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1878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如图14a以及图14b所示,车轮用轴承装置具备轮毂2、内圈3、外圈4以及多个滚动体5。在其中的轮毂2的外周面的外端部形成有用于支承车轮的凸缘6。另外,在该轮毂2的轴部11的中间部形成有第一内圈轨道7,同样地在内端部形成有外径尺寸小的台阶部8。

在所述台阶部8的外周面外嵌有形成第二内圈轨道9的内圈3。在上述轮毂2的轴部11的内端部突出有如图14a所示的铆接用圆筒部17,通过铆接夹具,将向比内圈3的内端面10靠内侧处突出的部分向径向外侧弯折。由此,形成如图14b所示的铆接部16,从而能够将上述内圈3夹持在该铆接部16与台阶部8的台阶面12之间。

另外,在上述外圈4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内圈轨道7对置的第一外圈轨道13、以及与上述第二内圈轨道9对置的第二外圈轨道14。而且,上述第一、第二内圈轨道7、9与第一、第二外圈轨道13、14之间分别设置有多个上述滚动体5、5。

而且,以往提出了不易在铆接部产生龟裂等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能够抑制随着铆接部的形成而产生的内圈的扩径量的车轮支承用轴承单元(专利文献2)、以及能够抑制在铆接时产生内圈的歪斜的变形、在内圈产生龟裂的车轮支承用滚动轴承单元的铆接方法(专利文献3)等。

在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方法中,通过改进内圈的内径面倒角形状,从而抑制铆接时的内径扩径(周向应力),抑制铆接后的内圈破裂。即,在铆接时轮毂(hubwheel)的轴膨胀,伴随于此内圈扩径。因此,通过将在铆接时扩径大的内圈的大端面侧的内径倒角设为锥形状、台阶状,从而抑制内圈的扩径(周向应力)。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涉及通过在铆接时利用夹具约束内圈的外径从而抑制内圈的扩径的制造方法。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855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6823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8052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存在内圈3因组装之前的工序中的处理而在各部产生划痕的可能性。即,存在在内圈3的大端面3a(参照图5)产生划痕的可能性,特别是,大端面3a与外径面侧的倒角部20之间的边缘21(参照图6)、以及大端面3a与内径面侧的倒角部22之间的边缘23(参照图7)容易与外部的干涉物接触,从而产生划痕。在该情况下,由于划痕的产生,而形成如图12所示的凹凸部24。即,由一对凸部24a、24a与该凸部24a、24a之间的凹部24b构成。

如图8所示,在内圈槽磨削中,将内圈3的大端面3a按压于衬板25。衬板25具有被内圈3的大端面3a按压的环状的按压面25a。然而,衬板25基本上针对每个型号而设计,为了削减工具费用、管理工时而在近似编号中共用。

在将内圈3的大端面3a按压于衬板25时,存在如图8所示按压面25a位于大端面3a的外径面侧的情况、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按压面25a位于大端面3a的内径面侧的情况。即,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按压面25a如图9所示同大端面3a与外径面侧的倒角部20之间的边缘21干涉,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状态下,按压面25a同大端面3a与内径面侧的倒角部22之间的边缘23干涉。

在图8所示的情况、图10所示的情况等,衬板25的按压面25a与因如图12所示的划痕的产生而形成的凹凸部24接触。然后,通过使衬板25绕其轴心旋转而使内圈3旋转,从而实施磨削加工。

然而,若在内圈3产生有划痕,则在内圈3的轨道槽磨削时,在凹凸部24反复作用有应力,存在如图13所示产生龟裂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如所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那样,能够防止因铆接加工而导致的在铆接部产生龟裂等、内圈3的扩径,也无法防止产生内圈3的划痕,若像这样在内圈3产生有划痕,则在内圈的轨道槽磨削时,存在产生龟裂,导致内圈破裂的可能性,特别是当实施作为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加工而进行的铆接加工、周向应力等时,导致内圈破裂的可能性进一步增高。

因此,本发明提供能够防止因内圈的划痕引起的龟裂产生以及加工精度的恶化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中,该车轮用轴承装置具备通过铆接部而固定于轮毂的内圈,该铆接部通过使轮毂的端部向外径方向塑性变形而形成,其中,所述内圈具备通过磨削加工而形成的轨道槽,将绕轴心旋转驱动的衬板按压于内圈的大端面,一边通过该衬板的旋转而使内圈旋转,一边进行磨削加工,将所述衬板的按压位置设为从内圈的大端面的内径侧的倒角部以及外圈侧的倒角部离开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将衬板的按压位置设为从内圈的大端面的内径侧的倒角部以及外圈侧的倒角部离开的位置,因此能够将衬板按压于容易产生划痕的部位以外的位置。

可以设定为,衬板具有按压用环部,通过该环部的圆形状端面来按压内圈的大端面。通过像这样构成,能够稳定地按压内圈的大端面。

优选为,使衬板相对于内圈的大端面的按压位置从内圈的大端面的外径侧的倒角部向径向内侧离开0.5mm以上、或从内圈的大端面的内径侧的倒角部向径向外侧离开0.5mm以上。特别优选为,使衬板相对于内圈的大端面的按压位置从内圈的大端面的外径侧的倒角部向径向内侧离开1.0mm以上、或从内圈的大端面的内径侧的倒角部向径向外侧离开1.0mm以上。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能够将衬板按压于容易产生划痕的部位以外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因衬板的按压导致的内圈的龟裂的产生、磨削精度的降低(恶化)。因此,通过使轮毂的端部向外径方向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铆接部而将该内圈稳定地固定于轮毂。

附图说明

图1是将衬板按压于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内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所述图1的a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所述图1的b部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车轮用轴承装置的内圈的剖视图。

图6是所述图5的c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所述图5的d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将以往的衬板按压于内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所述图8的e部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将以往的另一衬板按压于内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所述图10的f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划痕的剖视图。

图13是将衬板按压于产生有划痕的内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a示出以往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并且是铆接前的剖视图。

图14b示出以往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并且是铆接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4示出车轮用轴承装置,该车轮用轴承装置通过将内侧构件50、外侧构件60以及等速万向联轴器70单元化而构成。内侧构件50包括轮毂51以及被压入该轮毂51的独立的内圈52。轮毂51一体地具有用于安装车轮(未图示)的车轮安装凸缘53,在该车轮安装凸缘53的圆周等距位置植设有用于固定车轮的轮毂螺栓54。在形成于轮毂51的小径台阶部55压入有内圈52,并且通过使小径台阶部55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铆接部56,防止内圈52向轴向脱出。

外侧构件60在外周一体地具有用于向车身(未图示)安装的车身安装凸缘61,在内周形成有多列外侧滚行面60a。另一方面,内侧构件50分别在轮毂51和内圈52一体形成有与上述外侧构件60的外侧滚行面60a对置的内侧滚行面(轨道槽)51a、52a。而且,多列滚动体(滚珠)62在内侧滚行面51a、52a与外侧滚行面60a之间滚行。上述结构形成被称作所谓的第三代车轮用轴承装置的结构。各列滚动体62被保持器63被保持为规定的间隔。另外,在外侧构件60的端部安装有密封件64、65,防止封入轴承内部的润滑脂的泄漏、雨水、灰尘等从外部进入轴承内部。

等速万向联轴器70包括外侧联轴器构件71、联轴器内圈72、保持架73、以及转矩传递滚珠74。外侧联轴器构件71具有杯状的口部75、以及从该口部75沿轴向延伸的轴部76,在口部75的内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曲线状的滚道槽71a。另一方面,与滚道槽71a对置地在联轴器内圈72的外周形成有曲线状的滚道槽72a。上述滚道槽71a、72a的曲率中心相对于联轴器中心相互在轴向上偏移等距离。全部转矩传递滚珠74被保持架73保持在同一平面。因此,收容于两滚道槽71a、72a之间的转矩传递滚珠74在任一工作角下始终被保持在该工作角的二等分面上,确保联轴器的等速性。

外侧联轴器构件71的轴部76经由锯齿76a以能够转矩传递的方式与轮毂51嵌合,并且,在铆接部56与外侧联轴器构件71的肩部78抵接的状态下,内侧构件50与外侧联轴器构件71通过固定螺栓77而被装卸自如地紧固。

然而,对于内圈52而言,在对内侧滚行面(轨道槽)52a进行磨削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大端面30按压有绕轴心旋转驱动的衬板31,一边通过该衬板31的旋转而使内圈52旋转,一边进行磨削加工。

衬板31具有按压用环部31a,通过该环部31a的圆形状端面33来按压内圈52的大端面30。此时,将衬板31的按压位置设为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外径侧的倒角部30a以及内径侧的倒角部30b离开的位置。

具体而言,优选使衬板31相对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按压位置(圆形状端面33的位置)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外径侧的倒角部30a(即,内圈52的大端面30与外径面侧的倒角部30a之间的边缘35)向径向内侧离开0.5mm以上,并且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内径侧的倒角部30b(内圈52的大端面30与内径面侧的倒角部30b之间的边缘36)向径向外侧离开0.5mm以上。特别是,优选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外径侧的倒角部30a向径向内侧离开1.0mm以上,并且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内径侧的倒角部30b向径向外侧离开1.0mm以上。

这样,通过将衬板31的按压位置设为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外径侧的倒角部30a以及内径侧的倒角部30b离开的位置,从而能够将衬板31按压于容易产生划痕的部位以外的位置。在此,容易产生划痕的部位是指,内圈52的大端面30与外径面侧的倒角部30a之间的边缘35及其附近、内圈52的大端面30与内径面侧的倒角部30b之间的边缘36及其附近。

因此,衬板31的圆形状端面33不与如图12所示的因划痕的产生而形成的凹凸部24接触,从而能够避免因衬板31的按压导致的龟裂、内圈破裂等。

通过使按压位置(圆形状端面33的位置)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外径侧的倒角部30a向径向内侧离开0.5mm以上,并且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内径侧的倒角部30b向径向外侧离开0.5mm以上,从而使衬板31的圆形状端面33稳定地不与因划痕的产生而形成的凹凸部24接触,特别是,通过使按压位置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外径侧的倒角部30a向径向内侧离开1.0mm以上,并且从内圈52的大端面30的内径侧的倒角部30b向径向外侧离开1.0mm以上,从而更加稳定地使衬板31的圆形状端面33不与凹凸部24接触。

这样,在本发明中,能够将衬板31按压于容易产生划痕的部位以外的位置。能够防止因衬板31的按压导致的内圈52的龟裂的产生、内圈破裂、以及磨削精度的降低(恶化)。因此,通过使轮毂51的端部向外径方向塑性变形而形成的铆接部56,将该内圈52稳定地固定于轮毂51。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作为滚动体,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滚珠,但也可以为圆锥滚子。

工业实用性

作为车轮用轴承装置,可以为驱动车轮用轴承装置,也可以为从动车轮用轴承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30大端面;

30a倒角部;

30b倒角部;

31衬板;

31a按压用环部;

33圆形状端面;

51轮毂;

52内圈;

52a内侧滚行面;

56铆接部;

60外侧构件;

60a外侧滚行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