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56502发布日期:2020-12-04 13:51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减速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减速机。



背景技术:

减速器是一种由封闭在刚性壳体内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齿轮-蜗杆传动所组成的独立部件,常用作原动件与工作机之间的减速传动装置。在原动机和工作机或执行机构之间起匹配转速和传递转矩的作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极为广泛。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同一型号减速器对电机只有一种固定比例的减速效果,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其他不同的产品时,常常需要进行转速的调节,如果使用的是传统减速器就需要进行更换其他的型号的减速机,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减速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减速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减速机,包括减速机外壳,所述减速机外壳为长方体金属结构,所述减速机外壳的左右侧边上端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圆形的孔,所述减速机外壳左右侧边圆形孔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共有两组,两组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的内圆处固定安装有电机旋转传导转轴,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为金属圆柱体结构,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的右端固定安装有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位于减速机外壳的右侧,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蜗杆。

所述减速机外壳的前侧边开设有移动轴承活动槽,所述移动轴承活动槽为椭圆结构,所述移动轴承活动槽的内部设置有移动轴承,所述移动轴承活动槽的左右侧内壁面均开设有移动轴承限位槽,所述移动轴承限位槽为l形结构,所述移动轴承的左右侧边均固定安装有移动轴承卡块,所述移动轴承卡块也为l形结构,所述移动轴承卡块位于移动轴承限位槽的内部,所述移动轴承卡块远离移动轴承内部中心的一端为斜面垂直向上的三棱柱状结构,所述减速机外壳的前侧边内部开设有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趋近移动轴承的一端与移动轴承限位槽联通,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的内部设置有移动轴承限位块,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趋近移动轴承的一端为斜面垂直向下的三棱柱状结构,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远离移动轴承的一段均固定安装有握杆,所述握杆为圆盘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远离移动轴承内部中心的一端外圆处固定安装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移动轴承内部中心的一端与握杆固定连接,所述弹簧趋近移动轴承内部中心的一端与减速机外壳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移动轴承的内圆处固定安装有动力输出传导转轴,所述动力输出传导转轴为圆柱体金属结构,所述动力输出传导转轴的后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变速涡轮,所述第一变速涡轮位于蜗杆的前侧边下方,所述第一变速涡轮与蜗杆啮合。

作为优选,所述蜗杆的后侧边下端设置有第二变速涡轮,所述第二变速涡轮与第一变速涡轮在减速机外壳内部呈镜像安装,所述第二变速涡轮的直径是第一变速涡轮直径的三分之二。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减速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新型减速机,通过法兰盘将电机固定安装于本减速机的右侧,此时将位于减速机外壳左右侧边前端的两组握杆同时向外抽去,于握杆趋近移动轴承一端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在移动轴承限位块的内部向远离移动轴承的一端移动,此时位于移动轴承限位槽内部与移动轴承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卡块在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移出移动轴承卡块的下方之后向下移动,随之与移动轴承卡块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在移动轴承活动槽的内部向下移动,位于移动轴承内圆处的动力输出传导转轴带动第一变速涡轮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变速涡轮远离蜗杆,此时握住位于减速机外壳后侧面的延伸到减速机外壳外部的动力输出传导转轴,将其向上抬,此时动力输出传导转轴带动与其外圆处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向上移动,此时与移动轴承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卡块其远离移动轴承一侧的斜面向上挤压移动轴承限位块趋近移动轴承一侧的斜面使移动轴承限位块向远离移动轴承的一侧移动,当移动轴承卡块移动到移动轴承限位块的上方时握杆拉动移动轴承限位块使其回弹到移动轴承卡块的下方,此时第二变速涡轮与蜗杆啮合,达到了在减速机内部调节转速已适应不同生产需求的效果。

(2)、该新型减速机通过法兰盘将电机固定安装于本减速机的右侧,此时将位于减速机外壳左右侧边前端的两组握杆同时向外抽去,于握杆趋近移动轴承一端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在移动轴承限位块的内部向远离移动轴承的一端移动,此时位于移动轴承限位槽内部与移动轴承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卡块在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移出移动轴承卡块的下方之后向下移动,随之与移动轴承卡块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在移动轴承活动槽的内部向下移动,位于移动轴承内圆处的动力输出传导转轴带动第一变速涡轮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变速涡轮远离蜗杆,此时握住位于减速机外壳后侧面的延伸到减速机外壳外部的动力输出传导转轴,将其向上抬,此时动力输出传导转轴带动与其外圆处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向上移动,此时与移动轴承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卡块其远离移动轴承一侧的斜面向上挤压移动轴承限位块趋近移动轴承一侧的斜面使移动轴承限位块向远离移动轴承的一侧移动,当移动轴承卡块移动到移动轴承限位块的上方时握杆拉动移动轴承限位块使其回弹到移动轴承卡块的下方,此时第二变速涡轮与蜗杆啮合,无需第二台减速机配合使用,达到了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轴承卡块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变速涡轮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减速机外壳、2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3电机旋转传导转轴、4法兰盘、5蜗杆、6移动轴承活动槽、7移动轴承、8移动轴承限位槽、9移动轴承卡块、10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11移动轴承限位块、12握杆、13弹簧、14动力输出传导转轴、15第一变速涡轮、16第二变速涡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一种新型减速机,如图1-4图所示,包括减速机外壳1,所述减速机外壳1为长方体金属结构,所述减速机外壳1的左右侧边上端中间位置均开设有圆形的孔,所述减速机外壳1左右侧边圆形孔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2,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2共有两组,两组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限位轴承2的内圆处固定安装有电机旋转传导转轴3,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3为金属圆柱体结构,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3的右端固定安装有法兰盘4,所述法兰盘4可用于固定向电机旋转传导转轴3传导动力的电机,所述法兰盘4为已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所述法兰盘4位于减速机外壳1的右侧,所述电机旋转传导转轴3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蜗杆5。

所述减速机外壳1的前侧边开设有移动轴承活动槽6,所述移动轴承活动槽6为椭圆结构,所述移动轴承活动槽6的内部设置有移动轴承7,所述移动轴承活动槽6的左右侧内壁面均开设有移动轴承限位槽8,所述移动轴承限位槽8为l形结构,所述移动轴承7的左右侧边均固定安装有移动轴承卡块9,所述移动轴承卡块9也为l形结构,所述移动轴承卡块9位于移动轴承限位槽8的内部,所述移动轴承卡块9远离移动轴承7内部中心的一端为斜面垂直向上的三棱柱状结构,所述减速机外壳1的前侧边内部开设有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10,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10趋近移动轴承7的一端与移动轴承限位槽8联通,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10的内部设置有移动轴承限位块11,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11趋近移动轴承7的一端为斜面垂直向下的三棱柱状结构,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11远离移动轴承7的一段均固定安装有握杆12,所述握杆12为圆盘状结构,所述移动轴承限位块11远离移动轴承7内部中心的一端外圆处固定安装有弹簧13,所述弹簧13远离移动轴承7内部中心的一端与握杆12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3趋近移动轴承7内部中心的一端与减速机外壳1固定连接,所述移动轴承7的内圆处固定安装有动力输出传导转轴14,所述动力输出传导转轴14为圆柱体金属结构,所述动力输出传导转轴14的后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变速涡轮15,所述第一变速涡轮15位于蜗杆5的前侧边下方,所述第一变速涡轮15与蜗杆5啮合,所述蜗杆5的后侧边下端设置有第二变速涡轮16,所述第二变速涡轮16与第一变速涡轮15在减速机外壳1内部呈镜像安装,所述第二变速涡轮16的直径是第一变速涡轮15直径的三分之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在使用时,通过法兰盘4将电机固定安装于本减速机的右侧,此时将位于减速机外壳1左右侧边前端的两组握杆12同时向外抽去,于握杆12趋近移动轴承7一端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10在移动轴承限位块11的内部向远离移动轴承7的一端移动,此时位于移动轴承限位槽8内部与移动轴承7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卡块9在移动轴承限位块卡块移动槽10移出移动轴承卡块9的下方之后向下移动,随之与移动轴承卡块9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7在移动轴承活动槽6的内部向下移动,位于移动轴承7内圆处的动力输出传导转轴14带动第一变速涡轮15向下移动使得第一变速涡轮15远离蜗杆5,此时握住位于减速机外壳1后侧面的延伸到减速机外壳1外部的动力输出传导转轴14,将其向上抬,此时动力输出传导转轴14带动与其外圆处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7向上移动,此时与移动轴承7固定连接的移动轴承卡块9其远离移动轴承7一侧的斜面向上挤压移动轴承限位块11趋近移动轴承7一侧的斜面使移动轴承限位块11向远离移动轴承7的一侧移动,当移动轴承卡块9移动到移动轴承限位块11的上方时握杆12拉动移动轴承限位块11使其回弹到移动轴承卡块9的下方。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