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8861发布日期:2018-10-19 21:13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具,具体地说是一种检测转向节毛坯变形量的检具。



背景技术:

在铝合金转向节的铸造和热处理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结构特点,由于重力作用,往往会造成其头部严重变形。生产过程中需要快速识别出变形后的工件是否合格,传统的三坐标测量根本无法满足检测效率,因此需要一种简单易操作的并且精度高的检具,快速识别变形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它在使用中能够测量工件被测位置的变形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由地脚、底板、支撑柱Ⅰ、垫块Ⅰ、快速夹Ⅰ、垫块Ⅱ、快速夹Ⅱ、中心柱、快速夹Ⅲ、垫块Ⅲ、支撑柱Ⅱ、弹簧Ⅰ、导套Ⅰ、导柱Ⅰ、支撑柱Ⅲ、导套Ⅱ、导柱Ⅱ、弹簧Ⅱ、定位座、滑套、测量柱、限位螺钉以及测量套等所组成,四个地脚固定在底板下方的四个角上;支撑柱Ⅰ、支撑柱Ⅱ以及支撑柱Ⅲ固定在底板上方的不同位置上,分别与工件上的三个支撑点相对应;中心柱固定在底板上方,与工件的中心孔配合;快速夹Ⅰ通过垫块Ⅰ固定在底板上方;快速夹Ⅱ通过垫块Ⅱ固定在底板上方;快速夹Ⅲ通过垫块Ⅲ固定在底板上方;导套Ⅰ和导套Ⅱ都固定在底板上方的不同位置上,其中心线分别与工件上的两个锥孔中心线对应;导柱Ⅰ与导套Ⅰ配合,弹簧Ⅰ安装在导套Ⅰ内部,置于导柱Ⅰ下方;导柱Ⅱ与导套Ⅱ配合,弹簧Ⅱ安装在导套Ⅱ内部,置于导柱Ⅱ下方;定位座固定在底板上方;滑套固定在定位座上方的孔内;其高度与工件被测点的高度对应;测量套呈阶梯型,其外侧与滑套的内孔配合,配合间隙小于0.01mm。

触摸规包括:测量柱、限位螺钉以及测量套;测量柱与测量套的内孔配合,配合间隙小于0.01mm;限位螺钉固定在测量套外侧,其顶端与测量柱上的限位槽相对应。

测量柱和测量套的顶端端面边缘都保持尖角;测量套的顶端呈台阶状,台阶的高度为被测工件所允许的变形量数值。

导柱Ⅰ和导柱Ⅱ的顶端呈球形,与工件上的两个锥孔相配合。

实际使用时,工件中心孔与中心柱配合,实现工件的初定位;工件的两个锥孔分别与导柱Ⅰ和导柱Ⅱ的顶端球形相配合,工件上的三个支撑点分别与支撑柱Ⅰ、支撑柱Ⅱ以及支撑柱Ⅲ相接触;工件被完全定位;通过快速夹Ⅰ、快速夹Ⅱ和快速夹Ⅲ实现工件的夹紧;使测量套的台阶处与滑套的端面紧密配合,测量柱的小端与工件被测点相接触,观察测量柱的顶端端面是否处于测量套顶端的台阶面之间,从而可判断工件的变形量是否在合格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能够测量工件被测位置的变形量;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工艺先进、通用性强、性能安全稳定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的局部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A向局部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转向节变形量检具检测工件时的俯视图。

图中,1-地脚、2-底板、3-支撑柱Ⅰ、4-垫块Ⅰ、5-快速夹Ⅰ、6-垫块Ⅱ、7-快速夹Ⅱ、8-中心柱、9-快速夹Ⅲ、10-垫块Ⅲ、11-支撑柱Ⅱ、12-弹簧Ⅰ、13-导套Ⅰ、14-导柱Ⅰ、15-支撑柱Ⅲ、16-导套Ⅱ、17-导柱Ⅱ、18-弹簧Ⅱ、19-定位座、20-滑套、21-测量柱、22-限位螺钉、23-测量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装置的细节和工作情况。

该装置由地脚1、底板2、支撑柱Ⅰ3、垫块Ⅰ4、快速夹Ⅰ5、垫块Ⅱ6、快速夹Ⅱ7、中心柱8、快速夹Ⅲ9、垫块Ⅲ10、支撑柱Ⅱ11、弹簧Ⅰ12、导套Ⅰ13、导柱Ⅰ14、支撑柱Ⅲ15、导套Ⅱ16、导柱Ⅱ17、弹簧Ⅱ18、定位座19、滑套20、测量柱21、限位螺钉22以及测量套23等所组成,四个地脚1固定在底板2下方的四个角上;支撑柱Ⅰ3、支撑柱Ⅱ11以及支撑柱Ⅲ15固定在底板2上方的不同位置上,分别与工件上的三个支撑点相对应;中心柱8固定在底板2上方,与工件的中心孔配合;快速夹Ⅰ5通过垫块Ⅰ4固定在底板2上方;快速夹Ⅱ7通过垫块Ⅱ6固定在底板2上方;快速夹Ⅲ9通过垫块Ⅲ10固定在底板2上方;导套Ⅰ13和导套Ⅱ16都固定在底板2上方的不同位置上,其中心线分别与工件上的两个锥孔中心线对应;导柱Ⅰ14与导套Ⅰ13配合,弹簧Ⅰ12安装在导套Ⅰ13内部,置于导柱Ⅰ14下方;导柱Ⅱ17与导套Ⅱ16配合,弹簧Ⅱ18安装在导套Ⅱ16内部,置于导柱Ⅱ17下方;定位座19固定在底板2上方;滑套20固定在定位座19上方的孔内;其高度与工件被测点的高度对应;测量套23呈阶梯型,其外侧与滑套20的内孔配合,配合间隙小于0.01mm。

触摸规包括:测量柱21、限位螺钉22以及测量套23;测量柱21与测量套23的内孔配合,配合间隙小于0.01mm;限位螺钉22固定在测量套23外侧,其顶端与测量柱21上的限位槽相对应。

测量柱21和测量套23的顶端端面边缘都保持尖角;测量套23的顶端呈台阶状,台阶的高度为被测工件所允许的变形量数值。

导柱Ⅰ14和导柱Ⅱ17的顶端呈球形,与工件上的两个锥孔相配合。

在工作过程中,工件中心孔与中心柱8配合,实现工件的初定位;工件的两个锥孔分别与导柱Ⅰ14和导柱Ⅱ17的顶端球形相配合,工件上的三个支撑点分别与支撑柱Ⅰ3、支撑柱Ⅱ11以及支撑柱Ⅲ15相接触;工件被完全定位;通过快速夹Ⅰ5、快速夹Ⅱ7和快速夹Ⅲ9实现工件的夹紧;使测量套23的台阶处与滑套20的端面紧密配合,测量柱21的小端与工件被测点相接触,观察测量柱21的顶端端面是否处于测量套23顶端的台阶面之间,从而可判断工件的变形量是否在合格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