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12111阅读:1836来源:国知局
一种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化加工的方法和加工设备,尤其是往用阻尼油进行阻尼的阻尼器中加注阻尼油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背景

现有技术中,汽车用的盛放物品的储物盒的盒盖在打开时需要缓缓地打开,这样就需要用阻尼器来限制打开速度,此处需要用到阻尼油式的阻尼器,阻尼器的生产过程中,往阻尼器中注油的方法一般都是操作工人手工来操作加注,这种方法,往往加注的油量不好控制,而且效率低下,工作环境很难保持整洁卫生,为此人们曾试图改变这一状况。

例如:上海康比利仪表有限公司所申请的201521013476.5号,名称为“仪表机芯阻尼油精密自动加注控制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包括工作台,在所述工作台上设有工作槽;阻尼油盛放模块,所述阻尼油盛放模块设置在所述工作台内;阻尼油枪升降模块,所述阻尼油枪升降模块设置在所述工作台内,所述阻尼油枪升降模块与所述阻尼油盛放模块连接;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所述工作台内,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阻尼油枪升降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仪表机芯阻尼油精密自动加注控制装置对高浓度液体5毫克~7毫克微量精密控制,从而实现阻尼油的量化值符合电测量仪表过冲和响应时间标准要求。”

通过对该专利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得知该技术自动化程度低,不适合本产品的加工需要,另外该技术的加注前的准备工作也过于繁杂,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不适合本产品的加工需要,另外该技术的加注前的准备工作也过于繁杂,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线应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

本发明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实施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第一油罐和第二油罐中预装硅油,并同时在阻尼器底座罐中放置众多的底座;

第二步、选择使用第一油罐和第二油罐中的一个,开启加压泵,将气压输送至选中的油罐气压口:第一油罐气压口或第二油罐气压口,调节油罐内的气压压力为0.2026mpa~0.21mpa,由压力仪表指示压力是否达标,硅油在气压的推动下,流动性增强;

第三步、同时,对阻尼器底座罐实施振动,位置正确的底座被选择进入底座通道,推至上料机构的端部,一个底座夹持器的两个夹头此时被撑杆插入插孔撑开,此底座落入夹头之间,然后撑杆从插孔退出,夹头将底座夹住;

第四步、在上料机构的底座夹持器上设置到位传感器,由该传感器输出底座到位信号;

第五步、调节第一油罐的输出剂量或是调节第二油罐的输出剂量;在硅油出口处输出;

第六步、在到位传感器信号为真时,开启转盘,将一个阻尼器底座送至注油器之下;

第七步、将阻尼器底座升起,使注油器深入到阻尼器底座中的阻尼油槽中;

第八步、开启注油电机,带动齿轮加压泵,在齿轮泵的精确转动角度控制下,将阻尼油压入阻尼油槽中,当阻尼油槽注油到位时,关闭注油器,落下阻尼器底座;

第九步、转动转盘,将阻尼器底座送至收料单元处,收料单元将阻尼器底座集中码放。

所述转盘、上料机构、注油电机、加压泵、收料单元、到位传感器都被连接到控制器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器连接一手动开关组,控制器接收到手动开关组的启动信号后,开启阻尼器底座罐中的振动电机、加压泵和的运行。

一种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油罐和第二油罐,所述两油罐容纳硅油;使用时开通其中一个,关闭另一个;

一阻尼器底座罐,所述阻尼器底座罐用于放置众多的底座;

一加压泵,用气管连接第一油罐气压口和第二油罐气压口;

一上料机构,将阻尼器底座罐送来的阻尼器底座放置在转盘上的底座夹持器上;

一到位传感器设置在底座夹持器上,该传感器输出底座到位信号送至控制器;

第一油罐气压调节器,设置在第一油罐的气压入口处,第二油罐气压调节器,设置在第二油罐内的气压入口处,压力0.2026mpa~0.21mpa,各自有压力仪表指示压力;

硅油出口连通至齿轮加压泵入口处;

一转盘,承载四个底座夹持器,依次将阻尼器底座送至注油器之下;

一齿轮加压泵连接所述齿轮加压泵入口,所述齿轮加压泵连接注油器,深入到阻尼器底座中的阻尼油槽中;

一收料单元,转盘从注油器之下,将阻尼器底座送至收料单元处,收料单元将阻尼器底座取出,集中码放。

所述底座夹持器有两个夹头,两夹头都有插孔,所述插孔被撑杆插入,将夹头撑开,撑开后的空间用于容纳底座落入,撑杆从插孔退出后,夹头将底座夹住。

所述齿轮加压泵依次连接联轴器、减速器和注油电机;所述注油器的末端是注油嘴,所述注油嘴的中间是注油孔,所述注油孔与齿轮加压泵的空腔连通。

所述注油器是一环形器件,其形态与阻尼油槽匹配。

本发明的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自动化水平高,将待加工的阻尼器底座大批量的放入料箱、阻尼油原料大批量置入油桶后,可以长时间连续注油,特别适合大批量生产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阻尼器使用在汽车储物盒上时的外形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中加工对象,阻尼器底座的构造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中阻尼器夹持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中油罐、注油单元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中注油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及注油设备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阐述。

如附图1~图7所示,实施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在第一油罐21和第二油罐22中预装硅油,并同时在阻尼器底座罐1中放置众多的底座10;

第二步、选择使用第一油罐21和第二油罐22中的一个,开启加压泵6,将气压输送至选中的油罐气压口:第一油罐气压口212或第二油罐气压口222,调节油罐内的气压压力为0.2026mpa~0.21mpa,由压力仪表指示压力是否达标,硅油在气压的推动下,流动性增强;

第三步、同时,对阻尼器底座罐1实施振动,位置正确的底座10被选择进入底座通道,推至上料机构11的端部,一个底座夹持器111的两个夹头112此时被撑杆115插入插孔113撑开,此底座10落入夹头112之间,然后撑杆115从插孔113退出,夹头112将底座10夹住;

第四步、在上料机构11的底座夹持器111上设置到位传感器,由该传感器输出底座到位信号;

第五步、调节第一油罐21的输出剂量或是调节第二油罐22的输出剂量;在硅油出口28处输出;

第六步、在到位传感器信号为真时,开启转盘5,将一个阻尼器底座10送至注油器41之下;

第七步、将阻尼器底座10升起,使注油器41深入到阻尼器底座10中的阻尼油槽101中;

第八步、开启注油电机25,带动齿轮加压泵4,在齿轮泵的精确转动角度控制下,将阻尼油压入阻尼油槽101中,当阻尼油槽101注油到位时,关闭注油器41,落下阻尼器底座10;

第九步、转动转盘5,将阻尼器底座10送至收料单元3处,收料单元3将阻尼器底座10集中码放。

所述转盘5、上料机构11、注油电机25、加压泵6、收料单元3、到位传感器都被连接到控制器5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器5连接一手动开关组7,控制器5接收到手动开关组7的启动信号后,开启阻尼器底座罐1中的振动电机、加压泵6和的运行。

一种阻尼器自动化注油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第一油罐21和第二油罐22,所述两油罐容纳硅油;使用时开通其中一个,关闭另一个;

一阻尼器底座罐1,所述阻尼器底座罐1用于放置众多的底座10;

一加压泵6,用气管连接第一油罐气压口212和第二油罐气压口222;

一上料机构11,将阻尼器底座罐1送来的阻尼器底座10放置在转盘5上的底座夹持器111上;

一到位传感器设置在底座夹持器111上,该传感器输出底座到位信号送至控制器5;

第一油罐气压调节器211,设置在第一油罐21的气压入口处,第二油罐气压调节器221,设置在第二油罐22内的气压入口处,0.2026mpa~0.21mpa,各自有压力仪表指示压力;

硅油出口28连通至齿轮加压泵入口29处;

一转盘5,承载四个底座夹持器111,依次将阻尼器底座10送至注油器41之下;

一齿轮加压泵4连接所述齿轮加压泵入口29,所述齿轮加压泵4连接注油器41,深入到阻尼器底座10中的阻尼油槽101中;

一收料单元3,转盘5从注油器41之下,将阻尼器底座10送至收料单元3处,收料单元3将阻尼器底座10取出,集中码放。

所述底座夹持器111有两个夹头112,两夹头都有插孔113,所述插孔113被撑杆115插入,将夹头112撑开,撑开后的空间用于容纳底座10落入,撑杆115从插孔113退出后,夹头112将底座10夹住。

所述齿轮加压泵4依次连接联轴器27、减速器25和注油电机25;所述注油器41的末端是注油嘴42,所述注油嘴42的中间是注油孔43,所述注油孔43与齿轮加压泵4的空腔连通。

所述注油器41是一环形器件,其形态与阻尼油槽101匹配。

如图2所示,底座10的主外壳上有棱条103,其是在被安装在储物盒中时卡位用的,上盖104是本发明加工完成后,由另外的工序来加工的,阻尼圈105延伸在阻尼油槽101中的部分有一翅片,此翅片在阻尼油中移动,由于阻尼油的阻碍,其不会移动太快。

卡位口106是由来与储物盒盖连接的,储物盒盖在打开时,因阻尼器的作用,只能缓缓地打开。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