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辆传动系中的旋转减振组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872214阅读:来源:国知局
矩器15可以已知的方式选择性地进行操纵,以建立至四个彼此互连的行星齿轮传动器组16a、16b、16c、16d的旋转连接。借助于这些行星齿轮传动器组16a、16b、16c、16d,可在多个分级的前进挡和后退挡之间切换。在输出轴之前的从动侧的传递元件18形成该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19的输出部,输出轴将驱动转矩引导至车辆的未示出的驱动轮。
[0054]变速器壳体12设有大容积的、在变速器壳体12的轴向方向上螺旋形地延伸经过多于一个周长的周向槽17,储能和减振元件4在周向方向上延伸地布置在该周向槽中。示出的是,储能和减振元件4翻转90°到附图平面中。实际上,螺旋压力弹簧20和减振构件21沿周向方向被装入螺旋形延伸的周向槽17中,并且以一端支撑在行星齿轮传动器组16b的齿圈9处,并且以其另一端支撑在未示出的在螺旋形的周向槽17中的止挡处。供旋转减振使用的储能容量可受螺旋形的周向槽17的横截面和长度影响。螺旋形的周向槽17的横截面越大,螺旋压力弹簧20的直径可越大,并且螺旋形的周向槽17具有越多的圈数,螺旋压力弹簧20可越长,由此可实现高的储能密度。变速器壳体12处的周向槽17的螺旋形的延伸由点划线表不。
[0055]在图9中示出的三个储能和减振元件4是唯一的螺旋压力弹簧20,其占据螺旋形的周向槽17的全部长度;或者是多个在周向方向上沿轴向依次布置的螺旋压力弹簧20,其在一侧支撑在齿圈9处并且在另一侧支撑在螺旋形的周向槽17中。
[0056]虽然在图9中仅将第二行星齿轮传动器组16b借助于其齿圈9经由储能和减振元件4耦联在变速器壳体12处,然而同样可行的是,将两个或者更多个行星齿轮传动器组16a、16b、16c、16d类似于示出的实施例那样耦联到变速器壳体12处,并且将这些行星齿轮传动器组并联地和/或串联地互连,根据行星齿轮传动器组16的行星齿轮传动器构件6、7、9中的哪一个按照档位选择通过制动与变速器壳体12接合,使得在每一所切换的档位中总是有至少一个储能和减振元件4发挥作用。
[0057]因为储能和减振元件4可被安置在壳体I中或确切地说在变速器壳体12中,此处与已知的旋转减振器相比存在明显更大的结构空间潜能,所以可提供明显更大的储能容积用于旋转减振,并且由于径向加速度引起的摩擦效应并不大。此外,该结构方式允许设置大的旋转角度,并且由此允许提供根据本发明的旋转减振器的大的工作能力。
[0058]在图10至图13中分别示出了一种车辆传动系,在该车辆传动系中布置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结构方式的旋转减振组件30、40、70、80的不同变型。所有这些变型的共同之处在于,构建在相应的旋转减振组件30、40、70、80中的传动器43、44、46、48不是具有传动比大于或者小于I的传统的行星齿轮传动器,而是具有数值为I的传动比,从而这些传动器43、44、46、48的输入转速和输出转速是相同的。
[0059]在图10和图12中示出的旋转减振组件30、70的两个变型中,传动器43、46的分别在输入侧或输出侧的传递元件33、38构造成正齿轮,其分别与内燃机31的驱动轴32或者与车辆变速器45的输入轴36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呈第一正齿轮33的形式的相应的输入侧的传递元件与第二正齿轮34啮合,该第二正齿轮不可相对旋转地布置在轴35上。在该轴35上也还固定有第三正齿轮37,该第三正齿轮与呈第四正齿轮38的形式的输出侧的传递元件齿啮入口 ο
[0060]传动器43的轴35在根据图10的变型中由支架39支承,储能和减振元件4固定在该支架上。该储能和减振元件4如在旋转减振组件50、60的第一结构方式中那样同样具有螺旋压力弹簧20和在作用方向上与螺旋压力弹簧平行布置的减振构件21。储能和减振元件4在径向外部、即远离支架地与壳体I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
[0061]在根据图12的变型中,在旋转减振组件70的传动器46中在径向外部布置有齿圈47,该齿圈支承在储能和减振元件4的支架39处。储能和减振元件4如已描述的那样构造并且在径向外部固定在壳体I处。第二正齿轮34和第三正齿轮37(这两个不可相对旋转地布置在轴35上)也与齿圈47啮合。
[0062]在图11和图13中示出的旋转减振组件40、80的两个变型中,传动器44、48的分别在输入侧或输出侧的传递元件构造成齿圈41、42,其分别与内燃机31的驱动轴32和与车辆变速器45的输入轴36不可相对旋转地连接。呈第一齿圈41的形式的相应的输入侧的传递元件与第二正齿轮34啮合,该第二正齿轮不可相对旋转地布置在轴35上。在该轴35上也还固定有第三正齿轮37,该第三正齿轮与呈第二齿圈42的形式的输出侧的传递元件齿啮合。
[0063]传动器44的轴35在根据图11的变型中由支架39支承,储能和减振元件4固定在该支架处。该储能和减振元件4如已结合图10和图12所描述的那样构造以及布置。
[0064]在根据图13的变型中在旋转减振组件80的传动器48中在径向内部布置有太阳轮49,太阳轮支承在储能和减振元件4的支架39处。储能和减振元件4如已描述地那样构造并且在径向外部固定在壳体I处。第二正齿轮34和第三正齿轮37(其不可相对旋转地布置在一根被分开的轴35a、35b上)因此不仅分别与输入侧的齿圈41和输出侧的齿圈42的齿嗤合,而且也与布置在径向内部的太阳轮49的齿啮合。轴35a、35b构造成两件式的,以实现经由储能和减振元件4将轴35a、35b以及固定在其上的齿轮34、37减振地支撑到壳体I处。
[0065]附图标记列表:
[0066]I 壳体
[0067]2驱动侧的传递元件、轴
[0068]3从动侧的传递元件、轴
[0069]4储能和减振元件
[0070]5行星齿轮传动器
[0071]6太阳轮、行星齿轮传动器构件
[0072]7行星架、行星齿轮传动器构件
[0073]8行星轮
[0074]9齿圈、行星齿轮传动器构件
[0075]10自由轮机构
[0076]11制动器
[0077]12变速器壳体
[0078]13驱动侧的传递元件、轴
[0079]14锁止离合器
[0080]15变矩器
[0081]16a_16d行星齿轮传动器组
[0082]17周向槽
[0083]18从动侧的传递元件、轴
[0084]19车辆变速器、行星齿轮自动变速器
[0085]20螺旋压力弹簧
[0086]21减振构件
[0087]30旋转减振组件
[0088]31内燃机
[0089]32内燃机的驱动轴
[0090]33驱动侧的传递元件、第一齿轮
[0091]34第二齿轮
[0092]35 轴
[0093]35a第一分轴、第一轴区段
[0094]35b第二分轴、第二轴区段
[0095]36变速器输入轴
[0096]37第三齿轮
[0097]38从动侧的传递元件、第四齿轮
[0098]39 支架
[0099]40旋转减振组件
[0100]41驱动侧的传递元件、第一齿圈
[0101]42从动侧的传递元件、第二齿圈
[0102]43旋转减振组件30的变速器
[0103]44旋转减振组件40的变速器
[0104]45车辆变速器
[0105]46旋转减振组件70的变速器
[0106]47 齿圈
[0107]48旋转减振组件80的变速器
[0108]49太阳轮
[0109]50旋转减振组件
[0110]60旋转减振组件
[0111]70旋转减振组件
[0112]80旋转减振组件
【主权项】
1.一种在车辆传动系中的支承在壳体(1、12)中的旋转减振组件(30、40、50、60、70、80),该旋转减振组件具有:驱动侧的传递元件(2、13)和从动侧的传递元件(3、18)以及布置在所述驱动侧的传递元件(2、13)与所述从动侧的传递元件(3、18)之间的行星齿轮传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