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无油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6628发布日期:2018-12-07 22:23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超薄无油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无油轴承。



背景技术:

随着用人成本的增加和技术的发展,很多工厂、生活服务领域应用了大量的机器人。为了保持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确性,轴承与轴的无间隙配合是一个重要的研发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超薄无油轴承,支撑外圈和旋转内圈无间隙配合,旋转精度高,有效提高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确性。

一种超薄无油轴承,包括支撑外圈和旋转内圈,

支撑外圈的左侧内圈设置有挡圈,支撑外圈的内部从挡圈的右侧上端面向右向外呈锥度设置,支撑外圈的右侧端部为第一竖直抵靠部,支撑外圈的内壁从挡圈的右侧上端面至第一竖直抵靠部的下端面为内锥面;

旋转内圈的左侧端部抵靠在挡圈的右侧端面上,旋转内圈的右侧外圈设置有环形凸沿,环形凸沿的左侧端面抵靠在第一竖直抵靠部,旋转内圈的外壁从环形凸沿的左侧底面向左向内呈锥度设置,旋转内圈的外壁从环形凸沿的左侧底面至旋转内圈的右侧端面之间为外锥面;

外锥面旋转支撑在内锥面上。

优选的,支撑外圈为氧化锆材料制作的结构;旋转内圈为氮化硅材料制作的结构。

优选的,外锥面的周侧设置有微型环形凸起,内锥面的内周面设置有微型环形凹槽,微型环形凸起的凸起高度小于200μm,微型环形凸起的凸起宽度小于200μm,微型环形凸起嵌套进微型环形凹槽中。

优选的,微型环形凸起左侧凸起高度小于右侧凸起高度,微型环形凸起顶面从右向左呈向下的圆弧过渡结构。

优选的,微型环形凸起顶面为圆弧面结构。

优选的,微型环形凸起由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多个微型凸球组成,微型凸球的直径小于200μm,微型凸球的凸起部分小于其体积的50%。

优选的,微型凸球可转动设置。

优选的,支撑外圈的径向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多根第一微热管,第一微热管的一端抵临支撑外圈的内表面,第一微热管的另一端抵临支撑外圈的外表面。

优选的,旋转内圈的径向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多根第二微热管,第二微热管的一端抵临旋转内圈的内表面,第二微热管的另一端抵临旋转内圈的外表面。

优选的,内锥面的锥度角为1°~5°,外锥面的锥度角为1°~5°,外锥面的锥度角为内锥面的锥度角的99%~95%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超薄无油轴承,包括支撑外圈和旋转内圈,

支撑外圈的左侧内圈设置有挡圈,支撑外圈的内部从挡圈的右侧上端面向右向外呈锥度设置,支撑外圈的右侧端部为第一竖直抵靠部,支撑外圈的内壁从挡圈的右侧上端面至第一竖直抵靠部的下端面为内锥面;旋转内圈的左侧端部抵靠在挡圈的右侧端面上,旋转内圈的右侧外圈设置有环形凸沿,环形凸沿的左侧端面抵靠在第一竖直抵靠部,旋转内圈的外壁从环形凸沿的左侧底面向左向内呈锥度设置,旋转内圈的外壁从环形凸沿的左侧底面至旋转内圈的右侧端面之间为外锥面;外锥面旋转支撑在内锥面上,支撑外圈和旋转内圈无间隙配合,旋转精度高,有效提高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确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超薄无油轴承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超薄无油轴承的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超薄无油轴承的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超薄无油轴承的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超薄无油轴承的实施例二的图3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超薄无油轴承的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超薄无油轴承的实施例二的图5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

1-支撑外圈;11-挡圈;12-第一竖直抵靠部;13-内锥面;131-微型环形凹槽;2-旋转内圈;21-环形凸沿;221-微型环形凸起;2211-微型凸球;22-外锥面;3-第一微热管;4-第二微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超薄无油轴承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超薄无油轴承,包括支撑外圈1和旋转内圈2,

支撑外圈1的左侧内圈设置有挡圈11,支撑外圈1的内部从挡圈11的右侧上端面向右向外呈锥度设置,支撑外圈1的右侧端部为第一竖直抵靠部12,支撑外圈1的内壁从挡圈11的右侧上端面至第一竖直抵靠部12的下端面为内锥面13;

旋转内圈2的左侧端部抵靠在挡圈11的右侧端面上,旋转内圈2的右侧外圈设置有环形凸沿21,环形凸沿21的左侧端面抵靠在第一竖直抵靠部12,旋转内圈2的外壁从环形凸沿21的左侧底面向左向内呈锥度设置,旋转内圈2的外壁从环形凸沿21的左侧底面至旋转内圈2的右侧端面之间为外锥面22;

外锥面22旋转支撑在内锥面13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外圈1为氧化锆材料制作的结构;旋转内圈2为氮化硅材料制作的结构。

外锥面22旋转支撑在内锥面13上,支撑外圈1和旋转内圈2无间隙配合,旋转精度高,氧化锆与氮化硅材料配合具有自润滑作用,有效提高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确性。

实施例二

一种超薄无油轴承,包括支撑外圈1和旋转内圈2,

支撑外圈1的左侧内圈设置有挡圈11,支撑外圈1的内部从挡圈11的右侧上端面向右向外呈锥度设置,支撑外圈1的右侧端部为第一竖直抵靠部12,支撑外圈1的内壁从挡圈11的右侧上端面至第一竖直抵靠部12的下端面为内锥面13;

旋转内圈2的左侧端部抵靠在挡圈11的右侧端面上,旋转内圈2的右侧外圈设置有环形凸沿21,环形凸沿21的左侧端面抵靠在第一竖直抵靠部12,旋转内圈2的外壁从环形凸沿21的左侧底面向左向内呈锥度设置,旋转内圈2的外壁从环形凸沿21的左侧底面至旋转内圈2的右侧端面之间为外锥面22;

外锥面22旋转支撑在内锥面13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外圈1为氧化锆材料制作的结构;旋转内圈2为氮化硅材料制作的结构。

外锥面22旋转支撑在内锥面13上,支撑外圈1和旋转内圈2无间隙配合,旋转精度高,氧化锆与氮化硅材料配合具有自润滑作用,有效提高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确性。

本实施例中,外锥面22的周侧设置有微型环形凸起221,内锥面13的内周面设置有微型环形凹槽131,微型环形凸起221的凸起高度小于200μm,微型环形凸起221的凸起宽度小于200μm,微型环形凸起221嵌套进微型环形凹槽131中。

本实施例中,微型环形凸起221左侧凸起高度小于右侧凸起高度,微型环形凸起221顶面从右向左呈向下的圆弧过渡结构。

本实施例中,微型环形凸起221顶面为圆弧面结构。

本实施例中,微型环形凸起221由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多个微型凸球2211组成,微型凸球2211的直径小于200μm,微型凸球2211的凸起部分小于其体积的50%。

本实施例中,微型凸球2211可转动设置。微型凸球2211的材料与旋转内圈2的材料相同,可以自我生长和湮灭,从而起到很好的自润滑作用。

本实施例中,支撑外圈1的径向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多根第一微热管3,第一微热管3的一端抵临支撑外圈1的内表面,第一微热管3的另一端抵临支撑外圈1的外表面。第一微热管3能够将支撑外圈1内部的热量迅速传导到外部。

本实施例中,旋转内圈2的径向呈环形阵列设置有多根第二微热管4,第二微热管4的一端抵临旋转内圈2的内表面,第二微热管4的另一端抵临旋转内圈2的外表面。第二微热管4能够将旋转内圈2内部的热量迅速传导到外部。

实施例三

一种超薄无油轴承,包括支撑外圈1和旋转内圈2,

支撑外圈1的左侧内圈设置有挡圈11,支撑外圈1的内部从挡圈11的右侧上端面向右向外呈锥度设置,支撑外圈1的右侧端部为第一竖直抵靠部12,支撑外圈1的内壁从挡圈11的右侧上端面至第一竖直抵靠部12的下端面为内锥面13;

旋转内圈2的左侧端部抵靠在挡圈11的右侧端面上,旋转内圈2的右侧外圈设置有环形凸沿21,环形凸沿21的左侧端面抵靠在第一竖直抵靠部12,旋转内圈2的外壁从环形凸沿21的左侧底面向左向内呈锥度设置,旋转内圈2的外壁从环形凸沿21的左侧底面至旋转内圈2的右侧端面之间为外锥面22;

外锥面22旋转支撑在内锥面13上。

本实施例中,支撑外圈1为氧化锆材料制作的结构;旋转内圈2为氮化硅材料制作的结构。

外锥面22旋转支撑在内锥面13上,支撑外圈1和旋转内圈2无间隙配合,旋转精度高,氧化锆与氮化硅材料配合具有自润滑作用,有效提高了机器人运动控制的精确性。

本实施例中,内锥面13的锥度角为1°~8°,外锥面22的锥度角为1°~8°,外锥面22的锥度角为内锥面13的锥度角的99%~95%之间。

本实施例中,内锥面13的锥度角为5°,外锥面22的锥度角为4.99°,外锥面22的锥度角为内锥面13的锥度角的98%之间。内锥面13和外锥面22保持微间隙配合,旋转内圈2高速旋转过程中,内锥面13和外锥面22之间会有气体填充,从而通过空气润滑,润滑效果好,无污染。

本实用新型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彼此可以交叉组合形成新的技术方案,另外凡采用等同替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