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5962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动接触轴承,特别是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
已有技术中,制造厂按照规定标准生产的单油楔圆筒动滑接触系列轴承,使用单位将其投入运行前或者更换新瓦时或者修复旧瓦时,都要采用传统工艺对其轴瓦进行人工研刮。人工研刮的轴瓦不仅存在不可避免的加工误差,使得轴瓦质量不稳定;而且由于人工刮瓦工艺本身就存在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大,耗费时间长等缺点;并且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专门高级技术工人来完成此工艺。因此,给安装、修配这类轴承带来很多困难。
为了解决人工研刮的轴瓦和工艺存在的问题,苏联国立动力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电机的安装》一书中Л.Б.李弗林提出了在安装大型电机时不必要人工研刮轴瓦(除非轴瓦变形)的主张。但是,他对如何实施这一主张没作具体的介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该系列轴承不仅不需要对其轴瓦进行人工研刮,而且能保证轴瓦与轴颈以最佳的配合间隙直接投入运行。并且在更换新瓦或者修复旧瓦时可将轴瓦改造成满足上述最佳配合间隙的轴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其轴瓦与轴颈的最佳配合间隙(即轴承径向间隙△)为轴转速n≥1500转/分时,△=1.2‰D+0.10毫米;轴转速n<1500转/分时,△=1.0‰D+0.10毫米。其中D为轴颈的公称直径(单位毫米)。轴承需要修复旧瓦的,其轴瓦与轴颈的配合间隙(即轴承径向间隙△′),根据旧瓦的具体情况,可在1.00△<△′≤1.20△范围内选取。用机床加工既具有最佳配合间隙又满足D′=△+d或D′0=△′+d要求的轴瓦。其中D′为轴瓦内孔的实际直径,D′0为修复后旧瓦内孔的实际直径,d为轴颈的实际直径(单位毫米)。轴颈的表面光洁度在
7或
7以上的,轴瓦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在
6~
7之间,其内孔的锥度和椭圆度在0.03~0.08毫米之间。轴瓦与轴颈为间隙配合。位于轴瓦内孔一侧或者两侧的进油楔,其进油端口在下轴瓦瓦口处,端口的大小以及位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且与油路相通。进油楔为一侧的,进油楔的进油方向应与轴的转动方向一致。进油楔长最好在下轴瓦离瓦口25°~30°(小瓦取大值,大瓦取小值)轴瓦内孔圆心角所夹范围之间,由铣床或镗床加工出进油楔。将与轴颈配合好的轴瓦安装在轴承座上,就可构成本实用新型所说的系列轴承。
由于该系列轴承在装配时不再对其轴瓦进行人工研刮,从而简化了工序,节省了时间。采用机床加工,不仅保证了轴瓦的质量,而且可在不占用大量生产时间、不改变原轴承结构和材质的情况下更换新瓦或者修复旧瓦,其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的剖面图。
下面结合图1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轴承的细节。
以转速n=1000转/分,轴颈[2]的公称直径D=200毫米的某电机的一只轴承为例。该轴承包括上轴瓦[3]、下轴瓦[6]、轴的轴颈[2]和轴承座[7]。测得轴颈[2]的实际直径d=200-0.20毫米,轴颈[2]的表面光洁度为
7。则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轴承最佳的轴承径向间隙[1]△=1.0‰D+0.10=1.0‰×200+0.10=0.30毫米,其轴瓦内孔的实际直径应为D′=△+d=0.30+200-0.20=200+0.10毫米。用机床(可以是车床或者铣床或者镗床等)将轴瓦加工成D′=200+0.10毫米的内孔。为保证轴瓦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在
6~
7之间,其锥度和椭圆度在0.03~0.08毫米之间,采用宝石刀头在车床上的精车轴瓦内孔。切削用量为切削速度为80~150米/分,吃刀深度为0.02~0.05毫米,走刀量为0.1~0.5毫米/转。位于轴瓦内孔两侧的进油楔[4]、[10],其进油端口在下轴瓦[6]瓦口处,端口的大小以及位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与油路相通。为了有足够的润滑油进入轴瓦下部形成油楔,以保证间隙值的作用,选择半径R= 4/5 × (D)/2 = 4/5 × 120/2 =80毫米的铣刀,在铣床上使铣刀轴心保持在轴瓦缝合面上,在下轴瓦〔6〕离瓦口25°~30°轴瓦内孔圆心角〔5〕所夹范围之间铣出进油楔〔4〕、〔10〕。将其轴的轴颈〔2〕装配在轴瓦内,再将轴瓦固定在轴承座〔7〕上即可直接投入运行。
更换新瓦时,以转速n=300转/分,轴颈〔2〕的公称直径D=120毫米的某电机的一只轴承为例。测得轴颈〔2〕的实际直径d=120-0,18毫米,轴颈〔2〕的表面光洁度为
7。则不刮瓦运行的该轴承的最佳轴承径向间隙△1.2‰D+0.10=1.2‰×0.10=0.244毫米,其轴瓦内孔的实际直径D′=△+d=0.244+120-0.18=120+0.064毫米。仍采用宝石刀头在车床上将轴瓦精车为120+0.064毫米的内孔,切削用量仍为切削速度为80~150米/分;吃刀深度为0.02~0.05毫米,走刀量为0.1~0.5毫米/转。以保证轴瓦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在
6~
7之间,锥度和椭圆度在0.03~0.08毫米之间。进油楔〔4〕、〔10〕长小于25°~30°轴瓦内孔圆心角所夹范围之间的,可选择半径为R= 4/5 × (D)/2 = 4/5 × 120/2 =48毫米的铣刀,使铣刀轴心保持在轴瓦缝合面上,然后铣出进油楔〔4〕、〔10〕。
修复旧瓦时,根据旧瓦内孔表面的质量情况或者磨损程度,其不刮瓦运行的轴承径向间隙△′的取值范围为1.00△<△′≤1.20△。以转速n=1000转/分,轴颈公称直径D=200毫米的某电机的一只轴承为例。测得轴颈〔2〕实际直径d=200-0.20毫米,表面光洁度为
7,旧瓦内孔的实际直径为200+0.08毫米。考虑到机床加工的要求,因此,取轴承径向间隙△′=1.17△=1.17×(1.0‰D+0.10)=1.17×(1.0‰×200+0.10)≈0.35毫米,则应修复的轴瓦内孔直径D′0=△′+d=0.35+200-0.20=200+0.15毫米。为了保证轴瓦内孔的加工精度,仍采用宝石刀头精车轴瓦内孔,其车削用量与上两实施例相同。
参照上述最佳实施例叙述时,可认为提供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构成。无论如何不是打算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在本技术领域
内训练有素的人员应该很清楚的是,可以作出各种各样的变体和改进,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
权利要求
1.滑动接触轴承,特别是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园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该轴承包括上轴瓦[3]、下轴瓦[6],轴的轴颈[2]和轴承座[7],轴瓦与轴颈[2]为间隙配合,其中轴颈[2]的表面光洁度在
7或
7以上,位于轴瓦内孔一侧或两侧的进油楔[4]、[10],其进油端口在下轴瓦[4]瓦口处,端口的大小以及位置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与油路相通,本实用新型其特征在于a.轴瓦内孔的实际直径为D′=Δ+d(毫米)其中,轴转速n≥1500转/分时,取Δ=1.2‰D+0.10毫米,轴转速n<1500转/分时,取Δ=1.0‰D+0.10毫米。上式中Δ(单位毫米)为轴承径向间隙[1],d(单位毫米)为轴颈[2]的实际直径,D(单位毫米)为轴颈[2]的公称直径。b.修复旧瓦时,轴承径向间隙Δ′在1.00Δ<Δ′≤1.20Δ范围内选取。其轴瓦内孔的实际直径D′o=Δ′+d(毫米)。c.用机床(可以是车床或铣车或镗床)加工满足D′=Δ+d或者D′o=Δ′+d的轴瓦内孔。d.轴瓦内孔的表面光洁度在
6~
7之间,其锥度和椭圆度在0.03~0.08毫米之间。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轴承,其特征在于进油楔长最好在25°~30°轴瓦内孔圆心角〔5〕所夹范围之间。
3.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轴承,其中的进油楔〔4〕、〔10〕的特征在于用铣床或镗床加工。
专利摘要
不刮瓦运行的单油楔圆筒滑动接触系列轴承。该系列轴承其特点是轴瓦不用人工研刮,或者只将更换的新瓦或需要修复的旧瓦用机床将其内孔加工改造后,便可直接投入运行。改进后的进油楔,使轴承有足够的贮油保证间隙值的作用。
文档编号F16C17/02GK85202797SQ85202797
公开日1986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1985年7月5日
发明者刘贵 申请人:冶金工业部攀枝花钢铁公司电修厂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