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印制板飞针测试上机率的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985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印制板飞针测试上机率的工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装联中印制板元器件功能性检测装置领域,涉及一种提高印制板飞针测试上机率的工装。



背景技术:

在表面安装印制电路板占主导的今天,飞针测试技术在航天产品的应用日趋广泛。飞针测试技术是模块板自动检测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军工类小批量产品应用。8357所于2014年引进了一台APT-7400-CN飞针测试仪,设备用于模块板功能检测,保证产品的组装质量和电性能指标,但是实际使用中部分产品装有滑座滑块,无法上机检测,安装时间长,定位困难等问题。导致所内产品模块板飞针测试的上机率低,因此,有必要开展模块板飞针测试工艺研究及优化工作,提升电装产品功能检测验证保障能力,保证产品的组装质量和电性能指标,达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发挥设备核心优势功能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印制板飞针测试上机率的工装,以提高飞针测试仪的上机率。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印制板飞针测试上机率的工装,其包括:框架4,为方形框架,其中,相对的两侧框内表面上设置有滑轨,两侧框一端的连接板上设置与滑轨垂直的定位块7,两滑轨之间设置与定位块7平行的滑块6,滑块6可沿滑轨滑动,定位块7和滑块6顶部开设有相对的支撑台阶,支撑台阶上用于放置待测试模块板,定位块7和滑块6顶部还分别设置有可拆卸的压板,用于固定定位放置在支撑台阶上的待测试模块板。

其中,所述定位块7顶部设置第一压板8,滑块6顶部设置第二压板9,第一压板8和第二压板9分别通过螺钉安装。

其中,第一压板8和第二压板9上分别设置长圆孔,长圆孔用于压板固定位置的调整。

其中,所述框架4的滑轨外边缘两侧设置有夹持边5,飞针测试仪内导轨槽固定夹持边5与工装相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提高印制板飞针测试上机率的工装,结构简单,方便调整以适用不同模块板的测试,取放、定位便利,可以实行模块板100%上机检测,正反面检测保证模块板元器件都在检测范围内,且装夹、换面定位迅速,提高了印制板飞针测试的上机率。

附图说明

图1为装有滑座滑块的飞针测试中模块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装的装配示意图。

图3所示为利用该工装装夹模块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模块板,2-滑座滑块,3-把手,4-框架,5-夹持边,6-滑块,7-定位块,8-第一压板,9-第二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内容、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工装所涉及到需要测试的模块包括模块板1,模块板1相对的两侧边缘分别设置滑座滑块2,模块板1相邻的两个拐角处分别设置把手。

参照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高印制板飞针测试上机率的工装包括:框架4、夹持边5、滑块6、定位块7、第一压板8、第二压板9。

框架4为方形框架,其中,相对的两侧框内表面上设置有滑轨,两侧框一端的连接板上设置与滑轨垂直的定位块7,两滑轨之间设置与定位块7平行的滑块6,滑块6可沿滑轨滑动,定位块7和滑块6顶部开设有相对的支撑台阶,支撑台阶上用于放置待测试模块板,定位块7和滑块6顶部还分别设置有可拆卸的压板,用于固定定位放置在支撑台阶上的待测试模块板。

其中,定位块7顶部设置第一压板8,滑块6顶部设置第二压板9,第一压板8和第二压板9分别通过螺钉安装。

为了方便取放、定位待测试模块板,第一压板8和第二压板9上分别设置长圆孔,长圆孔用于压板固定位置的调整,以实现压板通过长圆孔一端固定时,实现对待测试模块板的固定定位,压板调整至长圆孔另一端位置时,压板释放待测试模块板,方便取放待测试模块板。

定位块7和滑块6用来定位模块板1,根据不同宽度的模块板1调整滑块6的位置,通过螺钉使第一压板8和第二压板9与模块板贴合,用来防止在飞针测试中模块板1松动。

框架4的滑轨外边缘两侧设置有夹持边5,飞针测试仪内导轨槽固定夹持边5与工装相连接。

如图3所示,使用本实施例工装进行待测试模块板的装夹过程如下:

(1)打开飞针测试仪机盖,滑动导轨,夹住工装框架两侧的夹持边并固定。

(2)将压板打开放入模块板,用定位块和滑块夹紧滑座滑块。

(3)拧紧四个螺钉直至压板与模块板紧密无松动。

(4)启动飞针测试仪检测印制板B面。

(5)打开两压板将模块板翻转并夹紧。

(6)继续检测印制板A面。

(7)打开飞针测试仪机盖,打开两压板取出模块板,继续检测下个模块板。

使用本实施例工装可以实行模块板100%上机检测,正反面检测保证模块板元器件都在检测范围内,且装夹、换面定位迅速,提高了印制板飞针测试的上机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