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厨房电器的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随着控制技术不断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越来越智能化的家庭电器进入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这些智能化的家庭电器,之所以能够实现智能化是由于之智能化的控制以及智能化的操作,同时又具有集成较多的智能功能。
现有技术中的食品加工机,其基础技术的发展已经成熟,尤其在涉及的加热和电机控制两个方面,产品的应用也已经全面普及。现有食品加工机的结构为机头组件设置在杯体组件上部,机头组件内设有电机,杯体组件上设有加热装置,控制系统设置在机头组件内,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电机和/或加热装置进行工作,当机头组件脱离了杯体组件之后,食品加工机则无法进行工作,这就导致了食品加工机必须在机头组件与杯体组件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完成正常的食品制备的工作流程。
而且由于控制装置设置在机头组件内部,从而说明控制装置与电机是在同一个腔体内,此时,当食品加工机在执行工作流程时,由于电机自身发热较为严重,而食品加工机的机头组件又是一个密封的环境,因此机头组件内部环境温度上升也是很严重,从而导致控制装置的温升也会较为严重,而控制装置需要对负载进行控制,因此控制装置上设有功率控制器件,这些功率控制器件在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较大热量,在如此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控制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为恶劣,而控制装置上均为电子元器件,而温度是影响电子元器件性能和寿命的重要指标,因此控制装置的性能会大幅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节约成本、系统可靠且能够实现多功能的食品加工机。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杯体组件组件,所述杯体组件组件上设有加热装置,所述杯体组件组件上设有电源插座,所述食品加工机通过所述电源插座与市电电源连接,其中,所述杯体组件组件上设有控制电源板以及用于进行按键显示操作的控制显示装置,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至少一种与所述杯体组件可更换配合的机头组件组件,所述食品加工机还包括耦合器,所述耦合器包括上耦合器和下耦合器,所述上耦合器设置于所述机头组件组件,所述下耦合器设置于所述杯体组件组件,不同的机头组件通过所述耦合器连接控制电源板。
优选的,所述机头组件组件包括机头组件上盖与机头组件下盖,所述机头组件上盖与所述机头组件下盖之间形成电机容纳腔,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所述耦合器控制所述电机。
优选的,所述机头组件组件还包括料理部,所述料理部设置于所述机头组件上盖并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电机连接。
优选的,所述机头组件组件包括杯盖,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耦合器连接所述杯盖,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功能。
优选的,所述机头组件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杯盖上的蒸架,所述杯盖上设有使所述杯体组件组件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蒸架内的蒸汽孔。
优选的,所述控制电源板设置于所述杯体组件组件底部,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电源线束与所述下耦合器连接,所述杯体组件组件上设有容纳所述电源线束的绝缘腔体,所述绝缘腔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电源线束的卡扣。
优选的,所述杯体组件组件上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过信号线束与所述控制电源板和/或控制显示装置连接,所述信号线束上套设有玻纤套管。
优选的,所述电源插座包括电源火线L端、电源零线N端、电源地GND端,所述电源火线L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源板,所述电源零线N端同时电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的一端和所述控制电源板,所述电源地GND端同时电连接所述下耦合器、所述加热装置的外壳和所述控制电源板。
优选的,所述机头组件组件设有信号检测装置,所述信号检测装置通过耦合器电连接所述控制电源板和/或所述控制显示装置。
优选的,所述电源插座包括电源地GND端,所述电源地GND端通过所述耦合器连接至机头组件组件,所述信号检测装置与所述电源地GND之间跨接有电阻R,不同机头组件组件对应的电阻R值不同。
控制电源板组件设置于杯体组件上,使得控制电源板组件与电机实现了分离设置,从而使得控制电源板避免受到电机产生热量的影响,同时由于控制电源板在杯体组件上,而电源插座也在杯体组件上,因此,在机头组件与杯体组件脱离的情况下,杯体组件仍可以自行进行工作,实现了食品加工机的多功能化。
通过将控制电源板组件的元器件面朝下底座,使得控制电源板上的元器件原理杯体组件上的加热装置,并且使用相应的电源板支架,方便电源板组件安装固定的同时,又可以在控制电源板与加热装置之间形成保护间隔。
控制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杯体组件上,使得即不使用机头组件,也可以对食品加工机进行操作,并使得食品加工机进行工作,虽然只使用了杯体组件上的加热功能,但也增加了食品加工机的功能,通过将控制显示装置倾斜的设置于所述把手部的顶端,方便了用户操作,也使得控制显示线路板远离加热腔体,避免了加热对控制线路板影响,增加了线路的可靠性,又使得整个食品加工机的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设置诸如料理杯以及杯盖、蒸架等辅助配件,使得食品加工机可以更换相应的机头组件,从而实现较多的功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的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的实施例1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的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食品加工机,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杯体组件1,所述杯体组件上设有加热装置2,所述杯体组件上设有电源插座3,所述食品加工机通过所述电源插座3与市电电源连接,其中,所述杯体组件1上设有控制电源板4以及用于进行按键显示操作的控制显示装置5,所述食品加工机包括至少一种与所述杯体可更换配合的机头组件6,所述食品加工机还包括耦合器7,所述耦合器7包括上耦合器71和下耦合器72,所述上耦合器71设置于所述机头组件6,所述下耦合器72设置于所述杯体组件1,不同的机头组件通过所述耦合器7连接控制电源板4。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头组件7扣合在所述杯体组件1上,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机头上盖61与机头下盖62,所述机头上盖61与所述机头下盖62之间形成电机容纳腔,所述控制电源板4设置于所述杯体组件1底部,所述控制电源板4通过耦合器7电连接所述电机8。所述杯体组件上1设有用于握持的把手部9,所述控制显示装置5倾斜的设置于所述把手部9的顶端,所述控制显示装置5与所述控制电源板4电连接。
所述杯体组件1包括加热腔体10和底座11,所述加热装置2设置于所述加热腔体11上。在本实施中,所述杯体组件1还包括外杯12,通过所述底座11将所述加热腔体10固定在所述外杯12内,所述加热腔体10与所述底座之11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控制电源板4的腔体。所述外杯12与所述加热腔体10之间有一定容腔,所述加热装置2设置于所述容腔内,即所述加热装置2设置于所述加热腔体10的侧壁。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消除加热装置2对控制电源板4的影响,所述食品加工机还包括电源板支架,所述控制电源板4与所述电源板之间组成控制电源板组件,所述加热装置设置2于所述加热腔体10的底部侧壁,所述加热装置2与加热腔体之前设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延伸至所述加热腔体的底部,所述加热腔体10上设有螺钉柱,所述电源板支架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螺钉柱上。所述控制电源板设置在所述电源板支架内,且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密封胶灌封在所述电源板支架内,所述控制电源板包括焊锡面与元器件面,所述焊锡面与所述电源板支架紧邻,所述元器件面远离所述电源板支架。由于控制电源板组件设置于杯体组件底部。
杯体组件因为要进行清洗,而在清洗过程杯体组件底部容易进水,所以,在本实施中,如图2所示,所述控制电源板4的元器件面朝向所述底座且控制电源板进行灌胶密封。所述控制电源板4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间距a,3mm≤a≤15mm。在本实施例中,优选控制电源板组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间距为10mm,当然,在外观整体造型允许的前提下,控制电源板组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间距是越大越好。因为,所述控制电源板4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设有间距b,10mm≤b≤30mm,而此距离的要求是尽可能的让控制电源板组件远离加热装置,当然是控制电源板离加热装置之间的距离越远越好,在实际情况下,可以认为控制电源板与加热装置之间的距离,就是控制电源板4与加热腔体10之间的距离,当加热装置设置加热腔体的底部时,此时控制电源板与加热装置之间的间距可以直接认为是控制电源板组件与加热装置之间的间距。而当加热装置设置在加热腔体的侧面的时候,此时,可以将加热腔体与控制电源板组件的间距间接的认为是控制电源板与加热装置之间的间距。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源板组件与所述加热装置之间设有间距为15mm。
为了更好的将控制电源板安装在电源支架上并且实现对控制电源板进行灌胶密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板支架设有内凹的腔体,所述控制电源板设置于所述内凹腔体内,所述内凹腔体四周设有高度为C的围墙,3mm≤C≤26mm。由于电源板支架的四周设置有一定高度的围墙,因此可以对控制电源板进行灌胶密封处理。所述控制电源板板边与所述内凹腔体侧壁距离大于0.5mm,在进行灌胶的过程中,密封胶与从控制电源板与内凹腔侧边的间隙流入,以便更好的对控制电源板进行密封保护。为了进一步让灌胶效果更好,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电源线路板设有至少一个直径大于5mm的灌胶孔,使用该灌胶孔,在灌胶过程中,密封胶可以通过灌胶孔流入电源板之间与控制电源板之间。灌胶密封的高度以密封胶没过元器件的引脚和排线为准,一般为距离控制电源板板面10~20mm。因为一般元器件的引脚高度为10mm。
所述电源板支架设置有定位柱及卡扣,所述控制电源板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所述卡扣固定在所述电源板支架上。且在电源板支架上至少有一块区域为凸出区域,该凸出区域增加了控制电源板与电源板支架之间的距离,且在控制电源板灌胶时,此区域的密封胶量会比其他区域多且厚度增加,起到了加强隔热的作用,在控制电源板的元器件布局时,可以将温度敏感类器件布置在该区域内,实现隔热防护,同时对于其他区域来说,也可以增加与加热腔体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腔体上设有螺钉柱,所述电源板支架通过螺钉固定在所述加热腔体上,所述底座是通过螺钉固定在钢杯体组件上,考虑到整机的平衡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源板组价设置于杯体组件把手部的正对一侧,同时根据设计需要,电源板支架的安装螺钉柱和底座的安装的螺钉柱可以部分复用,电源板支架一般通过3个固定螺钉柱安装在钢杯体组件上,在安装后,由于控制电源板组件与所述底座之间的间距为10mm,因此控制电源板上的线束可以从底座与控制电源板组件之间的间距中穿过,避免了线束与加热腔体的直接接触,有利于对线束的保护。且由于该间隙距离的存在,使得杯体组件清洗时可能的进入的水渍可以流向底座,避免水渍停留在控制电源板上。在底座上可以设置相应的透水孔,起到排水的作用,防止水在底座的堆积。
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线束与设置于把手部的控制显示装置进行电连接,从而获知用户对控制显示装置的操作,并按照相应的操作结合食品加工机的实际给出相应的指示答复。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线束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把手部表面的操作界面51以及设置于所述把手部内的控制显示线路板52。所述控制显示线路板52上设有相应的按键和显示装置。为了方便用户操作以及更好的进行人机互动,所述操作界面51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0°≤α≤70°,在本实施例中α=30°,充分考虑人体最佳的视角角度,一般以人眼向前平视90°为标准,则在倾斜10°~40°为人的最佳视野俯角,这个角度可以大大的延长人的用眼时间而不是人的眼睛感觉到疲劳,同时也便于用户进行互动操作。所述控制显示线路板设置于所述操作界面的正下方,使得用户通过对操作界面进行操作即可以完成对控制显示线路板进行操作。在所述把手部内设有用于安装所述控制显示线路板的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与所述操作界面51之间的夹角为β角,0°≤β≤15°。因为操作界面与控制显示线路板上的按键与显示装置是相互对应的,所以需要将控制显示线路板与操作界面之间一一对应的安装,最好是相互之间平行对应,但是由于把手部的位置大小关系以及对于外观设计的要求,所以控制显示线路板与操作界面之间不能为平行对应的,更何况操作界面可能会出现弧面的情况,因此,仅需相应的位置可以进行操作即可,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显示板与操作之间的夹角为5°,若操作界面为弧面结构,则以该弧面的外切线与控制线路板所在的平面线为基准,且操作界面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也以该弧面的外切线为基准。当然也可以使用相应的柔性线路板等。
因为控制显示线路板上设有按键,而按键需要一定的行程范围,且把手部也有一定的厚度,所述控制显示线路板与所述操作界面的距离为h,其中1mm≤h≤15mm。而此处的控制线路板与所述操作界面的距离,以控制显示线路板的最高点为基准,也就是说以控制显示线路板上元器件的表面为基准而不是以线路板的PCB板面为基准。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把手不的小型化以及防水的可靠性,所述按键为触摸按键,设置操作界面处的把手部的壁厚为1mm,所述控制显示线路板与所述操作界面之间的距离为1mm。当然,触摸按键可以为弹簧,也可以为板载的PAD点的方式来实现,指示灯优选采用贴片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采用曲面的UI方式。
因为把手部为用户手握持的部位,所以其设计需要考虑人手的握持方式,所以把手不能太粗,其大小应该适合人手的握持,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显示线路板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结构,在本申请中,机头组件对应的方位为上,杯体组件对应的方位为下,因此,即朝向或者靠近机头组件以便的控制显示线路板的一端比对应的另一端宽,由此让控制显示线路板形成梯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把手包括把手外壳,所述操作界面设置于所述外壳的外表面,所述外壳内侧相对按键的位置设有由于限位的引导槽,所述按键为触摸按键,所述引导槽的内径至少比所述触摸按键的外径大2mm,所述控制显示线路板安装后,所述引导槽的端部距离控制显示线路板1mm以上。述外壳内侧相对显示装置的位置设有防串光腔。在本实施例中,引导槽的曲面同把手外壳的曲面,保证触摸按键与把手外壳进行紧接触,从而能满足触摸的效果,同时由于触摸按键有一定的形变能力,其在安装完成后上表面经过压缩可以直接紧贴到把手外壳的内侧。
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电源线束与所述下耦合器连接,所述杯体组件上设有容纳所述电源线束的绝缘腔体,所述绝缘腔体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电源线束的卡扣。所述绝缘腔体可以是有所述外杯形成的,也可以是单独的设置于把手处的绝缘腔体。所述杯体组件上设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通过信号线束与所述控制电源板和连接,当然,也可以与控制显示装置连接,即食品加工机的主控系统可以放置在控制电源板上,也可以放置在控制显示装置上,为了放置加热腔体的温度对信号线束的影响,以及其他强电信号的干扰,所述信号线束上套设有玻纤套管。所述电源插座包括电源火线L端、电源零线N端、电源地GND端,所述电源火线L端电连接所述控制电源板,所述电源零线N端同时电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的一端和所述控制电源板,所述电源地GND端同时电连接所述下耦合器、所述加热装置的外壳和所述控制电源板。
所述机头组件设有信号检测装置,所述信号检测装置通过耦合器电连接所述控制电源板,同样的也可以与控制显示装置连接,即食品加工机的主控系统可以放置在控制电源板上,也可以放置在控制显示装置上。所述电源插座包括电源地GND端,所述电源地GND端通过所述耦合器连接至机头组件,所述信号检测装置与所述电源地GND之间跨接有电阻R,不同机头组件对应的电阻R值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检测装置为防溢电极,所述防溢电极通过溢出的浆沫与地连接,从而检测到溢出信号。而在防溢电极与电源地之间设置电阻,通过不同电阻值所产生的分压值不同,可以进行对机头组件进行识别。
实施例2: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机头组件还包括料理部63,所述料理部设置于所述机头上盖并通过联轴器(631,632)与所述电机连接。利用机头组件中电机的复用,实现了食品制备以及粉碎料理的同时进行。其他未描述结构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机头组件包括杯盖64,所述控制电源板通过耦合器连接所述杯盖,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功能。所述机头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杯盖64上的蒸架65,所述杯盖上设有使所述杯体组件产生的蒸汽进入所述蒸架内的蒸汽孔。其他未描述结构参考实施例1。
控制电源板组件设置于杯体组件上,使得控制电源板组件与电机实现了分离设置,从而使得控制电源板避免受到电机产生热量的影响,同时由于控制电源板在杯体组件上,而电源插座也在杯体组件上,因此,在机头组件与杯体组件脱离的情况下,杯体组件仍可以自行进行工作,实现了食品加工机的多功能化。
通过将控制电源板组件的元器件面朝下底座,使得控制电源板上的元器件原理杯体组件上的加热装置,并且使用相应的电源板支架,方便电源板组件安装固定的同时,又可以在控制电源板与加热装置之间形成保护间隔。
控制显示装置设置于所述杯体组件上,使得即不使用机头组件,也可以对食品加工机进行操作,并使得食品加工机进行工作,虽然只使用了杯体组件上的加热功能,但也增加了食品加工机的功能,通过将控制显示装置倾斜的设置于所述把手部的顶端,方便了用户操作,也使得控制显示线路板远离加热腔体,避免了加热对控制线路板影响,增加了线路的可靠性,又使得整个食品加工机的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包含但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