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77947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生产检测装置,特别涉及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



背景技术:

传动轴是汽车传动系中传递动力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与变速箱、驱动桥一起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车轮,使汽车产生驱动力。传动轴通常通过支架定位在车架上,传动轴支架的安装位置和角度会影响传动轴的装配与运转,因此,在车架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传动轴支架进行检测。传统的检测手段通常采用测量装置进行检测,因此其检测速度较慢,操作步骤较多,对工人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检测速度较快,生产成本较低,便于操作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包括第一卡槽,第二卡槽,校验部和管体,所述第一、第二卡槽分别设置在管体两端,所述校验部设置在第一、第二卡槽之间,校验部包括两块定位板,定位板间隔设置,定位板之间设有连接板,定位板包括检测边和限位边,检测边与车辆纵梁翼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限位边与检测边相互垂直。

以下为本实用新型的附属技术方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均由两块三角板构成,三角板为直角三角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板呈L型。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卡槽与校验部的距离小于第二卡槽与校验部的距离。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管体上设有滑槽,所述校验部卡设在滑槽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校验部上设有限位槽,滑槽两侧的板体卡设在限位槽中。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槽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滑槽两侧设有第二定位孔,第一、第二定位孔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能够快速检测传动轴支架的安装位置及安装角度,便于工人判断。同时,其操作方便,能够根据传动轴支架位置调整检具,有效提升检测效率、精确性和适用范围;此外,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的使用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的另一使用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管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和优势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列的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包括第一卡槽1,第二卡槽2,校验部3和管体4,所述第一、第二卡槽1、2分别设置在管体4两端,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为矩形管,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所述校验部3设置在第一、第二卡槽之间。校验部3包括两块定位板31,定位板31间隔设置,定位板31之间设有连接板32,通过设置连接板可增强检验部的强度和稳定性。定位板31包括检测边311和限位边312,检测边311与车辆纵梁翼面5的夹角a为锐角,夹角a可根据设计需要确定,本实施例中,夹角a为4°。所述限位边312与检测边311相互垂直。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使用检具时,所述第一、第二卡槽分别对应车辆车架两侧的纵梁6,校验部3与传动轴支架7对应,将检测边和限位边与传动轴支架7接触,从而检测传动轴支架相对纵梁翼面的角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通过上述检具,能够快速检测传动轴支架的安装位置及安装角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便于操作,从而提升检测效率和精确性。

如图1至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卡槽1和第二卡槽2均由两块三角板10构成,三角板10为直角三角形,检测时,三角板10的一条直角边与纵梁翼面对应。所述定位板31呈L型。所述第一卡槽1与校验部3的距离小于第二卡槽2与校验部3的距离,从而能够检测偏向车架一侧的传动轴支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管体4上设有滑槽41,所述校验部3卡设在滑槽41中。所述校验部3上设有限位槽31,滑槽41两侧的板体411卡设在限位槽31中,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槽31于校验部底部的安装板8连接。所述校验部3包括第一定位孔32,第一定位孔穿过安装板和限位槽,所述滑槽41侧面设有第二定位孔412,第一、第二定位孔对应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校验部可在滑槽中移动,从而改变其与第一、第二卡槽的间距,使得检具能够适用于传动轴支架位置不同的车架检测;当校验部调整好位置后,通过螺钉可将校验部和管体定位。

本实施例的车辆传动轴支架角度检具能够快速检测传动轴支架的安装位置及安装角度,便于工人判断。同时,其操作方便,能够根据传动轴支架位置调整检具,有效提升检测效率、精确性和适用范围;此外,其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较佳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