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库体中挥发性物质谱的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18705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园艺产品(果蔬)贮藏
技术领域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对贮藏库体中挥发性物质谱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果蔬贮藏过程中,其贮藏寿命与所处库体的贮藏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等)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在采后贮藏过程中果蔬进行以呼吸和蒸腾为主的生理活动,向贮藏库体中释放着热量、水分、二氧化碳、乙烯和其他挥发性气体成分;这在改变了贮藏库体的微环境的同时,对处于库体中的果蔬本身的生命代谢活动也会带来影响,进而影响了果蔬的品质、贮藏寿命等。所以监测贮藏库体中环境条件对园艺产品采后贮藏的研究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库体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都已实现了实时监控和检测。但是,无论是研究还是生产中,除了对二氧化碳、乙烯气体的检测外,对库体中挥发性物质谱的全面检测(如:果蔬释放的常见的挥发性物质:酯类、醇类、醛类、萜烯类等)都尚处于空白。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库体中挥发性物质谱的检测方法,应用这种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携带,易于操作,后提取过程中既可用少量有机溶剂萃取,也可用热脱附共色谱分析,十分适合少量和微量挥发性物质的捕集,对低沸点的挥发性物质,尤其是极性挥发性物质和芳烃的吸附有很大作用。其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库体中挥发性物质谱的检测方法:将monotrap放置于冷库中24h采集挥发性物质,采集完毕后加入200μl乙酸乙酯,超声萃取12min后,将上清液转入进样瓶中使用gc-ms进行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为vf-waxms,30m×0.25mm×0.25μm,升温程序40℃保持3min,以5℃/min升至150℃,以8℃/min升至22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30℃,传输线温度240℃;载气he流速1ml/min,不分流进样;质谱条件:电子轰击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传输线温度240℃,离子源温度240℃,质量扫描范围为33-380m/z,扫描时间从4min开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应用本发明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携带,易于操作,后提取过程中既可用少量有机溶剂萃取,也可用热脱附共色谱分析,十分适合少量和微量挥发性物质的捕集,对低沸点的挥发性物质,尤其是极性挥发性物质和芳烃的吸附有很大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库体中挥发性物质的总离子流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实施例以下是贮藏苹果的冷库中的气体成分进行分析的谱图(以gc-ms检测)和相应的实验数据。实验方法:将monotrap放置入冷库中24h采集挥发性物质,采集完毕后加入200μl乙酸乙酯超声萃取12min后,将上清液转入进样瓶中使用gc-ms进行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为vf-waxms(30m×0.25mm×0.25μm),升温程序40℃保持3min,以5℃/min升至150℃,以8℃/min升至220℃,保持10min;进样口温度230℃,传输线温度240℃;载气(he)流速1ml/min,不分流进样。质谱条件:电子轰击离子源,电子能量70ev,传输线温度240℃,离子源温度240℃,质量扫描范围为33-380m/z,扫描时间从4min开始。实验结果:通过gc-ms检测得到图1中的谱图。由表1可知,在该冷库中一共检测到34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酯类、醇类、醛类、酸类和酮类。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酯类和醇类,所占比例达到了59.1%和40.1%,其次为酸类、酮类以及醛类物质,所占百分比为0.52%、0.22%和0.06%。表1冷库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table1componentsandcontentsofvolatilesincoldstorage注:a:保留指数ri是通过计算得出的保留指数;b:保留指数*ri*是来自nistchemistrywebbook(http://webbook.nist.gov/chemistry/)的保留指数;c:定性identificationa:从nistlibrary中检索到;b:通过保留指数ri定性;std:通过标准物质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技术特征: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库体中挥发性物质谱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Monotrap放置入冷库中24h采集挥发性物质,采集完毕后加入200μL乙酸乙酯超声萃取12min后,将上清液转入进样瓶中使用GC‑MS进行检测。应用本发明的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携带,易于操作,后提取过程中既可用少量有机溶剂萃取,也可用热脱附共色谱分析,十分适合少量和微量挥发性物质的捕集,对低沸点的挥发性物质,尤其是极性挥发性物质和芳烃的吸附有很大作用。技术研发人员:刘翠华;任小林;刘潇然;石金瑞;张静;贺武春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研发日:2017.03.22技术公布日:2017.08.0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