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衬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9508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衬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扩管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衬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广阔的大地深处,尤其在各大油田的周围,像网络一般埋藏着大量的输油、输气及污水管道,这些管道在长年累月的工作中,多数都已在不同程度腐蚀、老化、接近报废期,同时,各大中城市的供水管线也有许多已出现泄漏状态,如果全面更新这些管道,需开挖管沟,工程量大,造价高,而且施工周期长,还影响到地面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给民众造成诸多不便,为此如何缩短周期地修复与局部更换管道问题,一直成为一项值得关注的工程项目。

不锈钢内衬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是将薄壁不锈钢管作为载体,进行焊接成型后,以牵引绞车为动力将不锈钢内衬管从待修管道的一端牵引至另一端。不锈钢管内衬管穿插完毕之后对其进行冲压,在保压情况下对内衬管与原管线之间的缝隙进行注浆固化作业。形成与原管道紧密粘合、表面光滑的复合管。从而达到承压性强、抗冲击、整体耐腐蚀的修复目的,延长原管道使用寿命五十年以上。

非开挖地下管道内衬冷轧修复技术采用薄壁不锈钢作为修复材料。通过制管焊接穿插冷轧一体化施工工艺将优质不锈钢衬到原管道的内部上。在施工其中有部分冷轧工艺中的冷轧模具是一种t型的实心模具,体积比较笨重。在冷轧工艺中使用时,将t型的实心模具放入不锈钢管中进行扩管,t型的实心模具受力比较大,需要很大的旋转力和拉力才能完成冷轧扩管工艺,不便于调节固定装置从而适应不同规格的内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扩管装置不便于调节固定装置从而适应不同规格的内衬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内衬固定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内衬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和内衬,所述底座的上端安装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上下两端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电机,每个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均安装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上套设有第二轴承座,且第二轴承座固定连接在固定架的外壁上,所述输出轴上还套设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啮合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通过第二轴承固定在固定架上,所述第二转轴焊接有丝杆,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滚珠螺母,所述滚珠螺母的两端对称均转动连接有连杆,每个所述连杆远离滚珠螺母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块。

优选地,两个所述固定块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连接块,且丝杆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平键与第一锥齿轮过盈配合联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块远离连杆的一端等距离转动连接有多个固定垫。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下端通过膨胀螺栓等距离安装有多个三角铁。

本发明中,通过固定架对内衬进行固定,且固定架便于调节,从而适用不同规格的内衬,使用时,打开第二电机,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后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带动第二转轴转动,第二转轴转动后带动与之焊接的丝杆转动,丝杆带动与之螺纹连接的滚珠螺母转动,滚珠螺母带动两个连杆运动,连杆带动两个固定块进行弧度的调节。本发明结构稳定,操作简单,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调节固定装置的弧度,从而适用不同规格的内衬,可节省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内衬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内衬固定装置的固定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应用于内衬冷轧扩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应用于内衬冷轧扩管装置的第一支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三角铁、3第一支架、4第二支架、5皮带传动机构、6第一电机、7第一转轴、8固定架、9滚筒、10第二轴承、11第二锥齿轮、12第二转轴、13第一锥齿轮、14第二轴承座、15输出轴、16第二电机、17滚珠螺母、18丝杆、19连杆、20固定块、21固定垫、22内衬、23第二支撑杆、24卡块、25第一轴承、26第一支撑杆、27强力弹簧、28固定块、29拉杆、30滑板、31滑块、32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罩盖”、“嵌装”、“连接”、“固定”、“分布”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参照图1-2,一种内衬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和内衬22,底座1的下端通过膨胀螺栓等距离安装有多个三角铁2,三角铁2的设置便于安装和拆卸,底座1的上端安装有固定架8,固定架8的上下两端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电机16,每个第二电机16的驱动端均安装有输出轴15,输出轴15上套设有第二轴承座14,且第二轴承座14固定连接在固定架8的外壁上,输出轴15上还套设有第一锥齿轮13,第二电机16的输出轴15通过平键与第一锥齿轮13过盈配合联接,过盈配合联接辅以平键的连接方式,工艺简单,连接稳固,第一锥齿轮13啮合有第二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1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轴12,转轴12通过第二轴承10固定在固定架8上,转轴12焊接有丝杆18,丝杆18上螺纹连接有滚珠螺母17,滚珠螺母17的两端对称均转动连接有连杆19,每个连杆19远离滚珠螺母17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块20,固定块20远离连杆19的一端等距离转动连接有多个固定垫21,固定块20的设置可以增大固定块20与内衬22的摩擦力,使卡合更加稳固,两个固定块20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连接块,且丝杆18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实施例2:参照图2-4,将本发明应用于内衬冷轧扩管装置,包括底座1和内衬22,底座1的下端通过膨胀螺栓等距离安装有多个三角铁2,三角铁2的设置便于安装和拆卸,底座1的上端从左至右依次开设有第一支架3、固定架8、第二支架4和第一电机6,第二支架4从上至下安装有两个第一轴承座,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连接在第一轴承座上,第一支架3和第二支架4共同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7,第一转轴7通过皮带传动机构5与第一电机6的输出轴连接,第一转轴7上套设有采用锥型结构的滚筒9,第一转轴7的一端通过第一轴承座固定连接在第二支架4上,第一支架3上安装有卡合装置,第一转轴7的另一端套设有第一轴承25并通过卡合装置固定在第一支架3上,卡合装置包括第一支架3上对称竖直焊接的两个滑杆32,两个滑杆32上共同滑动连接有滑板30,滑板30的两端均安装有直线轴承,滑板30通过直线轴承与滑杆32滑动连接,直线轴承便于安装,机械效率高,滑板3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拉杆29,滑板30的另一端对称滑动连接有两个滑块31,滑板30上开设有滑槽,且滑块31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滑槽便于开设,滑动稳固,每个滑块31远离滑板30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支撑杆26,两个第一支撑杆26共同交错转动连接在第一支架3上,第一支撑杆26远离滑块3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3,第二支撑杆23远离第一支撑杆2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卡块24,卡块24采用弧形结构,卡块24靠近第一轴承25的一端通过强力胶粘贴有橡胶防滑垫,弧形结构的卡块24可以更好的卡合,橡胶防滑垫的设置可以增大摩擦力,使固定更加稳固,第二支撑杆23远离卡块24的一端焊接有强力弹簧27,强力弹簧27远离第二支撑杆23的一端焊接有固定块28,且固定块28焊接在第一支架3上,卡合装置的设置便于对第一轴承25和第一转轴7进行拆卸,从而便于入料;

底座1的上端安装有固定架8,固定架8的上下两端对称安装有两个第二电机16,每个第二电机16的驱动端均安装有输出轴15,输出轴15上套设有第二轴承座14,且第二轴承座14固定连接在固定架8的外壁上,输出轴15上还套设有第一锥齿轮13,第二电机16的输出轴15通过平键与第一锥齿轮13过盈配合联接,过盈配合联接辅以平键的连接方式,工艺简单,连接稳固,第一锥齿轮13啮合有第二锥齿轮11,第二锥齿轮11的中部插设有第二转轴12,转轴12通过第二轴承10固定在固定架8上,转轴12焊接有丝杆18,丝杆18上螺纹连接有滚珠螺母17,滚珠螺母17的两端对称均转动连接有连杆19,每个连杆19远离滚珠螺母17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固定块20,固定块20远离连杆19的一端等距离转动连接有多个固定垫21,固定块20的设置可以增大固定块20与内衬22的摩擦力,使卡合更加稳固,两个固定块20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连接块,且丝杆18与连接块转动连接。

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

本发明通过固定架8对其进行固定,且固定架8便于调节,从而适用不同规格的内衬22,使用时,打开第二电机16,第二电机16的输出轴15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锥齿轮13转动,第一锥齿轮13转动后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1转动,第二锥齿轮11带动第二转轴12转动,第二转轴12转动后带动与之焊接的丝杆18转动,丝杆18带动与之螺纹连接的滚珠螺母17转动,滚珠螺母17带动两个连杆19运动,连杆19带动两个固定块20进行弧度的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