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及轴承组件包装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5766发布日期:2019-02-22 19:51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及轴承组件包装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包装运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及轴承组件包装组合。



背景技术:

轮毂轴承(hubbearing)的主要作用是承重和为轮毂的转动提供精确引导,它既承受轴向载荷又承受径向载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零部件。轮毂轴承组件是在标准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两套轴承做为一体,具有组装性能好、可省略游隙调整、重量轻、结构紧凑、载荷容量大、为密封轴承可事先装入润滑脂、省略外部轮毂密封及免于维修等优点,已广泛用于轿车中,在载重汽车中也有逐步扩大应用的趋势。

成套使用的轴承组件在包装出厂时,通常是将轴承组件放在一起进行包装,轴承组件之间通过包装环隔离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轴承组件之间发生碰撞。

然而,现有的轴承组件包装时,存在同时包装两个内轴承或两个外轴承的风险,且难以被察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及轴承组件包装组合,以避免轴承组件在包装过程中出错。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向堆叠的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所述包装环适于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所述包装环包括:

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包括第一径向卡接侧壁和第一轴向支撑壁,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部内环面,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能够支撑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部轴向横截面;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与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相对,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包括第二径向卡接侧壁和第二轴向支撑壁,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外环面,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能够支撑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轴向横截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承包括第一轴向端部,所述第一轴向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轴承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面内径;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轴向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的轴向深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轴承还包括第二轴向端部,所述第二轴向端部和所述第一端轴向端部相对,所述第二轴向端部设置有第一环形凸缘;

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缘,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的轴线与所述包装环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面外径;

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环形凸缘的轴向深度,且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的轴向深度。

可选地,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三凹槽。

可选地,所述包装环的外环面上开设有第四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四凹槽的数量为至少2个,所述第四凹槽沿所述包装环的周向均匀分布。

可选地,所述第四凹槽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弧形,矩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组件包装组合,包括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和上述的包装环,所述包装环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及轴承组件包装组合,所述包装环包括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和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上开设有具有轴向开口的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上开设有具有轴向开口的第二环形凹槽,当对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进行组合包装时,包装环轴向设置于轴向堆叠的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部内环面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且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凹槽的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进行支撑,同时,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外环面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且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进行支撑。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面内径相互配合,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与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面外径相互配合,故当所述包装环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时,一方面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另一方面,利用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面内径和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面内径的差异,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所述轴承组件进行了错误的组装,更进一步地,当所述包装环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之间时,所述包装环的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恰好与所述第一轴承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恰好与所述第二轴承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利用所述第一轴承、第二轴承分别可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的高度差异,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轴承组件进行了错误的组装,避免将两个所述第一轴承进行包装或者将两个所述第二轴承进行包装,起到防止包装错误的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一种包装环和轴承组件组装后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包装环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包装环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图3沿包装环径向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又一种实施例的包装环的局部示意图;

图6-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包装环和轴承组件组装后沿其径向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100-第一轴承;200-包装环;300-第二轴承;1-第一轴承;10-第一轴向端部;101-第一环形凸台;2-包装环;20-第二轴向端部;201-第一环形凸缘;3-第二轴承;302-第二环形凸缘;40-第四凹槽;50-第三凹槽;6-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0-第一环形凹槽;601-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2-第一轴向支撑壁;8-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0-第二环形凹槽;801-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2-第二轴向支撑壁。

具体实施方式

由背景技术可知,当采用现有的包装环对轴承组件进行包装时,存在同时包装两个第二轴承或两个第一轴承的风险,且难以被察觉。现结合一种包装环分析轴承组件在包装过程中易出错的原因。

请参考图1,图1是一种包装环和轴承组件组装后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包装环200包括轴承部和径向部,所述径向部位于所述轴向部外环面上。

包装时,先将第二轴承300置于工作台上,接着将包装环200放置于所述第二轴承300的端面,最后将所述第一轴承100放置于所述包装环200上。待轴承组件放置完毕后,所述轴向部的外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轴承300的内环面和所述第一轴承100的内环面接触,所述径向部的两端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轴承300的端面和所述第一轴承100的端面接触。

然而,由于所述包装环200的轴向部的外径各处统一,且与所述第一轴承100和所述第二轴承300的内径相等,再加上所述第二轴承300和所述第一轴承100外形相似,当两个第二轴承300或者两个第一轴承100包装在一起时,轴承组件依然组装稳定,导致包装错误时难以察觉。

为了避免轴承组件在包装过程中出现出错,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组件包装环,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2-图4,图2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包装环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包装环的示意图;图4是图3沿包装环径向的剖视图。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2,所述轴承组件包括轴向堆叠的第一轴承1(如图6所示)和第二轴承3(如图6所示),所述包装环2适于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所述包装环包2括:

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开设有第一环形凹槽60,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包括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和第一轴向支撑壁602,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能够支撑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与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相对,开设有第二环形凹槽80,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包括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和第二轴向支撑壁802,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能够支撑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除了具有轴向开口,还可以具有径向开口。此时,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沿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的外环面向内环面方向延伸。当对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组合包装时,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同时,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能够支撑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也可以仅具有轴向开口。此时,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开设于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的外环面和内环面之间,当对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组合包装时,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与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相对的另一侧壁还能够卡接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外环面,此时,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底面即为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除了具有轴向开口,还可以具有径向开口。此时,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沿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的内环面向外环面方向延伸。当对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组合包装时,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且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能够支撑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也可以仅具有轴向开口。此时,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开设于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的外环面和内环面之间,当对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组合包装时,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与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相对的另一侧壁还能够卡接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内环面,且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底面即为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

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只要能够保证当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嵌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时,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能够与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接触即可。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可以是与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的局部相接触,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完全接触。同理,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只要能够保证当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时,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能够与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接触即可。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可以是与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的局部相接触,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完全接触。

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只要能够保证当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嵌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时,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与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接触即可。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的局部相接触,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完全接触。同理,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只要能够保证当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时,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与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接触即可。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可以是与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的局部相接触,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完全接触。

“能够”说明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具备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的功能,且同时具备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的功能,当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设置于所述轴承组件之间时,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可以发挥该功能,当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未设置于所述轴承组件之间时,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不发挥该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轴承组件的包装环2,当对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组合包装时,包装环2轴向设置于轴向堆叠的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且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第一轴向支撑壁602进行支撑,同时,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且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第二轴向支撑壁802进行支撑。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对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径进行限定,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对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面外径进行限定,故当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时,一方面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轴承1、第二轴承3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另一方面,利用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径和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面内径的差异,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所述轴承组件进行了错误的组装,例如,若同时将两个所述第二轴承3包装在一起,由于所述第二轴承2的端面内径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径不一致,因而,当所述第二轴承2与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相接触时,所述第二轴承2无法嵌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从而及时发现轴承组合是否组装错误。更进一步地,当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时,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的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恰好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恰好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利用所述第一轴承1、第二轴承3分别可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高度差异,例如,若同时将两个所述第一轴承1包装在一起,当将所述轴承组件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之上时,所述第一轴承1与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相接触,而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无法与所述第一轴承1接触,从而导致所述轴承组件包装环2难以稳固的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上,充分利用所述第一轴承1、第二轴承3分别可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高度差异,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所述轴承组件进行了错误的组装,避免将两个所述第一轴承1进行包装或者将两个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包装,起到防止包装错误的作用。

图6-图8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包装环和轴承组件组装后的剖视图。

结合参考图3,图4和图6,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1包括第一轴向端部10,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0设置有第一环形凸台101,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轴线与所述第一轴承1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径;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轴向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轴向深度。

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的径向宽度可以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径向宽度相等,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径向宽度。当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径向宽度时,较浪费材料;当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径向宽度时,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对所述第一轴承1的支撑效果不佳。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的径向宽度等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径向宽度。

组装时,先将所述第二轴承3置于工作台上,接着在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上放置所述包装环2,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与所述第二轴承3接触,最后再放置所述第一轴承1,所述第一轴承1的所述第一轴向端部10与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相接触。

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轴向高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轴向深度,也可以等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轴向深度。只要能够保证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能够嵌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内即可。

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对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径进行限定,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对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面外径进行限定,故所述包装环2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时,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轴承1、所述第二轴承3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结合参考图3,图4和图7,当所述包装环2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时,由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面内径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径有差异,因而当所述第二轴承3与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接触时,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内环面无法嵌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中,因而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轴承组件进行了错误的组装,避免将两个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包装,起到包装过程中防错的作用。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轴向高度等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轴向深度。如此,当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环面嵌入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内,且所述第一轴向支撑壁602与所述第一环形凸台10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时,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恰好与所述第一轴承1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一轴承1更加稳固的放置于所述包装环2上,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所述第一轴承1从所述包装环2上落下造成所述轴承组件碰撞或损伤,提高了包装和运输的安全性。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轴承1还包括第二轴向端部20,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0和所述第一端轴向端部10相对,所述第二轴向端部20设置有第一环形凸缘201;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环形凸缘302,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轴线与所述包装环2的轴线重合,所述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面外径;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环形凸缘201的轴向深度,且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轴向深度。

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轴向高度大于所述第一环形凸缘201的轴向深度,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轴向高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轴向深度,也可以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轴向深度。只要能够保证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能够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内即可。

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的径向宽度可以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径向宽度相等,也可以大于或者小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径向宽度。当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的径向宽度大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径向宽度时,较浪费材料;当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的径向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径向宽度时,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与所述第二轴承3的支撑效果不佳。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的径向宽度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径向宽度。

结合参考图3,图4和图8,当所述包装环2设置于两个第一轴承1之间时,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相接触,由于所述第一轴承1的第一环形凸缘201与所述第二轴承3的第二环形凸缘302的轴向深度有差异,因而当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外环面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中时,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无法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端部轴向横截面相接触,即所述包装环2难以稳固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上,因而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所述轴承组件进行了错误的组装,避免将两个第一轴承1进行包装,起到包装过程中防错的作用。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轴向高度等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轴向深度。如此,当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面外环面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内,且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与所述第二环形凸缘302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时,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恰好与所述第二轴承3相接触,以使所述包装环2更加稳固的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上,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所述第二轴承3与所述包装环2之间由于接触不稳固造成轴承组件碰撞或损伤,提高了包装和运输的安全性。

继续参考图3和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上还开设有第三凹槽50。

所述第三凹槽50可以是平面凹槽,也可以是曲面凹槽,所述第三凹槽50的形状不作限定,所述第三凹槽50可以开设于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10的远离轴线的一侧,也可以开设于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10的靠近轴线的一侧。通过在所述包装环2上开设所述第三凹槽50,能够节约材料成本。

参考图3,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凹槽50为环形凹槽,所述第三凹槽50的轴线与所述包装环2的轴线重合,通过在所述包装环2上开设环形的所述第三凹槽50,不但节约了材料成本,而且使所述包装环2的外观更加美观。

参考图5,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包装环2的外环面上开设有第四凹槽40,从而进一步节约了材料成本。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槽40的数量为至少2个,所述第四凹槽40沿所述包装环2的周向均匀分布。通过在所述包装环2上开设所述沿周向均匀分布的所述第四凹槽40,不但节约了材料成本,而且使所述包装环2的外观更加美观。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凹槽40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弧形。当所述第四凹槽40的轴向截面形状为弧形时,所述第四凹槽40为曲面加工。

为易于加工,所述第四凹槽40还可以为平面加工,所述第四凹槽40的轴向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梯形或者三角形。所述梯形可以为等腰梯形,也可以为非等腰梯形,所述三角形可以为等腰三角形,也可以为非等腰三角形。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轴承组件包装组合,包括第一轴承1,第二轴承3和上述的包装环2,所述包装环2轴向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内环面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第一径向卡接侧壁601,且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环形凹槽60的第一轴向支撑壁602进行支撑,同时,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外环面能够卡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第二径向卡接侧壁801,且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第二轴向支撑壁802进行支撑。所述包装环第一轴向端面6对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面内径进行限定,所述包装环第二轴向端面8对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面外径进行限定,故当所述包装环2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时,能够避免所述第一轴承1、第二轴承3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利用所述第一轴承1、第二轴承3的端面内径和端面外径的差异,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轴承进行了错误的组装,避免将两个所述第二轴承3进行包装,起到包装过程中防错的作用,而且当所述包装环2设置于所述第一轴承1和所述第二轴承3之间时,所述包装环2的第一轴向支撑壁602恰好与所述第一轴承1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所述第二轴向支撑壁802恰好与所述第二轴承3的端部轴向横截面接触,利用所述第一轴承1、所述第二轴承3可嵌入所述第二环形凹槽80的高度差异,能够及时发现是否将所述轴承组件进行了错误的组装,避免将两个所述第一轴承1进行包装,起到包装过程中防错的作用。

虽然本发明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