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控制阀以及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845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油压控制阀以及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过阀芯的动作来切换流路的油压控制阀。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油压控制阀,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该公报中公开了具有阀体、滑阀、过滤部的油压控制阀。阀体为大致圆筒状,在其外周面上具有供工作油流通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在阀体的轴向上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而且,在阀体的各开口部的轴向位置的外周面上具有在周向上连续的多个环状槽。滑阀能够移动地设置在阀体内,对各开口部的开闭进行切换。过滤部个别地与各开口部嵌合,通过覆盖各环状槽的周向,对流入开口部的工作油进行过滤。另外,在以轴向为宽度方向时,过滤部具有覆盖开口部而捕获工作油中的赃物等异物的宽度宽的捕获部、在隔着捕获部的轴向两侧形成且宽度比捕获部窄的连接部,通过对连接部的两端部在径向上相互面接触的部位进行焊接结合而形成为环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5016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在过滤部的周向上设置宽度宽的捕获部和宽度窄的连接部,使其具有禁止过滤部相对于阀体在周向上移动的止转功能,因此在向阀体安装过滤部时,需要高的对准精度,存在组装性差之类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压控制阀,能够无损过滤部相对于阀体的组装性地发挥过滤部的止转功能。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油压控制阀中,具备:阀体,其具有在筒状的周壁上形成的多个开口部、环状槽以及设置于该环状槽的限制部;滑阀;过滤部,其具有以覆盖开口部的方式卷绕并且对工作油进行过滤的网眼部、覆盖限制部的遮罩部。

因此,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油压控制阀中,在向环状槽卷绕过滤部时,仅通过对准限制部和遮罩部就能够组装过滤部,能够无损过滤部的组装性地发挥过滤部的轴向定位功能和止转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剖面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电磁阀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1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磁阀的动作与工作油的供排关系的概略图;

图6是实施例1的阀体的侧视图和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过滤部的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阀体上组装过滤部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阀体上组装过滤部时的组装工序的概略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阀体的侧视图和剖面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过滤部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4的过滤部的图;

图14是实施例5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例5的阀体的侧视图和剖面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5的过滤部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6的过滤部的图;

图18是实施例7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例7的阀体的侧视图和剖面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7的过滤部的图;

图21是表示在实施例7的阀体上组装过滤部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概略图。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具有:正时链轮6a,其从发动机的曲轴cs经由正时链条tc被驱动而旋转;凸轮轴2,其设置为相对于正时链轮6a能够相对转动;相位变更机构3,其安装在凸轮轴2与正时链轮6a之间,并且通过油压来改变正时链轮6a与凸轮轴2的相对相位;油压供排单元4,其供给或排出相位变更机构3的工作油;电子控制单元5,其对油压供排单元4的动作进行控制。

相位变更机构3具有:圆筒状壳体6,其一体地设置在正时链轮6a的内周侧;叶片式转子7,其从轴向固定于凸轮轴2的一端部,并且旋转自如地收纳在壳体6内。壳体6具有在壳体6的内周侧突出设置并且与叶片式转子7的环状基部7a的外周面滑动接触的四个支承块6b。叶片式转子7具有在外周侧突出设置并且与各支承块6b对应的四个叶片7b。叶片7b将由各支承块6b和环状基部7a围成的区域分隔为延迟角室pr和提前角室pa。油压供排单元4向延迟角室pr、提前角室pa供排工作油,改变凸轮轴2相对于正时链轮6a的相对相位。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叶片7b中的一个叶片上设有约束最延迟角侧的叶片式转子7的自由旋转的锁定机构7c,使相位变更机构3在发动机起动时、怠速运转时等的动作稳定化。

油压供排单元4具有:作为油压供给源的泵8,其对在油底壳9中储存的工作油进行加压输送;流路切换用的油压控制阀即电磁阀ev,其根据来自电子控制单元5的控制信号将由泵8加压输送的工作油供给到延迟角室pr或提前角室pa中的一方,并且将另一方的工作油向油底壳9导出;油通路l,其将电磁阀ev和油底壳9与延迟角室pr和提前角室pa连通。

油通路l具有:延迟角通路l1,其将电磁阀ev的后述的延迟角口113a与相位变更机构3的延迟角室pr连通,相对于延迟角室pr供排工作油;提前角通路l2,其将电磁阀ev的后述的提前角口111a与相位变更机构3的提前角室pa连通,相对于提前角室pa供排工作油;吸入通路l0,其将油底壳9与泵8的吸入口连通;导入通路l3,其将泵8的排出口与电磁阀ev的后述导入口112a连通,将由泵8排出的工作油向相位变更机构3侧引导;排油通路l4,其将电磁阀ev的后述排出口11b、11c和与油底壳9连通,使从排出口11b、11c排出的工作油向油底壳9回流。电磁阀ev选择性地切换延迟角通路l1和提前角通路l2与导入通路l3和排油通路l4。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磁阀的结构的剖面图,图3是实施例1的电磁阀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实施例1的阀体的立体图。图2中的电磁阀ev表示的是非通电状态,后述滑阀10位于图2中的上端侧。并且,图4(a)表示的是在一个环状槽的限制部载置过滤部的状态,图4(b)表示的是在所有环状槽组装过滤部的状态。电磁阀ev是所谓滑柱型四通比例电磁式换向阀,具有:阀体11、能够沿轴向移动地收纳在阀体11的内部的滑阀10、在轴向上对滑阀10施力的螺旋弹簧12。

如图4所示,阀体11具有筒状的周壁11a、使工作油在周壁11a的径向上流通的开口部即多个口以及在阀体11的轴向上贯通的排出口11b。各口具有在延迟角通路l1开口的延迟角口113a、在导入通路l3开口的导入口112a(参照图4)、在提前角通路l2开口的提前角口111a、在排油通路l4开口的排出口11b、11c。在形成有各口的轴向位置且在阀体11的外周侧具有环状槽113、112、111。在环状槽113、112、111(将这些各环状槽统称为环状槽b0)内形成有进行后述过滤部f1、f2及f3的止转的限制部113b、112b及111b(将这些各限制部统称为限制部b1)。各限制部b1形成在环状槽b0的非开口部、即口之外的成为封闭部的环状槽底部(参照图6)。

滑阀10是在轴心部具有油路10a的中空部件,具有:第一台肩部101、第二台肩部102、第三台肩部103、第四台肩部104、连接第一台肩部101与第二台肩部102的第一阀杆105、连接第二台肩部102与第三台肩部103的第二阀杆106、连接第三台肩部103与第四台肩部104的第三阀杆107。在第一阀杆105和第三阀杆107具有与油路10a贯通的第一贯通孔10b和第二贯通孔10c。在第四台肩部104的轴向下端形成有对螺旋弹簧12的一端进行保持的保持部104a。基于夹在这些各台肩部之间的空间与各口的连通关系,切换工作油的排出、供给。

电磁阀ev在滑阀10的与螺旋弹簧12对置的位置具有能够通过电磁力而克服螺旋弹簧12的作用力从而对滑阀10进行按压的电磁螺线管20。电磁螺线管20在内周具有能够沿轴向移动地对杆26进行保持的第一固定铁芯24。杆26具有大致圆筒的棒状部即杆部26a和与受电磁力的作用而动作的电枢25的一端面抵接的凸缘部26b。并且,电枢25能够移动地收纳保持在保持圆筒部件23的内周。在与第一固定铁芯24对置的位置具有以将电枢25收纳在内周侧的方式设置的第二固定铁芯27。第一固定铁芯24以及第二固定铁芯27分别固定在磁扼21的轴向两端部,对两固定铁芯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制。

在两固定铁芯的周围具有线圈单元22。线圈单元22在线管22a的外周卷绕有线圈22b,通过磁性体而收纳于形成为大致圆筒状的磁扼21的内周侧。磁扼21的上端开口被电磁螺线管20封堵,磁扼21的下端开口被第一固定铁芯24的下端凸缘部24a封堵。在下端凸缘部24a的上表面与保持圆筒部件23的下端之间夹持有第一密封部件23a,防止工作油从保持圆筒部件23内部漏出。

在下端凸缘部24a的下表面侧固定有阀体11。在下端凸缘部24a的下表面与阀体11之间夹持有第二密封部件15a,防止工作油从阀体11内部漏出。并且,在阀体11的外周设有第三密封部件15b,防止工作油从形成有工作油的通路等的发动机缸体等的收纳安装孔与阀体11之间向发动机缸体外部漏出。

在从电子控制单元5输出控制电流时,在线圈单元22周围的磁扼21、第一固定铁芯24以及第二固定铁芯27形成磁路,电枢25与该磁路的磁力相应地向图2中的下方移动。通过该移动,杆26向图2中的下方按压滑阀10,对滑阀10的轴向位置进行控制。

图5是表示实施例1的电磁阀的动作与工作油的供排关系的概略图。图5(a)表示的是向延迟角侧的动作即延迟角转换,图5(b)表示的是向提前角侧的动作即提前角转换,图5(c)表示的是保持相位的状态。

在输出了延迟角转换的指令时,如图5(a)所示,控制电流为关,滑阀10向图5中的右端移动。由此,导入口112a与延迟角口113a连通,向延迟角室pr供给工作油。同时,提前角口111a将提前角室pa的工作油排出到第三阀杆107外周。流入第三阀杆107的工作油穿过第二贯通孔10c而从排出口11b、11c排出。

同样,在输出了提前角转换的指令时,如图5(b)所示,输出能够将滑阀10完全按下的控制电流,滑阀10向图5(b)中的左端移动。由此,导入口112a与提前角口111a连通,向提前角室pa供给工作油。同时,延迟角口113a将延迟角室pr的工作油排出到第一阀杆105外周。流入第一阀杆105的工作油穿过第一贯通孔10b和油路10a而从排出口11b、11c排出。

在输出了相位保持的指令时,如图5(c)所示,滑阀10的位置以第二台肩部102封堵延迟角口113a且第三台肩部103封堵提前角口111a的方式被保持。由此,导入口112a与哪一口都不连通,延迟角通路l1和提前角通路l2也被切断,因此延迟角室pr和提前角室pa内的工作油不会增减,相位得到保持。

(关于过滤部的止转)接着,对过滤部的止转进行说明。图6是实施例1的阀体的侧视图及剖面图。图6(a)是侧视图,图6(b)是a-a剖面图,图6(c)是b-b剖面图。如图6所示,限制部b1是向阀体1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在以阀体11的轴向为各环状槽b0的宽度方向时,限制部b1形成在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区域。换句话说,限制部b1不是遍及环状槽b0的宽度方向整体而形成,而是形成在宽度方向的一部分,限制部b1的宽度比过滤部f的宽度窄。例如,在利用烧结材料等来制造阀体11且通过后加工而形成环状槽等时,为了遍及整个宽度而形成限制部b1,需要利用特殊夹具来对环状槽b0的侧面单独地进行加工,加工成本有可能增大。与此相对,在环状槽b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区域局部地形成限制部b1的情况下,能够在对环状槽b0的侧面进行后,在中央区域的加工时,通过局部地留下要去掉的部分而形成,能够抑制加工成本的增大。

另外,实施例1的限制部b1为凸形状,由此能够避免赃物等积存在限制部b1。另外,限制部b1设置在各口111a、112a和113a的周向端缘侧。各限制部b1设置于在阀体11的轴向上重合的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从一侧组装各过滤部f1、f2及f3。也就是说,在从径向观察时,设置在某条平行于轴向的线与任一口都不重合的位置。换句话说,在从径向观察时,具有某条平行于轴向的线与环状槽b0的底部重合的区域(以下,记为重合区域),限制部b1设置在重合区域内。因此,即使各口111a、112a和113a的开口位置(或者径向侧的开口方向)在各环状槽b0不同,也能够通过在重合区域内设置限制部b1来提高过滤部的组装容易性。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的阀体11在与设有限制部b1的重合区域在径向上对向的位置具有第二重合区域。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过滤部的图,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1的阀体上组装过滤部的状态的图。各过滤部f1、f2及f3(以下,也记为过滤部f)全都为相同的形状,由等宽的一张金属薄板形成。图7(a)表示的是向阀体11组装前的状态,图7(b)表示的是组装于阀体11之后的状态。过滤部f具有以覆盖各口111a、112a和113a的方式卷绕并且对工作油进行过滤的网眼部fa、覆盖限制部b1的遮罩部fb以及在组装时以重叠的状态被激光焊接的接合部fc。网眼部fa是通过蚀刻处理而挖出的极小的多个孔。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等而形成多个孔,没有特别的限制。并且,在遮罩部fb和接合部fc不形成网眼,成为板状部件从而确保强度。

遮罩部fb是使板状部件弯曲形成的部分,在将过滤部f组装于阀体11时,遮罩部fb可以说是向阀体1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网眼部fa对称地形成在遮罩部fb的两侧,形成为无论各口111a、112a向113a向径向的哪一方向开口,在使遮罩部fb的位置与限制部b1的位置对准而卷绕于阀体11时,网眼部fa都覆盖各口111a、112a和113a。换句话说,各口111a、112a和113a不会与过滤部f的网眼部fa之外的遮罩部fb、接合部fc那样的不形成网眼的部分重合。

过滤部f在组装前的自然状态下,以遮罩部fb为中心的规定区域具有大致平坦的板状区域fp、从网眼部fa的中途到接合部fc与阀体11的各环状槽b0的外周形状弯曲成大致相同的形状的弯曲区域fq。此时,两接合部fc之间的开口宽度形成为比阀体11的整个宽度宽(参照图7(a))。

并且,在向阀体11组装过滤部f时,遮罩部fb以覆盖限制部b1的方式设置,网眼部fa以此为基准而卷绕于阀体11。这时,由于遮罩部fb的宽度方向端部敞开,因此无需严格地进行阀体11轴向位置的对准就能够容易地组装。并且,如图8(a)所示,在限制部112b与遮罩部fb之间具有若干间隙,由此,无需严格地向阀体11周向对准即可组装。换句话说,由于网眼部fa的区域形成为比各口111a、112a和113a的开口区域充分地大,因此即使过滤部f和阀体11相对移动或相对转动了间隙的量,也能够仅由网眼部fa覆盖各口111a、112a和113a。

(关于过滤部的组装)图9是表示实施例1向阀体组装过滤部时的组装工序的概略图。第一夹具x1具有:供遮罩部fb嵌入的凹槽x11、载置过滤部的板状区域fp的平面部x12、供阀体11的周壁11a嵌入的凹槽x13。第二夹具x2和第三夹具x3分别具有辊保持部x21、x31,辊轴x22、x32、辊x23、x33。辊x23、x33的宽度形成为比环状槽b0的槽宽稍窄。

在第一工序中,以过滤部f的遮罩部fb嵌入凹槽x11的方式分别配置自然状态的过滤部f,从其上方载置阀体11。此时,在阀体11的径向位置,限制部b1以与凹槽x11的位置一致的方式载置,在阀体11的轴向位置,周壁11a以与凹槽x13的位置一致的方式载置。于是,在阀体11的限制部b1与过滤部f的遮罩部fb之间适当地进行对准。

在第二工序中,通过第二夹具x2,从阀体11的一侧压入过滤部f,一边使弯曲区域fq与辊x23抵接一边使过滤部f的板状区域fp弯曲。由此,一侧的接合部fc处于覆盖阀体11的与限制部b1大致相对的位置的状态。接着,通过第三夹具x3从另一侧压入过滤部f,一边使弯曲区域fq与辊x33抵接一边使过滤部f的板状区域fp弯曲。由此,另一侧的接合部fc成为覆盖一侧的接合部fc的状态,在从阀体11的径向观察时,两端的接合部fc重叠。另外,由于接合部fc属于弯曲区域fq,因此在从阀体11的轴向观察时,即使不从径向按压,两接合部fc也无间隙地重合。另外,两端的接合部fc重合的重合范围是比在径向上与阀体11的设有限制部b1的重合区域相对的第二重合区域窄的区域,重合区域不会堵住各口111a、112a和113a。在该状态下,对重合的规定范围进行激光焊接,过滤部f的组装完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例1中,表示的是通过自动化而同时组装多个过滤部f的例子,但也可以个别地组装,还可以通过手工作业等而组装。

[实施例1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记载的电磁阀ev中,能够得到以下所列举的效果。

(1)具备:阀体11,其具有在筒状的周壁11a的轴向上彼此离开地形成并且使工作油向周壁11a的径向流通的多个口111a、112a和113a(开口部)、在周壁11a的外周且形成有口111a、112a和113a的轴向位置形成的环状槽b0、设置于该环状槽b0的限制部b1;滑阀10,其在周壁11a的内部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根据移动位置来开闭口111a、112a和113a;过滤部f,其具有以覆盖口111a、112a和113a的方式卷绕并且对工作油进行过滤的网眼部fa、覆盖限制部b1的遮罩部fb。

因此,在向环状槽b0内卷绕过滤部f时,仅进行限制部b1与遮罩部fb的对准,就能够组装过滤部f,能够无损过滤部f的组装性地发挥过滤部f的轴向定位功能和止转功能。

(2)在以周壁11a的轴向为遮罩部fb的宽度方向时,遮罩部fb的宽度方向端部敞开。

因此,在将过滤部f组装于阀体11时,无需太高地提高向宽度方向的定位精度就能够进行组装。并且,由于两端敞开,因此仅在制造时形成弯曲部就能够形成遮罩部fb,能够确保制造容易性。

(3)限制部b1是向阀体11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遮罩部fb是向阀体11的径向外侧突出并且覆盖凸部的外侧突出部。

因此,由于在阀体11的径向外侧形成限制部b1,与向阀体11的径向内侧形成的情况相比,不会给其他部位带来影响就能够形成限制部b1。并且,能够避免赃物等积存在限制部b1,能够提高电磁阀ev的动作稳定性。

(4)网眼部fa隔着遮罩部fb设置在阀体11的周向两侧。

因此,在将过滤部f组装于阀体11时,无需确认过滤部f的左右方向就能够容易地组装。

(5)限制部b1(凸部)设置在口111a、112a和113a的周向端缘侧。

因此,在将过滤部f组装于阀体11时,仅使遮罩部fb与限制部b1的位置对准,就能够使网眼部fa位于各口,能够确保组装容易性。

(6)多个限制部b1(凸部)设置于在周壁11a的轴向上重合的位置。

因此,在将过滤部f组装于阀体11时,能够从一方的周向侧组装各过滤部f,能够确保组装容易性。

(7)限制部b1(凸部)的宽度比过滤部f的宽度窄。

因此,在形成限制部b1时,能够确保加工容易性,能够缓和尺寸精度。

(8)在遮罩部fb与限制部b1(凸部)之间设有间隙。

因此,既能够确保止转功能,又能够缓和尺寸精度,能够确保制造容易性和组装容易性。

(9)过滤部f由金属薄板形成。

因此,通过蚀刻处理或冲压加工能够容易地制造过滤部f。

(10)过滤部f在与限制部b1在径向上相对的位置具有焊接接合部。

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过滤部f。

(11)在以周壁11a的轴向为过滤部f的宽度方向时,过滤部f为大致同一宽度。

因此,在向环状槽b0组装过滤部f时,仅使限制部b1与遮罩部fb的位置对准,就能够缓和其他部位的位置精度,能够确保制造容易性和组装容易性。

(12)具备:阀体11,其在轴向上空出间隔地具有使工作油向筒状的周壁11a的径向流通的多个口111a、112a和113a(开口部),并且在周壁11a的各口111a、112a和113a的轴向位置具有在周向上连续的环状槽b0;滑阀10,其在阀体11的内部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根据移动位置来开闭口111a、112a和113a;过滤部f,其卷绕于环状槽b0,并且覆盖口111a、112a和113a;过滤部f通过沿着设置于环状槽b0且向周壁11a的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即限制部b1地覆盖该凸部,来限制与阀体11的周向相对移动。

因此,在向环状槽b0内卷绕过滤部f时,仅进行限制部b1与遮罩部fb的对准,就能够组装过滤部f,能够无损过滤部f的组装性地发挥过滤部f的轴向定位功能和止转功能。

(13)一种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具备:壳体6(驱动旋转体),其从曲轴cs传递有旋转力,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工作室;凸轮轴2(从动旋转体),其能够旋转地收纳配置在壳体6的内部,将工作室分隔为提前角室pa和延迟角室pr,通过对两工作室pa、pr供排工作油,从而相对于壳体6向提前角侧或延迟角侧进行相对旋转;电磁阀ev(油压控制阀),其对从泵8压送而来的工作油向两工作室pa、pr的供给和排出进行控制;电磁螺线管20(执行机构),其使电磁阀ev动作;其中,电磁阀ev具备:阀体11,其具有在筒状的周壁11a的轴向上彼此离开地形成且使工作油向周壁11a的径向流通的多个口111a、112a和113a(开口部)、在周壁11a的外周且形成有口111a、112a和113a的轴向位置形成的环状槽b0、设置于该环状槽b0的限制部b1;滑阀10,其在周壁11a的内部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设置,根据移动位置来开闭口111a、112a和113a;过滤部f,其具有以覆盖口111a、112a和113a的方式卷绕并且对工作油进行过滤的网眼部fa和覆盖限制部b1的遮罩部fb。

即,适用于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电磁阀ev具有阀体11,该阀体11具备过滤部f。在向该阀体11的环状槽b0内卷绕过滤部f时,仅进行限制部b1与遮罩部fb的对准就能够组装过滤部f,能够无损过滤部f的组装性地发挥过滤部f的轴向定位功能和止转功能。

〔实施例2〕接着,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由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例2的阀体的立体图,图11是实施例2的阀体的侧视图和剖面图。图11(a)是侧视图,图11(b)是a-a剖面图,图11(c)是b-b剖面图。在实施例1中,限制部b1形成在环状槽b0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区域。与此相对,实施例2在限制部b1遍及环状槽b0的宽度方向整体地形成的这一点不同。由此,即使过滤部f的在阀体11的周向上相对转动的力起作用,由于遮罩部fb和限制部b1遍及宽度方向整体地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接触应力,提高过滤部f的耐久性。

〔实施例3〕接着,对实施例3进行说明。由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实施例3的过滤部的图。图12(a)表示的是向阀体11组装前的状态,图12(b)表示的是组装于阀体11后的状态。实施例1的遮罩部fb采用将板状部件弯曲而形成的形状。与此相对,在实施例3中,在截面形成为波浪状这样弯曲的形状的这一点不同。由此,无论何种力作用于过滤部f,都不会形成弯曲,因此能够避免应力集中,提高过滤部f的耐久性。

〔实施例4〕接着,对实施例4进行说明。由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实施例4的过滤部的图。在实施例1中,采用的是使遮罩部fb的宽度方向两端敞开的形状。与此相对,在实施例4中,在成为沿着限制部b1的形状而部分地成为凸形状并且封闭轴向两端的形状的这一点不同。由此,能够对阀体11和过滤部f的轴向的相对移动进行限制,使两者的组装状态稳定化。

〔实施例5〕接着,对实施例5进行说明。由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4是实施例5的阀体的立体图,图15是实施例5的阀体的侧视图及剖面图,图16是表示实施例5的过滤部的图。图15(a)是侧视图,图15(b)是a-a剖面图,图15(c)是b-b剖面图。在实施例1中,在环状槽b0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区域形成有限制部b1。与此相对,在实施例5中,在沿着环状槽b0的一侧的侧壁形成限制部b1的这一点不用。据此,如图16所示,过滤部f的遮罩部fb采用的是仅在环状槽b0的一侧的侧壁敞开了的凸形状。由此,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6〕接着,对实施例6进行说明。由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实施例6的过滤部的图。在实施例3中,利用一个遮罩部fb进行定位。与此相对,在实施例6中,在设有多个(两个)遮罩部fb的这一点不同。在阀体11侧的限制部b1为一个的情况下,在将阀体11组装于过滤部f时,即使以相对位置稍有偏差的状态进行组装,也能够通过两个遮罩部fb中的任一方与限制部b1嵌合来完成定位,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容易性。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形成多个阀体11侧的限制部b1。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多个限制部b1和多个遮罩部fb进行定位,通过降低作用在一组限制部b1与遮罩部fb之间的接触应力,能够使过滤部f的耐久性提高。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6中,能够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4)在阀体11的周向上设有多个遮罩部fb。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过滤部f的组装容易性。另外,在实施例6中,表示的是形成多个截面呈波浪状弯曲的遮罩部fb的例子,但也可以在周向上设置多个其他实施例的遮罩部fb。即,如果限制部b1为凸形状,则遮罩部fb也成为凸形状,因此,即使是在周向上设置多个其他实施例所示的遮罩部fb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存在未嵌合的遮罩部fb,不会带来其他影响。

〔实施例7〕接着,对实施例7进行说明。由于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在实施例1中,限制部b1形成为凸形状。与此相对,在实施例7中,在限制部b1形成为凹形状的这一点不同。图18是实施例7的阀体的立体图,图19是实施例7的阀体的侧视图和剖面图。图19(a)是侧视图,图19(b)是a-a剖面图,图19(c)是b-b剖面图。如图19所示,限制部b1是向阀体11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凹部,在以阀体11的轴向为各环状槽b0的宽度方向时,限制部b1遍及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在宽度方向区域内局部地形成凹部。

图20是表示实施例1的过滤部的图,图21是表示在实施例7的阀体上组装过滤部的状态的图。各过滤部f1、f2及f3(以下,也记为过滤部f)均为相同的形状,由等宽的一块金属薄板形成。图21(a)表示的是向阀体11组装前的状态,图21(b)表示的是组装于阀体11后的状态。遮罩部fb是通过使板状部件弯曲形成的部分,通过冲压加工能够容易形成。另外,在将过滤部f组装于阀体11时,遮罩部fb可以说是向阀体11的径向内侧突出的凹部。在实施例7中,遍及整个宽度而形成凹部,但也可以在宽度方向区域内局部地形成凹部。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7中,能够得到以下作用效果。

(15)限制部b1是向阀体11的径向内侧凹的凹部,遮罩部fb是沿着限制部b1即凹部的凹陷地覆盖凹部的内侧突出部。

因此,由于在阀体11的径向内侧形成有限制部b1,因此与向阀体11的径向外侧而形成的情况相比,不会对环状槽b0内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影响,能够形成限制部b1。

(16)在以周壁11a的轴向为过滤部f的宽度方向时,遮罩部fb可以是在过滤部f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设置的凹部。

由此,既能够无损过滤部f的组装容易性地发挥轴向定位功能和止转功能,又能够减小对环状槽b0内的工作油的流动带来的影响。

〔其他实施例〕以上,基于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在实施例1中,在内燃机的气门正时控制装置的油压控制阀中采用了本发明,但也可以在使内燃机的压缩比变化的可变压缩比机构中采用本发明。并且,遮罩部和限制部的组合不限于各实施例所示的组合,也可以对各个实施例的遮罩部和限制部进行适当组合而构成。

以上,仅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能够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的启示或优点地对所例示的实施方式加以种种变更或改进,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意在包括该加以种种变更或改进的形态。也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任意地进行组合。

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12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5-118920号主张优先权。本申请在此参照并引用2015年6月12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5-118920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及摘要在内的全部公开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2凸轮轴;3相位变更机构;4油压供排单元;5电子控制单元;6壳体;6a正时链轮;6b支承块;7叶片式转子;7a环状基部;7b叶片;7c锁定机构;8泵;9油底壳;10滑阀;11阀体;11a周壁;11b、11c排出口;12螺旋弹簧;20电磁螺线管;111a提前角口;112a导入口;113、112、111环状槽;113a延迟角口;b0环状槽;b1限制部;cs曲轴;ev电磁阀;f过滤部;fa网眼部;fb遮罩部;fc接合部;l0吸入通路;l1延迟角通路;l2提前角通路;l3导入通路;l4排油通路;pa提前角室;pr延迟角室;tc正时链条。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