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24767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食品检测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



背景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测是运用微生物学的理论与方法,检验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及其对人的健康的影响,以判别食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的检测方法,现有技术存在广谱食性差且适应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现有技术存在广谱食性差且适应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包括进样容器,所述进样容器输出连接于蠕动泵,所述蠕动泵输出连接于恒温箱的流通池内的液体恒温棒,所述液体恒温棒输出连接于流通池内的气体恒温棒,所述气体恒温棒经气泵驱动输出连接于微生物电极棒,所述微生物电极棒的废液输出口输出废液。

进一步,所述食品检测机还包括清洗容器。

进一步,所述食品检测机还包括标准液容器。

进一步,所述微生物电极棒包括柱形电极,所述柱形电极经O型圈插接于电解液盒,所述电解液盒底端经依次套接的O型圈、透氧膜、固定环、生物膜、生物膜盒连接于流通池入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采用所述进样容器输出连接于蠕动泵,所述蠕动泵输出连接于恒温箱的流通池内的液体恒温棒,所述液体恒温棒输出连接于流通池内的气体恒温棒,所述气体恒温棒经气泵驱动输出连接于微生物电极棒,所述微生物电极棒的废液输出口输出废液,在使用时,由于氧电极的输出电流与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当不含任何有机物的液体通过流通池时,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很小,因而透过微生物膜的溶解氧几乎没有减少。当含有有机物的溶液经过流通池时,微生物变的异常活跃,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在其线性范围内,消耗的溶解氧与有机物的浓度成正比,于是导致透过微生物膜的溶解氧相应减少。溶解氧电极测出溶解氧浓度的变化量,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测量,提高了食品检测的综合性。

2、本专利采用所述微生物电极棒包括柱形电极,所述柱形电极经O型圈插接于电解液盒,所述电解液盒底端经依次套接的O型圈、透氧膜、固定环、生物膜、生物膜盒连接于流通池入口,由于采用微生物电极法,将微生物膜紧贴在极谱式溶解氧电极的透氧膜表面,即构成微生物电极。仪器采用流通测量方式,即样品以流动方式通过微生物电极,具有结构简单,同时提高了微生物检测效率。

3、本专利所述食品检测机还包括清洗容器,由于具有清洗容器,清洗容器内盛有清洗溶剂,保证了不同食品物质检测的精度。

4、本专利采用所述食品检测机还包括标准液容器,由于标准液容器具有标准溶剂,在标定装置零点时使用,提高了零点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微生物电极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图中:1-进样容器,2-蠕动泵,3-恒温箱,4-流通池,5-液体恒温棒,6-气体恒温棒,7-气泵,8-微生物电极棒,9-废液输出口,10-清洗容器,11-标准液容器,12-柱形电极,13-电解液盒,14-透氧膜,15-固定环,16-生物膜,17-生物膜盒,18-流通池入口。

实施例

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食品检测机,包括进样容器1,所述进样容器1输出连接于蠕动泵2,所述蠕动泵2输出连接于恒温箱3的流通池4内的液体恒温棒5,所述液体恒温棒5输出连接于流通池4内的气体恒温棒6,所述气体恒温棒6经气泵7驱动输出连接于微生物电极棒8,所述微生物电极棒8的废液输出口9输出废液。

所述食品检测机还包括清洗容器10。

所述食品检测机还包括标准液容器11。

所述微生物电极棒8包括柱形电极12,所述柱形电极12经O型圈插接于电解液盒13,所述电解液盒13底端经依次套接的O型圈、透氧膜14、固定环15、生物膜16、生物膜盒17连接于流通池入口18。

工作原理:本专利通过所述进样容器输出连接于蠕动泵,所述蠕动泵输出连接于恒温箱的流通池内的液体恒温棒,所述液体恒温棒输出连接于流通池内的气体恒温棒,所述气体恒温棒经气泵驱动输出连接于微生物电极棒,所述微生物电极棒的废液输出口输出废液,在使用时,由于氧电极的输出电流与溶解氧的浓度成正比,当不含任何有机物的液体通过流通池时,微生物的同化作用很小,因而透过微生物膜的溶解氧几乎没有减少。当含有有机物的溶液经过流通池时,微生物变的异常活跃,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在其线性范围内,消耗的溶解氧与有机物的浓度成正比,于是导致透过微生物膜的溶解氧相应减少。溶解氧电极测出溶解氧浓度的变化量,从而实现定性和定量测量,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广谱食性差且适应性差的问题,具有提高了食品检测的综合性、提高了微生物检测效率、保证了不同食品物质检测的精度、提高了零点的准确度的有益技术效果。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