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固定机构的多工位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04767发布日期:2019-12-03 18:4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固定机构的多工位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有固定机构的多工位灌装机。



背景技术:

灌装机是目前广泛适用于食品、日化、医药、油脂等各行业,可灌装不同液体类产品的机器。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内包装行业也对灌装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包装行业对液体灌装机的要求更加多样化,灌装机的多功能发展趋势成必然。其发展趋势是不断提高单机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灌装适应性,改善整条灌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

我国现在多采用公告号为cn205241214u的直线灌装机,包括依次并排连接的推瓶机构、进瓶输送机构、自动送瓶机构及出瓶输送机构,以及设置于自动送瓶机构上方的灌装机构;自动送瓶机构包括送瓶机架,设置于送瓶机架上的驱动结构,与驱动结构连接的驱动链条;送瓶机架还包括与进瓶输送机构和出瓶输送机构对接的送瓶平台,驱动链条部分铺设于送瓶平台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灌装机直接将空瓶子放置在进瓶输送机构上,通过推瓶机构将瓶子推动至灌装机构下方,这种灌装机有时因为瓶子异型或瓶子重心过高,瓶子过小,在传送过程中容易倾倒,在灌装前倾倒会影响整个灌装的效率,在灌装之后倾倒不仅会影响生产效率还会导致原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带有固定机构的多工位灌装机,其在传输瓶子的过程中不易倾倒,具有稳定传输和灌装的优点,提高了灌装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带有固定机构的多工位灌装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端设置有传输转盘,所述传输转盘上开设有五个以上的放置槽,所述机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滑移杆,所述滑移杆滑动插接在传输转盘上,所述滑移杆呈“l”形设置,所述滑移杆位于传输转盘上方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夹板,所述夹板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板,所述放置槽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朝向放置槽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灌装瓶子放置在放置槽内的时候,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带动滑移杆移动,滑移杆带动夹板移动,放置槽两侧的夹板共同移动抵动灌装瓶子,使灌装瓶子能够较为稳定的放置在传输转盘上,在传输转盘转动的时候能够带动灌装瓶子平稳的移动进行灌装,因此在传输瓶子的过程中不易倾倒,具有稳定传输和灌装的优点,提高了灌装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输转盘的一侧设置有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设置在传输转盘一侧的支撑架、设置在支撑架两侧的传输带组件、与支撑架固定连接的进料管、与支撑架固定连接的第二气缸,所述传输带组件延伸至支撑架的上方,所述进料管的下端侧壁开设有缺口,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朝向进料管设置,且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与缺口相匹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灌装的空瓶子放置在进料管内,在重力的作用下瓶子堆积在缺口处,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带动推板移动,推板抵动灌装瓶子,使灌装瓶子移动到两个传输带组件之间,传输带组件能够带动灌装瓶子移动,使灌装瓶子向传输转盘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灌装空瓶的传输,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推板朝向进料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橡胶板的设置能够使推板在与灌装瓶子相抵接的时候对灌装瓶子起到一定的防护,从而灌装瓶子的上料的时候不会发生磨损的现象,提高灌装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输带组件中设置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橡胶环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传输带组件运行的时候,第一皮带轮循环转动带动灌装瓶子进行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橡胶环板能够与灌装瓶子相互抵接,从而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对灌装瓶子起到磨损破坏的现象,能够保证灌装成品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的一侧设置有电动导轨,所述电动导轨上滑动连接有滑移板,所述滑移板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固定连接有y型气动手指,所述y型气动手指联动有夹臂,所述夹臂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橡胶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动导轨启动,滑移板在电动导轨上移动,滑移板带动支撑杆进行滑移,当支撑杆滑移到灌装瓶子一侧的时候,启动y型气动手指,y型气动手指联动夹臂作用于灌装瓶子,y型气动手指将灌装瓶子夹动至放置槽内,从而能够实现对灌装瓶子的传输上料,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机构的一侧设置有传输机构,所述传输机构包括设置在传输转盘下方的第二电机、与第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转动盘、与转动盘固定连接的转动臂、与转动臂固定连接的拨动杆、设置在转动盘一侧的转动轮、开设在转动轮上的第二拨动槽、与转动轮同轴连接的第二主动轮、设置在第二主动轮一侧的第二从动轮、与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联动的第二皮带轮,所述拨动杆与拨动槽匹配设置,所述第二皮带轮的外侧固定连接有承接管,且承接管设置有多个,所述承接管与放置槽匹配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带动转盘和转动臂转动,第二转动臂带动拨动杆转动,拨动杆与转动轮上的拨动槽相匹配,从而拨动杆能够带动转动轮转动,转动轮带动第二主动轮转动,第二主动轮通过第二皮带轮带动第二从动轮转动,从而第二皮带轮能够带动承接管间歇转动,承接管能够与放置槽的移动相匹配,在承接管与放置槽相对应的时候,启动第一气缸,使夹板与灌装完成后的瓶子相脱离,灌装瓶子从放置槽中掉落进承接管内,实现灌装瓶子的下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接管内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承接管内的橡胶垫能够对灌装瓶子起到防护的作用,防止瓶子在落入承接管内受到刮伤磨损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架上端转动连接有多个抵触辊,相邻所述抵触辊相互贴合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传输带组件对瓶子进行传输的时候,瓶子能够与支撑架上端相抵接,抵触辊的设置能够减小瓶子与支撑架的摩擦,从而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对灌装瓶子造成磨损的现象,提高灌装成品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缺口远离第二气缸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灌装瓶子堆积在缺口处的时候,弹性挡板能够对灌装瓶子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瓶子轻易与进料管相脱离,在第二气缸启动联动推板抵动瓶子的时候,弹性挡板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从而瓶子能够顺利与进料管相脱离,实现瓶子的精准传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第一气缸带动夹板移动,放置槽两侧的夹板共同移动抵动灌装瓶子,使灌装瓶子能够较为稳定的放置在传输转盘上,在传输转盘转动的时候能够带动灌装瓶子平稳的移动进行灌装;

2、进料机构的设置能够带动灌装瓶子移动,使灌装瓶子向传输转盘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灌装空瓶的传输,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3、电动导轨与y型气动手指的配合可以将灌装瓶子夹动至放置槽内,从而能够实现对灌装瓶子的传输上料,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4、传输机构的设置能够实现瓶子的自动下料,节省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体现多工位灌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体现第一气缸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体现进料机构、电动导轨以及y型气动手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体现图3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用于体现图3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是用于体现传输机构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用于体现承接管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传输转盘;3、放置槽;4、滑移杆;5、夹板;51、第一橡胶板;6、第一气缸;7、进料机构;71、支撑架;711、抵触辊;72、传输带组件;721、第一电机;722、第一主动轮;723、第一从动轮;724、第一皮带轮;7241、橡胶环板;73、进料管;731、缺口;732、弹性挡板;74、第二气缸;741、推板;742、第二橡胶板;8、电动导轨;81、滑移板;82、支撑杆;9、y型气动手指;91、夹臂;92、第三橡胶板;10、传输机构;101、第二电机;102、转动盘;103、转动臂;104、拨动杆;105、转动轮;106、第二拨动槽;107、第二主动轮;108、第二从动轮;109、第二皮带轮;11、承接管;111、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带有固定机构的多工位灌装机,灌装机的整体工作过程可以参照公告号为cn207986656u的实用新型专利。

如图1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上端设置有传输转盘2,传输转盘2上开设有十个以上的放置槽3,灌装瓶子与放置槽3相匹配设置,放置槽3的两侧设置有滑移杆4,滑移杆4与传输转盘2滑动连接,滑移杆4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夹板5,夹板5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橡胶板51,夹板5能够与第一橡胶板51共同对灌装瓶子进行夹紧。

如图1所示,传输转盘2的一侧设置有进料机构7,进料机构7的一侧设置有电动导轨8和y型气动手指9,在进料机构7带动灌装瓶子进行移动的时候,电动导轨8和y型气动手指9能够实现灌装瓶子的上料,上料后的瓶子跟随传输转盘2移动进行灌装和旋盖,进料机构7的一侧设置有传输机构10,传输机构10设置在进料机构7背离传输转盘2传输方向的一侧,在灌装完成后,传输机构10能够实现灌装成品的下料。

如图2所示,机架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一气缸6,滑移杆4与第一气缸6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滑移杆4呈“l”形设置,第一气缸6的输出端朝向放置槽3设置,启动第一气缸6,第一气缸6带动滑移杆4和夹板5向放置槽3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将瓶子夹紧。

如图3所示,进料机构7包括设置在传输转盘2一侧的支撑架71、设置在支撑架71两侧的传输带组件72、与支撑架71固定连接的进料管73、与支撑架71固定连接的第二气缸74,传输带组件72延伸至支撑架71的上方。

如图3所示,传输带组件72包括与支撑架71固定连接的第一电机721、与第一电机721输出端固定连接的第一主动轮722、设置在第一主动轮722一侧的第一从动轮723、与第一主动轮722和第一从动轮723联动的第一皮带轮724,启动第一电机721,第一电机721带动第一主动轮722转动,第一主动轮722通过第一皮带轮724联动第一从动轮723转动,支撑架71两侧的第一皮带轮724循环转动,从而能够带动灌装瓶子移动。

如图4所示,第一皮带轮724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橡胶环板7241,在传输带组件72运行的时候,第一皮带轮724循环转动带动灌装瓶子进行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橡胶环板7241能够与灌装瓶子相互抵接,能够保证灌装成品的质量。

如图5所示,进料管73的下端两侧壁开设有缺口731,第二气缸74的输出端朝向进料管73设置,且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推板741,推板741与缺口731相匹配设置,推板741朝向进料管7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橡胶板742,将灌装的空瓶子放置在进料管73内,在重力的作用下瓶子堆积在缺口731处,启动第二气缸74,第二气缸74带动推板741移动,推板741抵动灌装瓶子,使灌装瓶子移动到两个传输带组件72之间,传输带组件72能够带动灌装瓶子移动,使灌装瓶子向传输转盘2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实现灌装空瓶的传输。

如图5所示,支撑架71上端转动连接有多个抵触辊711,相邻抵触辊711相互贴合设置,瓶子在传输的时候能够与支撑架71上端相抵接,抵触辊711的设置能够减小瓶子与支撑架71的摩擦。

如图5所示,缺口731远离第二气缸7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性挡板732,弹性挡板732能够对灌装瓶子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防止瓶子轻易与进料管73相脱离,并且也能够保证灌装瓶子顺利的出料。

如图4所示,电动导轨8上滑动连接有滑移板81,滑移板81上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杆82,y型气动手指9与支撑杆82固定连接,y型气动手指9联动有夹臂91,夹臂91上固定连接有第三橡胶板92,启动电动导轨8,滑移板81在电动导轨8上移动,滑移板81带动支撑杆82进行滑移,当支撑杆82滑移到灌装瓶子一侧的时候,启动y型气动手指9,y型气动手指9联动夹臂91作用于灌装瓶子,y型气动手指9将灌装瓶子夹动至放置槽3内,从而能够实现对灌装瓶子的传输上料。

如图6所示,传输机构10包括设置在传输转盘2下方的第二电机101、与第二电机101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转动盘102、与转动盘102固定连接的转动臂103、与转动臂103固定连接的拨动杆104、设置在转动盘102一侧的转动轮105、开设在转动轮105上的第二拨动槽106、与转动轮105同轴连接的第二主动轮107、设置在第二主动轮107一侧的第二从动轮108、与第二主动轮107和第二从动轮108联动的第二皮带轮109,拨动杆104与拨动槽匹配设置,第二皮带轮109外侧固定连接有承接管11,且承接管11设置有多个,承接管11与放置槽3匹配设置。

如图6所示,启动第二电机101,第二电机101带动转盘和转动臂103转动,第二转动臂103带动拨动杆104转动,拨动杆104与转动轮105上的拨动槽相匹配,从而拨动杆104能够带动转动轮105转动,转动轮105带动第二主动轮107转动,第二主动轮107通过第二皮带轮109带动第二从动轮108转动,从而第二皮带轮109能够带动承接管11间歇转动,承接管11能够与放置槽3的移动相匹配,在承接管11与放置槽3相对应的时候,启动第一气缸6,使夹板5与灌装完成后的瓶子相脱离,灌装瓶子从放置槽3中掉落进承接管11内,实现灌装瓶子的下料。

如图7所示,承接管11内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11,承接管11内的橡胶垫111能够对灌装瓶子起到防护的作用,防止瓶子在落入承接管11内受到刮伤磨损的现象。

具体工作过程:将灌装的空瓶子放置在进料管73内,进料机构7能够带动灌装瓶子向传输转盘2的方向移动,电动导轨8和y型气动手指9能够实现灌装瓶子的上料,第一气缸6能够使灌装瓶子在跟随传输转盘2移动的时候更加的稳定,上料后的瓶子跟随传输转盘2移动进行灌装和旋盖,在灌装完成后,传输机构10能够实现灌装成品的下料,实现灌装瓶子的自动化上下料。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