品出厂检验的常规项目之一,其检测按照GB/T328.10-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0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不透水性》中方法B。目前市场上的不透水仪主要是针对表面平整的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设计的,但对表面有凸壳的凸壳型排水板的使用效果较差,现有的不透水仪的密封方式,其水槽深6mm,直径90mm,密封圈宽6mm,厚4.5mm,嵌入2mm,边缘铁环宽30mm,直径150mm,首先,水槽底部到密封圈顶部高度是8.5mm,凸壳高度一般是10mm,即使不计入密封圈被压缩的厚度,试验时密封区域的凸壳被压缩1.5mm,显然这影响到试验的准确性;其次,申请人使用目前的仪器对9个样品进行了试验(结果见图1),由以上二点可以看出,目前不透水仪的密封方式不能对凸壳型排水板进行密封,进而不能完成不透水性试验。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圈,它能有效地解决
背景技术
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
背景技术
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述密封圈1的内径为92mm,所述密封圈1的宽度为20-30mm,所述密封圈1的厚度为10-15mm,所述密封圈1与防水卷材贴合处的一面向外轴向延伸出一圈与其同心的第一凸圈2,该第一凸圈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凸圈3,所述的第一凸圈2与第二凸圈3之间设置有3-6mm的间隙。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在不改变现有不透水仪结构的基础上,采用本密封圈,可对表面有凸壳的凸壳型排水板进行密封漏水试验,且不会将密封区域排水板凸壳压缩和破坏,可顺利按照TB/T3354-2014《铁路隧道排水板》对凸壳型排水板进行不透水性试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
背景技术
部分的测试表;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由于水槽直径为90mm,通过试验证明密封圈在压缩过程中内径会变小2mm左右,为防止由于密封圈内径变小使排水板受水压面积变小影响试验效果,参看图2,所述密封圈1的内径为92mm,可以有效的克服这一问题;目前的不透水仪密封圈宽度大多为6mm,申请人通过对比试验证明,密封圈宽度在20mm以上(所有密封圈都达到技术方案所有要求,只有宽度不同)时对排水板的密封效果有明显提高,同时考虑到边缘铁环的宽度,所述密封圈1的宽度为20-30mm,其具体的测试表参见表1表16mm10mm15mm20mm30mm1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2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3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4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5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6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7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8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9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漏水边缘不漏水边缘不漏水达标率0%0%56%100%100%由于水槽深6mm,为使密封区域排水板凸壳不被压缩和破坏,密封圈厚度至少为4mm,申请人分别设计了厚度为4mm,6mm,8mm,10mm,15mm的密封圈,试验证明密封圈在10mm以上,密封后不会将密封区域排水板凸壳压缩和破坏,同时考虑到试验的操作性所述密封圈1的厚度为10-15mm,其具体的测试情况参见表2表24mm6mm8mm10mm15mm1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2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3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4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5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6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7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8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9凸壳压缩凸壳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凸壳未压缩达标率0%0%56%100%100%所述密封圈1与防水卷材贴合处的一面向外轴向延伸出一圈与其同心的第一凸圈2,该第一凸圈2的内部设置有第二凸圈3,所述的第一凸圈2与第二凸圈3之间设置有3-6mm的间隙,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密封圈1与卷材试样的结合程度,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整体试验的准确性。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