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24531发布日期:2019-01-25 16:45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装置,尤其涉及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玻璃纤维套管是以无碱玻璃纤维纱编织成套管,然后经过高温处理,涂以有机硅树脂、硅橡胶而制成,玻璃纤维套管本身具有较高电器绝缘性,耐热性,耐蚀性,抗老化性以及散热性均有极佳的特性,又因其具有优良的柔软性及弹性,因此在零下50℃低温亦能保持其柔软性耐曲折,不会减损其电气绝缘性。

目前,传统的玻璃纤维套管防水用检测装置结构复杂,操作不便,极大的影响了玻璃纤维套管生产效率,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包括底座、框架、第一放置孔、第一气垫、第二放置孔、第二气垫、真空泵、排气槽、连接板、连接杆、漏水传感器、定时器、报警器,所述的框架位于底座顶部,所述的框架与底座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放置孔位于框架内部左侧,所述的第一放置孔为通孔,所述的第一气垫环绕于第一放置孔内部,所述的第一气垫与第一放置孔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放置孔位于框架内部右侧,所述的第二放置孔为通孔,所述的第二气垫环绕于第二放置孔,所述的第二气垫与第二放置孔胶水相连,所述的真空泵位于框架底部中端,所述的真空泵与框架螺纹相连,所述的排气槽位于框架内部底端,所述的排气槽与框架一体相连,所述的连接板位于框架右侧中端,所述的连接板与框架螺纹相连,所述的连接杆由左向右依次贯穿第一放置孔、第二放置孔以及连接板,所述的连接杆与连接板螺纹相连,所述的漏水传感器位于连接杆内部顶端左侧,所述的漏水传感器与连接杆螺纹相连,所述的定时器位于框架顶部左侧,所述的定时器与框架螺纹相连,所述的报警器位于框架顶部右侧,所述的报警器与框架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框架顶部中端还设有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与框架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进水管外壁还设有第一调节阀,所述的第一调节阀与进水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框架内部前端中侧还设有有机玻璃,所述的有机玻璃与框架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框架前端右侧还贯穿有排水管,所述的排水管与框架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排水管外壁还设有第二调节阀,所述的第二调节阀与排水管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使用前,首先工作人员将进水管与外界供水装置相连接,工作人员再将排水管与外界收纳装置相连接,工作人员再将真空泵、漏水传感器、定时器以及报警器与外界电源相连接,使用时,工作人员先将玻璃纤维套管的一端穿过第一放置孔,再将穿过第一放置孔玻璃纤维套管的一端移至第二放置孔内,此时,玻璃纤维套管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放置孔以及第二放置孔内,即连接杆处于玻璃纤维套管的内部,工作人员再用手开启真空泵,所述的真空泵具有充气和吸气功能,首先开启真空泵的充气功能,充气气体由排气槽排入第一气垫和第二气垫内,以此让第一气垫和第二气垫膨胀,此时,膨胀后的第一气垫和第二气垫实行软挤压力,不仅让玻璃纤维套管在框架内放置的状态被固定,还确保了玻璃纤维套管两端的密封性,当第一气垫和第二气垫膨胀后的状态达到工作人员的需求后,工作人员先用手关闭真空泵,再用手打开第一调节阀,此时,外界供水装置内的清水由进水管排入框架内,以此让玻璃纤维套管处于浸泡的状态,同时,工作人员可透过有机玻璃观察玻璃纤维套管浸泡的状态,当玻璃纤维套管浸泡后的状态达到工作人员的需求后,工作人员先用手关闭第一调节阀,再用手开启定时器以及漏水传感器,当清水排入玻璃纤维套管内部时,即玻璃纤维套管防水效果不合格时,此时,漏水传感器监测到清水,报警器发生报警声,通过报警声提示工作人员玻璃纤维套管防水不合格,工作人员再对防水不合格的玻璃纤维套管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即可,当定时器所设定的时间到达时,若报警器未发出报警声,说明玻璃纤维套管防水合格,工作人员再对合格的玻璃纤维套管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即可,该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结构巧妙,功能强大,操作简单,通过使用该装置,便于工作人员便捷的对玻璃纤维套管进行防水检测处理,极大的提高了玻璃纤维套管的生产效率,同时,当该装置使用完毕后,工作人员先用手打开第二调节阀,以此将框架内的清水排入外界收纳装置内,工作人员再用手开启真空泵的吸气功能,以此让第一气垫和第二气垫内的充气气体排出外界,工作人员再将框架内的玻璃纤维套管取出即可,所述的漏水传感器与报警器信号线相连,所述的漏水传感器型号优选为GLD-ESX-2,所述的真空泵型号优选为Z512-7503-3000,连接板是连接杆的安装载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的局部主视剖视图;

图2是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的局部主视图。

底座1、框架2、第一放置孔3、第一气垫4、第二放置孔5、第二气垫6、真空泵7、排气槽8、连接板9、连接杆10、漏水传感器11、定时器12、报警器13、进水管201、第一调节阀202、有机玻璃203、排水管204、第二调节阀205。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所示,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包括底座1、框架2、第一放置孔3、第一气垫4、第二放置孔5、第二气垫6、真空泵7、排气槽8、连接板9、连接杆10、漏水传感器11、定时器12、报警器13,所述的框架2位于底座1顶部,所述的框架2与底座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放置孔3位于框架2内部左侧,所述的第一放置孔3为通孔,所述的第一气垫4环绕于第一放置孔3内部,所述的第一气垫4与第一放置孔3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放置孔5位于框架2内部右侧,所述的第二放置孔5为通孔,所述的第二气垫6环绕于第二放置孔5,所述的第二气垫6与第二放置孔5胶水相连,所述的真空泵7位于框架2底部中端,所述的真空泵7与框架2螺纹相连,所述的排气槽8位于框架2内部底端,所述的排气槽8与框架2一体相连,所述的连接板9位于框架2右侧中端,所述的连接板9与框架2螺纹相连,所述的连接杆10由左向右依次贯穿第一放置孔3、第二放置孔5以及连接板9,所述的连接杆10与连接板9螺纹相连,所述的漏水传感器11位于连接杆10内部顶端左侧,所述的漏水传感器11与连接杆10螺纹相连,所述的定时器12位于框架2顶部左侧,所述的定时器12与框架2螺纹相连,所述的报警器13位于框架2顶部右侧,所述的报警器13与框架2螺纹相连,所述的框架2顶部中端还设有进水管201,所述的进水管201与框架2螺纹相连,所述的进水管201外壁还设有第一调节阀202,所述的第一调节阀202与进水管201螺纹相连,所述的框架2内部前端中侧还设有有机玻璃203,所述的有机玻璃203与框架2胶水相连,所述的框架2前端右侧还贯穿有排水管204,所述的排水管204与框架2螺纹相连,所述的排水管204外壁还设有第二调节阀205,所述的第二调节阀205与排水管204螺纹相连。

该玻璃纤维套管用防水检测装置,使用前,首先工作人员将进水管201与外界供水装置相连接,工作人员再将排水管204与外界收纳装置相连接,工作人员再将真空泵7、漏水传感器11、定时器12以及报警器13与外界电源相连接,使用时,工作人员先将玻璃纤维套管的一端穿过第一放置孔3,再将穿过第一放置孔3玻璃纤维套管的一端移至第二放置孔5内,此时,玻璃纤维套管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一放置孔3以及第二放置孔5内,即连接杆10处于玻璃纤维套管的内部,工作人员再用手开启真空泵7,所述的真空泵7具有充气和吸气功能,首先开启真空泵7的充气功能,充气气体由排气槽8排入第一气垫4和第二气垫6内,以此让第一气垫4和第二气垫6膨胀,此时,膨胀后的第一气垫4和第二气垫6实行软挤压力,不仅让玻璃纤维套管在框架2内放置的状态被固定,还确保了玻璃纤维套管两端的密封性,当第一气垫4和第二气垫6膨胀后的状态达到工作人员的需求后,工作人员先用手关闭真空泵7,再用手打开第一调节阀202,此时,外界供水装置内的清水由进水管201排入框架2内,以此让玻璃纤维套管处于浸泡的状态,同时,工作人员可透过有机玻璃203观察玻璃纤维套管浸泡的状态,当玻璃纤维套管浸泡后的状态达到工作人员的需求后,工作人员先用手关闭第一调节阀202,再用手开启定时器12以及漏水传感器11,当清水排入玻璃纤维套管内部时,即玻璃纤维套管防水效果不合格时,此时,漏水传感器11监测到清水,报警器13发生报警声,通过报警声提示工作人员玻璃纤维套管防水不合格,工作人员再对防水不合格的玻璃纤维套管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即可,当定时器12所设定的时间到达时,若报警器13未发出报警声,说明玻璃纤维套管防水合格,工作人员再对合格的玻璃纤维套管进行相对应的处理即可,同时,当该装置使用完毕后,工作人员先用手打开第二调节阀205,以此将框架2内的清水排入外界收纳装置内,工作人员再用手开启真空泵7的吸气功能,以此让第一气垫4和第二气垫6内的充气气体排出外界,工作人员再将框架2内的玻璃纤维套管取出即可,所述的漏水传感器11与报警器13信号线相连,所述的漏水传感器11型号优选为GLD-ESX-2,所述的真空泵7型号优选为Z512-7503-3000,连接板9是连接杆10的安装载体。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