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绝缘子弯扭复合试验机的扭转加载装置及试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6164发布日期:2018-08-10 20:28阅读:4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绝缘子弯扭复合试验机扭转加载装置的结构改进及运用该改进结构的试验机。



背景技术:

绝缘子作为高低压输变工程中的绝缘控件,对其强度、环境和电负荷条件下的性能有严格的要求;绝缘子性能的好坏,关乎整个输变电线路的使用与运行寿命。扭转加载装置是对绝缘子的扭转试验的加载计量检定装置,模拟绝缘子的工作状态或按照国家检定标准进行的扭转试验,检定模拟绝缘子在工作环境中承受的扭矩外载荷,因此绝缘子处于保载或破坏两种情况。

现有的传统扭转装置驱动过程依次为伺服电机驱动加载—同步带—扭转减速机—扭转传感器—工作盘转动。其中加载采用伺服电机同步带大扭矩减速机加载,计量直接用扭转传感器测量。

采用此种工作方式的工作底座到工作盘高度较高,不利于人工安装拆卸绝缘子试样,同时,由于工作底座装置较高较宽且需要承载较大扭矩,从而造成较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绝缘子弯扭复合试验机的扭转加载装置,采用简化的加载结构替换了传统的加载结构,解决了传统结构中试样工作盘高度较高,不易操作人员进行试验以及安装拆卸试样,大大降低底座结构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绝缘子弯扭复合试验机的扭转加载装置,包括扭转加载组件,所述扭转加载组件包括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与加载直齿条之间通过测量组件连接,所述加载直齿条啮合带有齿轮的试样安装组件。加载结构及方式采用伺服智能液压源驱动液压油缸加载,代替了大量原有的动力组件,有效缩减了体积,节约成本。在扭矩测量时,本申请不采用直接用扭转传感器测量结构,而是采用换算扭矩N等于加载力F乘以力臂L得到数据。其中,扭转加载负荷F由负荷传感器计量,力臂L为带齿轮回转支撑和直齿条啮合的分度圆半径R,分度圆半径R是一个常数。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组件包括连接于油缸活塞杆端部的负荷传感器,加载直齿条侧部通过固定于主机架表面的直线导轨导向,其一端连接负荷传感器的另一端,另一端固定标定上压板,标定下压板固定于主机架一侧,表面设置标准传感器,所述标定上压板在油缸带动下能够接触或远离标准传感器。

更进一步的,所述试样安装组件包括位于加载直齿条侧部的安装支座,带有齿轮的回转支撑固定于安装支座表面,所述齿轮啮合加载直齿条,所述回转支撑表面安装有试样安装法兰盘。

优选的,在应用本加载装置时,试验机的主机架呈L形,其直立部分开口,设置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开口处的导轨及高度调节座,所述高度调节座安装有位于扭转加载组件上方的试样连接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试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加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测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试样安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背景技术中提及试验机加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是主机框架、2是高度调节装置、3是试样连接装置、4是扭转加载装置、21是加载液压油缸、22是负荷传感器、23是直线导轨、24是加载直齿条、25是带齿轮回转支撑、26是转动装置、31是负荷传感器、32是标定上压板、33是标准传感器、34是标定下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阐述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过程。

如图所示的一种绝缘子弯扭复合试验机的扭转加载装置,包括:

加载组件,包括伺服智能液压源、加载油缸、直齿条及转接件、直线导轨等。加载结构及方式采用伺服智能液压源驱动液压油缸加载,液压油缸活塞杆通过测量组件与加载直齿条连接并用直线导轨导向。

测量组件,包括计量组件和标定组件,计量组件与液压油缸活塞杆连接,其中加载负荷由复合传感器计量输出;标定组件校核计量组件准确性以及精度等级。标定组件中的传感器为拉压双向复合传感器,计量标定时可以直接在机标定。此结构用拉压负荷传感器替换了扭转传感器,标定方法简单有效、效率高。

试样安装组件,包括试样安装法兰盘、带齿的回转支撑、安装支座等组成。回转支撑产品已经大量用于各行各业如建筑机械、冶金机械、港口机械、军工产品、工程机械等,此次引入到试验机行业替代传统我们自行组转的回转组件。此回转支撑结构可以承载较大扭矩,而且转动灵活方便,价格相对低廉,产品质量安全性较高。可以大大降低试样工作台高度,方便试验操作人员工作。

应用本加载装置的试验机主机架可以呈L形,直立部分开口,安装高度调节装置,包括开口处的导轨及高度调节座,所述高度调节座安装有位于扭转加载组件上方的试样连接装置。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