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0317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测量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



背景技术:

刮板细度计采用国家指定钢材制作,用于测定涂料、漆浆、油墨和其它液体及浆状物中颜料及杂质颗粒大小和分散程度,从而控制被分散产品在生产﹑存储和应用中的的质量,特别是在配置对于磷化膜重有要求的磷化液时,需要对其细度进行检测。然而由于现有的刮板细度计需要以双手持刮刀,横置在刮板上端使刮刀与刮板表面垂直接触,然后在短时间内,将刮刀由沟槽深的部位向浅的部位拉过,实际操作过程皆以操作人员操作为准,若操作不当容易引入人为误差。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且有利于测试准确性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包括底座、滑架、刮板、刮刀和压块,底座上设有长方形的凹槽,刮板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凹槽内,凹槽两侧平行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导向燕尾槽,底座远离紧固件的一端设有双轴气缸,双轴气缸通过紧固螺母与滑架连接;滑架下端设有支脚,支脚底端设有与导向燕尾槽形状相适配的凸块,滑架内设有容置腔,容置腔内等间隔分布多个压簧,多个压簧上端固定在容置腔内顶端,下端固定在压块上端的固定孔内,压块下端设有放置刮刀的容置槽。

进一步地,紧固件设有2-3个,均为紧固螺栓。

进一步地,容置槽顶端设有与刮刀上侧刃口相适配的楔形槽。

进一步地,压块与容置腔内壁滑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通过双轴气缸带动刮刀在刮板上移动,使刮刀在移动过程中受力均匀且保持其下侧刃口始终保持与刮板上端面全部接触,避免人为操作误差,使用方便且有利于测试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包括底座1、滑架2、刮板3、刮刀4和压块6。

底座1上设有长方形的凹槽11,刮板3通过紧固件12固定在凹槽11内,紧固件12设有2个,均为紧固螺栓。凹槽11两侧平行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导向燕尾槽13,底座1远离紧固件12的一端设有双轴气缸5,双轴气缸5通过紧固螺母51与滑架2连接,滑架2下端设有支脚21,支脚21底端设有与导向燕尾槽13形状相适配的凸块22,通过双轴气缸5带动滑架2在导向燕尾槽13内移动。

滑架2内设有容置腔23,容置腔23内等间隔分布多个压簧24,多个压簧24上端固定在容置腔23内顶端,多个压簧24下端分别固定在压块6上端的固定孔61内,压块6下端设有放置刮刀4的容置槽62,容置槽62顶端设有与刮刀4上侧刃口相适配的楔形槽63,便于刮刀4插入在压块6的容置槽62内。压块6与容置腔23内壁滑动配合。

测量时,将配置好的磷化液充分搅匀,然后在刮板3细度最深部分即刮板3靠近双轴气缸5的一端,滴入数滴磷化液,以能充满沟槽而略有多余为宜,然后启动双轴气缸5推动滑架2,带动刮刀4在刮板3上移动拉过,确保刮刀4在移动过程中受力均匀且保持其下侧刃口始终保持与刮板3上端面全部接触,当刮刀4拉过刮板3上最浅部分测量完成,最后读数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保护产品检测的刮板细度计通过双轴气缸带动刮刀在刮板上移动,使刮刀在移动过程中受力均匀且保持其下侧刃口始终保持与刮板上端面全部接触,避免人为操作误差,使用方便且有利于测试准确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