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硬密封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8959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硬密封蝶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硬密封蝶阀。



背景技术:

硬密封蝶阀是以圆形蝶板随阀杆的转动来实现管道的开启或关闭的阀门,主要做截断阀使用,也可以设计成具有切断和节流调节的功能。普通蝶阀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阀杆与阀体中心线及蝶板中心线同轴,这会使得蝶板上下端与阀座之间存在过度挤压;又如,阀杆与阀体之间的间隙密封不好,容易造成泄露;还有,当在介质压力比较高的情况下,蝶板与阀杆之间通常会产生微小变形,从而导致蝶板与阀座之间发生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硬密封蝶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硬密封蝶阀,包括阀体、阀杆、阀座和蝶板,所述的阀体内具有介质通道和垂直于介质通道的阀杆过道,所述的穿设于所述阀杆过道,所述的蝶板与阀杆固定连接,并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介质通道,所述的阀体内腔还设有凸台,所述的阀座通过压圈安装在阀体的凸台上,并与蝶板接触形成密封面,所述的阀座与压圈之间还设有石墨复合垫片,该石墨复合垫片包括从中间向两侧依次分布的刚性支撑层、网孔板层和石墨密封层。刚性支撑层只要起到一个刚性支承的作用,可以为钢板。网孔板层上的网孔结构可以很好的配合石墨层的附着。

所述的阀杆过道的顶部与阀杆之间还形成填料空腔,在填料空腔内还从下到上依次装有填料垫、防火密封填料层和填料压盖。

所述的填料压盖的内壁和外壁分别设有一个环形空腔,在环形空腔均设有一个密封圈。

所述的防火密封填料层为柔性石墨层。

所述的阀杆过道的底部与阀杆之间还设有一个对开环。

所述的阀体的底部还设有用于密封的底盖,该底盖与阀杆底端接触。

所述的阀体的底部呈阶梯槽型,在底盖与阀体之间还设有缠绕式垫片。

所述的阀杆的底端呈球缺形。

所述的阀杆的轴线偏离所述阀体与蝶板的中心线。

所述的阀座在与蝶板接触的密封面上还堆焊有硬质合金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压圈与阀座之间的弹簧单元的设置能够使得当阀杆与蝶板之间发生微小形变时,自身能推动阀座做出补偿,保证阀座与蝶板之间的密封。

(2)阀杆过道顶部的由防火密封填料层,以及分别设置在填料压盖内外壁面的密封圈,能够保证阀杆与阀体之间密封不泄露。

(3)阀杆的底部呈球缺形,可以在满足底盖支撑阀杆的同时,使得阀杆与底盖的接触面积不至于过大,从而不影响阀杆的自身运动。

(4)阀杆的轴线偏离阀体与蝶板的中心线,消除了蝶板与阀座的不必要的过度挤压,减轻了开启阻距,降低了磨损。

(5)阀座与蝶板之间的密封面堆焊硬质合金层,更耐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阀座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填料空腔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盖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石墨复合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阀体,2-压圈,3-阀座,4-蝶板,5-填料垫,6-防火密封填料,7-填料压盖,8-涡轮箱,9-支架,10-键,11-阀杆,12-螺钉结构,13-底盖,14-弹簧单元,15-硬质合金层,16-密封圈,17-对开环,18-缠绕式垫片,141-硬性支撑层,142-网孔板层,143-石墨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硬密封蝶阀,其结构如图1和图3所示,包括阀体1、阀杆11、阀座3和蝶板4,阀体1内具有介质通道和垂直于介质通道的阀杆过道,穿设于阀杆过道,蝶板4通过键10和螺钉结构12固定设置在阀杆11上,并用于开启或关闭介质通道,阀体1内腔还设有凸台,阀座3通过压圈2安装在阀体1的凸台上,并与蝶板4接触形成密封面,阀座3在与蝶板4接触的密封面上还堆焊有硬质合金层15,阀体1的顶部还通过支架9设有涡轮箱8,阀杆11的顶端伸入涡轮箱8内,并与涡轮箱8内的传动机构连接,阀座3与压圈2之间还设有石墨复合垫片14,该石墨复合垫片包括从中间向两侧依次分布的刚性支撑层141、网孔板层142和石墨密封层143,如图6所示。阀杆11的轴线偏离阀体1与蝶板4的中心线,如图2所示。

如图4所示,阀杆过道的顶部与阀杆11之间还形成填料空腔,在填料空腔内还从下到上依次装有填料垫5、防火密封填料6层和填料压盖7,填料压盖7的内壁和外壁分别设有一个环形空腔,在环形空腔均设有一个密封圈16,防火密封填料6层为柔性石墨层;

阀杆过道的底部与阀杆11之间还设有一个对开环17,阀体1的底部还设有用于密封的底盖13,该底盖13与阀杆11底端接触,阀体1的底部呈阶梯槽型,在底盖13与阀体1之间还设有缠绕式垫片18,阀杆11的底端呈球缺形,如图5所示。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