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0514发布日期:2019-08-20 23:4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绿色出行的环保意识提高,零排放的电动汽车逐步被社会接受,电动汽车的动力均有电池组予以提供,新能源汽车因为没有传动轴,体积巨大的电池组被置于底盘中前后轴之间,现有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底盘都采用螺纹连接,电池组的质量平均为300公斤左右,通常需要10个以上螺栓才能实现安全固定,电池组依靠螺纹紧固力支撑,螺纹一直处于拉伸状态,使用一段时间后会造成疲劳失效,影响寿命,严重会导致螺纹失效断裂,使得电池组脱落,造成安全隐患,故为保证安全连接,需要定期更换连接螺栓或紧固螺栓。为达到安全紧固,需要使用定扭矩的电动、气动或手动扳手,紧固的工装工具工艺复杂,成本高需要更换电池时,连接螺栓数量较多,更换时间超过5分钟,更换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旨在提高更换效率,提升电池组与底盘的连接安全性。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连接体、第二连接体;

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用以匹配所述第二连接体的连接空腔;

所述第二连接体,包括第一连接主件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匹配可活动套接的第二连接主件,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的第二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匹配所述连接空腔的活动连接件。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中,所述连接空腔包括第一容纳区域和第二容纳区域,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直径。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主件的端部横截面为一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板与所述梯形的上底边之间的距离差大于所述活动连接件的位移最大值。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中,还包括,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的第三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通孔,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件内设置有一用以容纳一弹性部件的容纳空腔。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中,还包括,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端部接触所述第二连接主件的表面设置有一传动齿条,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件上设置与所述传动齿条匹配的驱动齿条。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中,还包括,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件端部朝所述第一连接主件方向设置有一传动螺纹以及匹配所述传动螺纹的驱动结构。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其中,第三连接体、第四连接体,第五连接体;

所述第三连接件体,设置有用以匹配所述第五连接体的固定槽;

所述第四连接体,包括第三连接主件以及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匹配的第四连接主件,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的第二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导向槽,

所述第五连接体,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的端部固定并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于所述第五连接体上设置有匹配所述固定槽的凸起。

优选地,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体的第三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第五通孔,于所述第四连接主件内设置有一用以容纳一弹性部件的容纳空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仅需要外部辅助装卸工具提供压力介质,通过压力介质提供压力以使第一连接主体与第二连接主体之间发生位移以实现电池的装卸目的,本实用新型创造不使用螺纹连接,无疲劳失效风险,结构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安装锁紧时间只需2秒,无需特殊工装工具,安装成本很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连接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连接体11、第二连接体12;

所述第一连接件11,设置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12的连接空腔 110;

所述第二连接体12,包括第一连接主件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 121匹配可活动套接的第二连接主件122,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121的第二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匹配所述连接空腔110的活动连接件120。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11的第三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第一通孔13,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件12 内设置有一用以容纳一弹性部件14的容纳空腔。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件120可为球、柱、销、楔块、齿、勾等增加滑动摩擦力的装置。图1以球作为事例。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空腔110包括第一容纳区域和第二容纳区域,所述第一容纳区域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容纳区域的直径。所述第二连接主件122的端部横截面为一梯形,所述梯形的下底板与所述梯形的上底边之间的距离差大于所述活动连接件120的位移最大值。

如图1所示,列举一具体实施方式,将第一连接体11固定设置于电动汽车的底盘上,第二连接体12设置于电池组表面,外部辅助装卸工具通过第一通孔13注入压力介质,注入的压力介质使得第二连接主件122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121之间产生空隙,且随着注入压力介质增多,该空隙则越来越大,当第二连接主件122沿第一连接主件121内部发生位移时,所述活动连接件120沿所述第二连接主件122形成的空腔发生位移以使所述活动连接件120内藏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121内部,当所述活动连接件120 全部内藏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121内部时,将第二连接体12装插于所述第一连接体11内部,此时撤离外部辅助装卸工具,第一连接主体件121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之间的空隙消失,同时弹性部件14对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施加推力,以使第一连接主体件121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的表面接触,随时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向所述第一连接主体件 121发生位移时,第二连接主体件122驱动所述活动连接件120向外移动,直至所述第一连接主体件121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的表面接触,所述活动连接件120则外延路径最大,此时活动连接件120与第一连接体 11直接接触。通过活动连接件120以使得第一连接体11与第二连接体12 被锁紧连接。同时原本作用于第一连接体1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12的压力全部被转移至活动连接件120。其中的外部辅助装卸工具可为气体、液体、电能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制。拆卸时,同样通过外部辅助装卸工具提供压力介质,即可使得活动连接件120内藏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121内部以实现拆卸目的。

本实施例一中,仅需要外部辅助装卸工具提供压力介质,通过压力介质提供压力以使第一连接主体与第二连接主体之间发生位移以实现电池的装卸目的,本实用新型创造不使用螺纹连接,无疲劳失效风险,结构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安装锁紧时间只需2秒,无需特殊工装工具,安装成本很低。

如图2、图3所示一种连接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连接体21、第二连接体22;

所述第一连接件21,设置有用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22的连接空腔 210;

所述第二连接体22,包括第一连接主件221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 221匹配可活动套接的第二连接主件222,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221的第二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匹配所述连接空腔210的活动连接件220。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21的第三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第三通孔23,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件22 内设置有一用以容纳一弹性部件24的容纳空腔。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件220可为球、柱、销、楔块、齿、勾等增加滑动摩擦力的装置。

如图2、3所示,列举一具体实施方式,将第一连接体21固定设置于电池组表面,第二连接体22设置于电动汽车的底盘上,外部辅助装卸工具通过第三通孔23注入压力介质,注入的压力介质使得第二连接主件222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221之间产生空隙,且随着注入压力介质增多,该空隙则越来越大,当第二连接主件222沿第一连接主件221内部发生位移时,所述活动连接件220沿所述第二连接主件222形成的空腔发生位移以使所述活动连接件220内藏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221内部,当所述活动连接件 220全部内藏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体121内部时,将第一连接体21装插于所述第二连接体21内部,撤离外部辅助装卸工具,第一连接主体件221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222之间的空隙消失,同时弹性部件24对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222施加推力,以使第一连接主体件221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222的表面接触,随时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向所述第一连接主体件 121发生位移时,第二连接主体件122驱动所述活动连接件120位发生位移,直至所述第一连接主体件121表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的表面接触,所述活动连接件120则外延路径最大,此时所述活动连接件移入所述连接空腔210内,活动连接件220与第一连接体11直接接触。通过活动连接件 220以使得第一连接体21与第二连接体22被锁紧连接。同时原本作用于第一连接体21与所述第二连接题22的压力全部被转移至活动连接件220。其中的外部辅助装卸工具可为气体、液体、电能等,此处不做具体限制。拆卸时,同样通过外部辅助装卸工具提供压力介质,即可使得活动连接件220 内藏于所述第一连接体11内部以实现拆卸目的。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一种连接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连接体41、第二连接体32;

所述第一连接件41,设置有用以匹配所述第二连接体42的连接空腔;

所述第二连接体42,包括第一连接主件421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 421匹配可活动套接的第二连接主件422,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421的第二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匹配所述连接空腔的活动连接件420。

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中,还包括,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421端部接触所述第二连接主件422的表面设置有一传动齿条423,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件422上设置与所述传动齿条423匹配的驱动齿条424。

列举一具体实施方式,当所述驱动齿条424沿所述传动齿条423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主件4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主件421时,所述活动连接件420 内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421内部,所述第二连接体42可插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体41,于插装完成后,对所述驱动齿条424试压以使所述驱动齿条424 沿所述传动齿条423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主件422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主件421,此时第二连接主件421驱动所述活动连接件420外移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 421外部以使所述活动连接件420接触所述第一连接体41。拆卸时,驱动所述驱动齿条424沿所述传动齿条423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主件4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主件421即可实现拆卸目的。

实施例三

如图5所示,一种连接装置,其中,包括,第一连接体51、第二连接体32;

所述第一连接件51,设置有用以匹配所述第二连接体52的连接空腔;

所述第二连接体52,包括第一连接主件521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 521匹配可活动套接的第二连接主件522,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521的第二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匹配所述连接空腔的活动连接件520。

上述的一种连接装置,其中,还包括,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521端部接触所述第二连接主件522的表面设置有一传动螺纹523,于所述第二连接主件522上设置与所述传动螺纹523匹配的驱动装置524。

列举一具体实施方式,对所述驱动装置524试压,以使所述传动螺纹 523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主件5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主件521时,所述活动连接件520内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521内部,所述第二连接体52可插装于所述第一连接体51,于插装完成后,对所述驱动装置524试压以使所述驱动装置524沿所述传动螺纹523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主件522靠近所述第一连接主件521,此时第二连接主件521驱动所述活动连接件520外移于所述第一连接主件521外部以使所述活动连接件520接触所述第一连接体51。拆卸时,驱动所述驱动装置524沿所述传动螺纹523驱动所述第二连接主件522远离所述第一连接主件521即可实现拆卸目的。

实施例四

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其中,第三连接体61、第四连接体62,第五连接体63;

所述第三连接件体61,设置有用以匹配所述第五连接体63的固定槽 610;

所述第四连接体62,包括第三连接主件621以及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 621匹配的第四连接主件622,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621的第二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导向槽6210;

所述第五连接体63,设置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621的端部固定并垂直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621,于所述第五连接体63上设置有匹配所述固定槽610的凸起630。

进一步地,于所述第三连接主体621的第三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第五通孔64,于所述第四连接主件622内设置有一用以容纳一弹性部件的容纳空腔65。

列举一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外部辅助装卸工具通过第五通孔64注入压力介质,注入的压力介质使得第四连接主件622与所述第三连接主件621 之间产生空隙,且随着注入压力介质增多,该空隙则越来越大,当第四连接主件622沿导向槽6210于第三连接主件621内部发生位移,此时撤离外部辅助装卸工具,第四连接主体件121与所述第二连接主体件122之间的空隙消失,同时弹性部件65对所述第四连接主体件622施加推力,以使第三连接主体件621表面驱动第五连接主体63发生位移,以使所述凸起630 插装于所述固定槽610内实现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三连接主件721于试压的状态下插入第五连接体73内以实现固定目的。

再列举一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第三连接主件821上设置一槽孔8210,于所述活动连接件720上设置有一匹配所述槽孔8210的定位孔7201,于所述第五连接主体83上设置一固定所述定位孔7201的固定装置8301。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