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922301阅读:5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分类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
背景技术
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以下称大型底栖动物)是粒径大于0. 042mm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总称,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在每次海洋综合考察中均会采集到此类生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总共大约包括10个动物门(不同学者对门这类高级分类阶元的划分存在不同看法),最为常见的是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四大类群。在海洋生态学研究中,种类鉴定和计数是样品采集后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其他工作的基础。目前,分类学家在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种类鉴定时通常使用一个125ml盛有一定体积水的培养皿,然后将样品全部倒入培养皿,再逐一检查标本,将标本鉴定至种级分类阶元(最为理想的状态)。样品鉴定至种后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每鉴定一个标本后将样品放入标识不同种类的标本瓶中保存。一般情况下,每站每种(一个种可能含有多个个体)装入一个瓶子,瓶内有甲醛或酒精作为固定剂,做长周期保存。申请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此方法存在以下不便。大型底栖动物标本瓶多为细长型(口小),且瓶盖一直处于关闭状态,此种状况主要防止固定剂挥发(固定剂挥发后可能降低浓度,从而减弱固定作用,部分固定剂如甲醛的挥发对人体有害)。这种情形下,放置标本需要打开瓶盖再放入标本,由于瓶口较小放入标本时不是非常方便,而通常中国近海一个典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0. 1平方米采泥器,重复两次采样)的个体数较大(约为100个左右,量大的时候数量可上千),这样成百上千次的重复动作非常耗时耗力。同时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同一站位不同种类的瓶子放在一起很容易混淆,一旦将样品放入错误的瓶中,由于大型底栖动物个体较小,肉眼无法分辨不同个体是否是同一种类,因此必须将瓶中所有样品重新倒出检查,十分耗时。其次,由于每次将样品放入标本瓶中均会带入一定量的水(表面的水,加上体内吸收的水,特别是多毛类动物),次数多时,带入的水稀释了固定剂浓度,往往再次检查标本时,标本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另外,标本瓶细长形设计造成其容易被碰倒,导致固定液洒落。实际工作中,有时为了提高效率,采用第二种方法,此方法并不是每次鉴定一个样品后立即把样品放入标本瓶中,而是将不同种类个体放在培养皿的不同位置, 等到一个站所有样品鉴定完成后将同一种类不同个体一并放入标本瓶中。此方法也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样品种类稍多时培养皿空间有限,没有足够地方使不同种类隔离放置。其次, 种类鉴定时需要使用镊子、解剖针等解剖器材进行显微操作,操作过程中这些解剖器材非常容易碰到已鉴定完隔离放置的样品,从而打乱这些样品,造成已鉴定完的不同种类又重新混合在一起。另外,操作时培养皿里激起的水流也非常容易打乱隔离放置的不同种类样
P
ΡΠ O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能够提高鉴定工作的效率。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包括中央工作区和至少两个样品过渡区;所述各个样品过渡区分布在中央工作区的周围。所述样品过渡区为14个。所述的各个样品过渡区的大小不同。所述鉴定实验工具由玻璃材料制成。所述的样品过渡区边缘上方由磨砂玻璃制成。所述中央工作区占底板总面积的1/2 3/4。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中央工作区和样品过渡区的分布设置,既满足了种类鉴定的需要, 也合理安排了样品过渡区空间,解决了背景技术中所阐明的问题。同时,本装置结构简单, 制造方便,操作简便可行,易于推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本工具外观和培养皿形状类似,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包括中央工作区和至少两个样品过渡区;所述各个样品过渡区分布在中央工作区的周围。如图1所示,由于此实验工具通常要放在体式显微镜下面工作,体式显微镜多采用透射光和落射光同时使用的特性,工具采用玻璃为主要材质。整个工具直径约为16cm, 高约为3cm。主要分为2个部分,中心位置为圆形的中央工作区1,主要在其中进行样品观察,显微操作;中央工作区1直径为11cm,由于本装置主要应用于大型底栖动物鉴定工作, 此工作区空间应可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中央工作区1周围共设计14个样品过渡区2,样品过渡区2数量根据中国近海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而设计,通常一个典型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样品(0.1平方米采泥器,重复两次采样)的种类数约为14。如遇到种类数特别大的站位,可先根据肉眼观察,挑拣出个体大、个体数少的种类,而将此工具应用于个体数量较多的种类。样品过渡区2之间尺寸略有差别,体积较小的直径为2-3cm,较大的直径为 6-8cm,此种不均勻设计主要是根据不同门类样品间的大小差别,如棘皮动物种类个体通常稍大,需要利用较大的样品过渡区2,而绝大部分多毛类个体较小,2-3cm的样品过渡区足以放置。另外,每一个样品过渡区2边缘上方由磨砂玻璃制成,可以用记号笔在上面做出简易标记(种类名称或缩写等),这样每个样品应该放置的位置一目了然,有效减少样品错放现象的出现机率。且这种磨砂玻璃上面的记号方便擦洗,这样可以做到随时记录,随时擦洗。一般同一海区同一批次样品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大致相同,因此,所做标记在同一批样品中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同时,由于样品过渡区2距离中央工作区1较近,遇到亲缘关系较近的种类(形态学较为相似)需要拿出来进行比对的样品也十分方便,可以自由地取出和放入。另外,同一种类个体放在一起,等统一放入标本瓶时,可以将所有个体同时放到吸水纸上,吸干多余水分,然后再放置到标本瓶,也解决了带入过多数量的水稀释固定液的问题。使用时先在此实验工具内注入一定量的水,体积约为总体积的2/3,不宜超过样品过渡区边缘上方的磨砂玻璃的最低线,否则可能导致磨砂玻璃上所做标记模糊难认。将待检查样品放入中央工作区,此设计尺寸可满足正常采集样品量的使用要求,如遇到量特别多的样品,可先根据肉眼观察,挑拣出个体较大、个数较少的种类,而将此装置应用于个体数量较多的种类。逐一检查待检查样品,确定样品种类后,将样品放入样品过渡区,并可在样品过渡区边缘上方的磨砂玻璃上做相应标记(可为种名或种名缩写),鉴定过程中再遇到同一种类不同个体可根据此种名标记放入相应的位置。同一海区同一批次样品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类大致相同,所做标记应可以多次重复使用。遇到检查标本需要和已检查标本进行比对时,可以将已检查标本重新取回至中央工作区进行观察或显微操作,完成后再重新放回样品过渡区。一个站位样品鉴定完毕后,可将同一种类的所有个体放到吸水纸上,吸干多余水分,然后放置到标本瓶固定。
权利要求1.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包括底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包括中央工作区(1)和至少两个样品过渡区O);所述各个样品过渡区(2)分布在中央工作区(1)的周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样品过渡区⑵为14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个样品过渡区O)的大小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鉴定实验工具由玻璃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样品过渡区( 边缘上方由磨砂玻璃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工作区(1)占底板总面积的1/2 3/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种类鉴定实验工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包括中央工作区和至少两个样品过渡区;所述各个样品过渡区分布在中央工作区的周围。本实用新型通过中央工作区和样品过渡区的分布设置,既满足了种类鉴定的需要,也合理安排了样品过渡区空间,提高了鉴定工作的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操作简便可行,易于推广。
文档编号G01N33/00GK202196052SQ20112031067
公开日2012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5日
发明者周进, 纪炜炜 申请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