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43505发布日期:2019-04-29 15:0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球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球轴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机动车等的用途中,有时使用具备进行高速旋转的旋转轴的设备。支承这样的旋转轴的滚动轴承的内圈相对于外圈的旋转速度提高。在支承这样的旋转轴的情况下,滚动轴承有时使用图5所示那样的角接触型的球轴承80。球轴承80将外圈81与内圈83同轴地组合。外圈滚道面82形成于外圈81的内周。内圈滚道面84形成于内圈83的外周。在外圈滚道面82与内圈滚道面84之间配置有能够滚动的多个滚珠85。各滚珠85由保持架86沿周向以相等的间隔保持。在外圈81中,对滚珠85进行支承的台肩95形成于外圈滚道面82的轴向的一侧。在内圈83中,对滚珠85进行支承的台肩96形成于内圈滚道面84的轴向的另一侧。球轴承80通过外圈81的台肩95、内圈83的台肩96、多个滚珠85,能够支承径向载荷和轴向载荷。

在内圈83与外圈81之间的环状空间k封入有润滑脂。润滑脂对各滚道面82、84与滚珠85、保持架86进行润滑。在环状空间k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分别设置密封装置87、94。各密封装置87、94将外周侧具有过盈量地嵌合于外圈81的内周,在内周侧设有弹性体的唇88、93。唇88、93与内圈83的外周沿径向相对,抑制异物从外部的侵入(参照日本特开2015-86940号公报)。

在球轴承80的内圈83中,形成台肩96的轴向的另一侧的外径尺寸大于没有台肩的轴向的一侧的外径尺寸。因此,在球轴承80旋转时,封入于环状空间k内的润滑脂在离心力下,从内圈83的小径侧(图5的一侧)朝向大径侧(图5的另一侧)流动。其结果是,流动的润滑脂可能会从轴向的另一侧组装的密封装置94与内圈83的间隙漏出。特别是以高速旋转的球轴承80由于滚珠85、保持架86以高速旋转,因此润滑脂被剪切而软化,容易流动。因此,润滑脂更容易泄漏。

在润滑脂从环状空间k泄漏的情况下,封入的润滑脂量减少,因此轴承的寿命有时会下降,并且飞散的润滑脂会附着于周边设备,由此使用环境可能会恶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在高速旋转地使用的角接触型的球轴承中,抑制润滑脂的软化,从而抑制润滑脂的泄漏。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球轴承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包括:内圈,在外周具有内圈滚道面、位于所述内圈滚道面的轴向的一侧的没有台肩的内圈无锁口部、位于所述内圈滚道面的轴向的另一侧的台肩;外圈,在内周具有外圈滚道面、位于所述外圈滚道面的轴向的一侧的台肩、位于所述外圈滚道面的轴向的另一侧的没有台肩的外圈无锁口部;多个滚珠,以能够滚动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内圈滚道面与所述外圈滚道面之间;保持架,具有在所述多个滚珠的轴向的一侧配置的环状体和在所述环状体的轴向的另一侧配置的多个角形部,并具有由相邻的两个角形部和所述环状体包围而收容所述多个滚珠中的一个滚珠的兜孔;一方的密封构件,固定于所述外圈的所述台肩的轴向的一侧,并在所述内圈无锁口部的轴向的一侧的位置及/或比所述内圈无锁口部靠轴向的一侧的位置处与所述内圈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相对,从轴向的一侧的外部的空间界定由所述外圈及所述内圈在径向上夹着的空间;及另一方的密封构件,固定于所述外圈无锁口部的轴向的另一侧,并在所述内圈的所述台肩的轴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及/或比所述内圈的所述台肩靠轴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处与所述内圈以接触或非接触的方式相对,从轴向的另一侧的外部的空间界定由所述外圈和所述内圈在径向上夹着的空间,所述内圈滚道面与所述多个滚珠接触的内圈的名义接触点相比所述外圈滚道面与所述多个滚珠接触的外圈的名义接触点位于轴向的另一侧,所述多个角形部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内圈滚道面重叠,并且所述多个角形部的所有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内圈的所述台肩不重叠,包含所述内圈滚道面与所述内圈的所述台肩之间的缘部的假想圆锥面和包含所述外圈滚道面与所述外圈无锁口部之间的缘部的假想圆锥面中的位于轴向的另一侧的假想圆锥面与所述兜孔重叠,所述假想圆锥面是与包含所述内圈的名义接触点和所述外圈的名义接触点的基准假想圆锥面平行的圆锥面。

附图说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发明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保持架的轴向剖视图。

图3a、b、c是说明润滑脂的行为的说明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球轴承的轴向剖视图。

图5是以往的球轴承的轴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的轴向剖视图。球轴承10是角接触型的球轴承。该球轴承10在高速旋转的条件下使用。具体而言,该球轴承10在dmn值为150万左右的旋转速度下使用。球轴承10具备内圈11、外圈12、多个滚珠13、保持架14、作为一方的密封构件的第一密封装置15、及作为另一方的密封构件的第二密封装置16。内圈11及外圈12分别为环状,相互同轴地组合。内圈11配置在外圈12的内侧,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相对于外圈12旋转自如。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轴承中心轴m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在图1中,将轴向的左侧称为轴向的一侧,将轴向的右侧称为轴向的另一侧。而且,将与轴承中心轴m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着轴承中心轴m转圈的方向称为周向。

内圈11是内周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的圆筒形状的面52。内圈11的内圈滚道面17在外周的轴向大致中央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内圈11在外周的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一侧形成第一外周面21,在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另一侧形成第二外周面22。在轴向截面中,内圈滚道面17为圆弧形状,槽半径比滚珠13的直径的1/2稍大。将内圈滚道面17中的径向的尺寸最小的点称为“内圈滚道底”,在图1中由点si表示。第一外周面21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第一外周面21的外径与内圈滚道底si的直径大致相等。在第一外周面21的轴向的另一侧与内圈滚道面17相连的部分形成有防脱部23。防脱部23比内圈滚道底si稍大径,在组装球轴承10时,多个滚珠13从内圈11不会容易地脱落。第二外周面22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第二外周面22的外径比第一外周面21大径。第二外周面22与内圈滚道面17相连的缘部在图1中由点f表示。

在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另一侧形成有比内圈滚道底si大径的台肩26。台肩26能够沿轴向支承滚珠13。为了与以下说明的外圈12的台肩35进行区分,而将该内圈11的台肩称为内圈台肩26。相对于此,在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一侧未形成台肩,无法沿轴向支承滚珠13。形成第一外周面21的部分及防脱部23构成“内圈无锁口部”。

在第一外周面21的轴向的一侧形成有供第一密封装置15的唇18装入的第一唇槽28。在第二外周面22的轴向的另一侧形成有供第二密封装置16的唇19装入的第二唇槽29。

外圈12是外周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的圆筒形状的面53。外圈12的外圈滚道面31在内周的轴向大致中央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外圈12在内周的外圈滚道面31的轴向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内周面32,在轴向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内周面33。在轴向截面中,外圈滚道面31为圆弧形状,槽半径比滚珠13的直径的1/2稍大。将外圈滚道面31中的径向的尺寸最大的点称为“外圈滚道底”,在图1中由点so表示。第二内周面33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第二内周面33的内径与外圈滚道底so的直径大致相同。在第二内周面33的轴向的一侧与外圈滚道面31相连的部分形成有防脱部24。防脱部24比外圈滚道底so稍小径,在组装有球轴承10时,多个滚珠13从外圈12不会容易地脱落。防脱部24与外圈滚道面31相连的缘部在图1中由点d表示。

第一内周面32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其内径比第二内周面33小径。由此,在外圈滚道面31的轴向的一侧形成有比外圈滚道底so小径的台肩(以下,称为外圈台肩35)。外圈台肩35能够沿轴向支承滚珠13。相对于此,在外圈滚道面31的轴向的另一侧未形成台肩,无法沿轴向支承滚珠13。形成第二内周面33的部分及防脱部24构成“外圈无锁口部”。

将第一密封装置15固定的第一固定槽36在比第一内周面32靠轴向的一侧且在外圈12的内周形成。将第二密封装置16固定的第二固定槽37在比第二内周面33靠轴向的另一侧且在外圈12的内周形成。

通过图2,说明保持架14的方式。保持架14整体为环状。图2是保持架14的轴向剖视图,作为整体的保持架14是图2的方式同样地呈环状相连的方式。保持架14通过对聚酰胺(pa)、聚苯硫醚(pps)、聚醚醚酮(peek)等合成树脂进行注塑成型而形成。

保持架14具备沿周向连续的环状体39和从环状体39向轴向的另一侧突出的多个“角形部”40。将由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角形部40和环状体39包围的空间称为“兜孔”41。在各兜孔41装入有各一个滚珠13。各兜孔41的内周面41a构成单一的球面的一部分。该球面的直径比滚珠13的外径稍大径,能够将滚珠13在兜孔41内收容成旋转自如。保持架14的外周面42及内周面43是以保持架14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筒形状,沿周向观察各角形部40的形状为大致长方形。而且,各角形部4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44(参照图1)沿着与轴承中心轴m正交的朝向形成。

隔着兜孔41而沿周向相邻的两个角形部40的前端部的间隔b比滚珠13的直径尺寸小。由此,滚珠13从兜孔41不会容易地脱落。各角形部40在轴向的另一侧具有沿轴向凹陷的切口45。各角形部40的前端部由于具有切口45而能够沿周向挠曲,能够将滚珠13向兜孔41装入。球轴承10通过适当地选定保持架14的角形部40的轴向的长度h来抑制润滑脂的泄漏。角形部40的长度h与滚珠13的自转的方向相关,因此在说明了各结构部件的方式之后详细叙述。

如图1所示,球轴承10将内圈11与外圈12同轴地组合,并在内圈滚道面17与外圈滚道面31之间装入有能够滚动的多个滚珠13。滚珠13通过被装入于保持架14的各兜孔41而沿周向以相等的间隔被保持。

滚珠13与内圈滚道面17在处于比内圈滚道底si偏向轴向的另一侧的位置的“内圈的名义接触点a”处接触。滚珠13与外圈滚道面31在处于比外圈滚道底so偏向轴向的一侧的位置的“外圈的名义接触点b”处接触。即,在球轴承10中,内圈的名义接触点a相比外圈的名义接触点b而位于轴向的另一侧。内圈的名义接触点a与外圈的名义接触点b隔着滚珠13的中心o而相互位于相反侧。将内圈的名义接触点a与外圈的名义接触点b连结的直线k0相对于径向的直线而以角度θ倾斜。这样,各滚珠13的内圈的名义接触点a及外圈的名义接触点b位于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的单一的圆锥面上。将该圆锥面设为“基准假想圆锥面”。需要说明的是,严格来说,滚珠13与各滚道面17、31在接触时,由于接触面发生弹性变形而以椭圆形状等具有规定的展宽的区域(接触区域)进行接触。在该说明中,内圈的名义接触点a及外圈的名义接触点b都为名义接触点,是指各接触区域的中心。需要说明的是,直线k0与径向的直线所成的角度θ称为接触角。在球轴承10中,接触角θ为大致15度。

润滑脂被封入于通过外圈12的内周和内圈11的外周沿径向包围的环状的空间(以下称为“环状空间k”)。润滑脂对于各滚道面17、31和滚珠13、保持架14进行润滑。被封入的润滑脂优选使用尿素润滑脂等沟流类型的润滑脂。第一密封装置15及第二密封装置16组装于环状空间k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

第一密封装置15由钢板制的芯骨47及弹性体构成。芯骨47的外周端部沿轴向弯折成直角,且在轴向截面中为大致l字状。弹性体通过使用模具,对丁腈橡胶、超级丁腈橡胶、氟橡胶等进行硫化成型而形成为规定的形状。弹性体通过将芯骨47向模具插入并在模具内进行硫化而与芯骨47一体地形成。固定部49通过弹性体而形成于芯骨47的径向外方。固定部49的外径比第一固定槽36的内径大。通过将固定部49嵌入于第一固定槽36而将第一密封装置15固定于外圈12。唇18通过弹性体而形成于芯骨47的径向内方。唇18朝向第一唇槽28而向径向内方突出,与第一唇槽28的侧面28a沿轴向相对,并与槽底面28b沿径向相对。此外,唇18的一部分向轴向另一方侧突出而形成副唇25,副唇25与第一外周面21沿径向相对。唇18与第一唇槽28及第一外周面21空出微小的间隙地相对而形成迷宫,抑制异物向环状空间k的侵入。

这样,第一密封装置15被固定于外圈台肩35的轴向的一侧,并且在内圈无锁口部的轴向的一侧的位置处与内圈11非接触地相对,从轴向的一侧的外部的空间界定出环状空间k。

第二密封装置16由钢板制的芯骨48和弹性体构成。芯骨48的外周端部沿轴向弯折成直角,且在轴向截面中为大致l字状。弹性体与第一密封装置15同样地与芯骨48一体形成。弹性体的材质与第一密封装置15相同。固定部50通过弹性体而形成于芯骨48的径向外方。固定部50的外径比第二固定槽37的内径大。通过将固定部50嵌入于第二固定槽37而将第二密封装置16固定于外圈12。唇19通过弹性体而形成于芯骨48的径向内方。唇19朝向第二唇槽29而向径向内方突出,与第二唇槽29的槽侧面29a沿轴向相对,并与槽底面29b沿径向相对。此外,唇19的一部分向轴向的一侧突出而形成副唇20,副唇20与第二外周面22沿径向相对。唇19与第二唇槽29及第二外周面22空出微小的间隙地相对而形成迷宫,抑制异物向环状空间k的侵入。

这样,第二密封装置16固定于外圈无锁口部的轴向的另一侧,在内圈台肩26的轴向的另一侧的位置处与内圈11非接触地相对,从轴向的另一侧的外部的空间界定出环状空间k。在球轴承10中,唇18、19与内圈11相互非接触,由此能够降低唇18、19的摩擦阻力,因此能够防止发热而更高速地使用。

接下来,通过图1及图3a、3b、3c,详细地说明抑制球轴承10的润滑脂泄漏的作用。图3a是球轴承10的一滚珠13的沿轴向观察时的示意图。图3b是图3a所示的滚珠13的从图的左侧(箭头x所示的朝向)观察的示意图。而且,图3c是图3a所示的滚珠13的从图的右侧(箭头y所示的朝向)观察的示意图。在此,说明内圈11向图3a的箭头r所示的朝向旋转的情况。

参照图3a。当内圈11向箭头r的朝向旋转时,滚珠13如箭头t所示向逆时针的朝向自转,并绕着轴承中心轴m向箭头r的朝向公转。各滚珠13分别收容于保持架14的兜孔41。滚珠13与保持架14成为一体,绕着轴承中心轴m向箭头r的朝向旋转。

如图3b、3c所示,滚珠13在相对于径向的直线而倾斜了接触角θ的直线k0的方向上与各滚道面17、31接触。由此,滚珠13以与直线k0正交并将滚珠中心o与轴承中心轴m上的点连结的直线n为轴而自转。滚珠13的表面在图3b中向箭头g的朝向移动,在图3c中向箭头h的朝向移动。

在球轴承10的组装时,润滑脂主要被封入于由滚珠13与滚珠13沿周向夹着的空间。在球轴承10旋转时,润滑脂附着于滚珠13及保持架14的表面,在环状空间k内移动。因此,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在图3b中向箭头g的朝向移动,在图3c中向箭头h的朝向移动。

保持架14的兜孔41的内周面41a与滚珠13的表面接近。因此,如图3b所示,在向箭头x的朝向观察的一侧,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中的施加了阴影的区域的润滑脂在保持架14的角形部40的上部,即a1~a2的区域被刮去。在图3a中,示意性地示出在角形部40的上部被刮去的润滑脂q1的状态。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中,角形部4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前端部即a2的位置相比直线k1而位于轴向的另一侧,该直线k1通过点f(第二外周面22与内圈滚道面17相连的缘部)并与直线k0平行。由此,在滚珠13的表面的行进方向上,内圈滚道面17始终位于保持架14的角形部40的后方。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侵入内圈滚道面17的情况。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内圈滚道面17与滚珠13之间润滑脂被激烈地剪切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润滑脂的软化。

这样,在球轴承10的保持架14中,在考虑了包含由点f表示的缘部且与基准假想圆锥面平行的假想圆锥面p(假想圆锥面p为以直线k1为母线的圆锥面)时,角形部4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44的至少一部分相比该假想圆锥面p而位于轴向的另一侧。换言之,在向箭头x的朝向观察球轴承10时,包含由点f表示的缘部且与基准假想圆锥面平行的假想圆锥面p与兜孔41重叠。由此,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由角形部40刮去,从而能够抑制该润滑脂向内圈滚道面17的侵入。

在向箭头y的朝向观察的一侧,也同样能够抑制润滑脂向外圈滚道面31的侵入。在图3c中,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中的施加了阴影的区域的润滑脂在保持架14的角形部40的下部,即b2~b3及b3~b4的区域被刮去。在图3a中,示意性地示出在角形部40的下部被刮去的润滑脂q2的状态。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中,角形部4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前端部即b2的位置相比直线k2而位于轴向的另一侧,该直线k2通过点d(防脱部24与外圈滚道面31相连的缘部)并与直线k0平行。由此,在滚珠13的表面的行进方向上,外圈滚道面31始终位于保持架14的角形部40的后方。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向外圈滚道面31的侵入。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外圈滚道面31与滚珠13之间润滑脂被激烈地剪切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润滑脂的软化。

这样在球轴承10的保持架14中,与图3b的情况同样,在考虑了包含由点d表示的缘部且与基准假想圆锥面平行的假想圆锥面q(假想圆锥面q为以直线k2为母线的圆锥面)时,角形部4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端部44的至少一部分相比该假想圆锥面q而位于轴向的另一侧。换言之,在向箭头y的朝向观察球轴承10时,包含由点d表示的缘部且与基准假想圆锥面平行的假想圆锥面q与兜孔41重叠。由此,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由角形部40刮去,由此能够抑制该润滑脂向外圈滚道面31的侵入。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中,与基准假想圆锥面平行的假想圆锥面,即包含由点f表示的缘部的假想圆锥面p及包含由点d表示的缘部的假想圆锥面q中的处于轴向的另一侧的假想圆锥面与兜孔41重叠。由此,能够抑制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向各滚道面17、31的侵入。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在滚道面17、31中润滑脂被激烈地剪切而抑制润滑脂的软化。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中,适当地设定角形部40的轴向长度h。由此,保持架14的角形部40的至少一部分与内圈滚道面17沿轴向重叠,并且保持架14的全部与内圈台肩26沿轴向不重叠。即,角形部40的轴向的另一侧的前端部(a3或b3)的位置相比由点f表示的缘部而在轴向上位于内圈滚道面17侧。由此,在保持架14与内圈11之间未形成剪切润滑脂的狭小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润滑脂的软化。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了明确适当地设定角形部40的轴向长度h的效果,参照图5,与以往的封入于球轴承80的润滑脂的行为进行比较来说明。在以往的球轴承80中,保持架86具备在轴向两侧同轴地设置的一对环状体91、91和将该一对环状体91、91沿轴向相连的多个柱92。在沿周向相邻的柱92之间形成有兜孔(省略图示),来保持滚珠85。这样,在以往的球轴承80中,在轴向的另一侧,保持架86的环状体91位于内圈台肩96的径向外方,保持架86与内圈台肩96沿轴向重叠。当球轴承80旋转时,在离心力下,封入的润滑脂从轴向的一侧向轴向的另一侧流动。此时,润滑脂在保持架86的内周侧与内圈台肩96之间被激烈地剪切而软化。因此,以往的球轴承80在轴向的另一侧容易产生润滑脂泄漏。

以往的球轴承80在该环状空间k的轴向的另一侧设有保持架86的环状体91,相应地空间容积减少。因此,以往的球轴承80中,通过离心力向轴向的另一侧流动的润滑脂提前充满,润滑脂泄漏更容易发生。

相对于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在轴向的另一侧,保持架14与内圈台肩26沿轴向不重叠。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旋转,即使在离心力下,封入的润滑脂向滚珠13的轴向的另一侧流动的情况下,在轴向的另一侧,润滑脂在保持架14与内圈台肩26之间不会受到剪切,能够抑制润滑脂的软化。而且,在轴向的另一侧的环状空间k能够确保充分的大小的容积,因此即使在润滑脂通过离心力向轴向的另一侧流动的情况下,也不会提前充满。因此,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润滑脂泄漏。这样,第一实施方式的球轴承10即使在高速旋转地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润滑脂的软化,从而能够抑制润滑脂的泄漏。

接下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球轴承60。图4是球轴承60的轴向剖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内圈61、第一密封装置62(一方的密封构件)、第二密封装置63(另一方的密封构件)的方式不同,第一密封装置62的唇64与内圈61外周接触的部分的方式、及第二密封装置63的唇65与内圈61的外周组合的部分的方式不同。以下,说明不同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同一标号地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内圈61在外周的轴向大致中央形成有滚珠13滚动的内圈滚道面17。内圈61在外周的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外周面67,在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外周面68。

第一外周面67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第一外周面67的外径与内圈滚道底si的直径尺寸大致相等。在第一外周面67的轴向的另一侧与内圈滚道面17相连的部分形成有防脱部69。防脱部69比内圈滚道底si稍大径,在组装有球轴承60时,多个滚珠13从内圈61不会容易地脱落。唇接触面72相比第一外周面67而形成于轴向的一侧的内圈61的外周。唇接触面72相比第一外周面67为小径且以圆筒形状同轴地形成。第一密封装置62的唇64的内周的唇前端64a与唇接触面72接触。

第二外周面68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第二外周面68的外径相比第一外周面67而为大径。第二外周面68与内圈滚道面17相连的缘部在图4中由点f表示。第三外周面75相比第二外周面68在轴向的另一侧的内圈61的外周以轴承中心轴m为中心而形成为环状。第三外周面75相比第二外周面68为小径且以圆筒形状同轴地形成。第三外周面75通过沿径向形成的侧面74而与第二外周面68相连。而且,供第二密封装置63的唇65装入的第二唇槽73形成于第三外周面75。

比滚道底大径的内圈台肩70形成于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另一侧,能够沿轴向支承滚珠13。相对于此,台肩未形成在内圈滚道面17的轴向的一侧,无法沿轴向支承滚珠13。形成第一外周面67的部分及防脱部69构成“内圈无锁口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通过抑制朝向第二密封装置63与内圈61之间的迷宫间隙的润滑脂的流动来抑制润滑脂泄漏的点。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是通过适当地设定角形部40的轴向长度h而抑制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向滚道面17、31的侵入来抑制软化的效果、及在轴向的另一侧由于保持架14与内圈台肩70沿轴向不重叠而抑制润滑脂被剪切的情况来抑制软化的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关于共同的效果,省略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密封装置62及第二密封装置63组装于环状空间k的轴向两侧的开口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装置6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密封装置15相比唇64的方式不同。唇64在芯骨76的径向内方由弹性体形成。唇64以唇前端64a沿径向能挠曲的状态与唇接触面72相对。唇64的内周的唇前端64a与唇接触面72遍及整周地接触。这样,第一密封装置62固定于外圈台肩35的轴向的一侧,并且以接触于比内圈无锁口部靠轴向的一侧的位置的状态与内圈61相对,从轴向的一侧的外部的空间界定出环状空间k。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密封装置63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密封装置16同样的方式。第二密封装置63的唇65朝向第二唇槽73而向径向内方突出,与第二唇槽73的槽侧面73a沿轴向相对,并与槽底面73b沿径向相对。而且,唇65的一部分向轴向的一侧突出,形成副唇66。副唇66与第三外周面75空出间隙地沿径向相对,并与侧面74空出间隙s地沿轴向相对。副唇66的轴向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径与第二外周面68的外径大致相同。唇65及副唇66与第二唇槽73、第三外周面75及侧面74空出微小的间隙地相对而形成迷宫,抑制异物向环状空间k的侵入。

这样,第二密封装置63固定于外圈无锁口部的轴向的另一侧,在比内圈台肩70靠轴向的另一侧的位置以非接触的状态与内圈61相对,从轴向的另一侧的外部的空间界定出环状空间k。

润滑脂在环状空间k中向图4的虚线的箭头所示的朝向流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副唇66与侧面74之间的间隙s沿径向形成,沿着与润滑脂流动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朝向形成。因此,润滑脂朝向副唇66的外周侧流动,难以流入与该流动方向交叉的间隙s。润滑脂难以流入唇65与内圈61之间的迷宫间隙,因此第二实施方式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润滑脂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环状空间k的轴向的另一侧能够确保充分的大小的容积,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润滑脂泄漏。

这样,第二实施方式的球轴承60即使在高速旋转地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附着于滚珠13的表面的润滑脂向内圈滚道面17、外圈滚道面31的侵入而抑制软化。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球轴承60在轴向的另一侧,由于保持架14与内圈台肩70沿轴向不重叠,能够抑制润滑脂被剪切而抑制软化。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球轴承60即使在离心力下润滑脂向轴向的另一侧流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第二密封装置63的润滑脂泄漏。此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球轴承60能够抑制朝向轴向的另一侧的唇65与内圈61之间的迷宫间隙的润滑脂的流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润滑脂的泄漏。

本发明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除此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可以使在轴向的另一侧设置的第二密封装置的唇以与内圈台肩接触的状态与内圈相对。此外,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对应的结构可以相互替换等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的球轴承即使在高速旋转地使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润滑脂的软化,抑制润滑脂的泄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