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机动平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9111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机动平地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和具备该动力传递装置的机动平地机。



背景技术:

在近些年的机动平地机等中,有时设置对全部的前后轮进行驱动的全轮驱动装置。全轮驱动装置将发动机的输出经由变速器向后轮传递来驱动后轮,并且将发动机的输出向液压泵传递,通过借助来自该液压泵的喷出油而旋转的一对液压马达来分别驱动左右的前轮。

在日本特开2011-10661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液压马达、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将液压马达的转矩经由两级的行星齿轮减速器向车轮传递,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将液压式离合器机构连结于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的齿轮架来禁止或允许该齿轮架的旋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066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液压式离合器机构的直径大,难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量化的动力传递装置以及具备该动力传递装置的机动平地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液压马达、马达外壳、旋转外壳、轴承、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以及离合器。液压马达具有能够旋转的输出轴。马达外壳收容液压马达。旋转外壳能够相对于马达外壳以输出轴的旋转中心为中心旋转。轴承将旋转外壳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马达外壳旋转。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具有被从液压马达输入转矩的第一太阳轮、与第一太阳轮啮合的多个第一行星齿轮、将多个第一行星齿轮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一齿轮架、以及设置于旋转外壳且与多个第一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一齿圈。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具有与第一齿轮架连结的第二太阳轮、与第二太阳轮啮合的多个第二行星齿轮、将多个第二行星齿轮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齿轮架、以及设置于旋转外壳且与多个第二行星齿轮啮合的第二齿圈。离合器允许或禁止第二齿轮架以输出轴的旋转中心为中心旋转。离合器配置于比轴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减小离合器的直径,因此能够减小径向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外形尺寸。

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从输出轴的轴向观察,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与离合器重叠配置。通过像这样规定离合器相对于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的位置,能够可靠地实现离合器配置于比轴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液压马达具有对输出轴进行支承的主体部。离合器配置为包围液压马达的主体部。通过在径向上的液压马达的主体部与轴承之间配置离合器,能够更可靠地实现离合器配置于比轴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主体部具有相对于输出轴的旋转中心对称的形状。离合器的内径比主体部的最大径小。将离合器配置为更接近液压马达,进一步减小离合器的内径,能够可靠地实现离合器配置于比轴承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离合器具有在输出轴的轴向上交替配置的离合器片和固定片。固定片装配于马达外壳。由此,动力传递装置成为不需要离合器外壳的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动力传递装置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上述动力传递装置还具备输入轴。输入轴与液压马达连结,将来自液压马达的转矩向第一太阳轮输入。在输出轴的轴向上,离合器相对于输入轴而言配置于液压马达侧。通过像这样规定离合器相对于输入轴的位置,从而离合器不会与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干涉。因此,能够减小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的整体结构的外径而使动力传递装置轻量化。

本发明的机动平地机具备前轮和向前轮传递动力的上述任一动力传递装置。这样,能够减轻机动平地机的前轮的重量。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平地机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平地机的简要结构的结构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整体剖面结构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的剖面结构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液压式离合器机构的剖面结构图。

图7是表示液压马达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作为能够适用本发明的思想的作业车辆的一例而说明机动平地机的结构,但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有构成为能够对驱动的接通以及断开进行切换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其他各种作业车辆。

图1是简要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平地机1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平地机1是全六轮的车辆。机动平地机1具备由左右一对前轮和一侧各两个轮的后轮构成的行驶轮。前轮具有左前轮2和图1中未图示的右前轮。后轮具有左后前轮4、左后后轮5以及图1中未图示的右后前轮及右后后轮。前轮以及后轮的数量以及配置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例子。

机动平地机1具备推土铲50。推土铲50设置于前轮与后轮之间。机动平地机1能够利用推土铲50进行地面的平整作业、除雪作业、轻切削、材料混合等作业。

机动平地机1具备车架。车架具有前架51和后架52。前架5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后架52。

前轮与推土铲50一起设置于前架51。前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前架51的前端部。后轮设置于后架52。后轮以如后述那样能够被来自发动机的驱动力驱动而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后架52。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动平地机1的简要结构的结构图。上述的左右一对前轮具有左前轮2和右前轮3。机动平地机1具备发动机6。发动机6支承于图1所示的后架52。

在发动机6的一方的输出侧连接有液压系统7l、7r。液压系统7l驱动左前轮2。液压系统7r驱动右前轮3。在发动机6的另一方的输出侧经由变矩器8、变速器9、终减速装置10以及串联装置11而连接有左后轮4、5及左后轮4、5和一对右后轮。发动机6经由变矩器8、变速器9、终减速装置10以及串联装置11而对左后轮4、5和右后轮进行驱动。

机动平地机1是前轮2、3、左后轮4、5以及右后轮被动力产生用以及传递用的各装置6~11一起驱动的全轮驱动车辆。该装置6~11构成全轮驱动装置12。全轮驱动装置12的大部分(发动机6、液压系统7l、7r的一部分、变矩器8、变速器9以及终减速装置10)由后架52支承。

液压系统7l具备左液压泵13和左液压马达14。液压系统7r具备右液压泵16和右液压马达15。左液压泵13以及右液压泵16通过被经由pto(powertake-off)17传递发动机6的输出而被驱动。左液压马达14借助从左液压泵13喷出的工作油而旋转来驱动左前轮2。右液压马达15借助从右液压泵16喷出的工作油而旋转来驱动右前轮3。液压马达14、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斜轴式轴向型的马达。

左液压泵13与左液压马达14通过左液压回路18而连接。从左液压泵13喷出的工作油经由左液压回路18向左液压马达14供给。左前轮2被驱动时的左前轮2的旋转速度由从左液压泵13喷出的工作油进行控制。

在左液压回路18设置有安全阀30和溢流阀32。安全阀30为了防止左液压回路18内的工作油的压力过剩地增加而设置。溢流阀32为了排出剩余油而设置。

右液压泵16与右液压马达15通过右液压回路19而连接。从右液压泵16喷出的工作油经由右液压回路19向右液压马达15供给。右前轮3被驱动时的右前轮3的旋转速度由从右液压泵16喷出的工作油进行控制。

在右液压回路19设置有安全阀31和溢流阀33。安全阀31为了防止右液压回路19内的工作油的压力过剩增加而设置。溢流阀33为了排出剩余油而设置。

左液压式离合器机构22设置于左前轮2与左液压马达14之间。右液压式离合器机构23设置于右前轮3与右液压马达15之间。通过向左液压式离合器机构22以及右液压式离合器机构23供给液压,从而向左前轮2和右前轮3传递动力而使机动平地机1成为全轮驱动。当向左液压式离合器机构22以及右液压式离合器机构23的液压的供给被切断时,机动平地机1被解除全轮驱动而成为后轮驱动。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25的示意图。动力传递装置125是用于将作为驱动源的液压马达124(与图2所示的液压马达14、15相当)的动力向车轮(与图2所示的前轮2、3相当)传递的装置。动力传递装置125具备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以及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与图2所示的液压式离合器机构22、23相当)。图3所示的点划线表示成为动力传递装置125所包含的旋转物的旋转中心的中心线cl。

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具有第一太阳轮130、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31、第一齿轮架132以及第一齿圈133。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具有第二太阳轮135、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36、第二齿轮架137以及第二齿圈138。

在该动力传递装置125中,来自液压马达124的转矩向第一太阳轮130输入。第一齿轮架132与第二太阳轮135连结。第一齿圈133与第二齿圈138连结。两齿圈133、138与车轮连结。第二齿轮架137经由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而与固定外壳139连结。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25的整体剖面结构图。如图4所示,液压马达124收纳于车身内侧(图4中的右侧)的马达外壳140。液压马达124具有主体部124b和能够旋转的输出轴124a。输出轴124a从主体部124b朝向车身外侧(图4中的左侧)突出。图4所示的点划线与图3同样,表示成为液压马达124的输出轴124a等旋转件的旋转中心的中心线cl。输出轴124a与车轮的旋转轴同轴地配置。马达外壳140具有向车身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40a。

动力传递装置125具有旋转外壳144。在旋转外壳144内收纳有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以及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与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沿着输出轴124a的轴向(是中心线cl延伸的方向,图4中的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旋转外壳144设置为能够相对于马达外壳1.40以中心线cl为中心旋转。旋转外壳144具有向马达外壳140侧开放的碗型的形状。

旋转外壳144具有第一壳体部144a、第二壳体部144b、第三壳体部144c以及第四壳体部144d。第一壳体部144a具有大致圆板状的形状,构成碗型的底部。第二壳体部144b、第三壳体部144c以及第四壳体部144d具有环状的形状,构成碗型的侧部。

第一壳体部144a与第二壳体部144b由螺栓145固定。第二壳体部144b与第三壳体部144c由螺栓146固定。第三壳体部144c与第四壳体部144d由螺栓147固定。

在旋转外壳144(第四壳体部144d)与马达外壳140之间设置有油密封件148a以及浮动密封件148b。油密封件148a和浮动密封件148b为了防止旋转外壳144内的油向外部泄漏而设置。

在第三壳体部144c形成有凹部147a。凹部147a通过第三壳体部144c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凹陷而形成。螺栓147的头部收容于凹部147a内。

未图示的螺栓经由形成于第三壳体部144c的孔而拧入第四壳体部144d。通过该螺栓而将车轮(图2所示的前轮2、3)安装于旋转外壳144。

在径向上的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与旋转外壳144的第四壳体部144d之间配置有两个车轮轴承142、143。旋转外壳144以及车轮经由两个车轮轴承142、143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

车轮轴承142、143配置于比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车轮轴承142、143的内圈固定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的外周面。车轮轴承142、143的外圈固定于旋转外壳144的第四壳体部144d的内周面。

与液压马达124的输出轴124a同轴地配置有输入轴150。输入轴150设置为能够以中心线cl为中心旋转。输入轴150相对于液压马达124的输出轴124a配置于车身外侧。输出轴124a的车身外侧的端面与输入轴150的车身内侧的端面彼此对置。

在输出轴124a的车身外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花键槽。在输入轴150的车身内侧的端部附近的外周面形成有花键槽。输出轴124a与输入轴150由花键筒152连结。在花键筒152的内周面形成有花键齿。该花键齿与输出轴124a的花键槽以及输入轴150的花键槽嵌合,从而输入轴150与输出轴124a连结成能够一体地旋转。

图5是图4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25的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的剖面结构图。如图4及其局部放大图即图5所示,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与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相比配置为远离液压马达124。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相对于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而言配置于车身外侧。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具有第一太阳轮130、第一行星齿轮131、第一齿轮架132以及第一齿圈133。

第一太阳轮130形成为与输入轴150一体。第一太阳轮130形成于输入轴150的车身外侧的端部。第一太阳轮130设置成能够与输入轴150一体地旋转。第一太阳轮130也可以与输入轴150连结。在输入轴150的车身外侧的端面与旋转外壳144(第一壳体部144a)之间配置有滚珠151。滚珠151承接输入轴150的轴向力。

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31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一齿轮架132,并与第一太阳轮130啮合。在第一齿轮架132上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沿着径向贯穿的多个切口。各第一行星齿轮131配置于该切口。以沿着轴向贯穿各切口的方式设置有第一支承销154。各第一行星齿轮131经由两个圆锥滚子轴承155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支承销154。在第一齿轮架132的车身内侧的内周部以沿着轴向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连结环132a。在连结环132a的内周面形成有多个齿。

第一齿圈133设置于旋转外壳144(第二壳体部144b)的内周面。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31与第一齿圈133啮合。

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配置于比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靠液压马达124侧的位置。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相对于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而言配置于车身内侧。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具有第二太阳轮135、第二行星齿轮136、第二齿轮架137以及第二齿圈138。

在第二太阳轮135的中心部形成有沿着轴向贯穿的孔135a。输入轴150贯穿该孔135a。在第二太阳轮135的车身外侧的一部分形成有多个齿,该齿与第一齿轮架132的连结环132a的多个齿啮合。由此,第二太阳轮135与第一齿轮架132连结。

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36分别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于第二齿轮架137,与在第二太阳轮135的车身内侧的部分形成的齿啮合。在第二齿轮架137上,与第一齿轮架132同样地形成有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定间隔沿着径向贯穿的多个切口。各第二行星齿轮136配置于该切口。以沿着轴向贯穿各切口的方式设置有第二支承销162。各第二行星齿轮136经由两个圆锥滚子轴承163而以旋转自如的方式配置于第二支承销162。在第二齿轮架137的车身内侧的侧面外周端部形成有沿着轴向突出的连结环137a。

第二齿圈138设置于旋转外壳144(第二壳体部144b)的内周面。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36与第二齿圈138啮合。第一齿圈133与第二齿圈138在径向上形成于相同的位置。第一齿圈133与第二齿圈138具有相等的直径。

图6是图4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25的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剖面结构图。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是在接合状态下禁止(动力传递)以中心线cl为中心的第二齿轮架137的旋转且在分离状态下允许(传递解除)第二齿轮架137的旋转的机构。

如图4及其局部放大图即图6所示,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包括旋转部和固定部。旋转部具有离合器输入部167和多张(在该例子中为9张)离合器片168。离合器输入部167与在第二齿轮架137的一部分形成的连结环137a连结,设置成能够与第二齿轮架137一起旋转。

多个离合器片168形成为环状。在离合器输入部167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部169。在离合器片168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卡合部169卡合的卡合部。在离合器片168的两面贴附有摩擦衬片。离合器片168与第二齿轮架137一起旋转,并且能够沿着离合器输入部167的卡合部169在轴向上移动。

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固定部具有压板171、多张(在该例子中为10张)固定片172以及活塞173。固定部安装成无法相对于马达外壳140旋转。

多张固定片172形成为环状。在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的内周面形成有卡合部174。在固定片172的外周形成有与卡合部174卡合的卡合部。由此,固定片172装配成相对于马达外壳140无法进行相对旋转且能够进行轴向移动。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具有作为图3所示的固定外壳139的功能。

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相对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而言配置于径向内侧。上述的车轮轴承142、143相对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而言配置于径向外侧。由此,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比车轮轴承142、1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相对于离合器输入部167而言配置于径向外侧。离合器输入部167的供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装配的部分具有大致圆筒状的形状,该离合器输入部167的内周面与液压马达124的主体部124b对置。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比液压马达124的主体部124b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的车身外侧的前端,借助螺栓181固定有环状板部180。环状板部180在其外周缘附近固定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环状板部180的内周缘形成为圆筒形状。在环状板部180的内周缘与离合器输入部167之间设置有滚珠轴承182。

压板171形成为环状。压板171在径向上配置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与环状板部180的内周缘之间。在压板171的外周形成有与卡合部174卡合的卡合部。相对于压板171而言在车身外侧设置有限制压板171的朝向车身外侧的移动的开口环。

离合器片168与固定片172在沿着中心线cl的轴向上交替配置。相对于离合器片168与固定片172交替重叠而成的组装体,在车身内侧配置有活塞173,在车身外侧配置有压板171。离合器片168和固定片172构成为在活塞173与压板171之间被压接。

在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中,通过使活塞173工作来对离合器的接合和分离进行切换。在离合器接合(制动器接通)的状态下,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旋转部被固定,旋转被禁止。在离合器分离(制动器断开)的状态下,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旋转部被解除固定,被允许旋转。

活塞173在从未图示的控制阀供给的液压的作用下工作。如图6所示,该液压供给用的供给口185形成于马达外壳140。供给口185在马达外壳140的半径方向中间部沿着轴向形成。供给口185将外部(例如收容有液压马达124的马达收容空间)与配置有活塞173的室连通。从控制阀供给至供给口185的液压作用于活塞173。

在如以上那样构成的动力传递装置125中,通过向活塞173供给液压,从而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离合器片168与固定片172被压接,离合器成为接合(制动器接通)的状态。由此,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的第二齿轮架137的旋转被禁止。

从液压马达124经由输入轴150向第一太阳轮130输入转矩。输入至第一太阳轮130的转矩经由多个第一行星齿轮131向第一齿圈133传递。另外,来自第一齿轮架132的转矩向第二太阳轮135输入。输入至第二太阳轮135的转矩经由多个第二行星齿轮136向第二齿圈138传递。传递至第二齿圈138的转矩与第一齿圈133的转矩合成而向车轮传递。第二齿轮架137的转矩的反作用力经由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由固定外壳139承接。

如以上那样,在动力传递装置125中,从液压马达124输入并由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传递的转矩与由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传递的转矩合在一起而向车轮传递。

另外,停止向活塞173的液压供给并排出压力油,由此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成为分离状态。在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分离(制动器断开)的情况下,允许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的第二齿轮架137的旋转。因此,即使从液压马达124输入转矩,也是第二齿轮架137旋转,第二行星齿轮136在自转的同时公转。因此,既不从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向车轮传递转矩,也不从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向车轮传递转矩。

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示的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中的位于比中心线cl靠下侧即图示出供给口185的一侧的位置的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是未向活塞173供给液压的分离状态。图4所示的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中的位于比中心线cl靠上侧即未图示出供给口185的一侧的位置的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是向活塞173供给液压的接合状态。

图7是表示液压马达124的简要结构的侧视图。如图7所示,液压马达124具有输出轴124a、主体部124b以及缸体收容部124c。

输出轴124a从主体部124b向车身外侧突出。输出轴124a与收容于主体部124b的驱动轴连结并支承于主体部124b。设置为能够与驱动轴一起旋转的缸体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缸体收容部124c。缸体配置为相对于驱动轴倾斜。

在液压马达124的驱动时,向缸体供给压力油,从而活塞相对于缸孔进行往复运动。由此,缸体旋转并且驱动轴与缸体一起旋转。从输出轴124a取出该旋转力而作为马达输出。

主体部124b具有相对于中心线cl对称的轴对称形状。主体部124b具有其外径成为最大的最大外径部124d。在沿着中心线cl的轴向上,最大外径部124d设置于主体部124b中的与缸体收容部124c连接的一侧的端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25具备液压马达124、马达外壳140、旋转外壳144以及车轮轴承142、143。液压马达124具有能够旋转的输出轴124a。马达外壳140收容液压马达124。旋转外壳144能够相对于马达外壳140以表示液压马达124的输出轴124a的旋转中心的中心线cl为中心旋转。车轮轴承142、143将旋转外壳144支承为能够相对于马达外壳140旋转。

动力传递装置125还具备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以及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如图5所示,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具备第二太阳轮135、与第二太阳轮135啮合的第二行星齿轮136、以及将第二行星齿轮136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二齿轮架137。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允许或禁止第二齿轮架137以中心线cl为中心旋转。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比车轮轴承142、1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图4所示的区域a表示在径向上配置有车轮轴承142、143的范围。区域b表示在径向上配置有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范围。区域a与区域b相比远离中心线cl。区域b的距中心线cl的最短距离比区域a的距中心线cl的最短距离小。通过规定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相对于车轮轴承142、143的配置,减小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直径,能够减小径向上的动力传递装置125的外形尺寸。

通过将车轮轴承142、143配置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的外周侧,将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突出部140a的内周侧,从而如图6所示,能够将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固定片172装配于突出部140a。无需设置与马达外壳140分体的离合器外壳来装配固定片172,能够不需要离合器外壳,因此能够减少动力传递装置125的重量。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25是不具备离合器外壳的简单的构造,因此能够简化离合器的结构,能够提高生产率。

采用如下结构:将车轮轴承142、143设置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的径向外侧,并使碗型的旋转外壳144包围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由此,在使离合器接合而将离合器片168压接于固定片172的状态下,借助液压马达124的转矩而旋转的旋转件与不旋转的非旋转件相邻的配置减少。因此,能够抑制由旋转件与非旋转件之间的空气的摩擦阻力引起的损失,能够提高动力传递装置125的动力传递效率。

车轮轴承142、143配置于比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车轮轴承142、143的直径增大。由此,能够提高车轮轴承142、143的刚度,因此能够抑制对旋转外壳144施加了载荷时的旋转外壳144的变形。由于能够实现旋转外壳144的更稳定的支承,因此能够提高收容于旋转外壳144的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的可靠性。除此之外,还能够延长车轮轴承142、143的寿命。

另外,如图4所示,从沿着中心线cl的输出轴124a的轴向观察,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与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重叠配置。构成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的第一行星齿轮131、第一齿轮架132以及第一齿圈133的一部分在径向上配置于表示配置有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范围的区域b内。通过像这样规定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相对于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的位置,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比车轮轴承142、1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车轮轴承142、143从沿着中心线cl的轴向观察不与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中的任一方重叠。车轮轴承142、143配置于比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6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7在径向上配置为从表示配置有车轮轴承142、143的范围的图1中的区域a偏离。

另外,如图7所示,液压马达124具有输出轴124a和对输出轴124a进行支承的主体部124b。如图4所示,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为包围主体部124b。在沿着中心线cl的轴向上,液压马达124的主体部124b、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以及车轮轴承142、143重叠配置,从中心线cl朝向径向外侧依次配置有主体部124b、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以及车轮轴承142、143。在径向上,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液压马达124的主体部124b与车轮轴承142、143之间。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比车轮轴承142、1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另外,如图7所示,液压马达124的主体部124b具有相对于中心线cl对称的形状。主体部124b具有其外径成为最大的最大外径部124d。如图4所示,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内径小于最大外径部124d的外径。最大外径部124d的外周面配置于图4所示的区域b内。通过将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为更接近液压马达124,进一步减小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的内径,能够更可靠地实现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于比车轮轴承142、14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的结构。

另外,如图6所示,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具有离合器片168和固定片172。离合器片168和固定片172在沿着中心线cl的轴向上交替配置。固定片172装配于马达外壳140的突出部140a。由此,动力传递装置125成为不需要离合器外壳的简单的结构,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动力传递装置125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如图4所示,动力传递装置125还具备输入轴150。输入轴150与液压马达124的输出轴124a连结,将来自液压马达124的转矩向第一太阳轮130输入。在沿着中心线cl的轴向上,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相对于输入轴150而言配置于液压马达124侧。输入轴150也可以与第一太阳轮130一体化。或者,输入轴150也可以与第一太阳轮130连结。

图4所示的区域c表示在轴向上配置有离合器片168以及固定片172的范围。区域d表示在轴向上配置有输入轴150的范围。在区域d的车身内侧(图4中的右侧)配置有液压马达124的输出轴124a,输出轴124a从主体部124b向车身外侧突出。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配置为包围液压马达124的主体部124b。因此,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相对于输入轴150而言配置于液压马达124侧。

通过像这样规定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相对于输入轴150的位置,能够减小在沿着中心线cl的轴向上的动力传递装置125的外形尺寸。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28不会与设置于输入轴150的外周的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6、127干涉。因此,使第一齿圈133与第二齿圈138形成为相同直径,减小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6、127的整体结构的外径,从而能够使动力传递装置125轻量化。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动平地机1具备左前轮2和右前轮3。机动平地机1还具备向左前轮2以及右前轮3传递动力的图4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125。这样,能够减轻机动平地机1的左前轮2以及右前轮3的重量。

应该认为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点均是例示而非限制性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由技术方案表示而非上述的说明,意在包括与技术方案同等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平地机、2左前轮;3右前轮;4、5后轮;6发动机;7液压系统;12全轮驱动装置;13液压泵;14左液压马达;15右液压马达;50推土铲;51前架;52后架;124液压马达;124a输出轴;124b主体部;124c缸体收容部;124d最大外径部;125动力传递装置;126第一行星齿轮减速器;127第二行星齿轮减速器;128液压式离合器机构;130第一太阳轮;131第一行星齿轮;132第一齿轮架;132a、137a连结环;133第一齿圈;135第二太阳轮;135a孔;136第二行星齿轮;137第二齿轮架;138第二齿圈;139固定外壳;140马达外壳;140a突出部;142、143车轮轴承;144旋转外壳;150输入轴;167离合器输入部;168离合器片;169、174卡合部;171压板;172固定片;173活塞;180环状板部;182滚珠轴承;185供给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