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式差速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5331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分段式差速器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段式差速器组件。



背景技术:

差速器是变速箱非常重要的部件,它能实现车辆转弯过程中左右轮胎不同的转速要求。差速器也是车辆动力总成的最终扭矩输出窗口,是和整车半轴的接口零件,因此差速器的耐久对整车性能有很大影响。

目前许多大扭矩自动变速箱(AT)差速器使用一体式带行星轮减速机构的差速器设计,该差速器将主减速和差速器功能集成在一起,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差速器的行星轮机构减速增扭,四个斜齿轮和两个伞齿轮的开放式差速机构实现左右差速,这样的差速器需要一个复杂的差速器壳体结构。通常其壳体是由铸造毛坯,通过大量机械加工最终成型。

同时,由于一体式差速器壳体的结构限制,差速器主减部分的行星轮,销轴,滚针,卡簧和轴承等子零件装配比较复杂。主要通过卡簧对星轮进行限位,但在使用过程中,卡簧容易脱出,造成零部件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经久耐用的分段式差速器组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分段式差速器组件,包括壳体、减速行星轮组和差速器;所述壳体由主减速支架、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端盖依次焊接形成;所述减速行星轮组通过销轴安装在所述主减速支架内,所述销轴的一端安装在所述主减速支架上,所述销轴上还配置有用于与所述减速行星轮组中的行星轮配合的滚针,所述滚针位于所述行星轮内;所述主减速支架内设置有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布置在所述主减速支架的两端,所述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所述减速行星轮组通过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定位在所述主减速支架内;所述差速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差速器的腔体,所述差速器安装在所述腔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主减速支架包括底板和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四条底板支脚,所述底板支脚朝向所述差速器壳体延伸设置;所述减速行星轮组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所述行星轮,每个所述行星轮布置在两条相邻的所述底板支脚之间;所述主减速支架内配置有四根所述销轴,每根所述销轴的一端都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板上每两条相邻的所述底板支脚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销轴的端部的半圆形通孔;所述销轴上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设置有半圆形连接端,所述半圆形连接端可拆卸地配置在所述半圆形通孔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上位于所述半圆形通孔处还设置有半圆形凹槽,所述半圆形凹槽与所述半圆形通孔对称设置;所述半圆形连接端上还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位于所述半圆形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片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底板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垫片支脚,在所述底板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垫片支脚配合的底板凹槽,所述第一垫片支脚可拆卸地配置在所述底板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片上设置有朝向所述差速器壳体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垫片支脚,在所述差速器壳体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垫片支脚配合的壳体凹槽,所述第二垫片支脚可拆卸地配置在所述壳体凹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差速器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上都设置有至少一层聚四氟乙烯涂层。

进一步地,所述主减速支架、所述差速器壳体和所述差速器端盖分别激光焊接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对减速行星轮组进行定位,从而无需使用卡簧对其定位,彻底解决了卡簧脱出问题,同时简化了分段式差速器组件的装配。

将壳体设置为由主减速支架、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端盖依次焊接形成,通过分段制造主减速支架、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端盖,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增加了壳体强度,减少了机械加工,在经济性和耐久性都有较大提升。

通过在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上都设置有至少一层聚四氟乙烯涂层能有效降低磨损,并通过将主减速支架、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端盖通过激光焊接,提高了结构强度。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段式差速器组件,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并经久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段式差速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分段式差速器的爆炸图;

图3为主减速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分段式差速器的剖视图;

图5为销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1-壳体; 11-主减速支架; 111-底板;

112-底板支脚; 113-半圆形通孔; 114-半圆形凹槽;

115-外周面; 116-底板凹槽; 12-差速器壳体;

121-腔体; 122-减重孔; 123-外周面;

124-壳体凹槽; 13-差速器端盖; 2-减速行星轮组;

21-行星轮; 3-差速器; 4-第一垫片;

41-第一垫片支脚; 5-第二垫片; 51-第二垫片支脚;

6-销轴; 61-半圆形连接端; 62-台阶部;

7-滚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段式差速器组件,包括壳体1、减速行星轮组2和差速器3。

壳体1由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端盖13依次焊接形成。

减速行星轮组2通过销轴6安装在主减速支架11内,销轴6的一端安装在主减速支架11上,销轴6上还配置有用于与减速行星轮组2中的行星轮21配合的滚针7,滚针7位于行星轮21内。

主减速支架11内设置有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布置在主减速支架11的两端,销轴6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减速行星轮组2通过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定位在主减速支架11内。

差速器壳体12内设置有用于容置差速器3的腔体121,差速器3安装在腔体121内。

也即是,该分段式差速器组件主要由壳体1、减速行星轮组2和差速器3组成。壳体1为分段式结构,其包括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端盖13,该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端盖13依次焊接形成壳体1。

减速行星轮组2安装在主减速支架11内,销轴6上设置有滚针7,销轴6的一端安装在主减速支架11上,滚针位于减速行星轮组2中的行星轮21中。销轴6和滚针7起到安装行星轮21的作用,销轴6和滚针7还起到传递转动的作用。

差速器3安装在差速器壳体12的腔体121内,用于与外部半轴连接,对半轴输出转速。

减速行星轮组2属于速度输入端,其与外部的太阳轮配合进行减速,之后将转动输送至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3,最后由差速器3输出至车辆上与车轮连接的半轴,控制车辆进行转向。

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布置在主减速支架11的两端,并且销轴6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上的孔,以将减速行星轮组2通过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定位在主减速支架11内。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垫片4、第二垫片5对减速行星轮组2进行定位,从而无需使用卡簧对其定位,彻底解决了卡簧脱出问题,同时简化了分段式差速器组件的装配。

将壳体1设置为由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端盖13依次焊接形成,通过分段制造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端盖13,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增加了壳体强度,减少了机械加工,在经济性和耐久性都有较大提升。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段式差速器组件,其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并经久耐用。

较佳地,如图2-3所示,主减速支架11包括底板111和间隔地设置在底板111上的四条底板支脚112,底板支脚112朝向差速器壳体12延伸设置。

减速行星轮组2包括四个间隔设置的行星轮21,每个行星轮21布置在两条相邻的底板支脚112之间;主减速支架11内配置有四根销轴6,每根销轴6的一端都安装在底板111上。

通过将主减速支架11设置为由底板111和间隔地设置在底板111上的四条底板支脚112组成,减轻了结构重量。通过将每个行星轮21布置在两条相邻的底板支脚112之间,利于行星轮21部分露出,并与外部太阳轮啮合减速。

较佳地,如图3-5所示,在底板111上每两条相邻的底板支脚112之间设置有用于安装销轴6的端部的半圆形通孔113。

销轴6上靠近底板111的一端设置有半圆形连接端61,半圆形连接端61可拆卸地配置在半圆形通孔113内。

通过在底板111上设置半圆形通孔113,在销轴6上设置半圆形连接端61,将半圆形连接端61可拆卸地配置在半圆形通孔113内,实现销轴6固定安装在底板111上,避免销轴6在工作时转动。

优选地,半圆形通孔113设置在两条相邻的底板支脚112的正中间,利于布置。

较佳地,如图3-5所示,在底板111的内表面上位于半圆形通孔113处还设置有半圆形凹槽114,半圆形凹槽114与半圆形通孔113对称设置。

半圆形连接端61上还设置有台阶部62,台阶部62位于半圆形凹槽61内。

通过在在底板111的内表面上设置半圆形凹槽114,其位于半圆形通孔113处,并与半圆形通孔113对称设置,从而形成一个台阶。

在半圆形连接端61上设置台阶部62,安装时台阶部62位于半圆形凹槽61内,从而通过半圆形凹槽114对销轴6进行轴向定位,便于安装。

优选地,半圆形凹槽114与半圆形通孔113的半径相等。

较佳地,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垫片4上设置有朝向底板111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垫片支脚41,在底板111的外周面115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一垫片支脚41配合的底板凹槽116,第一垫片支脚41可拆卸地配置在底板凹槽115内。

通过在第一垫片4上设置第一垫片支脚41,其朝向底板111延伸设置,在底板111的外周面115上设置底板凹槽116,安装时,将第一垫片支脚41可拆卸地配置在底板凹槽116内,提高了第一垫片4的稳定性。

优选地,在第一垫片4上设置四个第一垫片支脚41。

较佳地,如图2和图7所示,第二垫片5上设置有朝向差速器壳体12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垫片支脚51,在差速器壳体12的外周面123上设置有用于与第二垫片支脚51配合的壳体凹槽124,第二垫片支脚51可拆卸地配置在壳体凹槽124内。

通过在第二垫片5上设置第二垫片支脚51,其朝向差速器壳体12延伸设置,在差速器壳体12的外周面123上设置壳体凹槽124,安装时,将第二垫片支脚51可拆卸地配置在壳体凹槽124内,提高了第二垫片5的稳定性。

优选地,在第二垫片5上设置四个第二垫片支脚51。

较佳地,如图2所示,差速器壳体12上设置有多个减重孔122,以减轻结构重量。

较佳地,如图2所示,第一垫片4和第二垫片5上都设置有至少一层聚四氟乙烯涂层(特氟龙涂层),以提高其耐磨度,能有效降低磨损,从而无需使用卡簧定位减速行星轮组2。

较佳地,如图1-2所示,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端盖13分别激光焊接连接,以提高其连接强度。

差速器3采用开放式差速器机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段式差速器组件装配方式如下:

将差速器3装配在差速器壳体12内后,将差速器壳体12的一端焊接在差速器端盖13上。

将第一垫片4、行星轮21,销轴6,滚针7和第二垫片5依次安装在主减速支架11上后,然后作为整体和差速器壳体12焊在一起。

由于壳体1采用分段式结构,大大简化了壳体结构,主减速支架11,差速器壳体12和差速器端盖13都可以采用锻造工艺,尽可能减少后续机械加工,同时锻造强度更大,没有铸造过程中气孔缺陷,差壳合格率明显增加。

另外激光焊接方式,拓宽了传统行星轮机构的设计和装配空间,本实用新型中将传统的16片主减速行星轮钢垫片,缩减为两片带特氟龙涂层(聚四氟乙烯涂层)的垫片,靠近差速端的第二垫片5将行星轮止推垫片和推力轴承止推垫片集成在一起,简化了差速器腔体设计,同时装配更简单。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