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管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01786发布日期:2019-10-29 21:53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管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泵管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泵管进行混凝土的泵送,常用的泵管支撑和减震方式包括铺垫旧轮胎、搭设钢管支架等方法,都不能明显减小混凝土输送泵泵管的振动对其他结构架的影响,并且在施工过程中,高压泵管的高强度振动会导致楼板支撑系统失稳,容易使已绑扎完成的钢筋松散,对已加固完成的模板造成损害,影响施工人员正常施工,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如何减小泵管的振动,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管减震装置,以减小泵管的振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泵管减震装置,包括:底撑、中部支撑框架、上部支撑架和水平减震架,其中,中部支撑框架固定于底撑上,是由立柱和横撑连接而成的矩形立体框架结构,上部支撑架呈矩形且其四角均通过竖直弹簧减震器固定连接于中部支撑框架的正上方,上部支撑架内固定设置有十字型管卡,所述十字型管卡的中部设置有与泵管外径配合的插孔,所述水平减震架包括工字型管卡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工字型管卡四个自由端的水平弹簧减震器,所述工字型管卡的中部设置有与泵管外径配合的插孔,所述水平弹簧减震器的自由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中部支撑框架的4个立柱上。

优选,所述水平弹簧减震器的自由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中部支撑框架的立柱上。

进一步优选,所述竖直弹簧减震器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上部支撑架和中部支撑框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优选,所述中部支撑框架焊接于底撑上。

进一步优选,所述十字型管卡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上部支撑架上。

进一步优选,所述十字型管卡为对称式分体结构,通过螺栓连接后形成与泵管外径配合的插孔。

进一步优选,所述工字型管卡为对称式分体结构,通过螺栓连接后形成与泵管外径配合的插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减震装置设置于横向输送泵管与铅锤方向输送泵管的连接弯头处(如图1所示),通过水平弹簧减震器和竖直弹簧减震器可以消耗泵管的振动能量,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泵管对楼板支撑系统的铅锤和水平方向振动,可防治由于混凝土输送泵管震动导致的施工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有效保证了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和混凝土浇筑质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减震装置结构合理、拆装方便、受力均衡、稳定性好,可实现对泵管的减震降噪,使泵管在施工过程中牢固、安全和稳定,提高了工程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减震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减震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减震装置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减震装置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管减震装置,包括:底撑1、中部支撑框架2、上部支撑架3和水平减震架4,其中,中部支撑框架2固定于底撑1上,是由立柱21和横撑22连接而成的矩形立体框架结构,上部支撑架3呈矩形且其四角均通过竖直弹簧减震器5固定连接于中部支撑框架2的正上方,上部支撑架3内固定设置有十字型管卡31,所述十字型管卡31的中部设置有与泵管6外径配合的插孔,所述水平减震架4包括工字型管卡41和分别连接于所述工字型管卡41四个自由端的水平弹簧减震器42,所述工字型管卡41的中部设置有与泵管6外径配合的插孔,所述水平弹簧减震器42的自由端分别固定连接于中部支撑框架2的4个立柱21上。

该泵管减震装置设置于横向输送泵管与铅锤方向输送泵管的连接弯头处(如图1所示),通过水平弹簧减震器和竖直弹簧减震器可以消耗泵管的振动能量,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泵管对楼板支撑系统的铅锤和水平方向振动,可防治由于混凝土输送泵管震动导致的施工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有效保证了支撑系统的稳定性和混凝土浇筑质量。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水平弹簧减震器42的自由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中部支撑框架2的立柱21上。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竖直弹簧减震器5的两端均通过螺栓与上部支撑架3和中部支撑框架2固定连接。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中部支撑框架2焊接于底撑1上。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十字型管卡31的端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于上部支撑架3上。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十字型管卡31为对称式分体结构,通过螺栓连接后形成与泵管6外径配合的插孔。

作为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工字型管卡41为对称式分体结构,通过螺栓连接后形成与泵管6外径配合的插孔。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是按照递进的方式进行撰写的,着重强调各个实施方案的不同之处,其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见。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