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数控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9135发布日期:2019-01-02 22:26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数控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轴承凸出量测量技术领域,具体为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数控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精密仪器和设备中使用的高精度轴承,多数使用配对的角接触球轴承。角接触球轴承可同时承受径向负荷和轴向负荷。能在较高的转速下工作。接触角越大,轴向承载能力越高。高精度和高速轴承通常取15度接触角。在轴向力作用下,接触角会增大。而测量角接触球轴承端面凸出量是决定两套或多套轴承能否组成双联或多联轴承的关键选项,它不但影响仪器和设备的精度、刚度。而且直接影响轴承的使用寿命。因而精确测量出角接触球轴承的端面凸出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专利号为CN204404989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测量仪,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立柱,该立柱上端设有仪器表架,所述底座上设有相连的测量装置与杠杆装置,所述测量装置包括顶杆与电感测头,所述顶杆上端设有托盘,所述电感测头下端设有测盖与压盖,所述测盖上部设有工件测量处,所述托盘侧边设有手把,所述顶杆外侧设有直线轴承,通过设置测量装置,用于测量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通过设置杠杆装置,用于给轴承内圈施加向上的预紧力。

虽然,上述专利对轴承内圈施加了预紧力,使轴承内圈获得一定的预加负荷,且通过受到转动手把,实现轴承内圈的凸出量检测,但是轴承实际的使用情况是不停的旋转,只有让轴承进行旋转,才能模拟轴承内圈的实际负荷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数控测量装置,其通过在传统的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侧量仪的基础上增设旋转机构,使角接触轴承在测量过程中进行旋转,模拟轴承实际使用情况下的负荷,同时实现轴承整圈快速测量,解决轴承凸出量测量过程中,未加负荷导致测量出现偏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数控测量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为U 形空心设置,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安装部,水平设置的第二安装部与第三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位于所述第三安装部的上部,还包括: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上,其包括竖直升降设置的检测台以及与该检测台连接设置的升降组件,所述检测台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与第三安装部之间,其上放置有轴承,所述升降组件设置于所述检测台的一侧,其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上;

旋转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于所述检测台的正下方,其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部内,且其与所述检测台传动连接设置,该旋转机构带动所述检测台旋转设置;以及

测量机构,所述测量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其位于所述检测台的正上方,且包括与所述轴承对应套合的测量模头,该测量模头与所述检测台同轴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检测台为圆柱形设置,其上端面同心设置有环形的卡槽,该环形卡槽与所述轴承插合设置,所述检测台的下端为开口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检测台的下端开口处套设有转盘轴,所述检测台与该转盘轴同轴固定连接设置,且该转盘轴的下部与所述旋转机构套合设置,所述旋转机构通过所述转盘轴带动所述检测台旋转。

作为改进,所述升降组件包括:

升降驱动件,所述升降驱动件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上,其位于所述检测台的一侧;

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同轴设置于所述检测台的正下方,其上端与所述检测台的下端套合,且其下端与所述旋转机构的顶部套合,该连接器与该旋转机构相对转动,且该连接器与所述升降驱动件连接设置;以及

结合器,所述结合器套设于所述连接器与所述检测台的套合处,其将所述连接器与所述检测台连接形成一体。

作为改进,所述旋转机构包括:

旋转驱动件,所述旋转驱动件位于所述检测台的正下方,其沿着于所述第三安装部的内侧空心部;

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竖直设置于所述旋转驱动件与所述检测台之间,其由所述旋转驱动件驱动旋转设置,且其与所述转盘轴套合同轴同步旋转设置;以及

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套设于所述旋转轴的外侧,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第三安装部的连接位置处。

作为改进,所述旋转轴与所述转盘轴套合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键槽与花键。

作为改进,所述键槽与花键均设置有多个,且其均绕所述检测台的中轴线圆周等距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测量机构还包括:

传感件,所述传感件设置于所述测量模头的上部,其下端与该测量模头同轴连接设置,且其上端面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测量球;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套设于所述传感件的外侧,其卡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且其上端面对所述传感件的顶部圆台进行限位;

探测件,所述探测件竖直设置于所述传感件的上方一侧,其下端面与所述传感件的上端面平行设置;以及

测量杠杆组件,所述测量杠杆组件设置于所述探测件的正上方,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内,且其沿第二安装部的长度方向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测量杠杆组件包括:

测量杠杆,所述测量杠杆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的一端通过测量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且该测量杠杆正对所述测量球处设置有测量凸台;

限位架,所述限位架设置于所述测量杠杆的中部,其与所述测量杠杆铰接,且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

配重挂架,所述配重挂架挂设置于所述测量杠杆靠近第一安装部的一端,且其末端挂设有配重砝码。

作为改进,所述测量杠杆与所述测量架铰接设置,且其铰接部位均设置有测量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传统的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侧量仪的基础上增设旋转机构,使角接触轴承在测量过程中进行旋转,模拟轴承实际使用情况下的负荷,同时实现轴承整圈快速测量,解决轴承凸出量测量过程中,未加负荷导致测量出现偏差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对轴承凸出量进行测量的传感件与测量杠杆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测量球,利用测量球提高装置对轴承凸出量的测量精确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测量杠杆与测量架的铰接位置处设置测量球,利用测量球的球面与测量架进行铰接,提高测量杠杆的灵敏度,提高测量的精确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测量精度高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角接触轴承凸出量的自动测量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中D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检测台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旋转轴与转盘轴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C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测量杠杆与测量架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图6与图7所示,组配角接触球轴承凸出量的数控测量装置,包括安装架1,所述安装架1为U形空心设置,其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安装部11,水平设置的第二安装部12与第三安装部13,所述第二安装部12位于所述第三安装部13的上部,还包括:

升降机构2,所述升降机构2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部13上,其包括竖直升降设置的检测台21以及与该检测台21连接设置的升降组件22,所述检测台21 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与第三安装部13之间,其上放置有轴承20,所述升降组件22设置于所述检测台21的一侧,其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部13上;

旋转机构3;所述旋转机构3设置于所述检测台21的正下方,其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部13内,且其与所述检测台21传动连接设置,该旋转机构3带动所述检测台21旋转设置;以及

测量机构4,所述测量机构4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上,其位于所述检测台21的正上方,且包括与所述轴承20对应套合的测量模头41,该测量模头 41与所述检测台21同轴设置。

如图7所示,其中,所述检测台21为圆柱形设置,其上端面同心设置有环形的卡槽211,该环形卡槽211与所述轴承20插合设置,所述检测台21的下端为开口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检测台21的下端开口处套设有转盘轴212,所述检测台21 与该转盘轴212同轴固定连接设置,且该转盘轴212的下部与所述旋转机构3 套合设置,所述旋转机构3通过所述转盘轴212带动所述检测台21旋转。

需要说明的是,在检测台21上放置好轴承20后,升降组件22带动检测台21向上推送,使检测台21上的轴承20与测量模头41接触配合,之后通过旋转机构3带动轴承20旋转,使轴承20实现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负荷,之后通过测量机构4对轴承20的凸出量进行检测。

进一步说明的是,环形卡槽211用于放置固定轴承20,检测台21通过转盘轴212与旋转机构3传动配合。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升降组件22包括:

升降驱动件221,所述升降驱动件221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三安装部上,其位于所述检测台21的一侧;

连接器222,所述连接器222同轴设置于所述检测台21的正下方,其上端与所述检测台21的下端套合,且其下端与所述旋转机构3的顶部套合,该连接器222与该旋转机构3相对转动,且该连接器222与所述升降驱动件221连接设置;以及

结合器223,所述结合器223套设于所述连接器222与所述检测台21的套合处,其将所述连接器222与所述检测台21连接形成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升降驱动件221优选为液压缸,升降驱动件221通过连接其 222带动检测台21竖直升降。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旋转机构3包括:

旋转驱动件31,所述旋转驱动件31位于所述检测台21的正下方,其沿着于所述第三安装部13的内侧空心部;

旋转轴32,所述旋转轴32竖直设置于所述旋转驱动件31与所述检测台21 之间,其由所述旋转驱动件31驱动旋转设置,且其与所述转盘轴212套合同轴同步旋转设置;以及

轴承座33,所述轴承座33套设于所述旋转轴32的外侧,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32与所述第三安装部13的连接位置处。

如图8与图9所示,其中,所述旋转轴32与所述转盘轴212套合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键槽321与花键213。

进一步的,所述键槽321与花键213均设置有多个,且其均绕所述检测台 21的中轴线圆周等距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驱动件31优选为电机,利用旋转驱动件31带动旋转轴32进行旋转,旋转轴32通过键槽321与花键213的配合,带动转盘轴212进行旋转,进而带动检测台21进行旋转。

进一步说明的是,由于键槽321与花键213的配合,旋转轴32与转盘轴212 之间可以进行滑动。

如图2、图3与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测量机构4还包括:

传感件42,所述传感件42设置于所述测量模头41的上部,其下端与该测量模头41同轴连接设置,且其上端面中心位置处设置有测量球43;

固定件44,所述固定件44套设于所述传感件42的外侧,其卡设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上,且其上端面对所述传感件42的顶部圆台421进行限位;

探测件45,所述探测件45竖直设置于所述传感件42的上方一侧,其下端面与所述传感件42的上端面平行设置;以及

测量杠杆组件46,所述测量杠杆组件46设置于所述探测件45的正上方,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内,且其沿第二安装部12的长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杠杆组件46包括:

测量杠杆461,所述测量杠杆461远离所述第一安装部11的一端通过测量架462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2固定连接,且该测量杠杆461正对所述测量球43 处设置有测量凸台463;

限位架464,所述限位架464设置于所述测量杠杆461的中部,其与所述测量杠杆461铰接,且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2固定连接;

配重挂架465,所述配重挂架465挂设置于所述测量杠杆461靠近第一安装部11的一端,且其末端挂设有配重砝码466。

如图10所示,更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杠杆461与所述测量架462铰接设置,且其铰接部位均设置有测量球43。

需要说明的是,在检测台21上升到检测工位进行旋转后,测量模头41对检测台21上的轴承20进行测量,测量的过程中,测量模头41测量轴承20的凸出量,通过传感件42传递至位于传感件42上端面中心位置处的测量球43处,之后测量球43带动测量杠杆组件46发生变化,探测件45读出轴承20的凸出量。

进一步说明的是,测量杠杆组件46中的测量杠杆461的一端挂设有配重砝码466,配重砝码466可以进行更换,以适配对应的轴承20。

更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传感件42上端面中心以及测量杠杆461与所述测量架462的铰接位置处均设置有测量球43,通过测量球43提高测量杠杆组件46 的精确性与灵敏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安装部13的一侧设置有数控操作箱5,所述数控操作箱5分别与所述旋转驱动件31、升降驱动件221以及探测件45电连接,数控操作箱5可以对旋转驱动件31、升降驱动件221以及探测件45进行数控控制。

工作过程:

在检测台21上放置好轴承20后,升降组件22带动检测台21向上推送,使检测台21上的轴承20与测量模头41接触配合,之后通过旋转机构3带动轴承 20旋转,使轴承20实现实际工作状态下的负荷,之后通过,测量模头41测量轴承20的凸出量,通过传感件42传递至位于传感件42上端面中心位置处的测量球43处,之后测量球43带动测量杠杆组件46发生变化,探测件45读出轴承 20的凸出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