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31879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更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双轴联动的枢转式连接装置和包括所述枢转式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众多具备可翻转开合结构的电子设备,例如,包括可相对翻转并且扣合的显示面板部分和主机/操作面板部分的翻盖式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具备上屏和下屏的掌中游戏机,等等。上述可翻转开合结构实质上是通过枢转机构实现可转动连接的。在此基础上,本领域中已开发了线装书状转轴,便于采用多轴的扭力组合设计来实现超薄(例如10mm以内)的总体厚度设计要求。

但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所述线装书状转轴的多轴的扭力组合无法容易地实现大扭力,且同时其常规的扭力实现方式为借助于平面接触摩擦力的弹片式,在超薄的形状需求下无法同时兼顾地实现较大的扭力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旨在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个方面,以及减少或至少部分消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和包括所述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其能够有效地减少高度方向的尺寸,且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尺寸来确保了充足的扭力,并且扭力可容易地调节以实现显示面板部分和主机/操作面板部分二者之间的特定保持角度的调节。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枢转地连接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连接装置,包括两个转轴组件、连接框架以及阻尼组件。每个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轴杆,两个转轴组件的轴杆彼此平行;设置在所述轴杆的部分长度上的外螺纹部;以及位于所述外螺纹部一侧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中的一个连接。所述连接框架包括:主体部,构造成连接两个所述转轴组件;以及中间齿轮,所述中间齿轮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且与每个外螺纹部分别啮合,以将两个所述外螺纹部中一个的转动传递至另一个。所述阻尼组件在外螺纹部的另一侧安装在所述轴杆上,以限制所述轴杆相对于所述阻尼组件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多个连接于两个所述轴杆之间的扭力齿片,每个所述扭力齿片的两端处均具备齿片通孔用于接纳所述轴杆,且每个齿片通孔上形成有径向向外敞开的开槽。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轴杆的位于外螺纹部另一侧的部分被构造成从呈圆截面的轴杆由至少一个轴向延伸的平面所截取的非圆截面轴杆,并且以干涉配合的方式穿过所述齿片通孔。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随着每个所述转轴组件的旋转,每个齿片通孔的终止于所述开槽处的两个端部在与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成所述干涉配合的非圆截面轴杆的挤压下径向向外变形,并且在所述非圆截面轴杆旋转使得所述轴向延伸的平面不位于所述两个端部之间的情况下,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最大且所述开槽向外扩张到最大程度,摩擦力最小;以及在所述非圆截面轴杆旋转使得所述轴向延伸的平面跨越所述两个端部的情况下,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最小且所述开槽向内回缩到最大程度,摩擦力最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框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平行于所述轴杆延伸的基座,所述中间齿轮安置在所述基座上,且所述中间齿轮的轴线正交于所述轴杆,使得所述两个外螺纹部同步转动、且继而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相互转动。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联接板,联接板包括形成于其两端处的联接板通孔,每个轴杆的外螺纹部与结合部之间的部分穿过所述联接板通孔。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沿轴向朝向所述联接板旋拧以抵压所述阻尼组件的锁紧螺母,且所述阻尼组件位于所述锁紧螺母与所述联接板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所述主体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主体部通孔,所述轴杆贯穿所述主体部通孔,所述外螺纹部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联接板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每个所述结合部包括:延伸部,在所述外螺纹部的所述一侧从所述轴杆一体地轴向延伸;芯轴轴套,所述芯轴轴套相对于所述延伸部不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延伸部上;以及连接部,从所述芯轴轴套侧向延伸,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以及根据前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装置的两个结合部上。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获得对本发明有全面的理解。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如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在如图2所示的转轴组件上进一步装配联接板和扭力齿片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4(a)示出图3所示扭力齿片的一个开槽式齿片通孔在非圆截面轴杆旋转时的第一状态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4(b)示出图3所示扭力齿片的一个开槽式齿片通孔在非圆截面轴杆旋转时的第二状态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4(c)示出图3所示扭力齿片的一个开槽式齿片通孔在非圆截面轴杆旋转时的第三状态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4(d)示出图3所示扭力齿片的一个开槽式齿片通孔在非圆截面轴杆旋转时的第四状态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4(e)示出图3所示扭力齿片的一个开槽式齿片通孔在非圆截面轴杆旋转时的第五状态的示意性端视图;

图5(a)示出如图1和2所示的连接装置的转轴组件中的轴杆的立体示意图,所述轴杆的部分长度上形成有外螺纹;

图5(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与图5(a)所示轴杆配合的芯轴轴套的立体示意图;

图5(c)示出如图5(b)所示的芯轴轴套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示出包括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发明的总体发明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用于枢转地连接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连接装置,包括两个转轴组件、连接框架和阻尼组件。每个所述转轴组件包括:轴杆,两个转轴组件的轴杆彼此平行;设置在所述轴杆的部分长度上的外螺纹部;和位于所述外螺纹部一侧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中的一个连接。所述连接框架包括主体部,构造成连接两个所述转轴组件;以及中间齿轮,所述中间齿轮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且与每个外螺纹部分别啮合,以将两个所述外螺纹部中一个的转动传递至另一个。所述阻尼组件在外螺纹部的另一侧安装在所述轴杆上,以限制所述轴杆相对于所述阻尼组件转动。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示出如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中的转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1。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枢转地连接在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连接装置1例如包括两个转轴组件10,连接框架,以及阻尼组件12。如图1和2所示,每个所述转轴组件10例如包括:轴杆、设置在所述轴杆的部分长度上的外螺纹部11、和位于所述外螺纹部11一侧的结合部19,其中两个转轴组件的轴杆彼此平行,且所述结合部19被构造成与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一相连接。并且,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框架例如包括主体部20和中间齿轮13,所述主体部20被构造成用以连接两个所述转轴组件10,且所述中间齿轮13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上并且与每个外螺纹部分别啮合,以将两个所述外螺纹部中一个的转动传递至另一个。此外,也如图1所示,所述阻尼组件12在外螺纹部11的另一侧安装在所述轴杆上,用以限制所述轴杆相对于所述阻尼组件转动。通常,所述阻尼组件被构造成摩擦阻尼器件,其随着转轴组件的旋转而通过扭力齿片的内径与轴杆之间的摩擦来产生扭力。

并且更具体地,图3示出在如图2所示的转轴组件上进一步装配联接板和扭力齿片时的立体示意图。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12例如包括多个连接于两个所述轴杆之间的扭力齿片121,每个所述扭力齿片121的两端处均具备齿片通孔用于接纳所述轴杆,且每个齿片通孔上形成有径向向外敞开的开槽1211。

作为示例,如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轴杆的位于外螺纹部(11)另一侧的部分被构造成具备部分圆周表面和至少一个轴向延伸的平面(c)的非圆截面轴杆(例如可视为,初始的呈圆截面的轴杆被沿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平面所截取而形成所述非圆截面轴杆),并且所述非圆截面轴杆例如以所述部分圆周表面与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成干涉配合的方式穿过所述齿片通孔(也如下文中关于图4(a)至4(e)所述)。

并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例如,所述齿片通孔中开槽的存在,导致所述扭力齿片也必然具备终止于所述齿片通孔的开槽处的两个自由端部,它们在例如受到径向作用力时能够发生径向变形(例如,与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成干涉配合的所述轴杆的至少部分圆周表面的沿着径向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以使得所述开槽的宽度/间隙发生变化且齿片通孔变形,导致每个扭力齿片的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也是可变的;由此改变对轴杆的夹紧力、进而改变与所述夹紧力正交的所述齿片通孔内表面上的摩擦和输出扭力。由此,这种利用具有开槽式齿片通孔的扭力齿片的构造在与非圆截面轴杆的至少部分表面形成干涉配合时便于实现扭力输出可调的阻尼组件12,并且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相邻于所述开槽的两个自由端部发生径向变形(例如径向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程度、以及收缩开槽的宽度/间隙能够作为输出扭力的评估参数。

作为示例,在本公开的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随着每个所述转轴组件的旋转,每个齿片通孔的终止于所述开槽1211处的两个端部a,b在与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成所述干涉配合的轴杆的挤压下径向向外变形。并且,在所述非圆截面轴杆旋转使得所述轴向延伸的平面c的全部或部分不位于所述两个端部a,b之间的情况下,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最大且所述开槽向外扩张到最大程度,摩擦力最小;在所述非圆截面轴杆旋转使得所述轴向延伸的平面c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两个端部a,b之间的情况下,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缩小且所述开槽径向内缩,摩擦力增大;以及在所述非圆截面轴杆旋转使得所述轴向延伸的平面c跨越所述两个端部a,b之间的情况下,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最小且所述开槽向内回缩到最大程度,摩擦力最大。

图4(a)至4(e)示出图3所示扭力齿片的一个开槽式齿片通孔在非圆截面轴杆旋转时的第一至第五种典型状态的示意性端视图,其中,例如,所述非圆截面轴杆以其部分圆周表面而干涉配合于所述齿片通孔内,并且顺时针旋转,两个自由端部a和b之中,端部a和b分别被所述轴向平面c而依序经过。

具体地,作为示例,如图4(a)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非圆截面轴杆的轴向平面c投影于端面而形成的弦线不触及并且在径向上最远离所述两端部a和b,而所述轴杆的连续圆周表面以干涉配合方式沿径向向外抵紧所述开槽式齿片通孔的开槽处的两个自由端部a和b,所述两个自由端部a和b因而被径向向外挤压变形,使得介于这两个端部a和b之间的开槽已沿径向向外扩张到最大程度,即所述开槽的宽度达到最大值dmax,此时所述齿片通孔也发生变形使得其内孔的截面积达到最大值smax;同时由于所述开槽和所述轴向平面c二者所面对的所述齿片通孔内表面上均无接触且因而无摩擦,由此在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上与轴杆的抵紧的接触面积实质上最小化。由此,此时轴杆与齿片通孔之间的摩擦达到最小值,从而使得在此位置,能够以相对较小的扭力来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相对枢转。这便于例如在特定角度处、或特定角度附近的角度范围内的相对枢转,例如扣合。

进一步地,所述非原截面轴杆从如图4(a)所示位置继续顺时针旋转达到如图4(b)所示位置。作为示例,如图4(b)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此时所述轴向平面c的投影弦线已经以其前端旋转经过端部a且位于两端a和b之间。由此由于轴向平面c实质上相当于轴杆的截面向内缩进从而不会接触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即实质上自由端部a不受力而在径向回缩成恢复为未变形状态、而端部b由于仍保持与所述齿片通孔的连续圆周表面的接触和径向向外受挤压而保持之前的最大变形状态。此时,相比于如图4(a)所示,端部a恢复不变形而端部b仍保持最大的径向向外变形,则开槽在端部a附近回缩并且由此宽度有所减少,此时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也随之减少;同时由于开槽与所述轴向平面c至少部分地重合,则在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上与轴杆的抵紧的接触面积实质上已相比于最小值有所增加。此时轴杆与齿片通孔之间的摩擦和因而扭力从最小值开始增大,使得在此位置需要施加比图4(a)所示情况更大的力来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相对旋转。

接下来,所述非原截面轴杆从如图4(b)所示位置继续顺时针旋转达到如如图4(c)所示位置。作为示例,如图4(c)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此时所述轴向平面c的投影弦线旋转跨越所述端部a与端部b二者,且端部a和端部b均面对所述轴向平面c而非轴杆的连续圆周表面,由此所述两自由端部恢复为未变形。此时开槽在端部a和b附近均回缩并且由此宽度降低为最小值dmin,相应地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的截面积也降低至最小值smin;同时由于开槽与所述轴向平面c二者之间的重合达到最大程度,则在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上与轴杆的抵紧的接触面积实质上已增加至最大值。由此,此时轴杆与齿片通孔之间的摩擦达到最大值,从而使得在此位置,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能够在例如转轴不主动旋转时易于被保持处于稳定状态,并且用户能够在需要时手动地使得它们发生相对翻转。

继而,所述非原截面轴杆从如图4(c)所示位置继续顺时针旋转达到如如图4(d)所示位置。作为示例,如图4(d)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此时所述轴向平面c的投影弦线的前端已旋转经过所述端部b、后端即将与所述端部a脱离接触,由此端部a由于已接触所述非圆截面轴杆并且受到径向向外抵压而变形,端部b由于仍然面对所述轴向平面c而保持未变形,此时开槽在端部b附近保持回缩而在端部a处向外扩张,并且由此宽度有所增大,此时所述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也随之增大;同时由于开槽与所述轴向平面c二者之间的重合程度重新降低,则在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上与轴杆的抵紧的接触面积实质上已从最大值降低,此时轴杆与齿片通孔之间的摩擦和因而扭力从最大值开始减少、但如同图4(b)所示情形仍大于如图4(a)所示情形中的最小值,使得在此位置需要施加比图4(c)所示情况更小但比图4(a)所示情形更大的力来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相对旋转,与图4(b)所示情形的摩擦和扭力类似。

进而,所述非原截面轴杆从如图4(d)所示位置继续顺时针旋转达到如如图4(e)所示位置。作为示例,继续参见图4(e)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此时所述轴向平面c的投影弦线的前端和后端均已旋转经过所述端部a和b,由此端部a和b均受到所述轴向平面c之后的连续圆周表面的干涉配合而被向外挤压变形,由此使得介于这两个端部a和b之间的开槽再次沿径向向外扩张到最大程度,即所述开槽的宽度再次达到最大值dmax,此时所述齿片通孔也发生变形使得其内孔的截面积再次达到最大值smax+;同时,与图4(a)所示情形类似,由于所述开槽和所述轴向平面c二者所面对的所述齿片通孔内表面上均无接触且因而无摩擦,由此在所述齿片通孔的内表面上与轴杆的抵紧的接触面积实质上最小化。由此,此时轴杆与齿片通孔之间的摩擦达到最小值。并且实质上,在如图4(e)和图4(a)中,所述两个自由端部a和b处的变形即开槽的向外扩张和/或向内缩回的程度可近似地被认为是相同的,即齿片通孔的开槽宽度和内孔截面积相应地被认为是相等的。

由此,根据图4(a)至图4(e)中示例性所示的非圆截面轴杆在开槽式齿片通孔内的(例如顺时针)旋转,不仅借助于自由端部a和b便于实现可调节的扭力输出,而且能够根据开槽的宽度、齿片通孔的内孔截面积的变化而实时地评估扭力输出的变动。并且由于扭力源于轴杆的外表面与齿片通孔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使得与采用面摩擦来产生扭力输出的现有阻尼器件相比,所述扭力齿片能够制造为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具备较小的尺寸,从而节省空间。

并且,作为示例性实施例,例如,基于所述开槽的具体位置,诸如开槽处的角度位置,能够确定所需的能够以相对较小的扭力来例如在特定角度处、或特定角度附近的角度范围内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相对枢转(例如在即将扣合的15度至0度范围内)。

类似地,作为示例性实施例,也能够采用逆时针旋转,并且导致对于所述扭力齿片的自由端部a和b的类似的作用过程、变形情况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类似地,作为示例性实施例,也能够在所述开槽式齿片通孔内采用两个(例如平行布置的)或更多个轴向平面c,并且导致对于所述扭力齿片的自由端部a和b的类似的作用过程、变形情况和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图5(a)示出如图1和2所示的连接装置的转轴组件中的轴杆的立体示意图,所述轴杆的部分长度上形成有外螺纹;图5(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例与图5(a)所示轴杆配合的芯轴轴套的立体示意图;和图5(c)示出如图5(b)所示的芯轴轴套的另一种立体示意图。并且图7示出包括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地,如图5(a)至图5(c)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结合部19包括:延伸部14、芯轴轴套15和连接部22,其中所述延伸部14在所述外螺纹部11的所述一侧从所述轴杆一体地轴向延伸;所述芯轴轴套相对于所述延伸部不可转动地套设在所述延伸部上;并且所述连接部22从所述芯轴轴套侧向延伸,所述连接部22上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的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并且返回参见图2,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图5(a)所示的轴杆与图5(b)所示的结合部19沿着轴向组装在一起,形成图2所示的转轴组件10,并且结合参见图7,由此实现能够便利地联接至(例如以同轴的方式)第一主体100或第二主体200的转轴组件10,并且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之间的能够相对枢转和开合。

并且,如图5(b)和图5(c)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结合部19还包括:走线孔191,所述走线孔191从所述芯轴轴套的与所述延伸部相对的一侧轴向延伸。所述走线孔的设置能够便于在其中布设轴向延伸的线缆,例如供电线和显示屏驱动板数据线等等,并且使得所述线缆不会随着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的相对枢转而转动。

并且,作为示例,所述扭力齿片121例如为不锈钢齿片,由此能够便利地采用冲压的方式制造,且便于在应用时例如沿着轴向堆叠布置以使得所述齿片的堆叠的总的扭力输出等于单个扭力齿片输出的扭力的迭加,从而便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较大的扭力输出。

由此,根据以上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利用开槽的扭力齿片,本公开的连接装置能够以超薄形态提供稳定扭力,部件减少且组装简单。

类似地,在其它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实现多个修改和变型。

现在跳转至图6,图6示根据本公开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在本公开的另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如图6所示,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多个重叠布置的弹片121’,所述弹片121’被配置成受挤压以向所述两个轴杆提供轴向压力,且弹片之间利用面接触的摩擦传动产生扭力。通过弹片的堆叠,也能够实现单个弹片的扭力的迭加输出。

并且,例如,每个所述弹片上形成弹片通孔,所述轴杆的位于外螺纹部11另一侧的部分穿过所述弹片通孔,从而能便利于在所述轴杆的轴杆的位于外螺纹部11另一侧的部分上额外地设置与所述弹片相邻甚至抵紧布置的其它器件,诸如挤压装置,以便于增大弹片上的压力而导致增加摩擦和相应的扭力输出。

并且,作为示例,所述弹片由塑料材质制成,由此便于以常规工艺线生产、且便于有效地产生摩擦力。

此外,作为示例,所述弹片的朝向所述联接板的表面能够例如具备颗粒状凸起部以进一步增大摩擦力。

并且,如图6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在所述外螺纹部11的所述一侧从所述轴杆一体地轴向延伸,并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主体或第二主体的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并且结合参见图7,由此实现能够便利地联接至(例如以同轴的方式)第一主体100或第二主体200的转轴组件10,并且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之间的能够相对枢转和开合。

返回参见图1和/或图6,在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框架进一步包括从所述主体部平行于所述轴杆延伸的基座16,所述中间齿轮13安置在所述基座16上,且所述中间齿轮13的轴线正交于所述轴杆,使得所述两个外螺纹部11同步转动、且继而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相互转动。作为示例,所述中间齿轮13分别与所述两个外螺纹部11形成蜗轮蜗杆传动。通过所述中间齿轮,便利了在两个转轴组件10各自的轴杆的转动之间的同步传动。并且如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图2所示的转轴组件10上还能够如图3所示装配有开槽式扭力齿片,其与非圆截面的轴杆相结合由此可实现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之间的扭力可变的相对枢转和开合。

并且,如图1、3和/或图6所述,在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例如还包括联接板17,所述联接板17包括形成于其两端处的联接板通孔,每个轴杆的外螺纹部与结合部之间的部分穿过所述联接板通孔。通过所述联接板,能够使得两个转轴组件10各自的轴杆的轴向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二者之间仅发生相对枢转而不会产生任何相对线性移位。

并且,如图1和/或图6所述,在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装置例如还包括沿轴向朝向所述联接板17旋拧以抵压所述阻尼组件12(或12’)的锁紧螺母18(或18’),且所述阻尼组件12(或12’)位于所述锁紧螺母18(或18’)与所述联接板17之间。由此便于利用所述锁紧螺母来挤压所述阻尼组件以直接或间接地抵紧所述联接板17,从而使得所述阻尼组件内的单个扭力齿片或单个弹片彼此抵紧从而产生更大的摩擦力和相应更大的扭力输出。

并且,如图1和/或图6所述,在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20或20’的两端分别设有主体部通孔,所述轴杆贯穿所述主体部通孔,所述外螺纹部11位于所述主体部20或20’与所述联接板17之间。由于所述联接板17旨在提供两个轴杆的轴向的相对固定,而所述主体部20或20’旨在固定用于同步两个轴杆的外螺纹部11的转动的中间齿轮,从而将外螺纹部11设置于所述主体部20或20’与所述联接板17之间便于同时实现两个轴杆之间的仅相对枢转,而不发生其它相对运动。

并且,如图1和/或图6所述,在图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所述中间齿轮13是斜齿轮,以便于实现蜗轮蜗杆传动。进一步地,作为示例,所述斜齿轮例如实现为包络面齿轮,从而使得所述两个轴杆的外螺纹部分别与所述包络面齿轮的轮齿以线接触方式啮合。在此,由于包络面齿轮是采用线接触的方式啮合,啮合面积增大,接触应力随之降低,齿轮的齿部应力也显著降低,这可以显著改善传动平稳性,同时对齿轮的材料强度以及制造和安装精度的要求都降低,有利于提高产品寿命和降低产品成本。

并且,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例,所述连接装置的外表面上安装有壳体101已用于将所述连接装置收纳于其中,不仅便于实现美观整洁的外观,而且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再次参见图7,在图示的示意性实施例中,例如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以及根据前述的连接装置1,1’,其中所述第一主体100与第二主体200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装置1,1’的两个结合部上。为了简洁起见,对与之前关于所述连接装置的描述基本相同的内容不再赘述。并且由于上述电子设备包括本公开之前所提供的具备阻尼组件(例如,分别为开槽式扭力齿片的堆叠12和弹片的堆叠12’)的连接装置,因此上述电子设备的技术效果也类似地包括与该连接装置相同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一种限制。附图中的尺寸比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面所描述的实施例都是示例性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进行改进,各种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结构在不发生结构或者原理方面的冲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虽然本总体发明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任何熟悉本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发明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易于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变化和/或替换,这些变化和/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应注意,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