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持装置以及云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981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夹持装置以及云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拍摄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夹持装置以及云台。



背景技术:

摄影爱好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拍摄体验,通常将小型拍摄设备通过一夹持部件,将拍摄设备(如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连接于一外部设备,例如云台或自拍杆,从而方便进行多角度拍摄和全景式拍照的体验。

现在一般通过云台上自带的夹持部件将拍摄设备夹持于云台上,但是这种夹持部件夹持的拍摄设备与云台之间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灵活的改变,从而使得拍摄过程收到限制,使得拍摄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夹持装置以及云台,旨在可灵活地调整夹持装置与所述支撑所述夹持装置的外部设备之间的旋转角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夹持装置,包括夹持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包括转接件、固定件和一锁紧件,所述转接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固定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锁紧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所述夹持装置固定于外部设备上,所述转接件上设有至少一凹孔,所述凹孔内设置有拨扭,所述固定件设有若干凹坑,所述转接件绕所述锁紧件转动,且随着所述转接件的转动,所述拨扭从一个凹坑滑出并跳至相邻的凹坑。

优选地,所述夹持部分包括基板和底板,所述基板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朝向所述连接部份的一端设置有枢接件,所述转接件与所述枢接件枢接。

优选地,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夹持件,下方设置有齿条,至少一齿轮和一弹性件,所述齿条运动带动所述齿轮转动从而使夹持件张开,所述弹性件两 端分别连接于所述齿条和所述基板。

优选地,所述转接件包括两个与所述枢接件配合的枢接部以及一定位板,所述枢接部设有与所述枢接件相适配的枢接孔,所述枢接部从所述定位板的相对两侧垂直延伸形成。

优选地,所述定位板背离所述枢接部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台阶面,所述凹孔设置于所述台阶面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一凸缘,以及从凸缘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至少部分伸入第一通孔内,所述凹坑设置于所述凸缘上,且若干凹坑位于同一圆上。

优选地,所述凹坑与所述凹孔相对设置,二者所在的圆半径相等,圆心均位于所述转接件的转轴上,随着所述转接件的转动,所述拨扭从一个凹坑滑出并跳至相邻的凹坑。

优选地,所述夹持件包括:

夹持板,用于夹持拍摄设备,其上设置有缓冲垫;

转动臂,一端与所述夹持板铰接,另一端与所述齿轮的轴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臂可相对所述基板转动且可相对所述夹持板转动。

优选地,所述基板覆盖所述容纳腔,所述齿轮、齿条收容于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底部设有限位槽,所述齿条包括一拨杠,所述拨杠从所述限位槽伸出,外力从底板下拨动所述拨杠使所述齿条移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云台,包括云台主体,还包括所述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通过所述连接部分与所述主体连接。

所示夹持装置,包括夹持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包括转接件、固定件和一锁紧件,所述转接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固定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锁紧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所述夹持装置固定于外部设备上,所述转接件上设有至少一凹孔,所述凹孔内设置有拨扭,所述固定件设有若干凹坑,所述转接件绕所述锁紧件转动,且随着所述转接件的转动,所述拨扭从一个凹坑滑出并跳至相邻的凹坑。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所提出的夹持装置包括夹持部分和连接部分,其中,夹持装置,包括夹持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夹持部分和所述连接部分转动连接,所述连接部分包括转接件、固定件和一锁紧件,所述转接件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固定件设有第二通孔,所述锁紧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所述夹持装置固定于外部设备上,所述转接件上设有至少一凹孔,所述凹孔内设置有拨扭,所述固定件设有若干凹坑,所述转接件绕所述锁紧件转动,且随着所述转接件的转动,所述拨扭从一个凹坑滑出并跳至相邻的凹坑。

通过使所述转接件相对所述固定件转动,从而带动所述夹持部分相对支撑所述夹持装置的外部设备(如云台)转动,进而带动所述夹持部分上的拍摄设备转动,使得方便用户进行多角度地拍摄体检。且所述转接件与所述固定件的转动结构简单,方便用户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夹持装置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夹持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转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夹持装置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夹持装置10,用于夹持拍摄设备,包括夹持部分20和连接部分30,所述夹持部分20用于固定夹持拍摄装置。当夹持装置10夹持拍摄设备后,通常需要将所述夹持装置10固定到一外部装置上,在此不限制所述外部装置的具体形式,其可以为杆,也可以为一平台(诸如云台)。因此为了方便地将所述夹持装置10固定到所述外部装置上,所述夹持装置10还包括将所述夹持装置10固定到一外部设备上的的连接部分30。

所述夹持部分20包括基板21和底板23,所述夹持部分20和所述连接部分30通过所述底板23转动连接。所述基板21设置于所述底板23之上,在此不限制所述基板21与底板23的连接方式。具体地,所述底板23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23a和下表面23b,所述底板23上表面23a向下沉形成有一容纳腔231,所述容纳腔231四个角均设有凸柱231a,所述凸柱231a用于与基板21连接;所述凸柱231a的高度与所述容纳腔231的深度一致,使得所述基板21可以与所述底板23相贴合地连接。所述容纳腔231的底部还设有限位槽233,所述限位槽233贯穿了容纳腔231的底部和底板23的下表面23b。所述底板23靠近所述连接部分30一端设置有枢接件235,所述夹持部分20和所述连接部分30通过所述枢接件235转动连接。

所述基板21包括第一表面21a和与第一表面21a相对设置的第二表面21b,所述第一表面21a为背离所述底板23的一面,相应的,所述第二表面21b为靠近所述底板23的一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1为矩形板状,可以理解,在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板21可以为多边形或椭圆形等其他形状。所述基板21两侧设有容置槽215,所述容置槽215为所述第一表面21a对应部分向下沉而形成。所述容置槽215设置有两个。本实施例中,两个容置槽215设置于基板21的长边,最终,正视于第一表面21a,其大体成“工”字型,两边为容置槽215,两个容置槽215中间为横梁216,所述横梁216连接于基板21的两端,使基板21形成一体。所述基板21的四个角落对应凸柱231a的位置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贯穿基板的第一表面21a和第二表面21b,螺钉从所述螺纹孔穿过,并在所述底板23的凸柱231a中固定。

所述基板21上还设置有夹持件211,所述夹持件211包括转动连接的转动臂2112和夹持板2111,所述夹持板2111直接与拍摄设备相接触,用于夹持拍摄设备。所述转动臂2112一端与所述夹持板2111铰接,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板21,最终,所述转动臂2112可相对所述基板21转动且还可相对所述夹持板2111转动。在此不限制所述夹持板2111的具体结构。具体地,所述容置槽215底部延伸形成有转轴,所述转动臂2112转动连接于所述转轴,从而使得所述夹持件211可以绕着转轴转动,从而收容在所述容置槽215中。

所述基板21的第二表面21b于所述横梁216对应部分形成有一滑槽217,即:所述滑槽217设置于所述横梁216的正下方,可以理解,所述滑槽217的槽宽小于所述横梁216的宽度。所述滑槽217为半封闭结构,即沿着横梁216长度方向,所述滑槽217只有一端贯穿基板21,以此为滑槽217的开口端,基板21在所述开口端形成有一固定柱218。所述基板21的第二表面21b还设置有传动机构,其包括齿条212,至少一齿轮213和弹性件214,所述齿条212设置于所述滑槽217内,且至少部分露出所述滑槽217。所述齿轮213与所述齿条212啮合,所述齿轮213的轴贯穿所述基板21的第二表面21b和容置槽215底部,并与所述转轴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即为齿轮轴。所述弹性件214一端连接于所述固定柱218,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齿条212,并在所述齿条212的长度方向上给予所述齿条212弹性恢复力。在此所述齿轮优选为圆形,可保证所述夹持件211较为匀速的开合。所述齿条212的长度要小于所述基板21的长度,以使得所述齿条212可以在弹性件214的作用下沿所述基板21的长度方向移动以带动齿轮转动。

具体地,参照图3和图4,所述齿条212为两边设有轮齿的空心柱状结构, 其内设有通孔,所述齿条212的截面优选为正方形或矩形,所述通孔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所述弹性件214部分收容于所述通孔内,并一端连接于通孔的底部,另一端从通孔内伸出,连接于所述固定柱218。夹持时,所述齿条212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图3所示向左移动,带动齿轮213转动,从而使夹持件211张开,张开的程度与齿条213的运动距离成正相关;距离越长,张开的程度越大。在齿条213运动的同时,由于弹性件214的存在,其两端分别连接于齿条212通孔的底部和固定柱218,因此弹性件214对于齿条212具有一个回复力,阻止齿条212继续运动。当外力消失后,在弹性件214回复力的作用下,齿条212往回运动,进而通过齿轮213带动夹持件211往回运动,当夹持件211与拍摄设备接触时,夹持件211仍然具有往回运动的趋势,进而对拍摄设备产生夹持力。当将拍摄设备从夹持装置10中取出时,夹持件211在所述弹性件214的作用下会自动收拢复位到基板21上。由于弹性件214具有一定范围的形变能力,因此所述齿条212可以根据拍摄设备的尺寸大小移动合适的距离,从而控制所述夹持件211向基板21外侧转动地角度,进而可以方便得调整两夹持件211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所述夹持装置10的适配性。

所述齿轮213设置有两组,分别对应两个容置槽215设置,所述齿轮213及所述齿条212均收容于底板23的容纳腔231内。

在另外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齿条212的运动方向与上述运动方向刚好相反,此时,所述滑槽217贯穿基板的另一端,且所述固定柱218也对应设置于另一端。

进一步,如图3所示,所述夹持装置10还包括一顶板25,所述顶板25设置于基板21的第一表面21a上,以覆盖所述基板21,对应基板21第一表面21a的形状设置,所述顶板25覆盖住部分容置槽215,即覆盖住齿轮轴部分而不影响夹持件的转动。还可于顶板25上设置缓冲垫,以防止拍摄设备与夹持装置发生碰撞而损伤,且所述缓冲垫也可覆盖用于装配所形成的安装孔,保持夹持装置10的外观无缺陷。

在此需说明的是,所述齿轮213可以为一个或是一个以上,可以依据基板21的尺寸、需要夹持件211张开的速度及角度来设计齿轮减速机构和需要齿轮的数量。

基于上述实施例,为了进一步增大所述夹持板2111对拍摄设备的夹持力, 可以通过增大所述弹性件214拉伸长度实现。通过增加一直径较小的齿轮来改变所述齿条212的移动距离,进而改变弹性件214的拉伸长度。具体可以如图3和图4所示,在此设定与所述齿条212啮合的齿轮为第一齿轮213a,一半径较小的齿轮为第二齿轮213b,且第一齿轮213a与第二齿轮213b同轴设置。另有一第三齿轮213c与所述第二齿轮213b相啮合,且所述第三齿轮213c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213b。在此举例说明,所述第一齿轮213a、第二齿轮213b、第三齿轮213c的半径之比为2:1:2。当所述齿条212带动第一齿轮213a转一圈时,所述第二齿轮213b也转动一圈,由于所述第二齿轮213b与所述第三齿轮213c相啮合,此时所述第三齿轮213c转动小于一圈。假设不加第二、第三齿轮213c时,需要第一齿轮213a转动一圈可将所述夹持板2111打开至90°;在加入了第二、第三齿轮213c后,则第一齿轮213a转动一圈,所述夹持板2111打开的角度小于90°。与此同时,所述弹性件214拉伸的长度比之前更长,这样就增大了弹性件214的拉伸长度,从而增大了弹性件214给予齿条212的弹性恢复力,使得两夹持板2111夹持拍摄设备的力度更强,进而增大夹持装置10的夹持稳定性。

在此需说明的是,上述齿轮213的设置数量及数个齿轮213之间半径关系仅仅作为举例,当然可以设置多于三个的齿轮213,且第三齿轮213c与第一齿轮213的尺寸可以不相等,具体设置可以依据所述基板21的尺寸,所需要的夹持力等综合来进行设计。并且,上述列举三个齿轮相配合的实施例并不是唯一实施例,任何通过大小齿轮的相互配合,来改变弹性件214的伸缩长度,进而改变夹持件211夹持力度大小的方案均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由于所述齿轮213需贯穿基板21带动所述转动臂2112转动,在转动过程中,会对基板21产生一定的摩擦,长久使用后,可能会对基板21造成损坏。因此在所述齿轮轴贯穿所述基板21的贯穿处设置轴承,以对基板21进行磨损保护。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夹持件211包括夹持板2111和转动臂2112。所述夹持板2111用于夹持所述拍摄设备,所述夹持板2111具有用于容置所述拍摄设备端部的凹槽。由于所述夹持板2111直接与拍摄设备接触,为了减少夹持板2111与所述拍摄设备之间的摩擦,优选地,可在夹持板2111上设置缓冲垫。所述转动臂2112两端分别连接于夹持板2111和基板21上的齿轮轴,其可以绕所 述齿轮轴沿基板21开合转动,同时,所述夹持板2111也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围内绕所述转动臂2112转动。

所述夹持件211在不夹持拍摄设备时,所述转动臂2112收容在所述基板21的容置槽215内,此时所述夹持板2111的凹槽长度方向与所述转动臂2112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转动臂2112与所述夹持板2111铰接,可以使所述夹持板2111与所述转动臂2112之间的角度可以根据转动臂2112的不同位置状态随时调整。在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转动臂2112打开90°时,所述夹持装置10具有最大的夹持范围,当转动臂2112打开在0°~90°范围时,随着角度的增大,夹持范围越大,夹持力度也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由于所述转动臂2112与所述夹持板2111之间会发生相对转动,因此在所述夹持板2111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转动臂2112的避让槽2113。所述避让槽2113远离所述转动臂2112开合的一端设置有贯穿避让槽2113上下方向的限位柱2114,以防止过度转动。所述转动臂2112的一部分隐藏在所述避让槽2113内。

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底板23有一容纳腔231,所述基板21覆盖所述容纳腔231,所述齿轮213、齿条212收容于容纳腔231内;所述容纳腔231的底部设有限位槽233,所述限位槽233贯穿了容置腔231的底部和底板23的下表面23b。如图4所示,为了拉动所述齿条212更方便,在所述齿条212上设有与所述齿条212固定连接的拨杠2121,在此不对所述拨杠2121的形状做具体限制,其可以为一凸起,也可以为圆柱等,所述拨杠2121朝向背离所述基板21的方向延伸并从所述限位槽233内伸出,外力从底板23下拨动所述拨杠2121使所述齿条212移动,从而驱动齿轮213带动夹持件211的张开。

进一步地,为了更方便地拉动拨杠2121,同时避免在底板2636上设置限位槽233而影响外观;所述底板朝背离基板方向延伸,形成有抽屉式滑道,并在其内设置一拉伸板,所述拉伸板上,在远离开口一端和所述拨杆对应位置之间横向设置有限位条,拉动所述拉伸板,所述限位条即可带动拨杆移动,进而控制所述夹持件211的打开或关闭。

为了实现所述夹持部分20和连接部分30之间的连接,于所述底板23靠近所述连接部分30的一端设置枢接件235,所述连接部分30靠近夹持部分 20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枢接件235枢接的转接件31。所述枢接件235为一空心圆柱,所述枢接件235与所述底板23一体成型。

如图6至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分30包括与所述底板23枢接的转接件31,以及与所述转接件31可转动连接的固定件33;所述转接件31包括两个与所述枢接件235配合的枢接部311以及一定位板313,所述枢接部311设有与所述枢接件235相适配的孔,所述枢接部311从所述定位板313的相对两侧垂直延伸形成。两个所述枢接部311之间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所述枢接件235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恰好完成枢接件235与枢接部311的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枢接部311上均设置枢接孔311a,所述枢接件235为一中空的圆柱,一丝杠穿过枢接孔311a和枢接件235,完成连接部分30和夹持部分20的铰接。

所述定位板313背离所述枢接部311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台阶面315,所述定位板313还包括一第一通孔3131,所述第一通孔3131贯穿所述定位板313和所述台阶面315,所述转接件31可绕所述锁紧件35相对所述固定件33转动。所述台阶面315上设置有至少一凹孔3151且所述凹孔3151位于同一圆上,所述凹孔3151内设置有拨扭。

所述固定件33包括一凸缘333,以及从凸缘333两侧延伸形成的第一端3331和第二端3333,所述第一端3331至少部分伸入第一通孔3131内。所述固定件33为中空结构,其设置有第二通孔331,所述锁紧件35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3131和第二通孔331将所述夹持装置10固定于外部设备上。所述凸缘333上设置有若干凹坑335,若干凹坑335位于同一圆上。

所述凹坑335与所述凹孔3151相对设置,二者所在的圆半径相等,圆心均位于所述固定件33的转轴上,随着所述转接件33的转动,所述拨扭从一个凹坑335滑出并跳至相邻的凹坑335。

在转接件31转动之前,所述拨扭全部卡入所述凹坑335中,当需要转动转接件31时,旋转转接件31,此时拨扭被抵回凹孔3151内,当调整好角度时,数个拨扭会同时伸入到与其对应地凹坑335内,完成调节过程。

所述转接件31可相对所述固定件42绕所述锁紧件35转动。所述锁紧件35可以为一长螺栓,对应所述外部设备设有安装孔。优选地,设计为所述固定件42固定不动,所述转接件31相对所述固定件42转动;由于转接件31与所述 基板21相连接,所以此时所述基板21也会发生转动,进而带动置于基板10上板面上的拍摄设备转动,从而可方便用户多角度地进行拍摄体验。

为了增大固定件42与所述外部设备之间的摩擦力,防止两者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优选地,所述固定件42为截面为圆形的柱体,所述柱体远离所述转接件31的端面设置为锯齿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云台,该云台主体包括夹持装置10,夹持装置10通过所述连接部分30与所述主体连接。该夹持装置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云台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