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力学的耐疲劳实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6243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工程力学的耐疲劳实验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机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工程力学的耐疲劳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耐疲劳性是金属、合金材料及其构件在使用中因受各种应力的反复作用而产生疲劳,使金属材质的物理机械性能逐渐变坏,产生裂口、生热、剥离、破坏等,以致最后丧失使用价值的性能,在工程力学中我们经常需要检验某个物体的耐疲劳性,传统的装置不能高负荷、高频率的进行一系列的耐疲劳试验,而且受各种温度的影响,测试出来的结果并不准确,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工程的牢固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能高负荷、高频率的检测,且受温度影响检测结果不准确,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工程力学的耐疲劳实验装置。所述工程力学的耐疲劳实验装置具有能够高负荷,高频率的检测且检测结果准确,效率高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程力学的耐疲劳实验装置,包括机箱,所述机箱的内腔顶部及底部均设置有旋转装置,所述机箱内腔底部设置有温控箱,所述机箱表面设置有机门,所述机门的表面设置有温控调钮、温控表和门锁,所述旋转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机头,所述机头的内腔设置有固定杆和轴杆,所述轴杆的数量不少于两根,所述固定杆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气压杆,所述气压杆的两端活动连接有折杆,所述折杆的中间位置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部插接有轴杆,所述折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卡板,所述机头的底部设置有与卡板相匹配的开槽,所述温控调钮电性连接温控箱,所述温控箱信号输出连接温控表。

优选的,所述折杆与气压杆活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推板,所述推板上开设有与气压杆相匹配的凹槽,且凹槽呈圆形。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和两根轴杆呈等腰三角形排列,且固定杆位于两根轴杆的中心线上方。

优选的,所述卡板远离折杆的一侧设置有凸纹,且凸纹从上至下依次呈线性排列。

优选的,所述卡板呈弧形,且两块卡板组合呈圆柱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机箱内腔底部及底部设置的旋转装置实现对测试样品的扭曲耐疲劳测试,通过调节温控调钮调节温控箱实现保持机箱内腔温度恒定;当气压杆的伸长时,折杆就会向两侧移动,通过轴杆和通孔的配合,卡板就会向中间靠拢,从而实现固定测试样品的效果,通过电机带动机头实现本装置高负荷,高频率测试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机头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机箱、2旋转装置、3温控箱、4机门、5温控调钮、6温控表、7门锁、8电机、9机头、10固定杆、11轴杆、12气压杆、13折杆、14通孔、15卡板、16开槽、17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工程力学的耐疲劳实验装置,包括机箱1,所述机箱1的内腔顶部及底部均设置有旋转装置2,所述机箱1内腔底部设置有温控箱3,所述机箱1表面设置有机门4,所述机门4的表面设置有温控调钮5、温控表6和门锁7,所述旋转装置2包括电机8,所述电机8的电机轴固定连接机头9,所述机头9的内腔设置有固定杆10和轴杆11,所述固定杆10和两根轴杆11呈等腰三角形排列,且固定杆10位于两根轴杆11的中心线上方,所述轴杆11的数量不少于两根,所述固定杆10的中心位置固定安装有气压杆12,所述气压杆12的两端活动连接有折杆13,所述折杆13与气压杆12活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推板17,所述推板17上开设有与气压杆12相匹配的凹槽,且凹槽呈圆形,所述折杆13的中间位置开设有通孔14,所述通孔14的内部插接有轴杆11,所述折杆1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卡板15,所述卡板15呈弧形,且两块卡板15组合呈圆柱状,所述卡板15远离折杆13的一侧设置有凸纹,且凸纹从上至下依次呈线性排列,所述机头9的底部设置有与卡板15相匹配的开槽16,所述温控调钮5电性连接温控箱3,所述温控箱3信号输出连接温控表6。

本实用新型通过机箱1内腔底部及底部设置的旋转装置2实现对测试样品的扭曲耐疲劳测试,通过调节温控调钮5调节温控箱3实现保持机箱1内腔温度恒定;当气压杆12的伸长时,折杆13就会向两侧移动,通过轴杆11和通孔14的配合,卡板15就会向中间靠拢,从而实现固定测试样品的效果,通过电机8带动机头9实现本装置高负荷,高频率测试的效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