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蓄电池放电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9169发布日期:2019-04-13 01:0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蓄电池放电检测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蓄电池放电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改进的蓄电池放电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在蓄电池维护、容量检测领域,一般采用对蓄电池充电、放电来进行。其中放电作业通常是通过恒流放电来实现,放电设备采用放电机(也称做电子负载)。为了提高操作的准确性,需要保证放电电流的稳定性,现有的放电机对于放电电流的检测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的蓄电池放电检测设备,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对于放电电流检测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进的蓄电池放电检测设备,电流采集端通过第一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正相输入端,电流采集端通过第二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至参考电压端,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接地,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输出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正相输入端,电流采集端通过第六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反相输入端,第二运放的正相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接地,第二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八电阻连接至第二运放的输出端,第二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连接至第三运放的反相输入端,第三运放的正相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接地,第三运放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连接至第三运放的输出端,第三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一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第一运放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连接至信号输出端。

作为优选,参考电压端通过串联的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连接至第一运放的反相输入端,第十三电阻和第十四电阻之间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对放电电流进行精确测量,保证了恒流放电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电流采集端I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正相输入端,电流采集端I通过第二电阻R2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相输入端连接至参考电压端VCC,第一运放A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三电阻R3接地,第一运放A1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正相输入端,电流采集端I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反相输入端,第二运放A2的正相输入端通过第七电阻R7接地,第二运放A2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八电阻R8连接至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第二运放A2的输出端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反相输入端,第三运放A3的正相输入端通过第九电阻R9接地,第三运放A3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十电阻R10连接至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第三运放A3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一电阻R11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反相输入端,第一运放A1的输出端通过第十二电阻R12连接至信号输出端OUT。参考电压端VCC通过串联的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连接至第一运放A1的反相输入端,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十四电阻R14之间通过第二电容C2接地。

其中,第一电阻R1为35kΩ、第二电阻R2为1.5kΩ、第三电阻R3为5kΩ、第四电阻R4为2.5kΩ,第五电阻R5为1kΩ,第六电阻R6为25kΩ,第七电阻R7为7kΩ,第八电阻R8为5.5kΩ,第九电阻R9为12kΩ,第十电阻R10为2.5kΩ,第十一电阻R11为8kΩ,第十二电阻R12为15kΩ,第十三电阻R13为5kΩ,第十四电阻R14为15kΩ。第一电容C1为120μF,第二电容C2为750μF。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放电电流经过第二电阻R2在第一运放A1的正相输入端建立检测电压,与第一运放A1的反向输入端连接的参考电压VCC进行检测对比,检测结果通过第二运放A2与检测电压进行同步性检测,检测结果通过第三运放A3进行反馈,从而保证第一运放A1输出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参考电压VCC与第一运放A1反相输入端之间连接的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和第二电容C2可以对参考电压VCC的波动进行缓冲滤波,提高参考电压VCC的稳定性。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