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阵列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880700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微阵列反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分析技术,微机电加工技术与化学表面改性技术,提供了一种 通过旋转滑移操作实现多种微量液样分步进样并混合反应的微阵列反应装置,可用于生物 化学分析及环境监控方面的研究,非常适合于临床应用尤其是医疗定点诊断领域。
背景技术
微流控分析技术(Microfluidics)的发展使得芯片实验室(Lab on a chip)与微 全分析系统(Micro-total analysis system, μ-TA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技术通过控 制及操作微加工通道中的液样来有效实现包括样品前处理,反应,分离与检测等所有的分 析步骤。微流控分析技术已应用在多种生物分析方法中,诸如电泳分离,免疫分析,核酸扩 增检验,细胞操纵等等。由于基于微流控分析技术的分析装置往往具有微型化,集成化,制 作简易,方便携带等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为生化环境样品的实时检测、现场分析提供高效便 捷的手段,尤其适合应用于医疗点即时诊断(Point of Care Testing)领域。大规模并行试验分析的微型化与简单化一直以来都是微流控分析技术在应用上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目标是获得更小体积的样品消耗量,更少的人力操作成本,以及更 高的实验效率。目前已有各式依赖不同原理的微流控系统被开发出来用于微纳级的大规模 并行试验分析。这些系统往往具有较为复杂的进样控制系统,如引入了微阀与微泵等装置 来控制实现不同反应样品依次装填到对应反应腔这一繁复的进样过程。由于系统中还需要 外加一些水力驱动设备或是采用透气性较高的材料来完成密封尾端的填注,客观上使得装 置中反应物的贮存实现起来变得相当困难。CD型的微流控芯片装置是一类依靠电渗流,气 动阀,或是离心力来进行流体驱动控制的新型微流控芯片方案,它能够在一片CD芯片上同 时进行多达数百组的并行试验分析。然而,这类系统往往较为复杂,并且依赖高精度的机械 来实现流动控制与检测,一般条件下不太容易实现。由于易加工与高通量的特点,基于微孔 板的系统是另一类具有应用可能的大规模并行试验分析系统,但是这些系统普遍面临着一 些技术上的障碍,例如在微孔中无法贮存纳升级溶液,湿度很难控制,以及亚微升级液样平 行分配技术受限等问题,因此也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液滴技术是近年来在微流控芯片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操纵微小体积液体的技术,最常见的应用是作为微反应器。在微流 控芯片上产生液滴,是利用特殊的表面化学性质来控制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以其中一种 作为连续相,另一种作为分散相,分散相以微小体积(10_15 I(T9L)单元的形式分散于连续 相中,形成液滴。作为微反应器的载体,液滴具有体积小,无扩散,样品间无交叉污染,反应 条件稳定,以及混合效率高等诸多优点。但是液滴在实现与操作方面较为繁琐,且必须依赖 外部驱动设备。2009年,Ismagilov研究小组的Du Wenbin基于利用特殊表面化学现象对液样进 行控制这一液滴技术的核心思想,从简化加工与控制方式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结构上类似 于微孔板预进样方法的微流控大规模并行阵列反应器装置SlipChip。这个装置由上下独立的两片刻蚀有微连通通道与阵列状贮样微孔的玻璃板组成。玻璃底板与顶板都有各自的贮样孔,在实验前可在单独放置的底板贮样孔中预装样,实验 中将顶板盖在底板上紧密接触并将各自互补的离散微孔与连通通道对齐形成完整的液流 进样通道。完成所有进样操作后,可将顶板相对于底板进行手动平移,装满样品的贮样孔脱 离连通通道而将样品密封在两玻璃板之间,反应时则再次手动平移顶板,使得上下板各自 的贮样孔发生重合,两孔中液样发生接触进而完成混合与反应,随后可进行各种常规检测 方法获取反应结果。该反应装置结构简单,加工相对方便,同时结合了液滴技术与微孔板方 法的优点,能自由操控可控体积的微量液样实现进样,贮存,转移,以及混合反应。但是该方 法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玻璃板刻蚀加工方法相对较繁琐,实验中手动操作难以准确定位, 以及上下板实验前准备及固定存在困难等等,还无法满足生化与环境的实时检测,现场分 析以及医疗点即时诊断等应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微流控芯片大规模并行试验分析系统的缺点,提供一种结 构简单,操作方便灵活,可实现进样与混合多步控制,结果稳定可靠的微阵列反应装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阵列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从上至下放置的顶 层进样层、顶层反应层、底层反应层和底层基片层;其中顶层进样层与顶层反应层键合组成 顶层芯片,底层反应层与底层基片层键合组成底层芯片;顶层芯片和底层芯片上设置的样品进样孔,贮样孔,出样孔,连通孔以及连通通道 均以贯穿中轴的中心圆通孔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不同半径的圆周上;经键合后两层芯片 上对应的连通孔与连通通道都完全对齐并形成部分连通的离散流体通道阵列,而贮样孔则 不与任何通道相连,形成孤立的圆孔阵列;在顶层进样层的最外圈圆周上设置有一圈指示 旋滑角度方位用的刻度,在底层基片层上的最外圈圆周上设置有一圈对应的指针;顶层芯片与底层芯片之间为轴连接,两者之间能够旋转滑移。上述技术方案的一种优选的结构实现方式为顶层进样层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 第一进样孔,第一出样孔,第二进样孔与第二出样孔,上层连通通道以及旋转指示刻度;第 一进样孔和第一出样孔位于中心通孔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且第一进样孔靠近中心,第一出 样孔靠近外周边缘;第二进样孔与第二出样孔位于中心通孔相邻的另一个半径方向上,且 第二进样孔靠近中心,第二出样孔靠近外周边缘;第二进样孔与第二出样孔之间设置间隔 式的上层连通通道;刻度则位于以通孔为中心的最外周边缘处;另外,第一进样孔和第二 进样孔位于以通孔为中心的同一半径圆周上,第一出样孔和第二出样孔则位于以通孔为中 心、另一半径的同一圆周上;顶层反应层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至少三个第一贮样孔,第一出样 孔与至少六个上层连通孔;第一进样孔和第一出样孔位于中心通孔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且 第一进样孔靠近中心,第一出样孔靠近外周边缘;各第一贮样孔位于第一进样孔与第一出 样孔之间的直线上且依次排开;各上层连通孔位于中心通孔相邻的另一个半径方向上,且 两两相邻依次排开成一条直线,每组相邻的两孔间距小于第二贮样孔的直径大小;底层反应层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至少六个下层连通孔,第一出样 孔和至少三个第二贮样孔;第一进样孔和第一出样孔位于中心通孔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且 第一进样孔靠近中心,第一出样孔靠近外周边缘;下层连通孔DH位于第一进样孔与第一出样孔之间,且两两相邻依次排开成一条直线,每组相邻的两孔间距小于第一贮样孔的直径 大小;各第二贮样孔位于中心通孔相邻的另一个半径方向上;第二贮样孔到中心通孔的距 离与顶层反应层上第一贮样孔到中心通孔的距离对应相等;底层基片层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下层连通通道以及指示旋转方位的指针;间隔 式的下层连通通道位于中心通孔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三角形指针则与图中顶层进样层上的 刻度相对应,位于以通孔为中心的次最外周边缘处;所有上层连通通道和下层连通通道都与中心通孔的半径方向平行,所有贮样孔直 径尺寸相同。本发明装置上每层芯片上的样品进样孔,贮样孔,出样孔,连通孔以及连通通道都 以贯穿中轴的中心圆孔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不同半径的圆周上,整个通道图案具有中心 对称性,使得样品的进样,贮存,混合,反应与结果检测都在芯片上完成。整套反应装置由 顶层芯片,底层芯片与固定芯片用的旋滑中轴三部分组成。顶层芯片与底层芯片的中央都 预留有一个让旋转中轴贯穿的中心圆孔,旋转中轴则通过此中心圆孔将两层芯片对齐并固 定,使之形成可滑动的紧密接触,同时无论是顶层芯片还是底层芯片都可绕此中轴进行旋 转滑动,控制上下两层芯片中的连通通道或是贮样孔发生相对运动,形成或开或关的流体 通道,实现对微量液样的灵活操作,并且不会造成毛细渗漏避免了样品损失与交叉污染,操 作过程简单明了,并且旋转即可反应得到结果,实现了即装即用的高效与快捷,具有微型 化、便携化和集成化的优点,符合现场分析与即时诊断的需要。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总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顶层芯片与底层芯片的组成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顶层进样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顶层反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底层反应层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底层基片层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组装后整体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操作步骤一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操作步骤二示意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操作步骤三示意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样品X进样通道连通时装置相关部位的侧面 剖视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样品Y进样通道连通时装置相关部位的侧面 剖视示意图。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装置的样品X与样品Y混合时装置相关部位的侧面 剖视示意图。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CCD捕捉的荧光素钠淬灭反应前后的荧光照片。第一行 为浓度依次为2 μ M,4 μ M,6 μ Μ,8 μ M荧光素钠溶液的贮样孔图片;第二行为浓度依次为 2μΜ,4μΜ,6μΜ,8μΜ荧光素钠溶液经2Μ碘化钾淬灭后的贮样孔图片。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经淬灭后荧光素溶液的相对荧光强度与初始浓度间的线 性关系图;初始荧光素钠溶液的浓度依次为2 μ M,4 μ M,6 μ M,8 μ M,一次线性拟合,R2 = 0.99396。图中,1为顶层进样层,2为顶层反应层,3为底层反应层,4为底层基片层,5为中心 通孔,6为六角螺帽,7为外围刻度,8为外围指针,S为第一进样孔,Sw为第一出样孔,B为 第二进样孔,Bw为第二出样孔,UC为上层连通通道,UH为上层连通孔,Ss1, Ss2, Ss3为样品 X贮样孔,Bs1, Bs2, Bs3为样品Y贮样孔,DH为下层连通孔,DC为下层连通通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借助实施例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以下实施例仅是说明性的,本发 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实例本实例包含有八个反应单元的微阵列反应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微阵列反应装置从上至下共由顶层进样层1,顶层反应层2,底层反应 层3与底层基片层4四层结构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顶层进样层1与顶层反应层2组成 顶层芯片,底层反应层3与底层基片层4组成底层芯片,这顶底两层芯片可拆分开并可相对 滑动。设样品Χ、Υ为用于测试的任意二种不同种类的反应物,且样品X为第一样品,样品Y 为第一样品。如图3-图6所示,顶层进样层1,顶层反应层2,底层反应层3与底层基片层4上 均设置有中心通孔5与八个沿中心通孔整圈外周均勻分布的结构相同的反应子单元,对应 分布在顶层进样层1,顶层反应层2,底层反应层3与底层基片层4的反应子单元共同构成 一个反应单元。如图3所示,顶层进样层1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S,第一出样孔Sw, 第二进样孔B与第二出样孔Bw,弓丨导样品Y进样的四段哑铃型上层连通通道UC以及标记旋 转方位的刻度7。其中,进样孔S和出样孔Sw位于中心通孔5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且S靠近 中心,Sw靠近外周边缘;进样孔B与出样孔Bw位于中心通孔5相邻的另一个半径方向上, 且B靠近中心,Bw靠近外周边缘;进样孔B与出样孔Bw之间设置有四段上层连通通道UC ; 刻度7则位于以通孔5为中心的最外周边缘处。另外,进样孔S和进样孔B与位于以通孔 5为中心的同一半径圆周上,出样孔Sw和出样孔Bw则位于以通孔5为中心、另一半径的同 一圆周上。如图4所示,顶层反应层2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S,样品X三个第一 贮样孔SSl、Ss2、Ss3,第一出样孔Sw与引导样品Y进样的六个上层连通孔UH。其中,进样孔 S和出样孔Sw位于中心通孔5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且S靠近中心,Sw靠近外周边缘;贮样 孔SSl、Ss2、Ss3位于进样孔S与出样孔Sw之间的直线上且依次排开,Ss1靠近中心,Ss2在 中间,Ss3靠近外周;六个上层连通孔UH位于中心通孔5相邻的另一个半径方向上,且两两 相邻成三组依次排开成一条直线,每组相邻的两孔间距小于第二贮样孔的直径大小。如图5所示,底层反应层3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S,引导样品X进样 的六个下层连通孔DH,第一出样孔Sw和样品Y三个第二贮样孔BSl、Bs2、Bs3。其中,进样孔 S和出样孔Sw位于中心通孔5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且S靠近中心,Sw靠近外周边缘;六个下 层连通孔DH位于进样孔S与出样孔Sw之间,且两两相邻成三组依次排开成一条直线,每组相邻的两孔间距小于第一贮样孔的直径大小;C样孔BSl、Bs2、Bs3位于中心通孔5相邻的另 一个半径方向上,Bs1靠近中心,Bs2在中间,Bs3靠近外周。另外,六个下层连通孔DH到中 心通孔5的距离与图4中顶层反应层上六个上层连通孔UH到中心通孔5的距离一一对应 相等;三个第二贮样孔BSl、Bs2、Bs3到中心通孔5的距离与图4中顶层反应层上三个第一贮 样孔SSl、Ss2、Ss3到中心通孔5的距离也一一对应相等。这样能保证装置在操作过程中,这 两反应层发生相对旋转滑动时,对应的贮样孔Ss1与BSl、SS2与Bs2、SS3与Bs3能完全重合。如图6所示,底层基片层4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引导样品X进样的四段哑铃型 下层连通通道DC以及指示旋转方位的三角形指针8。其中,四段下层连通通道DC位于中心 通孔5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三角形指针8则与图3中顶层进样层上的刻度7相对应位于以 通孔5为中心的次最外周边缘处。另外,当底层基片层4与图5中的底层反应层3进行键 合组装时,在对应的同一反应单元中,四段下层连通通道DC的靠近中心通孔5的一端与底 层反应层3上第一进样孔S重合,远离中心通孔5的一端与底层反应层3上第一进样孔Sw 重合。装置上所有的连通通道方向都与中心通孔5的半径方向平行,并列在通孔外围形 成八个相邻的反应单元。所有贮样孔直径尺寸相同,大小约为Imm(通常要求是20um至 1. 5mm 之间)。如图7所示,四层结构经键合与装配,组成完整反应装置。封闭粗虚线包围的区域 为一个具有四层结构的完整反应单元,整个装置共有八个这样并列的反应单元,即可同时 进行不同的八组样品反应。装置中心通孔5贯穿有圆柱状中轴并在上下两端以六角形螺帽 6旋紧固定,而装置最外围则是一圈方位指示刻度与指针,用以表征一次反应内每一步操作 步骤。开始实验时先将装置的两层芯片旋转至图8所示的方位(刻度表征为0点),此时样 品X的进样孔S,贮样孔SSl、Ss2, Ss3与出样孔Sw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且以六个下层连通孔 DH与四段下层通道DC彼此相连,取进样器具(如微量注射器或移液枪)从进样孔S进样品 X使之充满贮样孔SS1, 382与383。固定底层芯片,将顶层芯片缓慢顺时针滑动至下一刻度 方位(刻度表征为0点30),此时样品X的进样孔S,贮样孔SSl、Ss2, Ss3与出样孔Sw脱离 连通孔DH与通道DC将样品X隔离贮存,同时样品Y的进样孔B,贮样孔BSl、Bs2, Bs3与出 样孔Bw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且以六个上层连通孔UH与四段上层连通通道UC彼此相连,取进 样器具(如微量注射器或移液枪)从进样孔B进样品Y使之充满Bs1, Bs2与Bs3,如图9所 示。再次固定底层芯片,将顶层芯片缓慢顺时针滑动至下一刻度方位(刻度表征为1点), 此时样品X的三个第一进样孔Ss1, Ss2, Ss3各自分别与样品Y的三个第二进样孔Bs1, Bs2, Bs3接近并重合,使得样品X与样品Y接触发生混合,如图10所示。至此,一次反应的操作 完成,装置可静置或震荡,等待反应终点并检测结果。图11-图13为两条进样流体通路分别连通时以及两液样混合时装置相关部位的 侧面剖视示意图。图11为样品乂进样时,第一进样孔5,第一贮样孔581、582、583与第一出 样孔Sw相连通时装置相关部位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12为样品Y进样时,第二进样孔B, 第二贮样孔BSl、Bs2、Bs3与第二出样孔Bw相连通时装置相关部位的侧面剖视示意图;图13 为样品X与Y的对应贮样孔Ss1与BSl、SS2与Bs2、SS3与Bs3分别重合时装置相关部位的侧 面剖视示意图。可以清楚地说明两路进样通道连通以及两种液样混合时装置内部结构的实 际状态。
顶层反应层2和底层反应层3材料相同,采用硬质透明材料,如无机玻璃或石 英等;顶层进样层1和底层基片层4可以采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和有机玻璃等材料,二层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本装置以标准的高分子聚合物模塑法 与金刚石玻璃打孔法为基础进行加工而成。荧光素钠与碘化钾的淬灭反应下面以荧光素钠样品与碘化钾样品(两种样品均为溶液)在本反应装置上的混合 为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有效性。实验中选用了浓度依次为2μΜ,4μΜ,6μΜ,8μΜ(微摩尔,μ Μ)的荧光素钠溶液 与2Μ(摩尔,Μ)的碘化钾溶液。荧光信号检测单元为倒置荧光显微镜系统,该系统上配备 了 CCD相机用以捕捉荧光信号与图片,监控进样及混合反应的情况。汞灯作为激发光源,激 发光通过激发滤光片,被4X物镜聚焦到观察区域。发射光经过物镜、发射滤光片被CCD收 集。实验反应平台为在实施例1中所描述的八单元反应装置基础上简化了的四单元反应装 置,操作步骤同实施例1。首先将装置的两层芯片固定并装配好,使上层芯片顺时针旋滑至初始刻度(刻度 表征为O点),以Iml的注射器吸取约20 μ 1体积的四种不同浓度(2 μ Μ,4 μ Μ,6 μ Μ,8 μ Μ) 的荧光素钠溶液分别从四个不同单元的第一进样孔缓慢进样,保证溶液充满每个贮样孔。 旋滑上层芯片至下一刻度(刻度表征为0点30),以Iml的注射器吸取约50 μ 1体积的碘化 钾溶液分别从四个不同单元的第二进样孔缓慢进样,保证溶液充满每个贮样孔。再次旋滑 芯片使四组荧光素钠溶液与各自的碘化钾溶液发生混合,充分振荡3min,待反应完全放于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用CXD记录结果。CXD曝光时间统一选定为75ms,并分别记录各贮样 孔进样前的背景荧光,不同浓度荧光素钠与碘化钾进样后的初始荧光,以及混合发生淬灭 反应后的终点荧光。反应前后的荧光素检测结果如图5所示。将每个不同浓度的终点荧光 扣除背景荧光,再除以标准荧光,可得到每组反应终点的相对荧光强度。记录每组的相对荧 光强度值,进行一次线性拟合,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R2 = 0. 99396(见图6)。说明该方 法有着很好的反应浓度线性度,可用于微量样品的定量分析实验。以上所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但本发明不应该局限于该实施例和附图所 公开的内容。所以凡是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下完成的等效或修改,都落入本发明保 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微阵列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从上至下放置的顶层进样层(1)、顶 层反应层(2)、底层反应层(3)和底层基片层(4);其中顶层进样层(1)与顶层反应层(2) 键合组成顶层芯片,底层反应层(3)与底层基片层(4)键合组成底层芯片;顶层芯片和底层芯片上设置的样品进样孔,贮样孔,出样孔,连通孔以及连通通道均以 贯穿中轴的中心圆孔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不同半径的圆周上,经键合后每层芯片上各自 对应的连通孔与连通通道都完全对齐并形成部分连通的离散流体流道阵列,而贮样孔则不 与任何通道相连,形成孤立的圆孔阵列;在顶层进样层(1)的最外圈圆周上模塑有一圈指 示旋滑角度方位用的刻度,在底层基片层(4)上的最外圈圆周上模塑有一圈对应的指针; 顶层芯片与底层芯片之间为轴连接,两者之间能够旋转滑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阵列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顶层进样层(1)上各反应子单 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第一出样孔,第二进样孔与第二出样孔,上层连通通道以及刻度(7); 第一进样孔和第一出样孔位于中心通孔(5)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且第一进样孔靠近中心, 第一出样孔靠近外周边缘;第二进样孔与第二出样孔位于中心通孔(5)相邻的另一个半径 方向上,且第二进样孔靠近中心,第二出样孔靠近外周边缘;第二进样孔与第二出样孔之间 设置间隔式的上层连通通道;刻度(7)则位于以通孔(5)为中心的最外周边缘处;另外,第 一进样孔和第二进样孔与位于以通孔(5)为中心的同一半径圆周上,第二出样孔和第二出 样孔则位于以通孔(5)为中心、另一半径的同一圆周上;顶层反应层(2)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至少三个第一贮样孔,第一出样 孔与至少六个上层连通孔,其中,各第一贮样孔位于第一进样孔与第一出样孔Sw之间的直 线上且依次排开,各上层连通孔位于中心通孔(5)相邻的另一个半径方向上,且两两相邻 依次排开成一条直线,每组相邻的两孔间距小于第二贮样孔的直径大小;底层反应层(3)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第一进样孔,至少六个下层连通孔,第一出样 孔和至少三个第二贮样孔,下层连通孔位于第一进样孔与第一出样孔之间,且两两相邻依 次排开成一条直线,每组相邻的两孔间距小于第一贮样孔的直径大小;各第二贮样孔位于 中心通孔(5)相邻的另一个半径方向上;第二贮样孔到中心通孔(5)的距离与顶层反应层 上第一贮样孔到中心通孔(5)的距离对应相等;底层基片层(4)上各反应子单元均包括下层连通通道以及指示旋转方位的指针(8); 间隔式的下层连通通道位于中心通孔(5)的一个半径方向上;三角形指针(8)则与图(3) 中顶层进样层上的刻度(7)相对应位于以通孔(5)为中心的次最外周边缘处;上层连通通道和下层连通通道都与中心通孔(5)的半径方向平行,所有贮样孔直径尺 寸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旋转滑移操作的微阵列反应装置,包括从上至下放置的顶层进样层、顶层反应层、底层反应层和底层基片层;前两者键合组成顶层芯片,后二者组成底层芯片;芯片上设置的进样孔,连通孔,贮样孔,出样孔及连通通道均以贯穿中轴的中心圆孔为圆心呈辐射状排布在不同半径的圆周上,经键合后对应的连通孔与连通通道都完全对齐并形成部分连通的离散流体流道阵列,而贮样孔则不与任何通道相连,暂时形成孤立的圆孔阵列;顶层芯片与底层芯片之间为轴连接,两者之间能够旋转滑移。本装置能避免样品损失与交叉污染,操作过程简单明了,并且旋转即得结果,具有微型化、便携化和集成化的优点,符合现场分析与即时诊断的需要。
文档编号G01N21/64GK102004161SQ201010536138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9日
发明者冯晓均, 刘笔锋, 夏赟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