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氧机专用气体分配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8718阅读:4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制氧机专用气体分配阀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体技术,特别是一种制氧机专用气体分配阀。



背景技术:

目前,制氧机主要采用变压吸附原理,以分子筛为吸附剂,以空气为原料制取富养。大部分制氧机采用通过电控一组电磁阀来控制气流的通断,其存在一些问题,电控可靠性差、结构复杂,启动时需要有预压,在高原空气稀薄地区有可能出现预压不够,无法启动的现象,尤其现在制氧机多采用双分子筛塔,而双分子筛塔连续制氧问题也随之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噪音低,工作可靠的气体分配阀,提高制氧机的制氧效率,保障制氧机连续制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电机、芯体为圆台体的阀芯和阀套;电机通过电机轴与阀芯连接,阀芯密封嵌入阀套内,电机与阀套螺栓固定;所述阀套包括空心圆台体和底座,空心圆台体的一端与底座固接,空心圆台体另一端与电机的电机轴所在的端面螺栓固定。

进一步,所述空心圆台体为上端比下端大的空心圆台体,下端与底座固定连接,上端与电机的电机轴所在的端面螺栓固定;空心圆台体侧壁上设置有与压缩机出气口连通的进气孔、与制氧机第一分子筛塔连通的第一进出气孔、与制氧机第二分子筛塔连通的第二进出气孔、第一废气孔、第二废气孔;进气孔、第一废气孔和第二废气孔位于空心圆台体侧壁上的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进出气孔和第二进出气孔位于空心圆台体侧壁上的同一垂直线上。

进一步,所述阀芯为上端比下端大的圆台,圆台上端面上设置有与电机轴配合的销槽,圆台外周面上由上而下沿周向设置有与第一废气孔相对应的第一废气凹槽、与进气孔相对应的进气凹槽、与第二废气孔相对应的第二废气凹槽,进气凹槽、第一废气凹槽、第二废气凹槽均为环状槽;进气凹槽和第一废气凹槽之间沿周向还设置有圆弧状的第一进气凹槽和第一废气过渡凹槽,第一进气凹槽和第一废气过渡凹槽与第一进出气孔相对应;进气凹槽和第二废气凹槽之间沿周向设置有圆弧状的第二进气凹槽和第二废气过渡凹槽,第二进气凹槽和第二废气过渡凹槽与第二进出气孔相对应;进气凹槽分别与第一进气凹槽和第二进气凹槽连通,第一废气过渡凹槽与第一废气凹槽连通,第二废气过渡凹槽与第二废气凹槽连通。

进一步,所述阀芯密封嵌入阀套内,阀芯的周面与阀套的内周面贴合,阀芯外周面上的凹槽与阀套内周面形成密封的气体通道。

进一步,所述空心圆台体上的进气孔、第一进出气孔、第二进出气孔、第一废气孔和第二废气孔处分别连接有通气管,通气管的一端通过密封圈、密封垫、密封胶密封固定在空心圆台体上相对应的孔上。

进一步,所述分配阀还设置有压紧弹簧,电机轴通过压紧弹簧插入阀芯上端面的电机轴销槽。

进一步,所述空心圆台体上端面的边沿上对称设置有与电机螺栓连接的固定结构。

进一步,所述阀芯和阀套分别由尼龙材料和陶瓷材料制成。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通过阀芯上进气凹槽、第一废气凹槽、第二废气凹槽、第一进气凹槽、第二进气凹槽、第一废气过渡凹槽、第二废气过渡凹槽的设计和阀套的设计,实现了电机带动阀体转动,在转动过程中进行气体分配,气体分配阀与两个分子筛塔配合工作,实现氮氧分离,从而实现双分子筛塔连续制氧,保障了制氧机连续制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工作可靠,提高了制氧机的制氧效率、保障了双分子筛塔制氧机连续制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渡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渡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实用新型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制氧机专用气体分配阀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制氧机专用气体分配阀中阀芯和阀套的展开示意图;

图中:1.阀芯;101.进气凹槽;102.第一进气凹槽;103第二进气凹槽;104.第一废气过渡凹槽;105.第一废气凹槽;106.第二废气过渡凹槽;107.第二废气凹槽;108. 销槽;2.电机;201.电机轴;202.电机固定结构;3.阀套;301.进气孔;302.第一进出气孔;303.第二进出气孔;304.第一废气孔;305.第二废气孔;306.阀套固定结构; 307.空心圆台体;4.底座;5.压紧弹簧;6.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制氧机专用气体分配阀,它包括有电机2、芯体为圆台体的阀芯1和阀套3;电机2通过电机轴201与阀芯1轴连接,阀芯1密封嵌入阀套3 内,电机2与阀套3螺栓固定;所述阀套3包括空心圆台体307和底座4。

所述空心圆台体307为上端比下端大的空心圆台体,下端与底座4固定连接,上端与电机2上和阀芯1连接的端面螺栓固定;空心圆台体307侧壁上设置有与压缩机出气孔连通的进气孔301、与第一分子筛塔连通的第一进出气孔302、与第二分子筛塔连通的第二进出气孔303、第一废气孔304、第二废气孔305;进气孔301、第一废气孔304和第二废气孔305位于同一垂直线上,第一进出气孔302和第二进出气孔 303位于同一垂直线上。

所述阀芯1为上端比下端大的圆台,1芯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与电机轴201配合的销槽108,芯体1周面上由上而下沿周向设置有与进气孔相对应的进气凹槽101、与第一废气孔302相对应的第一废气凹槽102、与第二废气孔303相对应的第二废气凹槽103,进气凹槽101、第一废气凹槽105、第二废气凹槽107均为环状槽,进气凹槽101和第一废气凹槽105之间沿周向还设置有圆弧状的第一进气凹槽102和第一废气过渡凹槽104,第一进气凹槽102和第一废气过渡凹槽104与第一进出气孔302 相对应;进气凹槽101和第二废气凹槽105之间沿周向设置有圆弧状的第二进气凹槽 103和第二废气过渡凹槽106,第二进气凹槽103和第二废气过渡凹槽106与第二进出气孔303相对应;进气凹槽101分别与第一进气凹槽102和第二进气凹槽103连通,第一废气过渡凹槽104与第一废气凹槽105连通,第二废气过渡凹槽106与第二废气凹槽107连通。

所述阀芯1密封嵌入阀套3内,阀芯1的周面与阀套的内周面贴合,阀芯周面上的凹槽与阀套内周面形成密封的气体通道。

所述阀芯1上的进气孔301、第一进出气孔302、第二进出气孔303、第一废气孔304和第二废气孔305处分别设置有通气管6,通气管6的一端通过密封圈、密封垫、密封胶密封固定在阀芯上。

所述分配阀还设置有压紧弹簧5,电机轴201通过压紧弹簧5插入阀芯1上端面的电机轴销槽108。

所述空心圆台体上端面的边沿上对称设置有与电机固定结构202螺栓连接的阀套固定结构306。

所述阀芯1、阀套3分别由尼龙材料和陶瓷材料制成,保障阀芯1和阀套3之间既密封又自润滑。

本实用新型制氧机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启动制氧机,电机2转动,电机2带动阀芯1顺时针转动,当第一进气凹槽 1002与第一进出气孔302相对应,压缩空气依次通过进气孔301-进气凹槽101-第一进气凹槽102-第一进出气孔302进入第一分子筛塔,第一分子筛塔处于进气状态;

2)随着电机2转动,在第一进气凹槽102错开第一进出气孔302前0.1-0.9秒时,第二进气凹槽103已转动至与第二进出气孔303相对的位置,压缩空气依次通过进气孔301-进气凹槽101-第二进气凹槽103-第二进出气孔303进入第二分子筛塔,第二分子筛塔出于进气状态;

3)随着电机2转动,第一进出气孔302错开第一进气凹槽102转至与第一废气过渡凹槽104相对时,第一分子筛塔处于排废气状态,废气依次通过第一进出气孔 302-第一废气过渡凹槽104-第一废气凹槽105-第一废气孔304排出;此时,第二进气凹槽103与第二进出气孔303相对,第二分子筛塔处于进气状态;

4)随着电机2转动,第二进气凹槽103错开第二进出气孔303前0.1-0.9秒时,第一进气凹槽102再次转至与第一进出气孔303相对应的位置,压缩空气依次通过过进气孔301-进气凹槽101-第一进气凹槽102-第一进出气孔302进入第一分子筛塔,第一分子筛塔处于进气状态,第二分子筛塔也处于进气状态;

5)随着电机2转动,第二进出气孔303错开第一进气凹槽102转至与第二废气过渡凹槽106相对时,第二分子筛塔处于排废气状态,废气依次通过第二进出气孔 303-第二废气过渡凹槽106-第二废气凹槽107-第二废气孔305排出;此时,第一进气凹槽102与第一进出气孔302相对,第一分子筛塔处于进气状态;

6)制氧机专用气体分配阀重复步骤1)-5)实现对气体的分配。

步骤2)中在第一进气凹槽102即将错开第一进出气孔302时,第二进气凹槽103 已转动至与第二进出气孔303相对的位置,即第一进气凹槽还没停止进气时,第二进气凹槽开始进气,步骤4)在在第二进气凹槽103即将错开第二进出气孔303时,第一进气凹槽102再次与第一进出气孔302相对应,即第二进气凹槽103还没停止进气时,第一进气凹槽102开始进气;实现了第一进气凹槽102和第二进气凹槽103的同步进气,保障了压缩机不会出现过载,同时也保障了制氧机的制氧稳定性。

分配阀重复以上步骤1)-4),通过气体分配阀实现了第一分子筛塔、第二分子筛塔交替、连续制氧,从而实现双分子筛塔制氧机连续制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