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力臂输出的倍增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4255发布日期:2019-05-11 00:53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反力臂输出的倍增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力臂输出的倍增器,属安装工具技术领域,广泛用于把螺栓拧紧的场合,它是一种精密的行星齿轮减速器。



背景技术:

如图7和图8所示,倍增器是一种能使扭矩放大的工具其包括:齿数为Z1的中心轮1’、齿数为Z2的行星轮、齿数为Z3的内齿圈3’,固定内齿圈3’;中心轮1’为输入端;系杆(方榫4’)为输出端,则中心轮1’相对系杆的传动比是:

i’=(Z3/Z1)+1;

系杆相对于中心轮的速比是1/i’,如不计摩擦损耗,和效率系数,则倍增器的倍率为i’。

系杆输出转向与中心轮1’方向同。

如图1所示,一般螺栓扭矩放大装置内齿圈3’与反力臂31’固定,输入端与扭力扳手7’连接使用,系杆(输出方榫4’)连接套筒8,用于螺栓拧紧。

申请号201720358831.5公开了一种螺栓扭矩放大装置,包括:专用扳手、扭矩放大器、力矩扳手、防扭装置及定位盘;所述定位盘固定在静子结构框架上,所述防扭装置活动安装在所述定位盘上;所述扭矩放大器的输入端与力矩扳手连接,其输出端与所述专用扳手连接,所述扭矩放大器的尾端限位轴通过与防扭装置连接,防止其转动,所述扭矩放大器的输出轴的轴线与盘腔内螺栓安装轴线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专用扳手穿过定位盘伸入盘腔内调节安装盘腔内螺栓。可降低操作强度,节约人力成本,提高装配效率,缩短装配周期。

专利号ZL201510292561.8涉及一种用于车辆转向装置的行星齿轮减速器。该行星齿轮减速器包括:太阳齿轮,转向轴结合至该太阳齿轮;行星齿轮,该行星齿轮外接所述太阳齿轮;托架,所述行星齿轮的旋转轴结合至所述托架;环形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内接在所述环形齿轮中;以及齿隙补偿构件。所述齿隙补偿构件联接至所述太阳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和所述环形齿轮中的一个或多个齿轮,使得所述齿隙补偿构件在所述齿隙补偿构件彼此紧密接触的状态下旋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力臂输出的倍增器,力臂受反作用时内齿与行星轮受力均匀。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一种反力臂输出的倍增器,包括齿数为Z1的中心轮、齿数为Z2的星轮、齿数为Z3的内齿圈,系杆(或称输出方榫)固定,中心轮为输入端,内齿圈为输出端,内齿圈与中心轮转向相反,内齿圈外圆上的反力臂与内齿圈为一体,且反力臂布置在内齿圈外圆的轴向中线,使力臂受反作用力时,内齿圈与行星轮接触受力均匀。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所述的内齿圈外圆的中部设置一凸杆。

在上述方案基础上,配有反力臂接长杆,通过螺钉紧固在反力臂上,可适应不同的工况。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是:行星齿轮减速器在不同的约束状态,其速比和转向不同,当杆系固定时,按照行星系的计算方法,中心轮相对内齿圈的传动比是:

i=Z3/Z1;

内齿圈相对于中心轮的速比是1/i,如不计摩擦损耗,和效率系数,则倍增器的倍率为i,小于传统方法:即:

Z3/Z1<(Z3/Z1)+1。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性在于:其反力臂布置能方便带动需要带动的工件,内齿与行星轮接触受力均匀,工况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图;

图2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本实施例主视图;

图4本实施例俯视图;

图5本实施例中反力臂接入接长杆结构示意图;

图6接长杆剖面示意图;

图7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8现有技术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1’——中心轮;2——行星轮;

3、3’——内齿圈;

31、31’——反力臂;

4、4’——输出方榫;

5——接长杆;6——螺钉;

7、7’——扭力扳手;8——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反力臂输出的倍增器,包括齿数为Z1的中心轮1、齿数为Z2的行星轮2、齿数为Z3的内齿圈3,系杆4固定,中心轮1为输入端,内齿圈3为输出端,内齿圈3与中心轮1转向相反,内齿圈3外圆上的反力臂31与内齿圈3为非焊接一体,反力臂31布置在内齿圈3外圆的轴向中线,使力臂受反作用力时,内齿圈3与行星轮2接触受力均匀。

图2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本实施例主视图、图4本实施例俯视图和图5本实施例中反力臂接入接长杆结构示意图所示:

中心轮1为输入端连接扭扳手7,反力臂31配有接长杆5,内齿圈3与中心轮1的转向相反。

如图6所示,接长杆5通过螺钉6紧固在反力臂31上。

为了使内齿圈3的输出力矩均匀,在内齿圈3外圆的中部布置反力臂31,能方便带动需要带动的工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