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肥槽式或条垛式发酵臭气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9335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有机肥槽式或条垛式发酵臭气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禽养殖发展迅猛,但随之带来的是大量畜禽粪便的产生,从循环、生态农业角度考虑,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较好方式。其主要方式是生物好氧高温发酵,即利用高温好氧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不稳定的有机物,堆体温度高,可以最大限度杀灭病原菌体、虫卵和杂草种籽,使堆肥达到无害化,同时好氧堆肥对发酵原料中的有机物降解速度快,堆肥周期相对厌氧发酵短,堆肥产品肥效高。但由于畜禽粪便粗蛋白和脂肪含量较高,在堆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臭味气体,主要是氨气和硫化氢,对厂区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社会矛盾突出,导致上访、堵门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堆肥企业生产。因此,解决堆肥过程中臭味气体的产生是各科研单位及有机肥料生产企业目前研究的热点,但是要进行降低臭味气体产生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堆肥过程中臭味气体产生的时期及数量,同时这样是衡量除臭措施的依据。但是,目前在科研及生产过程中,还没有一种精确可靠的检测堆肥过程中臭味气体产生的检测装置。这主要是因为堆肥过程中主要的臭味气体(硫化氢和氨气)容易被水吸收,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此外,由于槽式或条垛式发酵过程,在肥堆的底部都设有通风曝气装置,每天均需要通风曝气,在曝气时,气体大量挥发,如果采用密闭式法箱体内容易产生压力,影响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基于上述问题,亟需一种可以准确检测槽式或条垛式发酵过程中臭味气体的量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准确的有机肥槽式或条垛式发酵臭气检测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机肥槽式或条垛式发酵臭气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管体,在所述管体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一封盖,在所述管体的另一端靠近管口的位置设置一外挡圈,在所述封盖上开设有一通孔,在所述管体的侧壁上连接一第一取样管,所述第一取样管位于所述外挡圈与所述封盖之间且靠近所述外挡圈,所述第一取样管的另一端伸入一干燥瓶,所述干燥瓶中添加有干燥剂,所述干燥瓶通过一第二取样管连接一气体测试仪器。所述干燥剂为硅胶干燥颗粒。在所述封盖上转动设置一用于盖住所述通孔的转盖,在所述封盖上设置一遮挡住所述通孔的防雨帽。所述第一取样管和第二取样管均采用内径大于5mm的硅胶软管。所述第一取样管伸入所述管体,所述第一取样管位于所述管体内的部分呈45°角向下倾斜设置。所述气体测试仪器采用cms100气体检测仪。所述管体的高度大于1.5m。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能够对堆肥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气体的量进行准确测量,为科研人员解决臭味气体产生这一问题提供前期数据依据。2、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1中B-B向的剖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一管体1,在管体1的一端可拆卸地设置一封盖2,在管体1的另一端靠近管口的位置设置一外挡圈3。在封盖2上开设有一通孔4。在管体1的侧壁连接一取样管5,取样管5位于外挡圈3与封盖2之间且靠近外挡圈3。取样管5的另一端伸入一干燥瓶6,干燥瓶6中添加有硅胶干燥颗粒(此干燥剂可以避免对H2S和NH3的吸附),干燥瓶6通过另一取样管7连接一气体测试仪器8。进一步地,在封盖2上转动设置一用于盖住通孔4的转盖(图中未示出),在封盖2上设置一遮挡住通孔4的防雨帽9,当转盖打开时,防雨帽9可以避免堆肥场地顶棚冷凝水滴落到管体1内的取样点。进一步地,取样管5和取样管7采用硅胶软管,其不会吸附H2S和NH3,并且取样管5和取样管7的内径大于5mm,以防止冷凝水阻塞管体。进一步地,取样管5伸入管体1,且其位于管体1内的部分呈45°角向下倾斜设置,以便于当取样管5内有冷凝水时可借助重力使其自行流出。取样管5的底端边缘距离肥堆表面5cm。进一步地,气体测试仪器8可以采用cms100气体检测仪或其它能够测定取样点气体浓度以及通量的气体检测装置,进而可以计算出气体释放量。进一步地,管体1的高度大于1.5m,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周边堆体释放出的H2S及NH3倒灌入管体1而混入至取样点。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将管体1插入堆体上表面,插入深度为使外挡圈3与堆体上表面接触且平行,连接好取样管5、干燥瓶6、取样管7和气体测试仪器8后即可进行气体检测,在进行检测时,气体检测仪器8的抽气量可设置为2L/分钟。当堆体底部曝气时,打开封盖2上的转盖以避免管体1中产生压强;而不曝气时,关闭转盖,避免堆肥场地顶棚冷凝水滴落至取样点。本发明仅以上述实施例进行说明,各部件的结构、设置位置及其连接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发明原理对个别部件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