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自动化组装综合测试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29939发布日期:2018-11-23 20:15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领域,特别指一种电源自动化组装综合测试机。



背景技术:

电源(便携式充电器)是一种使用非常普遍的电子配件,其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电能导入;电源由PCB板、DC线接头、上盖、下盖等零部件组装,实现电路导通。其中,电源的电路导通需要将PCB板及DC线焊接,DC线的一端电连接于PCB板上的接线孔内,另一端为电源接头,PCB板与上盖的电连接片连接,电连接片插入插座内,电源接头插入待用电的便携式产品中,实现电能传输。在实际组装过程中DC线连接于PCB板上后,需要将PCB板插入下盖内,并使DC线接头与下盖嵌槽相互卡紧固定,插入下盖内的PCB板经点胶后盖上上盖,最后经将上盖及下盖相互焊接,形成完整的电源。传统的电源组装、测试线一般通过采用拉线组装方式,即拉线上设置多个手工工站,电源各部件在拉线上依次流动至各工站后,经手工完成对电源的组装、测试,该种电源组装、测试的方式效率低下,且难以保证组装产品的一致性;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提升,传统方式的人工组装、测试电源的成本越来越高,电源自动组装及测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组装完成后的电源需要将电源接入测试电路中对电源的各项参数进行测试(高压测试、上电测试等);传统的综合测试通过手工单次将组装完成的电源接头插入测试装置中,完成综合测试;该种手工将电源接入测试电路的方式,操作效率低下,常常出现漏料情况,而操作员又无法直观看出电源是否经过测试,出现该种情况往往导致电源不良品率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通过专用的治具作为电源与测试装置之间的中转连接,并直接利用测试机构将直线传送的治具向上提运使电源通过治具及测试机构自动接入测试电路,极大地提升了测试效率及良品率的电源自动化组装综合测试机。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源自动化组装综合测试机,包括机架、定位机构、治具座、治具及测试机构,其中,上述机架上设有直线滑槽,该直线滑槽的下部设有同步带;上述治具座包括至少二个,治具座可滑动地嵌设在机架上的直线滑槽内,并经同步带支撑,同步带在电机驱动下运动时,带动治具座沿直线滑槽运动;上述治具包括至少二个,治具上放置有至少二个待测试的电源,且治具可拆卸地放置在治具座上,并随治具座运动;上述定位机构包括至少二个,定位机构沿直线滑槽方向间隔设置,治具座运动至定位机构处时,经定位机构左右定位;上述测试机构包括至少二个,各测试机构分别对应地设置于定位机构的上方,治具座经定位机构定位后,设置于测试机构左右两侧的夹治具组件分别从左右两侧夹紧治具,夹治具组件在测试机构的升降组件的驱动下带动治具上升,使治具上的电源与测试机构的测试组件电导通,以便测试电源参数。

优选地,所述的定位机构包括左定位组件及右定位组件,其中,上述左定位组件包括左定位座及定位块,其中,左定位座固定设置于机架上,左定位座内部设有左安装槽,该左安装槽的顶面及右侧面为开放面;上述定位块通过沿前后方向插设于左安装槽前后侧壁上的左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左安装槽内,定位块的顶面为向右侧倾斜向上延伸的弧面,定位块的右侧面为竖直平面;定位块的下部与左安装槽的槽底之间连接有弹簧;治具座经过左定位组件时,治具座的底面抵住定位块顶部的弧面,并下压定位块,使定位块绕左转轴顺时针旋转,弹簧压缩;治具座通过左定位组件后,定位块在弹簧向上的反弹力下绕左转轴逆时针旋转至治具座上方,使定位块的右侧面抵住治具座的左侧端面,以便从左侧定位治具座;

上述右定位组件包括右定位座、定位轮及定位汽缸,其中,上述定位汽缸竖直设置于机架下部,且定位气缸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上述右定位座固定设置于定位汽缸的输出端上,右定位座上设有右安装槽,右安装槽的左侧面及顶面为开放面;上述定位轮通过沿前后方向插设在右安装槽前后侧壁的右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右安装槽内;治具座通过左定位组件,经设置于左定位组件两侧的接近开关检测到后,接近开关发送信号至工控机,工控机控制定位汽缸驱动右定位座向上伸出至机架上方,使右定位轮从右侧阻挡治具座,以便定位及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定位汽缸驱动定位座下降带动定位轮下降至机架下部,以便治具座通过。

优选地,所述的治具座上部设有至少二个定位柱;上述治具的底部设有至少二个定位插孔,且定位插孔在竖直方向上对应定位柱设置,治具放置于治具座上时,定位柱可滑动地插设在定位插孔内,以便定位固定治具;

上述治具包括支板及至少二套卡紧测试组件,以便固定及测试至少二个电源,其中,上述支板为板状结构,上述定位插孔设置于支板的底部;支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二个插孔,以便测试机构的夹治具组件夹紧治具;支板的左侧和/或右侧设有嵌槽,以便在夹治具组件带动治具升降运动时进行导向限位;

上述卡紧测试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卡紧部件及第二固定座,第一固定座设置于靠近支板前侧部,第一固定座上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槽内可拆卸地放置有电源体,电源体上的电连接片朝上方设置;上述第一卡槽的前侧及左侧为开放面;上述卡紧部件设置于第一卡槽的前侧,并从左侧及前侧抵住电源体,将电源体固定在第一卡槽内;

上述第二固定座设置于第一固定座的后侧,第二固定座的前侧部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内插设有扎好的电源线扎,电源线扎的一端与电源体电连接;第二固定座的后侧部设有接头插孔,接头插孔内插设有连接于电源线扎另一端的电源接头;上述接头插孔的的两侧设有导电插孔,导电插孔与接头插孔电连接,以便与电源接头电导通。

优选地,所述的卡紧部件包括卡紧座、卡紧弹簧及卡紧块,其中,上述卡紧座设置于第一固定座的前侧;上述卡紧块设置于卡紧座的后侧,且卡紧块分别向后侧及右侧延伸,以便包裹第一卡槽的前侧及左侧;上述卡紧弹簧连接于卡紧座与卡紧块之间;电源体放入第一卡槽内时,电源体的侧壁向前推动卡紧块,使卡紧弹簧压缩,电源体完全放入第一卡槽内时,卡紧块在卡紧弹簧反弹力的推动下,夹紧电源体。

优选地,所述的测试机构沿直线滑槽依次间隔设置,以便逐次测试电源的不同参数;测试机构包括支架、滑板、升降组件、支座、夹治具组件及测试组件,其中,上述支架为U型架体结构,支架倒扣架设于机架上;上述滑板水平设置于支架的上方;上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滑板上,且升降组件的输出端朝下设置,并连接于支架顶部,升降组件的下部连接有支座,升降组件通过支架的反作用力驱动滑板及支座升降运动;上述夹治具组件包括二套,两套夹治具组件分别设置于支座的左右两侧,支座下降至治具处时,夹治具组件从治具的左右两侧夹紧治具;上述测试组件设置于支架的底部,且测试组件的测试输入端竖直朝下设置,夹治具组件夹紧治具后,支座带动治具上升,使治具上的电源与测试组件电连接,以便进行上电测试。

优选地,所述的升降组件包括导杆及升降汽缸,其中,上述导杆包括至少二根,导杆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插设于支架上,导杆的上端连接于滑板的底部,导杆的下端连接于支座上部;上述升降汽缸竖直设置于滑板上,升降汽缸的输出轴穿过滑板连接于支架上;升降汽缸驱动输出轴向下伸出时,支架对升降汽缸输出轴的反作用力推动滑板及支座向上运动,并经导杆导向限位;升降汽缸的输出端向上回缩时,滑板及支座向下运动。

优选地,所述的支座为矩形框体结构,其中部开有矩形通孔,以便电源穿过该矩形通孔与测试组件电连接;支座的左右两侧边上分别设有条状槽体;上述夹治具组件设置于条状槽体内;

上述夹治具组件包括夹治具汽缸、滑座、滑轨、连接轴及插杆,其中,上述夹治具汽缸设置于支座的上部,且位于条状槽体的前侧,夹治具汽缸的输出端朝后侧方向方向设置;上述滑轨沿条状槽体的方向设置于条状槽体内;上述滑座可滑动地嵌设在滑轨上,且滑座的一端与夹治具汽缸的输出端连接,夹治具汽缸驱动滑座沿滑轨方向在条状槽体内滑动;上述滑座上设有倾斜向支座内侧延伸的通槽;上述连接轴竖直插设于通槽内,且连接轴沿通槽自由滑动;上述插杆包括至少二根,插杆设置于支座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插杆与上述连接轴的下端连接固定;夹治具汽缸驱动滑座沿滑轨向后滑动时,通槽通过连接轴带动插杆向支座的内侧方向运动,以便插入治具左右两侧的插孔内,使治具夹紧固定。

优选地,所述的支架底部的左侧和/或右侧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挡杆,挡杆对应嵌设于治具左侧和/或右侧的嵌槽内,夹治具组件夹紧治具后,带动治具升降运动时,经挡杆导向限位。

优选地,所述的测试组件包括至少二个,测试组件在竖直方向上对应治具上的卡紧测试组件设置,以便一次测试治具上的至少二个电源;测试组件包括第一测试座及第二测试座,其中,上述第一测试座设置于支架的底部,并靠近支架的前侧部;第一测试座上设有第一导电杆,第一导电杆在竖直方向上与上述电连接片对应设置;上述第二测试座设置于第一测试座的后侧;第二测试座上设有第二导电杆,第二导电杆在竖直方向上与上述导电插孔对应设置;第一导电杆及第二导电杆与外部的测试装置电连接;测试时,夹治具组件夹紧并带动治具上升,直至第一导电杆及第二导电杆分别与电连接片及导电插孔连接,使得电源体、导电插孔、第一导电杆、第二导电杆及测试装置之间形成完整的电回路,以便对电源参数进行测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或缺陷进行改进创新,设计了一种通过专用的治具作为电源与测试装置之间的中转连接,并直接利用测试机构将直线传送的治具向上提运使电源通过治具及测试机构自动接入测试电路,极大地提升了测试效率及良品率的电源自动化组装综合测试机;本实用新型属于自主研发的电源自动组装生产线其中的一个工站,整个电源自动组装生产线包括DC线焊接、焊点清洁、自动装PCB板、点胶盖下盖、上电测试、上下盖焊接、综合测试及包装等工序;本实用新型可同时用于上述上电测试及综合测试工序;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将电源组装生产线中的电源自动接入测试电路,在保证与生产线自动衔接的前提下完成电源的参数测试功能;本实用新型仅需1人/次,测试产能可达到1500PCS/h,且良品率高达90%以上;而传统的手工送入测试方式,需要8人/次,产能仅为400PCS/h,良品率仅为70%左右;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

1、本实用新型整体并入设计在电源自动组装线内,本实用新型机架上的直线滑槽与电源自动组装线体连接,上一工序(上下盖焊接)完成后的电源经治具带动进入直线滑槽内;本实用新型在直线滑槽上设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左定位组件及右定位组件,左右定位组件之间形成测试工位;治具经过左定位组件时,下压左定位机构的定位块,治具完全通过左定位组件时,定位块在弹簧的反弹力作用下向上弹起,并阻挡治具的左侧;同时,右定位组件的定位汽缸驱动定位轮上升至治具上部,从右侧定位治具;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左右定位组件之间设有治具座,治具座可通过连接于其下部的汽缸驱动而升降运动,当左右定位组件定位治具后,治具座上升并贴紧治具的底部,治具座上的定位柱插入治具下部的定位插孔内,进一步支撑并固定治具。本实用新型针对电源综合测试自主设计有专用的治具,治具上设有二套卡紧测试组件,以便夹装电源,并与电源电导通;其中,卡紧测试组件的第一固定座用于固定电源体,电源体的电连接片朝上设置;特别之处在于第一固定座的第一卡槽的左侧及前侧为开放面,在该开放面的外侧设有卡紧部件,卡紧部件的卡紧块延伸至第一卡槽的左侧及前侧,卡紧块通过卡紧弹簧连接于固定设置于治具上的卡紧座上,从而电源体在第一固定座内的弹性夹装,即放入电源体后,卡紧块在卡紧弹簧的反弹力左右下卡紧电源体,取出电源体时,卡紧块可向左侧及前侧移动并压缩卡紧弹簧,该种弹性卡紧方式可有效地保护电源体,防止取放电源体时对电源外表的损伤;另外,本实用新型在通过第二固定座固定与电源体连接的电源线扎及电源接头,其中,电源线扎插设于第二固定座的第二卡槽内,电源接头竖直插设在接头插孔内,并通过接头插孔与第二固定座上的导电插孔连接;这样就形成了电连接片、电源体、电源线扎、电源接头、接头插孔及导电插孔之间的电路导通;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治具的两侧对应地设有插孔及嵌槽,其中插孔用于测试机构插入插孔,以便提起整个治具,嵌槽则用于测试机构提起治具时导向限位。

2、本实用新型直线滑槽上的测试工位包括四个,各测试工位处分别设置测试机构,各测试机构分别对治具上的2个电源进行功能测试,实际制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增减测试工位及测试机构;本实用新型独创设计的测试机构用于将测试工位处的治具向上提起,使治具上电源的电连接片及导电插孔分别与测试机构电连接,并经测试机构将电源接入外设的测试装置,形成完整的测试电路,以便对电源进行各项功能性测试;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机构以支架作为承载部件,支架下部水平设有矩形框体结构的支座,支座经支架上部的升降汽缸驱动而可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支架的下部设有两组测试组件,测试组件的第一导电杆及第二导电杆向下延伸;特别地,为便于通过支座将治具整体上提,本实用新型在支座的两侧分别设有夹治具组件,当支座下降支座的矩形框将治具框入后,夹治具组件的夹治具汽缸驱动滑座沿设置于支座条状槽体内的滑轨直线运动,滑座通过其上倾斜设置的通槽带动竖直插设在通槽内的连接轴向内侧运动,连接轴则带动水平垂直连接于其下端的插杆向内运动,使插杆插入治具的插孔内,插杆从两侧插入治具内,使治具与支座固定,支座经升降驱动汽缸驱动带动整个治具向上运动,使得治具上导电插孔及电源体上的电连接片分别接触第二导电杆及第一导电杆,电源回路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电杆及第二导电杆接入测试电路,从而实现对电源各项参数测试;同时,支座带动整个治具向上运动时,通过设置于支架底部的挡杆与治具侧部的嵌槽相互限定,实现对治具上升或下降时的导向限位,保证运动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图1中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图1中测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图1中测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图1中测试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源自动化组装综合测试机,包括机架1、定位机构、治具座3、治具6及测试机构7,其中,上述机架1上设有直线滑槽,该直线滑槽的下部设有同步带;上述治具座3包括至少二个,治具座3可滑动地嵌设在机架1上的直线滑槽内,并经同步带支撑,同步带在电机驱动下运动时,带动治具座3沿直线滑槽运动;上述治具6包括至少二个,治具6上放置有至少二个待测试的电源,且治具6可拆卸地放置在治具座3上,并随治具座3运动;上述定位机构包括至少二个,定位机构沿直线滑槽方向间隔设置,治具座3运动至定位机构处时,经定位机构左右定位;上述测试机构7包括至少二个,各测试机构7分别对应地设置于定位机构的上方,治具座3经定位机构定位后,设置于测试机构7左右两侧的夹治具组件分别从左右两侧夹紧治具6,夹治具组件在测试机构7的升降组件的驱动下带动治具6上升,使治具6上的电源与测试机构7的测试组件电导通,以便测试电源参数。

定位机构包括左定位组件2及右定位组件5,其中,上述左定位组件2包括左定位座及定位块,其中,左定位座固定设置于机架1上,左定位座内部设有左安装槽,该左安装槽的顶面及右侧面为开放面;上述定位块通过沿前后方向插设于左安装槽前后侧壁上的左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左安装槽内,定位块的顶面为向右侧倾斜向上延伸的弧面,定位块的右侧面为竖直平面;定位块的下部与左安装槽的槽底之间连接有弹簧;治具座3经过左定位组件2时,治具座3的底面抵住定位块顶部的弧面,并下压定位块,使定位块绕左转轴顺时针旋转,弹簧压缩;治具座3通过左定位组件2后,定位块在弹簧向上的反弹力下绕左转轴逆时针旋转至治具座3上方,使定位块的右侧面抵住治具座3的左侧端面,以便从左侧定位治具座3;

上述右定位组件5包括右定位座、定位轮及定位汽缸,其中,上述定位汽缸竖直设置于机架1下部,且定位气缸的输出端朝上设置;上述右定位座固定设置于定位汽缸的输出端上,右定位座上设有右安装槽,右安装槽的左侧面及顶面为开放面;上述定位轮通过沿前后方向插设在右安装槽前后侧壁的右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右安装槽内;治具座3通过左定位组件2,经设置于左定位组件2两侧的接近开关检测到后,接近开关发送信号至工控机,工控机控制定位汽缸驱动右定位座向上伸出至机架1上方,使右定位轮从右侧阻挡治具座3,以便定位及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定位汽缸驱动定位座下降带动定位轮下降至机架1下部,以便治具座3通过。

治具座3上部设有至少二个定位柱4;上述治具6的底部设有至少二个定位插孔,且定位插孔在竖直方向上对应定位柱4设置,治具6放置于治具座3上时,定位柱4可滑动地插设在定位插孔内,以便定位固定治具6;

上述治具6包括支板61及至少二套卡紧测试组件,以便固定及测试至少二个电源,其中,上述支板61为板状结构,上述定位插孔设置于支板61的底部;支板6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二个插孔611,以便测试机构7的夹治具组件夹紧治具6;支板61的左侧和/或右侧设有嵌槽612,以便在夹治具组件带动治具6升降运动时进行导向限位;

上述卡紧测试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座62、卡紧部件及第二固定座67,第一固定座62设置于靠近支板61前侧部,第一固定座62上设有第一卡槽63,第一卡槽63内可拆卸地放置有电源体01,电源体01上的电连接片02朝上方设置;上述第一卡槽63的前侧及左侧为开放面;上述卡紧部件设置于第一卡槽63的前侧,并从左侧及前侧抵住电源体01,将电源体01固定在第一卡槽63内;

上述第二固定座67设置于第一固定座62的后侧,第二固定座67的前侧部设有第二卡槽68,第二卡槽68内插设有扎好的电源线扎03,电源线扎03的一端与电源体01电连接;第二固定座67的后侧部设有接头插孔69,接头插孔69内插设有连接于电源线扎03另一端的电源接头04;上述接头插孔69的的两侧设有导电插孔610,导电插孔(610)与接头插孔69电连接,以便与电源接头04电导通。

卡紧部件包括卡紧座64、卡紧弹簧65及卡紧块66,其中,上述卡紧座64设置于第一固定座62的前侧;上述卡紧块66设置于卡紧座64的后侧,且卡紧块66分别向后侧及右侧延伸,以便包裹第一卡槽63的前侧及左侧;上述卡紧弹簧65连接于卡紧座64与卡紧块66之间;电源体01放入第一卡槽63内时,电源体01的侧壁向前推动卡紧块66,使卡紧弹簧65压缩,电源体01完全放入第一卡槽63内时,卡紧块66在卡紧弹簧65反弹力的推动下,夹紧电源体01。

测试机构7沿直线滑槽依次间隔设置,以便逐次测试电源的不同参数;测试机构7包括支架71、滑板72、升降组件、支座75、夹治具组件及测试组件,其中,上述支架71为U型架体结构,支架71倒扣架设于机架1上;上述滑板72水平设置于支架71的上方;上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滑板72上,且升降组件的输出端朝下设置,并连接于支架71顶部,升降组件的下部连接有支座75,升降组件通过支架71的反作用力驱动滑板72及支座75升降运动;上述夹治具组件包括二套,两套夹治具组件分别设置于支座75的左右两侧,支座75下降至治具6处时,夹治具组件从治具6的左右两侧夹紧治具6;上述测试组件设置于支架71的底部,且测试组件的测试输入端竖直朝下设置,夹治具组件夹紧治具6后,支座75带动治具6上升,使治具6上的电源与测试组件电连接,以便进行上电测试。

升降组件包括导杆73及升降汽缸74,其中,上述导杆73包括至少二根,导杆73沿竖直方向可滑动地插设于支架71上,导杆73的上端连接于滑板72的底部,导杆73的下端连接于支座75上部;上述升降汽缸74竖直设置于滑板72上,升降汽缸74的输出轴穿过滑板72连接于支架71上;升降汽缸74驱动输出轴向下伸出时,支架71对升降汽缸74输出轴的反作用力推动滑板72及支座75向上运动,并经导杆73导向限位;升降汽缸74的输出端向上回缩时,滑板72及支座75向下运动。

支座75为矩形框体结构,其中部开有矩形通孔,以便电源穿过该矩形通孔与测试组件电连接;支座75的左右两侧边上分别设有条状槽体;上述夹治具组件设置于条状槽体内;

上述夹治具组件包括夹治具汽缸77、滑座78、滑轨79、连接轴711及插杆712,其中,上述夹治具汽缸77设置于支座75的上部,且位于条状槽体的前侧,夹治具汽缸77的输出端朝后侧方向方向设置;上述滑轨79沿条状槽体的方向设置于条状槽体内;上述滑座78可滑动地嵌设在滑轨79上,且滑座78的一端与夹治具汽缸77的输出端连接,夹治具汽缸77驱动滑座78沿滑轨79方向在条状槽体内滑动;上述滑座78上设有倾斜向支座75内侧延伸的通槽710;上述连接轴711竖直插设于通槽710内,且连接轴711沿通槽710自由滑动;上述插杆712包括至少二根,插杆712设置于支座75的下方,且沿左右方向水平设置,插杆712与上述连接轴711的下端连接固定;夹治具汽缸77驱动滑座78沿滑轨79向后滑动时,通槽710通过连接轴711带动插杆712向支座75的内侧方向运动,以便插入治具6左右两侧的插孔611内,使治具6夹紧固定。

支架71底部的左侧和/或右侧设有竖直向下延伸的挡杆76,挡杆76对应嵌设于治具6左侧和/或右侧的嵌槽612内,夹治具组件夹紧治具6后,带动治具6升降运动时,经挡杆76导向限位。

测试组件包括至少二个,测试组件在竖直方向上对应治具上的卡紧测试组件设置,以便一次测试治具6上的至少二个电源;测试组件包括第一测试座713及第二测试座714,其中,上述第一测试座713设置于支架71的底部,并靠近支架71的前侧部;第一测试座713上设有第一导电杆715,第一导电杆715在竖直方向上与上述电连接片02对应设置;上述第二测试座714设置于第一测试座713的后侧;第二测试座714上设有第二导电杆716,第二导电杆716在竖直方向上与上述导电插孔610对应设置;第一导电杆715及第二导电杆716与外部的测试装置电连接;测试时,夹治具组件夹紧并带动治具6上升,直至第一导电杆715及第二导电杆716分别与电连接片02及导电插孔610连接,使得电源体01、导电插孔610、第一导电杆715、第二导电杆716及测试装置之间形成完整的电回路,以便对电源参数进行测试。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通过专用的治具作为电源与测试装置之间的中转连接,并直接利用测试机构将直线传送的治具向上提运使电源通过治具及测试机构自动接入测试电路,极大地提升了测试效率及良品率的电源自动化组装综合测试机;本实用新型属于自主研发的电源自动组装生产线其中的一个工站,整个电源自动组装生产线包括DC线焊接、焊点清洁、自动装PCB板、点胶盖下盖、上电测试、上下盖焊接、综合测试及包装等工序;本实用新型可同时用于上述上电测试及综合测试工序;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实现将电源组装生产线中的电源自动接入测试电路,在保证与生产线自动衔接的前提下完成电源的参数测试功能;本实用新型仅需1人/次,测试产能可达到1500PCS/h,且良品率高达90%以上;而传统的手工送入测试方式,需要8人/次,产能仅为400PCS/h,良品率仅为70%左右;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1、本实用新型整体并入设计在电源自动组装线内,本实用新型机架上的直线滑槽与电源自动组装线体连接,上一工序(上下盖焊接)完成后的电源经治具带动进入直线滑槽内;本实用新型在直线滑槽上设有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包括间隔设置的左定位组件及右定位组件,左右定位组件之间形成测试工位;治具经过左定位组件时,下压左定位机构的定位块,治具完全通过左定位组件时,定位块在弹簧的反弹力作用下向上弹起,并阻挡治具的左侧;同时,右定位组件的定位汽缸驱动定位轮上升至治具上部,从右侧定位治具;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左右定位组件之间设有治具座,治具座可通过连接于其下部的汽缸驱动而升降运动,当左右定位组件定位治具后,治具座上升并贴紧治具的底部,治具座上的定位柱插入治具下部的定位插孔内,进一步支撑并固定治具。本实用新型针对电源综合测试自主设计有专用的治具,治具上设有二套卡紧测试组件,以便夹装电源,并与电源电导通;其中,卡紧测试组件的第一固定座用于固定电源体,电源体的电连接片朝上设置;特别之处在于第一固定座的第一卡槽的左侧及前侧为开放面,在该开放面的外侧设有卡紧部件,卡紧部件的卡紧块延伸至第一卡槽的左侧及前侧,卡紧块通过卡紧弹簧连接于固定设置于治具上的卡紧座上,从而电源体在第一固定座内的弹性夹装,即放入电源体后,卡紧块在卡紧弹簧的反弹力左右下卡紧电源体,取出电源体时,卡紧块可向左侧及前侧移动并压缩卡紧弹簧,该种弹性卡紧方式可有效地保护电源体,防止取放电源体时对电源外表的损伤;另外,本实用新型在通过第二固定座固定与电源体连接的电源线扎及电源接头,其中,电源线扎插设于第二固定座的第二卡槽内,电源接头竖直插设在接头插孔内,并通过接头插孔与第二固定座上的导电插孔连接;这样就形成了电连接片、电源体、电源线扎、电源接头、接头插孔及导电插孔之间的电路导通;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治具的两侧对应地设有插孔及嵌槽,其中插孔用于测试机构插入插孔,以便提起整个治具,嵌槽则用于测试机构提起治具时导向限位。2、本实用新型直线滑槽上的测试工位包括四个,各测试工位处分别设置测试机构,各测试机构分别对治具上的2个电源进行功能测试,实际制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增减测试工位及测试机构;本实用新型独创设计的测试机构用于将测试工位处的治具向上提起,使治具上电源的电连接片及导电插孔分别与测试机构电连接,并经测试机构将电源接入外设的测试装置,形成完整的测试电路,以便对电源进行各项功能性测试;本实用新型的测试机构以支架作为承载部件,支架下部水平设有矩形框体结构的支座,支座经支架上部的升降汽缸驱动而可沿竖直方向升降运动;支架的下部设有两组测试组件,测试组件的第一导电杆及第二导电杆向下延伸;特别地,为便于通过支座将治具整体上提,本实用新型在支座的两侧分别设有夹治具组件,当支座下降支座的矩形框将治具框入后,夹治具组件的夹治具汽缸驱动滑座沿设置于支座条状槽体内的滑轨直线运动,滑座通过其上倾斜设置的通槽带动竖直插设在通槽内的连接轴向内侧运动,连接轴则带动水平垂直连接于其下端的插杆向内运动,使插杆插入治具的插孔内,插杆从两侧插入治具内,使治具与支座固定,支座经升降驱动汽缸驱动带动整个治具向上运动,使得治具上导电插孔及电源体上的电连接片分别接触第二导电杆及第一导电杆,电源回路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导电杆及第二导电杆接入测试电路,从而实现对电源各项参数测试;同时,支座带动整个治具向上运动时,通过设置于支架底部的挡杆与治具侧部的嵌槽相互限定,实现对治具上升或下降时的导向限位,保证运动的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是介绍其具体实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护范围。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实施例的启发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