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液体气化器钢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15730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液体气化器钢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化气钢瓶,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隔层结构的液体气化器钢瓶,以充分地利用液体燃料为主,添加剂为辅的液体燃料等。
背景技术
现有的液化气钢瓶的瓶体为整体一个腔室。虽然具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等特点,但多只能采用较为优质的石油液化气作燃料,该燃料在钢瓶内的压力较大,有一定的危险性,且易于产生液化气的残液等。为此,众多的申请人为减少瓶内的残液作了不懈的努力。例如,一种名为“一种液化汽残液气化装置”,为双腔管结构形式。其中一个腔道为出气道,上口位可与钢瓶角阀的气口连接,另一个腔道为进气道,上口位于钢瓶上部,与瓶内气态部分相通。双腔管的下口接近钢瓶底部,作为进液口,使用时液化气从进气口进入,通过管道下部的液体,然后从出气口经角阀至液化气灶燃烧。这样可使瓶内的残液随气溢出,避免了残液的存积。但上述结构仍然只能采用液化气作燃料,难能采用来源较为广泛的碳五之类的液体燃料。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的钢瓶难于充分地使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液体燃料,且燃烧不稳定或不甚充分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所述的瓶体内设置有隔板,在隔板上设有连接管道,管道的另一端与调节减压阀相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将调节减压阀与设于一旁的低压减压阀相接;在所述低压减压阀上设置有向下的气管,其开口设置于近隔板处;在瓶体的上部设有出气口,且通过低压减压阀与出气管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的气管下端部大体呈横向弯曲,且在其上分布设有若干个小孔。这样,可使添加剂(例如二甲醚等)或带有添加剂的液体燃料通过气管的布气,与钢瓶上部的碳五之类的液体燃料充分地接触,并混合或夹带至燃具中充分地燃烧。
作为优选,所述的隔板设置在瓶体高度的1/3-2/3之间,其下安置有添加剂,其上方设置有液体燃料;而所述的低压减压阀和调节减压阀并置于瓶体的顶部;管道垂直布置于瓶体内,以使整体结构更趋合理。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独特,制作成本不高,能充分地利用来源较为广泛,价格较为低廉,生产较为安全的液体燃料,使用成本低,无残液,无回火,燃烧稳定,污染空气少,气灶通用性好等特点。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局部剖面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实施例在液化气钢瓶的1/2处焊接一块隔板1,把瓶体整体分为上下两个腔室,隔板1上焊接一根垂直连接管道2与另一端的调节减速压阀4相连接,调节减压阀4通过横向连接管9与并置的低压减压阀5相接。低压减压阀5设置有向下的气管7,气管7的开口接近隔板1处,近开口段8大体呈横向弯曲状,且在其上分布设有若干小孔;在瓶体3的顶部设有出气管6,通过低压减压阀5与出气管7相连。
使用时,打开调节减压阀4和低压减压阀5,隔板1下层的添加剂11(例如二甲醚等)或带有添加剂的液体燃料12变成气体,通过连接管道2,依次经过调节减压阀4和低压减压阀5,进入出气管7,并由出气管7的下端小孔产生气泡,添加剂11的气泡上升与隔板1上部的碳五之类的液体燃料充分地接触,混合或夹带了液体燃料的气体,由出气口10经低压减压阀5和出气管6输送至燃烧灶中充分燃烧。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液体气化器钢瓶,包括瓶体,设置于瓶体上的减压阀,其特征是在所述的瓶体内设置有隔板(1),在隔板上设有连接管道(2),管道的另一端与调节减压阀(4)相连接,并通过连接管(9)将调节减压阀(4)与设于一旁的低压减压阀(5)相接;在所述低压减压阀(5)上设置有向下的气管(7),其开口设置于近隔板(1)处;在瓶体的上部设有出气口(10),且通过低压减压阀(5)与出气管(6)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液体气化器钢瓶,其特征是在所述的气管(7)的下端部(8)大体呈横向弯曲,且在其上分布设有若干个小孔。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层液体气化器钢瓶,其特征是在所述的隔板(1)设置在瓶体高度的1/3-2/3之间,其下安置有添加剂(11),其上方设置有液体燃料(12);而所述的低压减压阀(5)和调节减压阀(4)并置于瓶体(3)的顶部;管道(2)垂直布置于瓶体(3)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隔层结构的液体气化器钢瓶。它主要是在所述的瓶体内设置有隔板,在隔板上设有连接管道,管道的另一端与调节减压阀相连接,并通过连接管将调节减压阀与设于一旁的低压减压阀相接;在所述低压减压阀上设置有向下的气管,其开口设置于近隔板处;在瓶体的上部设有出气口,且通过低压减压阀与出气管相连。因此,具有结构合理、独特,制作成本不高,能充分地利用来源较为广泛,价格较为低廉,生产较为安全的液体燃料,使用成本低,无残液,无回火,燃烧稳定,污染空气少,气灶通用性好等特点。
文档编号F17C1/00GK2535649SQ0220807
公开日2003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2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2年3月20日
发明者杨国栋, 杨国柱 申请人:杨国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