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包括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153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连接装置、包括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连接装置、包括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和电子设备,更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双轴联动的枢转式连接装置和包括所述枢转式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众多具备可翻转开合结构的电子设备,例如,包括可相对翻转并且扣合的显示面板部分和主机/操作面板部分的翻盖式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具备上屏和下屏的掌中游戏机,等等。上述可翻转开合结构实质上是通过枢转机构实现可转动连接的,通常仅能实现显示面板部分和主机/操作面板部分二者之间在有限角度范围内的相对枢转,无法充分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此基础上已开发出例如能够实现二者相对转动360度的双轴联动式枢转机构,以及包含串列的多个所述双轴联动式枢转机构的线装书状转轴。

但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上述线装书转轴在翻转开合期间,由于其固有结构,而导致沿其轴向的输出扭力大小和分布恒定。同时易于在所述显示面板部分和主机/操作面板部分二者之间引起中拱问题,且在大尺寸产品中也将出现二者大致垂直放置时容易张口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旨在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以及减少或至少部分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和包括所述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能够有效地减少高度方向的尺寸,且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尺寸来确保充足的扭力,并且扭力可容易地调节以实现显示面板部分和主机/操作面板部分二者之间的特定保持角度的调节。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枢转地连接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两个转轴组件,每个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轴杆,两个转轴组件的轴杆布置成彼此平行且相对于彼此转动,且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分别安装至两个所述转轴组件;限位组件,包括第一轮和第二轮,所述第一轮轴向可动地安装在所述轴杆上且具备阻挡部件,所述第二轮抵靠所述第一轮而轴向固定安装在所述轴杆上,所述第二轮具备与所述阻挡部件形状配合的配合阻挡部件;驱动部件,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二轮推动所述第一轮;其中,随着所述阻挡部件与所述配合阻挡部件的啮合,所述限位组件逐渐放松对所述转轴的转动的约束;随着所述阻挡部件与所述配合阻挡部件脱离啮合,所述限位组件逐渐增加对所述转轴的转动的约束。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阻挡部件和所述配合阻挡部件中的一个被构造成在彼此相对的端面处形成从周缘沿径向向中心斜坡下降的至少两个凸块扇区,所述阻挡部件和所述配合阻挡部件中的另一个被构造成在彼此相对的端面处形成从中心沿径向向周缘呈斜坡下降的至少两个凹坑扇区,和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凹坑扇区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凸块扇区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凸块扇区和所述凹坑扇区中的每一个的两个侧边在所述轴杆的横截面上的投影形成大于零且小于180度的夹角,所述夹角的一半设为第一预设角度,且360°减去所述第一预设角度设为第二预设角度。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在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角度小于等于第一预设角度的情况下,所述凸块扇区随着轴杆的旋转而逐渐与所述凹坑扇区配合,使得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力直至完全配合。以及在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角度大于等于第二预设角度的情况下,所述凸块扇区随着轴杆的反向旋转而逐渐与所述凹坑扇区配合,使得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直至在反向完全配合。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预设角度设为介于0°至15°之间,且所述第二预设角度设为介于345°至360°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中间齿轮、主体部和从所述主体部平行于所述轴杆延伸的基座。所述中间齿轮安装在所述两个转轴组件之间,以将所述两个转轴组件的一个轴杆的转动传递至另一个轴杆;所述主体部构造成连接两个所述转轴组件;所述中间齿轮安置在所述基座上。每个所述转轴组件的所述轴杆的部分长度上形成外螺纹部,且所述中间齿轮的轴线正交于所述轴杆,使得所述两个外螺纹部经由各自与中间齿轮的啮合而同步转动、且继而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相互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驱动部件包括套设在轴杆上的多个重叠布置的弹片,每个所述弹片上形成弹片通孔以供所述轴杆的位于外螺纹部另一侧的部分穿过;所述弹片朝向所述第二轮抵压所述第一轮以利用弹片之间的摩擦力抑制所述轴杆的旋转,并且与所述第一轮相邻的弹片与所述第一轮的远离所述第二轮的表面相联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联接板和锁紧螺母。所述联接板包括形成于其两端处的联接板通孔,每个轴杆穿过所述联接板通孔,并且每个外螺纹部分别以相同的一侧在相应的联接板通孔处抵压所述联接板;所述锁紧螺母沿轴向旋拧以抵压所述弹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铰接组件,包括:支撑框架,在轴向上彼此反向且对称布置的两个前述连接装置,以及同轴且对称地位于中间两个所述连接装置之间的两个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被构造成通过从所述连接装置上移除所述限位组件而形成,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的取向与相邻的所述连接装置相同。所述连接装置和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包括显示面板;第二主体,所述第二主体包括主机和操作面板;以及根据前述的铰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经由所述铰接组件而彼此铰接。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获得对本发明有全面的理解。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

图2(b)示出如图2(a)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两个转轴组件及限位组件的示意性放大视图;

图2(c)示出如图2(a)所示的附图标记A所在处的示意性局部放大视图;

图2(d)示出如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轮或第二轮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3(a)示出如图2(d)所示的示例性第一轮或第二轮中的具体实施为圆柱凸轮的第一轮b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阻挡部件为在其面对第二轮的表面上跨越直径方向而朝向所述第二轮凸出的凸块扇区;

图3(b)示出如图2(d)所示的示例性第一轮或第二轮中的具体实施为圆柱凹轮的第二轮c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所述圆柱凹轮c的配合阻挡部件为在其面对第一轮的表面上跨越直径方向而朝向所述第一轮凹入且适于容纳所述凸块扇区的凹坑扇区;

图4(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在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使得二者之间的角度等于15°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逐步脱离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的接触、且尚未与所述圆柱凹轮c的凹坑扇区接合;

图4(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a)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呈小于15°大于0°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已完全脱离逐步脱离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的接触,并且逐渐在凹坑扇区内与其呈斜坡下降的侧部表面成局部接触而降低;

图4(c)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b)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为0°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被完全容纳地接合于所述圆柱凹轮c的凹坑扇区内;

图4(d)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c)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呈大于0°小于15°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逐渐在凹坑扇区内与其呈斜坡下降的侧部表面成局部接触而上升,且尚未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相接触;

图4(e)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d)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重新呈大约15°时,图3(b)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已完全脱离所述凹坑扇区内、且已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相接触;

图5示出包括示例性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立体透视图;

图6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如图1所示的四个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图7(a)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图7(b)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另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图7(c)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又一种布置的示意图;和

图7(d)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再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公开的总体公开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用于枢转地连接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两个转轴组件,限位组件,和驱动部件。每个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轴杆,两个转轴组件的轴杆布置成彼此平行且相对于彼此转动,且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分别安装至两个所述转轴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轮和第二轮,所述第一轮轴向可动地安装在所述轴杆上且具备阻挡部件,所述第二轮抵靠所述第一轮而轴向固定安装在所述轴杆上且所述第二轮具备与所述阻挡部件形状配合的配合阻挡部件;所述驱动部件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二轮推动所述第一轮。随着所述阻挡部件与所述配合阻挡部件的啮合,所述限位组件逐渐放松对所述转轴的转动的约束,随着所述阻挡部件与所述配合阻挡部件脱离啮合,所述限位组件逐渐增加对所述转轴的转动的约束。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的连接装置1的示意性立体图,所述连接装置1用于枢转地连接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1。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的连接装置1包括:两个转轴组件10、以及驱动部件12。所述两个转轴组件10是在所述驱动部件12的驱动下以恒定扭力而旋转的。

并且更具体地,图2(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又一种实施例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示意性正视图。

进一步地,如图2(a)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种示例性的连接装置1’包括:两个转轴组件10和驱动部件12,并且额外地包括了限位组件18,所述限位组件18包含轴向相对布置的第一轮b和第二轮c。

如图2(a)所清楚地显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转轴组件10各自包括一个轴杆,两个转轴组件10各自的轴杆布置成彼此平行且被配置成能够相对于彼此转动,且两个所述转轴组件分别用于将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各自安装至其上。并且如图所示,驱动部件18被构造成朝向所述第二轮c推动所述第一轮b。

图2(b)示出如图2(a)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1’的两个转轴组件及限位组件的示意性放大视图;且图2(c)示出如图2(a)所示的附图标记A所在处的示意性局部放大视图。

继续参见图2(b)至2(c),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示限位组件18包括第一轮b和第二轮c。如图所示,所述第一轮b被配置成轴向可动地安装在所述轴杆上且具备阻挡部件17,所述阻挡部件17在此例如被具体地图示为沿着轴向朝向面对的第二轮c凸出的。并且如图所示,所述第二轮c被配置成抵靠所述第一轮b而轴向固定安装在所述轴杆上,所述第二轮c具备与所述阻挡部件形状配合的配合阻挡部件17’,所述配合阻挡部件17’在此例如被具体地图示为沿着轴向朝向面对的第一轮b而凹入。在一种替代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件17可被配置成沿着轴向朝向面对的第二轮c凹入,且相应地所述配合阻挡部件17’可被配置成沿着轴向朝向面对的第一轮b凸出以用于与所述阻挡部件17呈形状配合,在此不再赘述。

并且,如图2(a)至图2(c)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示连接装置1’被配置成使得:随着所述转轴组件10的旋转,所述阻挡部件17与所述配合阻挡部件17’的逐渐进入啮合,由此所述限位组件18也继而逐渐地放松对所述转轴组件10的转动的约束;并且随着所述转轴组件10的反向旋转,所述阻挡部件17与所述配合阻挡部件17’逐渐脱离啮合,所述限位组件18逐渐增加对所述转轴的转动的约束。

图2(d)示出如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轮b或第二轮c的示意性俯视图。

如图2(d)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件和所述配合阻挡部件中的一个被构造成在彼此相对的端面处形成至少两个凸块扇区17(图2(d)中图示为两个),且所述阻挡部件和所述配合阻挡部件中的另一个被构造成在彼此相对的端面处形成至少两个凹坑扇区(图2(d)中也图示为两个),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凹坑扇区被成形为适于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所述凸块扇区配合。

进一步地,图3(a)示出如图2(d)所示的示例性第一轮或第二轮中的具体实施为圆柱凸轮的第一轮b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阻挡部件为在其面对第二轮的表面上跨越直径方向而朝向所述第二轮凸出的凸块扇区;并且图3(b)示出如图2(d)所示的示例性第一轮或第二轮中的具体实施为圆柱凹轮的第二轮c的示意性侧视图,其中所述圆柱凹轮c的配合阻挡部件为在其面对第一轮的表面上跨越直径方向而朝向所述第一轮凹入且适于容纳所述凸块扇区的凹坑扇区。

以上所述的圆柱凸轮和圆柱凹轮的设计是指在圆柱体形状的延伸结构上形成有曲线轮廓,且曲线轮廓在剖切所述圆柱体并在平面上展开时呈平面移动凸轮或凹轮的形状;即相当于平面移动凸轮或凹轮被卷绕形成端面局部凸出或凹入的立体形状。本公开旨在利用圆柱凸轮与圆柱凹轮各自的相对端面上的形状随着二者相对旋转的逐步配合来实现随着转轴组件的旋转当所述限位组件的第一轮和第二轮彼此靠近且啮合时在二者各自相对的接触面上的可变扭力,从而不仅便于在所述两个转轴组件分别连接至的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特定角度范围内以较小的扭力实现相对旋转,而且也便利于通过第一轮的阻挡部件和第二轮的配合阻挡部件的彼此配合的形状的设计来克服在所述特定角度范围内的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相对变形。

如图3(a)和图3(b)所示,在一种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所述阻挡部件17被构造为从所述第一轮b的与所述第二轮c相对的端面上凸出而形成的两个凸块扇区17,且所述两个凸块扇区17从所述第一轮b的所述端面的周缘沿径向(例如,如图所示跨越直径)向中心斜坡下降并终止在居中地贯穿所述第一轮b的中心通孔16的边缘处。相应地,如图3(b)所示,所述配合阻挡部件17’被构造为从所述第二轮c的与所述第一轮b相对的端面上凹入而形成的两个凹坑扇区17’,且所述凹坑扇区17’从居中地贯穿所述第二轮c且与所述第一轮b的中心通孔16轴向对准的第二中心通孔的边缘处沿径向(例如,如图所示跨越直径)向所述第二轮c的所述端面呈斜坡下降并且终止在周缘处。所述的两个凸块扇区分别与所述的两个所述凹坑扇区配合。

在一种替代的实施例中,所述阻挡部件17被构造为从所述第一轮b的与所述第二轮c相对的端面上凹入而形成的两个凹坑扇区,且所述凹坑扇区从所述第一轮b的所述端面的周缘沿径向向中心斜坡下降并终止在居中地贯穿所述第一轮b的中心通孔16的边缘处。相应地,所述配合阻挡部件17’被构造为从所述第二轮c的与所述第一轮b相对的端面上凸出而形成的两个凸块扇区,且所述凸块扇区从居中地贯穿所述第二轮c且与所述第一轮b的中心通孔16轴向对准的第二中心通孔的边缘处沿径向向所述第二轮c的所述端面呈斜坡下降并且终止在周缘处。所述的两个凹坑扇区分别与所述的两个凸块扇区配合,在此不再赘述。

返回参见图2(d),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凸块扇区和所述凹坑扇区中的每一个的两个侧边在所述轴杆的横截面上的投影形成大于零且小于180度的夹角。并且进一步地,例如,所述夹角的一半被设定为第一预设角度。

图4(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在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使得二者之间的角度等于15°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逐步脱离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的接触、且尚未与所述圆柱凹轮c的凹坑扇区接合。图4(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a)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呈小于15°大于0°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已完全脱离逐步脱离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的接触,并且逐渐在凹坑扇区内与其呈斜坡下降的侧部表面成局部接触而降低。并且图4(c)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b)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为0°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被完全容纳地接合于所述圆柱凹轮c的凹坑扇区内。

如图4(a)至图4(c)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对旋转使得二者之间的角度小于或等于所示第一预设角度的情况下,所述凸块扇区17随着轴杆的旋转而逐渐与所述凹坑扇区17’配合,使得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力直至完全配合。

图4(d)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c)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呈大于0°小于15°时,图3(a)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逐渐在凹坑扇区内与其呈斜坡下降的侧部表面成局部接触而上升,且尚未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相接触。且图4(e)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从图4(d)的状况继续,使得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重新呈大约15°时,图3(b)所示的圆柱凸轮b和图3(b)所示的圆柱凹轮c之间的接触状况的示意性立体图,其中所述圆柱凸轮b的凸块扇区已完全脱离所述凹坑扇区内、且已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相接触。

实质上,作为示例性实施例,图4(c)、图4(d)和图4(e)示出了与图4(a)至图4(c)所示的在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从15°至0°的旋转期间的所述凸块扇区逐渐移入所述凹坑扇区并在后者中斜坡下降的过程相反的、在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从0°至15°的旋转期间的所述凸块扇区逐渐移出所述凹坑扇区并在后者中斜坡上升的过程。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角度设为介于0°至15°之间。具体地,如图4(a)更清楚地所示,例如,当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对旋转使得二者之间的角度等于大约15°时,作为所述圆柱凸轮的第一轮b的沿轴向向下凸出的凸块扇区17开始接触作为圆柱凹轮的第二轮c的沿轴向向上敞开的凹坑扇区17’并朝向后者移入,但所述凸块扇区17的主要表面积仍然保持与所述第二轮c的位于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相接触。随着第一主体继续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并且而二者之间的角度进一步减少,所述第一轮b的凸块扇区17逐渐移入所述第二轮c的凹坑扇区17’;换言之,即所述凸块扇区17逐步脱离与所述凹坑扇区两侧的高出的表面的接触而逐渐与所述凹坑扇区的呈斜坡下降的侧部表面成局部接触,从而使得且二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即摩擦面积进一步减少。并且如图4(b)更清楚地所示,在从15°夹角向0°旋转的过程中,实质上所述凸块扇区17能够例如视为在所述凹坑扇区内滑移下坡以逐步被接纳于所述凹坑扇区17’内。继而,如图4(c)更清楚地所示,例如,当所述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成二者之间的角度为0°时,所述第一轮b的凸块扇区17完全被接纳于所述第二轮c的凹坑扇区17’内完成彼此啮合从而使得二者之间的摩擦面积不再变化。此时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角度也相应地为0°,即例如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的扣合。

而相应地,如图4(c)至图4(e)的过程则是与图4(a)至图4(c)所示下降过程相反的上升过程,相比于图4(a)至图4(c)所示过程,当前情况下相应参数例如摩擦面积、摩擦力和扭力在此期间(即随着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角度从0°增加至15°)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因此,在从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夹角也即所述两个转轴组件10之间的相对角度从15°至0°的变化过程中,从15°开始,所述第一轮b(以其凸块扇区17)与第二轮c(以与所述凸块扇区17成形状配合的其凹坑扇区17’)之间的摩擦面积逐渐减少,由此使得在两个转轴组件10继续相对转动以缩小夹角的过程中所需克服的阻力减小,相应地所需的扭力也随之减小,便利于在旋转直至0°即第一轮b(以其凸块扇区17)与第二轮c(以与所述凸块扇区17成形状配合的其凹坑扇区17’)之间完全啮合的过程中的扭力的节省,从而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15°至0°的小角度旋转过程中便于仅施加较小扭力即可实现二者的轻松闭合。

在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中,例如,以360°减去所述第一预设角度设为第二预设角度。作为示例,也如图4(a)至图4(e)所示,在图示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相对地反向旋转使得二者之间的角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角度的情况下,所述凸块扇区随着轴杆的相应反向旋转而逐渐与所述凹坑扇区配合同样使得减少二者之间的摩擦力直至完全配合,仅所述凸块扇区朝向所述凹坑扇区的行进方向与之前从15°至0°的旋转过程相反。例如,所述第二预设角度设为介于345°至360°之间。具体地,例如,当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反向旋转使得二者之间的角度从如图4(a)和图4(c)所示的大约345°沿着与之前从15°至0°的旋转过程相反方向而转至如图4(b)和图4(d)所示的360°的反向旋转扣合过程中,也同样由于随着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之间的反向夹角从大约345°开始增加,导致所述第一轮b(以其凸块扇区17)与第二轮c(以与所述凸块扇区17成形状配合的其凹坑扇区17’)之间的摩擦面积逐渐减少,从而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345°至360°的小角度范围内反向旋转过程中便于仅施加较小扭力即可实现二者的轻松的反向闭合。为简洁起见,具体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实质上,当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反向旋转使得二者之间的角度从大约345°增加至大约360°,可视为等效于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角度从-15°至0°的旋转过程,仍然是类似于与图4(a)至图4(c)所示的凸块扇区逐渐移入所述凹坑扇区的下降过程,仅区别在于,相比于图4(a)至图4(c)所示过程,当前情况下所述凸块扇区是从所述凹坑扇区的相反侧而下降移入后者内。相应参数例如摩擦面积、摩擦力和扭力在此期间(即随着第一主体相对于第二主体旋转角度从345°增加至360°)的大小变化趋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并且,如图1以及图2(a)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例如,每个所述转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轴杆的部分长度上的外螺纹部11,以便于通过设置在所示两个转轴组件10之间的传动装置来例如利用蜗轮蜗杆传动而进行二者之间的运动同步。

具体地,如图1以及图2(a)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1或1’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中间齿轮13,所述中间齿轮安装在所述两个转轴组件之间,以将所述两个转轴组件的一个轴杆的转动传递至另一个轴杆。

进一步地,如图1以及图2(a)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进一步包括主体部20和从所述主体部平行于所述轴杆延伸的基座14,即所述主体部20与所述基座14成十字形构造。所述主体部20被构造成连接两个所述转轴组件10。中间齿轮13安置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中间齿轮13的轴线正交于所述轴杆,使得所述两个外螺纹部11经由各自与中间齿轮13的啮合(即,均为涡轮-蜗杆传动)而同步转动、且继而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相互转动。

进一步地,返回参见图2(a),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部件12包括套设在轴杆上的多个重叠布置的弹片121,每个所述弹片上形成弹片通孔以供所述轴杆的位于外螺纹部另一侧的部分穿过;所述弹片121朝向所述第二轮c抵压所述第一轮b,以利用弹片之间的摩擦力抑制所述轴杆的旋转,并且与所述第一轮b相邻的弹片联接至所述第一轮b的远离所述第二轮(c)的表面。

作为示例,例如,返回参见图2(b)以及图2(c),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例如,所述第一轮b的远离所述第二轮c的表面形成朝向所述弹片突出的突出部,与所述第一轮b相邻的弹片上形成与所述突出部配合的凹槽。利用所述第一轮b的突出部与相邻弹片上的配合的凹槽之间的形状配合,从而实现了所述驱动部件12与所述限位组件18的第一轮b之间的抵紧的牢固接合和良好的力传递。

另外,如图1以及图2(a)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1或1’还包括联接板19,所述联接板19包括形成于其两端处的联接板通孔,每个轴杆穿过所述联接板通孔并且每个外螺纹部11分别以相同的一侧在相应的联接板通孔处抵压所述联接板,使得借助于所述中间齿轮13的同步传动以及所述联接板19的牢固联接导致所述两个转轴组件10的轴线彼此固定,由此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稳定的同步传动和相对旋转。

并且,如图1以及图2(a)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1或1’还包括沿轴向旋拧以抵压所述弹片121的锁紧螺母15。所述锁紧螺母15被旋拧张紧以施加轴向推压力于所述轴杆,从而有助于两个转轴组件10分别经由各自轴杆而抵紧地压靠所述联接板以利于更牢固固定。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弹片上形成第二通孔,所述轴杆的位于外螺纹部11另一侧的部分穿过所述第二通孔。

作为示例,所述弹片121由塑料材质制成,以利用彼此之间的面摩擦来传递扭力。

进一步地,例如,所述弹片121的朝向所述外螺纹部11的表面具备颗粒状凸起部以便于增大摩擦。

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中间齿轮13例如是斜齿轮以便于涡轮蜗杆传动。作为进一步的示例,所述斜齿轮例如是包络面齿轮,使得所述两个轴杆的外螺纹分别与所述包络面齿轮的轮齿以线接触方式啮合。在此,由于是采用线接触的方式啮合,啮合面积增大,接触应力随之降低,齿轮的齿部应力也显著降低,这可以显著改善传动平稳性,同时对齿轮的材料强度以及制造和安装精度的要求都降低,有利于提高产品寿命和降低产品成本。

图5示出包括示例性连接装置1或1’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立体透视图。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连接装置1或1’的外表面上还可选地安装有壳体101。并且所示连接装置1或1’经由所述壳体101而连接于所述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之间。

图6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如图1所示的四个示例性连接装置1的铰接组件的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例如,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铰接组件,所述铰接组件包括支撑框架;以及至少一个根据前述的连接装置1或1’,所述连接装置1或1’被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上。为了简洁起见,对这些基本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如图6所示,例如,示例性的铰接组件包括四个具备恒定扭力输出的所述连接装置1。

作为示例,如图6所示,这种布置的所述铰接组件采用恒定的扭力来提供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之间的相对旋转,使得实现了稳定输出的扭力且易于通过多个成对连接装置1的同轴布置来实现充足的扭力。然而,在第一主体100和与之扣合的第二主体200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这种布置的所述铰接组件仍存在着例如在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相对旋转期间在二者的与所述铰接组件相邻的侧部(特别是所述侧部的中部)处由于串联的多个恒定扭力输出的所述连接装置1而导致的中间拱起和因而发生介于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之间的张口的缺陷。

图7(a)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作为进一步的发展,如图7(a)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单个具备限位组件18的所述连接装置1’所提供的可变扭力的最小值也足够大以维持相对旋转的情况下,所述铰接组件包括在轴向上彼此反向且对称布置的两个所述连接装置1’。

图7(b)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另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作为进一步的发展,如图7(b)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铰接组件包括同轴设置的四个所述连接装置1’。设置四个所述连接装置1’可提供更充足的扭力输出,并且对于单个连接装置1’的最小扭力的要求较低。

图7(c)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又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作为进一步的发展,如图7(c)所示,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在轴向上彼此反向且对称布置的的所述两个所述连接装置1’,所述铰接组件还包括同轴且对称地位于中间两个所述连接装置之间的两个第二连接装置,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被构造成通过从所述连接装置上移除所述限位组件而形成,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的取向与相邻的所述连接装置相同。换言之,所述第二连接装置即图1所示的不具备限位组件18的第一连接装置1。这种两个恒定扭力的第二连接装置1以及两个可变扭力的第一连接装置1’既满足了提供足够扭力输出的需求,能够满足大角度的扭力支撑;也由于(特别是在正反向旋转即将闭合的小角度范围内的)可变扭力的输出,导致了易于轻松闭合,并且避免了由于恒定的过大扭力输出导致的中间拱起、张口等问题。

图7(d)示出如图5所示的示意性电子设备上装配的包括至少一个如图2(a)至2(d)所示的示例性连接装置的铰接组件的再一种布置的示意图。

作为进一步的发展,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7(c)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能够提供额外的多个第一连接装置1’和多个第二连接装置2。例如,如图7(d)所示,作为示例性实施例,在图7(c)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还提供了额外的一对沿轴向对称且反向设置的第一连接装置1’,从而在利用可变扭力克服中间拱起、张口等问题的同时提供更大的扭力输出和更灵活的扭力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在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100,所述第一主体100包括显示面板;第二主体200,所述第二主体200包括主机和操作面板;以及根据前述述的铰接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经由所述铰接组件而彼此铰接。为了简洁起见,对这些基本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

并且,由于上述电子设备包括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连接装置1’和之前的所述铰接组件,因此上述电子设备的技术效果也类似地包括与所述连接装置1’和所述铰接组件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基于上述优选实施例实现多个修改和变型。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除了所述圆柱凸轮和圆柱凹形的形式,所述第一轮b和所述第二轮c还能够分别设计成呈多边形截面的柱体形式,且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彼此形状配合的阻挡部件和相应的配合阻挡部件。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附图中的尺寸比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本总体发明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任何熟悉本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易于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变化和/或替换,这些变化和/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