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9062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导线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输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线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架空输电线路的导线受到均匀稳定的微风垂直吹向它时,在导线背后形成以一定频率上下交替变化的气流旋涡,从而使导线受到一个上下交变的脉冲力。当气流旋涡的交替变化频率与导线的固有自振频率相等时,导线在垂直平面内产生共振即引起导线振动。导线振动使导线在线夹出口处反复拗折,引起材料疲劳,最后导致断股、断线事故,对线路的正常安全运行危害很大。

现有技术中采用防振锤解决上述问题,防振锤一般包括线夹、钢绞线和重锤,其防振原理为:当导线振动时,线夹随着导线上下移动,由于两端重锤具有较大的惯性而不能和线夹同步移动,致使防振锤的钢绞线不断上下弯曲。重锤的阻尼作用减小了振动的振幅,而钢绞线的变形及股线间的摩擦则消耗了导线振动传给它的能量,从而减小了导线的振动。由于防振锤的防振效果与重锤的重量密切相关,防振锤的重量要适当,太轻则防振效果差,太重则可能在防振锤安装位置形成新的波节点,而且仅仅依靠重锤的重量其阻尼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防振效果。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防振锤进行改进,可以减轻重量的同时增强防振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线防振装置,具有重量轻,阻尼性强,防振效果好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导线防振装置,包括用于与导线固定的线夹和设置于线夹上的钢绞线,钢绞线的两端分别设置阻尼装置;

所述阻尼装置包括上阻尼体、阻尼连杆和下阻尼体;所述阻尼连杆包括上杆、下杆和固定连接于钢绞线一端的连接套;上杆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上阻尼体,下端插入连接套内轴向滑动连接,下杆的下端固定连接于下阻尼体,上端插入连接套内轴向滑动连接;上阻尼体与连接套之间设置有套于上杆外部的上拉伸弹簧,下阻尼体与连接套之间设置有套于下杆外部的下拉伸弹簧;连接套内设置有连接于上杆和下杆之间的压缩弹簧。

进一步,所述上阻尼体及下阻尼体内均设置有用于将其内部分割形成至少两个阻尼腔的阻尼板,阻尼板上设置有用于连通两个相邻阻尼腔的阻尼通道Ⅰ,阻尼腔内填充有阻尼液。

进一步,所述阻尼板水平设置将阻尼腔上下分层。

进一步,所述上杆及下杆内部中空分别形成填充有阻尼液的上杆阻尼腔及下杆阻尼腔,上杆阻尼腔与上阻尼体内最下端的阻尼腔之间以及下杆阻尼腔与下阻尼体内最上端的阻尼腔之间均设置有阻尼通道Ⅱ。

进一步,所述阻尼通道Ⅰ和阻尼通道Ⅱ均为具有弯折部的迷宫式通道。

进一步,所述上杆的底部及下杆的顶部均径向增大形成限位凸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导线防振装置,采用阻尼组件代替传统防振锤中的重锤,不仅可以减轻导线防振装置的重量防止在导线防振装置的安装处形成新的波节点;而且阻尼组件可以协助钢绞线吸收导线传递过来的振动能量,增强防振效果,防止导线防振装置与导线发生共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A处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导线防振装置,包括用于与导线固定的线夹12和设置于线夹上的钢绞线1,钢绞线1的两端分别设置阻尼组件;

所述阻尼组件包括上阻尼体2、阻尼连杆和下阻尼体11;所述阻尼连杆包括上杆3、下杆8和固定连接于钢绞线1一端的连接套6;上杆3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上阻尼体2,下端插入连接套6内轴向滑动连接,下杆8的下端固定连接于下阻尼体11,上端插入连接套6内轴向滑动连接;上阻尼体2与连接套6之间设置有套于上杆3外部的上拉伸弹簧4,下阻尼体11与连接套6之间设置有套于下杆8外部的下拉伸弹簧7;连接套内设置有连接于上杆下杆之间的压缩弹簧6。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阻尼体2及下阻尼体11内均设置有用于将其内部分割形成至少两个阻尼腔的阻尼板;以下阻尼体11为例,其内设置有4个阻尼板10将其内部分隔形成五个阻尼腔,阻尼板上设置有用于连通两个相邻阻尼腔的阻尼通道Ⅰ13,阻尼腔内填充有阻尼液;上阻尼体2的结构与下阻尼体11相同,此处不赘述;由于阻尼液与阻尼体的密度不同,惯性不同,运动不同步,不同阻尼腔中的阻尼液流动可以协助吸收导线传递的振动能量,进一步增强防振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板10水平设置将阻尼腔2上下分层;适应阻尼组件上下振动的需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杆3及下杆8内部中空分别形成填充有阻尼液的上杆阻尼腔及下杆阻尼腔,上杆阻尼腔与上阻尼体内最下端的阻尼腔之间以及下杆阻尼腔与下阻尼体内最上端的阻尼腔之间均设置有阻尼通道Ⅱ;不增加零件的情况下增加阻尼腔从而增强阻尼效果,结构紧凑。

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尼通道Ⅰ13和阻尼通道Ⅱ均为具有弯折部的迷宫式通道;由于弯折部的存在,流体在流经迷宫式通道时,流体的流向将会被迫发生改变,从而产生阻尼力,弯折部越多,其产生的阻尼力越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杆3的底部及下杆8的顶部均径向增大形成限位凸圈;防止上杆或下杆滑出连接套。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