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锂电池充放电测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3699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锂电池充放电测试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用于锂电池充放电测试的装置。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种由二氧化锰作为正极材料,由锂金属或者锂合金作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随着锂电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锂电池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相应地,人们对锂电池的安全生产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锂电池生产中,需要对锂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由于锂电池的数量巨大,单凭现有的通过人手用夹子夹持锂电池的正负极进行充放电,测试效率低下,已经无法满足锂电池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锂电池充放电测试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锂电池充放电测试的装置,包括多个左夹持组件和多个右夹持组件,所述左夹持组件和右夹持组件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左夹持组件或者右夹持组件均包括驱动件、推导件、壳体和电夹,所述电夹和推导件均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推导件在驱动件的驱动下滑动,进而抵触电夹使电夹进行夹紧动作,或者远离电夹使电夹进行松开动作;所述电夹包括第一夹臂、第二夹臂、转轴和弹性件,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通过转轴和弹性件夹持连接,所述第一夹臂靠近推导件的一端和第二夹臂靠近推导件的一端互相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一端设有挡止块,所述转轴的另一端设有凹槽和用于与凹槽卡接的卡块。

进一步的,所述卡块呈圆环状,所述卡块的一端设有开口(2231),所述卡块的另一端延伸有至少一个凹位(2232)。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或者电动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一上盖和上盖接触片,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一下盖和下盖接触片;所述上盖接触片与第一上盖铆接,所述下盖接触片与第一下盖铆接;所述第一上盖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轴孔,所述第一下盖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轴孔,所述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交错设置,所述转轴贯穿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接触片、下盖接触片均呈多次弯折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臂包括第二上盖、上盖左接触片、上盖右接触片,所述第二夹臂包括第二下盖、下盖左接触片和下盖右接触片;所述上盖左接触片、上盖右接触片分别与第二上盖铆接,所述下盖左接触片、下盖右接触片分别与第二下盖铆接;所述第二上盖间隔设有多个第三轴孔,所述第二下盖间隔设有多个第四轴孔,所述第三轴孔和第四轴孔交错设置,所述转轴贯穿第三轴孔和第四轴孔。

进一步的,上盖左接触片、上盖右接触片、下盖左接触片和下盖右接触片均呈多次弯折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自动夹持锂电池进行充放电测试,减少人手,提高测试的效率,提高生产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夹紧锂电池时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松开锂电池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电夹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电夹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左夹持组件;12-右夹持组件;13-锂电池;21-推导件;211-凸块;22-转轴;221-挡止块;222-凹槽;223-卡块;2231-开口;2232-凹位;23-电夹;231-第一夹臂;232-第二夹臂;24-壳体;25-弹性件;31-第一上盖;311-第一轴孔;32-上盖接触片;33-第一下盖;331-第二轴孔;34-下盖接触片;41-第二上盖;411-第三轴孔;42-上盖左接触片;43-上盖右接触片;44-第二下盖;441-第四轴孔;45-下盖左接触片;46-下盖右接触片;5-铆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4、图6所示,一种用于锂电池充放电测试的装置,包括多个左夹持组件11和多个右夹持组件12,所述左夹持组件11和右夹持组件12对称且间隔设置;所述左夹持组件11或者右夹持组件12均包括驱动件、推导件21、壳体24和电夹23,所述电夹23和推导件21均设置在壳体24内,所述推导件21在驱动件的驱动下滑动,进而抵触电夹23使电夹23进行夹紧动作,或者远离电夹23使电夹23进行松开动作;所述电夹23包括第一夹臂231、第二夹臂232、转轴22和弹性件25,所述第一夹臂231和第二夹臂232通过转轴22和弹性件25夹持连接,所述第一夹臂231靠近推导件21的一端和第二夹臂232靠近推导件21的一端互相抵接。请参阅图2所示,具体地,所述推导件21在驱动件的驱动下滑动直至与第一夹臂231和第二夹臂232抵触,使得第一夹臂231靠近推导件21的一端和第二夹臂232靠近推导件21的一端在推导件21的推动下互相分离,所述弹性件25受力压缩。同时,所述第一夹臂231和第二夹臂232在转轴22的杠杆作用下,使得第一夹臂231远离推导件21的一端和第二夹臂232远离推导件21的一端相向移动直至夹紧锂电池13,从而实现电夹23对锂电池13的夹紧动作。当需要对锂电池13进行充放电测试时,即可将锂电池13放置在左夹持组件11和右夹持组件12之间,具体地,所述左夹持组件11可以夹持锂电池13的正极耳,所述右夹持组件12可以夹持锂电池13的负极耳。请参阅图3所示,当充放电测试结束时,所述推导件21在驱动件的驱动下滑动直至远离第一夹臂231和第二夹臂232,所述第一夹臂231靠近推导件21的一端和第二夹臂232靠近推导件21的一端在弹性件25的弹性作用下复位至互相抵接。同时,所述第一夹臂231和第二夹臂232在转轴22的杠杆作用下,使得第一夹臂231远离推导件21的一端和第二夹臂232远离推导件21的一端相对移动直至松开锂电池13,从而实现电夹23对锂电池13的松开动作。所述弹性件25可以为弹簧。具体地,所述左夹持组件11或者右夹持组件12的推导件21设有至少四个凸块211,相应地,所述左夹持组件11或者右夹持组件12的电夹23的数量至少为四个,这样当驱动件驱动推导件21进行滑动时,可以通过多个凸块211同时控制多个电夹23进行夹紧动作或者松开动作,减少人手,提高测试的效率。具体地,可以将多个左夹持组件11和多个右夹持组件12并列设置,从而对批量的锂电池13实现同时的充放电测试,大大提高测试的效率,提高生产水平。所述锂电池13具体为软包型锂电池13。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22的一端设有挡止块221,所述转轴22的另一端设有凹槽222和用于与凹槽222卡接的卡块223。所述挡止块221配合卡块223使得转轴22能够稳定地贯穿在第一夹臂231和第二夹臂232内,避免转轴22脱落。

本实施例中,所述卡块223呈圆环状,所述卡块223的一端设有开口2231,所述卡块223的另一端延伸有至少一个凹位2232。所述卡块223用于卡接在凹槽222上,所述开口2231便于转轴22的插入或者拔出。具体地,所述凹位2232的数量为两个,当需要将卡块223从转轴22拔出时,所述凹位2232用于提供施力的位置,方便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或者电动气缸。

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231包括第一上盖31和上盖接触片32,所述第二夹臂232包括第一下盖33和下盖接触片34;所述上盖接触片32与第一上盖31铆接,所述下盖接触片34与第一下盖33铆接;所述第一上盖31间隔设有多个第一轴孔311,所述第一下盖33间隔设有多个第二轴孔331,所述第一轴孔311和第二轴孔331交错设置,所述转轴22贯穿第一轴孔311和第二轴孔331。具体地,所述第一上盖31起到保护上盖接触片32的作用,所述第一下盖33起到保护下盖接触片34的作用。铆接的连接方式能够减少上盖接触片32和下盖接触片34的脱落,铆接主要通过铆钉5实现。具体地,所述上盖接触片32和下盖接触片34用于外接电源并向锂电池13施加30A的充电电流。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盖接触片32、下盖接触片34均呈多次弯折设置。这样使得上盖接触片32、下盖接触片34能够对其他部件进行多次避让,节省安装空间,提高结构的紧凑程度。

实施例2。

请参阅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臂231包括第二上盖41、上盖左接触片42、上盖右接触片43,所述第二夹臂232包括第二下盖44、下盖左接触片45和下盖右接触片46;所述上盖左接触片42、上盖右接触片43分别与第二上盖41铆接,所述下盖左接触片45、下盖右接触片46分别与第二下盖44铆接;所述第二上盖41间隔设有多个第三轴孔411,所述第二下盖44间隔设有多个第四轴孔441,所述第三轴孔411和第四轴孔441交错设置,所述转轴22贯穿第三轴孔411和第四轴孔441。具体地,所述第二上盖41起到保护上盖左接触片42和上盖右接触片43的作用,所述第二下盖44起到保护下盖左接触片45和下盖右接触片46的作用。铆接的连接方式能够减少上盖左接触片42、上盖右接触片43、下盖左接触片45和下盖右接触片46的脱落。具体地,所述上盖左接触片42、上盖右接触片43、下盖左接触片45和下盖右接触片46用于外接电源并向锂电池13施加60A的充电电流。

本实施例中,上盖左接触片42、上盖右接触片43、下盖左接触片45和下盖右接触片46均呈多次弯折设置。这样使得上盖左接触片42、上盖右接触片43、下盖左接触片45和下盖右接触片46能够对其他部件进行多次避让,节省安装空间,提高结构的紧凑程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