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75487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缓冲减振器。
在现有技术中一般汽车、轮船、舰船、仪器、机床等设备所使用减振器只有单一的减振作用,不能解决缓冲问题,且减振效果差;体积大、结构复杂、制造加工困难、成本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减振,又能缓冲作用的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造,经济价廉,减振缓冲性能好。
本实用新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由油缸、液压油、弹簧、变阻尼缓冲轴、导向衬套、密封圈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油缸(6)内设有上、下油腔,且上、下油腔间的分隔柱面(9)中开有缓冲轴(1)的通孔,变阻尼缓冲轴(1)底部平行于轴线开有节流孔,缓冲轴(1)的柱面下部开有眉毛槽,底部节流孔与眉毛槽通过另一垂直于轴线的节流孔连通。
其次按本实用新型的变阻尼缓冲轴(1)的阶梯处下部设有垫圈(4)和主弹簧(5)且垫圈(4)上部装有背弹簧(3)。
再其次将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的变阻尼缓冲轴(1)上端的导向衬套(7)中设置骨架式密封圈(2)和油缸(6)的底端设有油塞(8)保证液压油的正常工作。


如下
图1.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结构图图中(1)变阻尼缓轴 (2)骨架式密封圈 (3)背弹簧(4)垫圈(5)主弹簧(6)油缸(7)导向衬套(8)螺塞 (9)分隔柱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实施作进一步详述按图首先加工出阶梯形变阻尼缓冲轴(1),沿缓冲轴(1)底部中心平行轴线方向加工出节流孔,沿缓冲轴(1)下部外圆柱面加工出对称的眉毛槽,再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加工出另一节流孔,使眉毛槽和底部中心节流孔连通。
其次加工出具有上、下油腔的油缸(6)同时将上、下油腔的分隔柱面(9)沿中心线加工出缓冲轴(1)的通孔,使其与缓冲轴(1)下底间隙配合。
另外加工出导向衬套(7)使其套向口尺寸与缓冲轴(1)阶梯上部为间隙配合;再加工出垫圈(4)使其内孔尺寸与缓冲轴(1)阶梯下部为过盈配合。
装配时先将油缸(6)上、下油腔通过螺塞(8)装满液压油,将缓冲轴(1)阶梯下端装上主弹簧(5)再装入油缸(6)的上、下油腔内,并使缓冲轴(1)下端进入油腔分隔柱面(9)通孔内,将背弹簧(3)装入缓冲轴(1)阶梯上端,并使之上油腔口形成配合。
最佳实施例将本实用新型的上、下油腔直径33mm、长度325mm制作;油缸(6)直径50mm、长度400mm制作;变阻尼缓冲轴(1)阶梯下部直径16mm、长度290mm制作;缓冲轴(1)阶梯上端直径20mm、长度150mm制作;缓冲轴(1)的眉毛槽长度70mm、节流孔直径3mm、长度30mm制作。
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由油缸、液压油、弹簧、变阻尼缓冲轴、导向衬套、密封圈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油缸(6)内设有上、下油腔,且上、下油腔间的分隔柱面(9)中开有缓冲轴(1)的通孔,变阻尼缓冲轴(1)底部平行于轴线开有节流孔,缓冲轴(1)的柱面下部开有眉毛槽,底部节流孔与眉毛槽,通过另一垂直于轴线的节流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变阻尼缓冲轴(1)阶梯处下部设有垫圈(4)和主弹簧(5)且垫圈(4)上部装有背弹簧(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变阻尼缓冲轴(1)上端的导向衬套(7)中设置有骨架式密封圈(2),油缸(6)的底端设有油塞(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变阻尼缓冲减振器。由油缸、弹簧、液压油、变阻尼缓冲轴、导向衬套、密封圈等所组成,主要适用汽车、火车、轮船舰船的缓冲减振,同时还可以用于仪器、机床等设备需要缓冲减振的场合。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经济价廉、减振缓冲性能好。
文档编号F16F15/00GK2268808SQ9621729
公开日1997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1996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1996年7月26日
发明者赵守经 申请人:赵守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